第217章 朱熹王陽明都錯了!

第217章 朱熹王陽明都錯了!

“方愛竹?你不是去南平陪姑爺了嗎?”

一名李夫人身邊的侍女端茶出來,看到了方愛竹,接着又看到了方愛竹身後的蘇澤。

侍女連忙返回屋內通報,等一會兒她滿面春風的出來道:“解元郎,夫人請您進屋。”

蘇澤跟着侍女進了屋子,這時候李夫人已經坐在主座上,她右手邊坐着一個三十歲不到的讀書人,他穿着儒衫,眼睛炯炯有神,讓蘇澤奇怪的是他卻沒有留鬍子。

這年頭的讀書人基本上都會留鬍子,特別是有一定地位之後更是基本上都會蓄鬚。

一般蘇澤這種還在考學讀書的讀書人爲了方便讀書纔會剃鬍子,堂上的這位應該就是剛剛被李夫人訓斥的李贄。

但是此刻李夫人和李贄都是一副和睦的樣子,根本看不出來剛纔的爭吵。

蘇澤在打量李贄,李贄也在打量着蘇澤。

對於這位方家未來女婿,李贄早就在和方家父女的書信中得知了。

李贄如今還不到三十歲,其實和方若蘭的年歲相差並不大。

李贄也是被李夫人拉扯長大的,所謂長姐如母,他和方若蘭的關係也很親近,並不是長輩晚輩關係,反而更接近兄妹。

方若蘭來信中就提到過這個蘇澤,從中李贄也看出了自己這個外甥女的心意。

等到姐夫方望海來信說了這門親事,李贄自然是非常的高興。

當時蘇澤還沒考上解元,但是李贄倒是不覺得功名這麼重要,反而寫信勸自己姐姐放低要求,只要合適就早點完婚。

後來蘇澤高中福建解元,方家上下對這位未來姑爺是越來越滿意。

李贄少年天才,十二歲就能寫文名動鄉野,二十六歲在科舉大省福建考上舉人,可也不知道怎麼的就不願意再繼續考學,反而沉迷於各種學術。

李夫人對於弟弟也是無可奈何,如今李贄也要三十歲了,已經成家立業了,她畢竟已經嫁人,也沒辦法像小時候那樣管教他了。

就算是氣急了斥責兩句,李贄也總能嘻嘻哈哈糊弄過去。

這一次李贄從國子監跑回來,說是要辭官不做了,又把李夫人氣到了。

明代制度,舉人做官若是辭官,以後就不可以繼續做官了。

國子監博士也是學官,坐上幾年也是能外任外任爲官的,而且南京國子監在南京城內,這也是當年方望海請求同年給李贄謀的好差事。

如今國子監早就不是國初那樣,就算是南京國子監祭酒更是混日子人,同樣是學官,比起勞心勞力的海瑞,李贄已經舒服太多了。

可就這樣李贄還要辭官去遊學,李夫人才這麼火大。

蘇澤老老實實的拜見了李夫人,李夫人又介紹李贄,蘇澤又向李贄行禮。

李贄對蘇澤這個外甥女婿很有興趣,不過家姐在堂,他只是低着頭喝茶。

李夫人問了問蘇澤南平的事情,感慨了時間飛逝,蘇澤又趁勢送上禮單。

禮單上除了上次蘇澤送的胭脂水粉之外,又多了新染布和幾本新書,還有武夷山最新的紅茶。

除此之外,還有一副蘇澤從鹿大王戰利品中找到的象牙骨雕摺扇,還有一副精美的手繪馬吊牌。

對於這份禮單,李夫人非常的滿意,剛剛訓斥弟弟的臉色也好了很多。

等到李夫人聊完了家常,又說起正事。

不過婚事這種事情自然不可能直接和蘇澤談,還要等到方望海找機會定下來,李夫人說的正事就是方望海的公事了。

“年後汝霖就要啓程去國子監坐監了吧?是準備去京師國子監還是南京國子監?”

蘇澤老老實實的說道:“晚輩想要去南直隸的國子監,順道在附近遊學一番。”

這句話說到了李贄的心坎裡,他立刻插嘴說道:“去南京國子監掛個名就好了!完全沒必要入監讀書!那幫蠹貨也教不了你什麼東西!”

李夫人重重的瞪了一眼親弟弟,被血脈壓制的李贄低下頭。

李夫人說道:“蘭兒的舅父就是國子監的教授,他這次回鄉探親,到時候年後讓他和你一同去南京入監吧。”

李贄本來想要反駁,自己不是歸家探親而是準備辭官不做,但是又被李夫人瞪了一眼,再次低下頭不敢說話了。

李夫人站起來留下蘇澤用飯,然後帶着侍女到後面準備晚飯。

李贄終於逮到了和蘇澤單獨談話的計劃,他眼神熾熱的看着蘇澤說道:

“解元郎,我可是在姐夫的書信中總是見到你的名字,上次他去江南赴任來南直隸,和我見了一面,可是對你讚不絕口!”

