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端策拂茵

“爲人主計者,莫如先審取捨,取捨之極定於內,而安危之萌應於外矣。”————————【漢書·賈誼傳】

當然,如今的朝局依然還在皇帝的掌握之中,所以他並不擔心勢力的此長彼消,會給他的權勢帶來多大的影響與削弱。而且出於個人的利益來講,眼下這個局面也正是他所樂於見到的。

他斟酌着說道:“既然如此,那便先徵孔融入朝爲議郎,等詔對之後,再量才施用。至於衛將軍呂布,彼有過在前,又有功在後,念在朝廷正處用人之際,中臺以詔書削一半食邑,另以戒書斥之即可。此外,再改任其爲安漢將軍、守北海相。”

從秩中二千石的衛將軍降到秩二千石的國相,又削減了食邑,勉強可以看作是貶謫,這樣呂布戰敗而逃的處置也有了,朝廷面子上也說過得去。

何況‘守’就是守官,也就是暫時試用的意思,如果不能勝任北海相,則會被撤職。皇帝的最終決議,無疑是與荀攸最初的設想有所不同,但荀攸也不能說什麼,只唯唯稱是。

皇帝含笑點頭,藉着方纔的話題說道:“二袁並立關東,看似雄於一時,其實這些年爲了侵併實力,沒少得罪旁人。這些人位卑職輕,忠於王室,只是暫時無法出頭罷了。如果朝廷能給他們這個機會,必能成長起來與袁氏抗衡。”

他傾其上身,對荀攸虛心問道:“荀君以爲東平相曹操如何?”

曹操?荀攸立時從這句話裡聯繫到了荀彧,他不敢多說,保守的說道:“略有所聞,只知道此人曾領兵打敗青州黃巾,武功赫赫,在兗州一地頗爲威勢。”

皇帝有些詫異的看了他一眼,但旋即也立即明瞭,荀攸這麼謹慎主要是還是擔心自己跟荀彧的關係,會讓他生出疑心,畢竟伴君如伴虎,誰也不知道君王對一個人的真實想法是什麼。

“潁川荀氏,世出人傑。袁紹幕府中的荀諶、曹操手下的荀彧,都與你有血親。”皇帝揮手止住了荀攸要說話自辯的勢頭,他有意藉此機會寬解對方,以免荀攸心裡常存着這根刺,妨礙了君臣關係,倒顯得他這個皇帝不夠大方:“正所謂‘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只要心屬漢臣,勤於王事,無論是在朝、還是在地方,我都不會因此而心生嫌隙。”

荀攸聽了,立即拜伏道:“陛下寬宏,不以人罪事,真乃明主。臣既奉職於陛下,自當憂心王事。臣必對彼等曉以忠義,說其棄職來投於陛下。”

皇帝聽了心裡叫好,但挖別人牆角的事又透着不那麼光明正大,因此刻意壓抑了笑容,不言聲算作默認。

荀攸略一思索,便知自己把話說得太滿了,於是及時補救道:“只是彼等皆臣從父,身爲晚輩,臣亦不能嚴詞強求,如若不成,還請陛下寬宥。”

皇帝知道這個時代的士族很少會把全部身家放在一人身上,最著名的諸葛亮、諸葛瑾兄弟就是典型的例子。更何況各爲其主,他們能選擇依附,肯定有屬於自己的考量和想法。

荀攸這麼說只是聊表慰藉,最後能不能來人,皇帝也沒有放在心上。除非是以天子的名義下詔徵辟,可這麼做就沒了轉圜的餘地。雖然漢代拒不受徵的例子很多,但真這麼搞,不僅是皇帝的面子,就連朝廷好不容易樹立的威嚴也會受影響。

“此事不可強求,再說了,天下賢才雖多,我有荀君一人足矣。”

這話讓荀攸大受感動,他立即移席,對皇帝恭恭敬敬的行了一個稽首大禮,無不誠服的說道:“愚臣才智鄙薄,至微至陋,何以能受陛下此語!”

“你且起來。”皇帝趁熱打鐵,親自走上前去將荀攸扶起:“我平生最不喜有人妄自尊大,也不喜有人妄自菲薄。方今天下大亂,正是你等智士勞心之時,我能得與荀君謀事,天下何憂其不平!”

荀攸擡起頭時,眼睛已經有些溼潤了,他深吸一口氣,沉聲說道:“臣敢不爲陛下竭盡智忠,以定天下!”

皇帝將荀攸扶到席上,又轉身走回自己的位置上坐下,等荀攸趁此緩過心神,方纔說道:“這次趙公、裴茂等人出使關東,以節徵辟、舉薦了大批關東士子;除此之外,還有大量自薦於朝的年輕賢士,各地州郡派送上計的幹吏。朝廷不能寒了他們的心,得一一妥善安置,不知荀君對此有何方略?”

荀攸冷靜下來後,很快又恢復了以往的那種從容幹練,他拱手說道:“以往州郡推舉俊彥,都要接受公府策試,策試內容爲明經、明律、治劇三科,加上茂才,是爲察舉四科。陛下設太學新制,更定五科,故而臣淺見,不如在往例的基礎上更添新規,以太學五科進行策試,量才施用。”

對荀攸給出的意見,皇帝都覺得滿意合宜,不過這些人大都來自關東,他們入朝以後必然會壯大黃琬的聲勢,讓關東士人在朝堂的話語權愈重——這也是馬日磾倍感危機,急於拉攏劉虞的緣故。

眼下朝廷局勢經過幾次風波,終於形成三足鼎立的均衡態勢。皇帝高高在上,其餘的沒有任何一方能單獨抵抗皇帝的意志,至於聯合,關西與關東本來就有畛域之別,尤其是在皇帝馴服董承之後,更是難上加難。

而且皇帝正打算在明年的時候開始新一輪的改革,需要的是在現行的官僚體制內補充新鮮血液,用一批幹練的官吏替他推行新政,而不是一批只知道伏闕上書說這也不可那也不可的庸蠹。

但這話卻不能擡到明面上說,即便皇帝與荀攸的關係已經到了互表赤誠的地步,彼此之間的立場問題還是得注意的。皇帝一邊思量着,心裡有了主意,徐徐說道:“我預備在太學五科之外,另設旁科,名叫‘吏治’科,今後各地州郡舉薦的良吏,都要先到吏治科進修,學習朝廷大政、體悟上意,進修合格後,方可遷職錄官。”

皇帝的口氣不像是和荀攸商量,反倒是想定了的旨意。

第十一章 奮勇爭先第一百二十三章 祛衣受業第一百二十八章 畫無失理第三百八十七章 知其勢乎第四百六十三章 謀從此始第一百四十三章 怨望而返第五百零三章 籌畫所料第七十九章 室家欲靜第八十七章 追逐狐兔第三十九章丨無猜心事第二百六十七章 早行之人第四百二十三章 孤驂單行第四百四十九章 取悅奸功第二十八章丨校場點兵第四章丨決事省禁第四百八十六章 