“長者謬讚了,晚輩惶恐。”

蘇澤也終於見到了方若蘭口中的奇人舅舅,大明中晚期思想史上的獨特人物,也是泰州學派的代表人物李贄。

李贄從小離經叛道,十二歲就寫文抨擊孔子,能夠在二十六歲在競爭激烈的福建考上舉人,他的儒學水平是極高的。

現在的李贄才三十歲,方望海給他謀了一個南京國子監的教職,但是李贄卻連去國子監混日子都不願意了,嚷嚷着要辭官遊學四方。

現在的李贄,正在處於汲取各家思想的時期,只不過蘇澤也不知道他有沒有接觸到泰州學派的學問。

李贄拉着蘇澤說道:“我就叫你汝霖,你就叫我宏甫,莫要搞什麼繁文縟節,如何?”

果然史書上說李贄是“輕視禮法,不拘名教”的狂士,在重視輩分禮法的大明,他這樣的人實在不多。

但是蘇澤還是搖頭說道:“我稱呼先生的號吧。”

李贄想了想說道:“那就叫我卓吾吧。”

“卓吾先生。”

李贄有些失望,本以爲蘇澤少年解元,應該是個年少輕狂的性格,卻沒想到他性子這麼穩重,和他那個木頭人一樣的姐夫差不多,這讓在南京混過的李贄有些失望。

此時的南京,處於文風最盛的江南地區,可以說是名人狂士層出不窮,李贄這樣的在江南地區都算不上什麼。

這樣一板一眼的人,怎麼寫出《牡丹亭》這樣的神作的呢?

李贄在南京國子監的時候,接到了方若蘭寄過來的《牡丹亭》,一時驚爲天人,他在南京國子監中推廣,衆人也都認爲蘇澤是大才。

“汝霖知道格物致知吧?”李贄看着蘇澤問道。

原來這個時候李贄接受的還是心學思想,不過也正常,此時是心學昌盛的時期,泰州學派也只算是心學的一個分支。

南京所在的江浙地區,也是心學傳播最廣泛的地區,李贄熱心於心學自然很正常。

蘇澤說道:“格物致知,致良知嗎?略懂。”

對於格物致知的認識,儒家解釋各不相同。

朱熹認爲“格物致知”就是從萬事萬物中究察事理從而獲得知識。

和陸九淵則認爲這個“格”的意思是革除,意在言格去物慾而求得天理,反對在心外去窮理求知。

而王陽明更進一步,認爲“致知”就是致良知,“格物”就是正物,於是將“格物致知”說成“致知格物”,也就是“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

所以蘇澤說到了致良知,李贄就知道蘇澤是知道心學的,他立刻高興的討論起來。

“汝霖,我近日研究《荀子》,其中有‘冰,水爲之,而寒於水’這句,略有所得。”

“請賜教。”

李贄說道:“汝霖你可知道製鹽的滷水?這冬日滷水和普通水一起放在屋外,普通的水結冰而滷水不結,豈不是說滷水和冰一樣寒?水和冰一樣寒,是不是荀子錯了?”

蘇澤倒是一點不意外李贄說出“荀子錯了”這樣的話,從李贄的一生來看他一向是蔑視權威的人。

不過這樣的聰明人,也最容易鑽牛角尖,喜歡弔書袋扣字研究,最後陷入到了空談的哲學思辨中。

而如今的心學就這樣的趨勢,人人都在講究格物致知,可是誰也說不出到底要怎麼“致良知”,一切討論都陷入到空談中。

不過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來李贄非常善於觀察,他已經發現了飽和溶液的冰點低於水這件事。

蘇澤搖頭說道:

“不是荀子錯了,是朱子、陽明先生都錯了。”

李贄本來習慣性要反駁蘇澤,這是他在南京和人辯經養成的習慣,他剛剛張口,卻聽清楚了蘇澤的話。

“什麼?!”

原以爲自己說荀子錯了,蘇澤會驚駭,可是蘇澤竟然一口氣將朱熹和王陽明都駁斥了。

要知道荀子在儒家的地位本來就比較尷尬,他的作品很多儒生都是不習的,這位也就是說起來地位高,其實在大明儒生心中的地位是不如王陽明和朱熹的。

這兩人,一個是大明朝科舉官方思想,一位是儒家新聖,現在蘇澤竟然一口氣說他們都錯了?

狂!

李贄還是第一次見到如此狂徒!

沒想到蘇澤如此溫文爾雅的外表下,竟然有如此狂妄的思想!

不愧是我家甥婿!

在南京國子監辯經無敵手的李贄,燃起了辯經的興致來。

但是辯經不是比誰的立論怪異就能獲勝的,還需要能將對方說服,最少也要駁倒對方的論點。

李贄挺直了身體,做出一副戰鬥姿態,他舉手說道:“汝霖請講!”

蘇澤淡淡的說道:“格物是格物,致知是致知,明明是兩種東西,先人不解其意而混爲一談。”

看到李贄在思考,蘇澤繼續說道:

“就以冰水爲例,我在南平曾經以熱脹冷縮爲原理製作一物,名爲溫度計。”

蘇澤講解了溫度計的原理,然後說道:“若用溫度計來測,卓吾先生的問題不言自明,混合鹽滷的水結冰的溫度要比純水要更低,纔有水結冰而鹽滷不結冰的情況出現。”

李贄心頭狂震,他雖然沒見過溫度計,但是聽了蘇澤所說的原理,也覺得這個東西可行。

是啊,如果溫度可以定量,那自己那個問題就不需要研究了,只需要記錄結果就可以了。

蘇澤說道:“格物,就是窮究物之理也,而物理是什麼?是不變的大道。”

“水沸而騰,水冷結冰,這些都是物之理,物之理是恆常的,不以人的意識而有任何變化。”

這句話雖然有些前衛,但是蘇澤說的水遇冷結冰,遇到熱沸騰,確實是恆定的,是人的意識無法影響的,他不由的點頭。

蘇澤又說道:“格物,就是窮究物之理,而物之理要從什麼地方入手?從現象,從規律,從數據,從簡單規律推導複雜規律,研究物之理不需要聖人經義,只需要根據規律總結推導就行了,所以有的匠人不懂聖人之言,卻能明晰物之理,這不是更說明格物和聖人古訓都沒有任何關係嗎?”

李贄心頭狂震,蘇澤這一套理論實在是太違反他的常識了,可是他又似乎沒辦法反駁。

蘇澤又說道:“接下來就是致知。知,萬民之識也,所謂致知應是致萬民之識,這是研究人心的學問。”

“往小處說,明事理,求良知之心,都是這樣的學問。”

“往大處說,如何治理手下,如何判決案件,如何管理財貨,都是研究人心的學問。”

“致知要讀聖人之言,要學前人之例,要學史政之要,最重要還是明辨人理,順應人心,這些都是需要根據時情世情隨時調整變化的,又怎麼能和格物混爲一談?”

“所以晚輩才說是朱子和陽明先生都錯了,格物致知,就是格物和致知兩門學問,用恆定不變的自然之理來解釋善變的人心不行,用人心道理的思考來解釋自然之理同樣是不行的。”

李贄結結巴巴的說道:“也就是說,成聖之途,是兩條路了?”

蘇澤點頭說道:“當然,窮究萬物之理能成聖,明辨萬民之心也能成聖!”

李贄突然想到了什麼說道:“等等,汝霖,你說天理恆常,這天星運轉感應人心,這不就是人心影響天理嗎?”

蘇澤斬釘截鐵的說道:“天星運轉乃是天理,和人心何干!”

看到李贄不相信的樣子,蘇澤說道:

“天星運行,我可算之!”

(本章完)

第261章 鹽法開中制(新卷求票,今天晚上加第126章 三號天使投資人第606章 歐陸來信(續)第216章 方若蘭的舅父第570章 黑船來襲第376章 草芥飛長,破土欲出第139章 良配第480章 讓草原再次偉大第91章 追回旌表(晚上大章,卷末了求訂閱)第419章 高拱倒臺第339章 瘋狂的冬衣第115章 真傳一句話第577章 又在六國下矣第298章 【造船】技能第463章 紅丸第664章 鐵路司的暢想第458章 豺狼當道,安問狐狸第001章 穿越第249章 回老家結婚,罷市第570章 黑船來襲第586章 兩面包夾之勢第550章 授權第516章 時代帷幕拉開第496章 未曾開發的寶庫第257章 大員島第063章 月港船會第557章 鋼材期貨第587章 物價再漲第676章 和談人選第415章 潛伏的新階層第281章 講武堂第272章 吾未壯(本卷完)第349章 裕王從唐肅宗故事第299章 減租減息第569章 算瘋子第83章 練銃兵第675章 宣傳戰第559章 沐家請降第439章 統一市場和國家第329章 秩序的邊疆第445章 致進步者的演講第561章 崇明島度假村第299章 減租減息第328章 九邊,救俞第409章 廣築城?第518章 都是東南的錯!第322章 震驚!第391章 《十日談》和肺鼠疫第358章 大沽血戰第580章 信心比白銀重要第122章 鞋帶定理,買文第667章 政治仗第578章 惡性通脹第067章 化工技能第521章 破壞聖像運動第337章 風起於福州之濱第013章 開荒忙,煎人壽第245章 李時珍第177章 知府家宴第450章 唯有死亡和稅收不可避免!第020章 四書五經大全第506章 發展不平衡矛盾第85章 縣衙情況(求訂閱)第058章 練兵之要第432章 蒸汽時代的初鳴第426章 梁山好漢東渡朝鮮第217章 朱熹王陽明都錯了!第159章 賭術技能第80章 肝兵法(今日上架求首訂)第317章 閩浙互保(章末,明天新章)推一本朋友的書第106章 紅陽教第347章 攻克大沽!(求月票)第565章 解散都察院第454章 戰爭史的新一頁第685章 蘇澤之問(大結局上)(全書完)第496章 未曾開發的寶庫第219章 關中大地震第070章 典型的大明官第362章 謠言,民心第643章 自由通航和門戶開放第573章 三大法王第551章 李春芳倒臺第542章 富可敵國的於公子第631章 以史爲鑑第451章 僭主第179章 來了的,走了的第235章 鄉人鄉黨第569章 算瘋子第204章 人口和土地第589章 老虎不打打蒼蠅第677章 毫無誠意第326章 鐵瘋子和鋼瘋子第397章 佛法入草原第506章 發展不平衡矛盾第203章 圍三缺一第578章 惡性通脹第388章 印花稅第289章 水師新軍和火器坊第047章 官學和私學
第261章 鹽法開中制(新卷求票,今天晚上加第126章 三號天使投資人第606章 歐陸來信(續)第216章 方若蘭的舅父第570章 黑船來襲第376章 草芥飛長,破土欲出第139章 良配第480章 讓草原再次偉大第91章 追回旌表(晚上大章,卷末了求訂閱)第419章 高拱倒臺第339章 瘋狂的冬衣第115章 真傳一句話第577章 又在六國下矣第298章 【造船】技能第463章 紅丸第664章 鐵路司的暢想第458章 豺狼當道,安問狐狸第001章 穿越第249章 回老家結婚,罷市第570章 黑船來襲第586章 兩面包夾之勢第550章 授權第516章 時代帷幕拉開第496章 未曾開發的寶庫第257章 大員島第063章 月港船會第557章 鋼材期貨第587章 物價再漲第676章 和談人選第415章 潛伏的新階層第281章 講武堂第272章 吾未壯(本卷完)第349章 裕王從唐肅宗故事第299章 減租減息第569章 算瘋子第83章 練銃兵第675章 宣傳戰第559章 沐家請降第439章 統一市場和國家第329章 秩序的邊疆第445章 致進步者的演講第561章 崇明島度假村第299章 減租減息第328章 九邊,救俞第409章 廣築城?第518章 都是東南的錯!第322章 震驚!第391章 《十日談》和肺鼠疫第358章 大沽血戰第580章 信心比白銀重要第122章 鞋帶定理,買文第667章 政治仗第578章 惡性通脹第067章 化工技能第521章 破壞聖像運動第337章 風起於福州之濱第013章 開荒忙,煎人壽第245章 李時珍第177章 知府家宴第450章 唯有死亡和稅收不可避免!第020章 四書五經大全第506章 發展不平衡矛盾第85章 縣衙情況(求訂閱)第058章 練兵之要第432章 蒸汽時代的初鳴第426章 梁山好漢東渡朝鮮第217章 朱熹王陽明都錯了!第159章 賭術技能第80章 肝兵法(今日上架求首訂)第317章 閩浙互保(章末,明天新章)推一本朋友的書第106章 紅陽教第347章 攻克大沽!(求月票)第565章 解散都察院第454章 戰爭史的新一頁第685章 蘇澤之問(大結局上)(全書完)第496章 未曾開發的寶庫第219章 關中大地震第070章 典型的大明官第362章 謠言,民心第643章 自由通航和門戶開放第573章 三大法王第551章 李春芳倒臺第542章 富可敵國的於公子第631章 以史爲鑑第451章 僭主第179章 來了的,走了的第235章 鄉人鄉黨第569章 算瘋子第204章 人口和土地第589章 老虎不打打蒼蠅第677章 毫無誠意第326章 鐵瘋子和鋼瘋子第397章 佛法入草原第506章 發展不平衡矛盾第203章 圍三缺一第578章 惡性通脹第388章 印花稅第289章 水師新軍和火器坊第047章 官學和私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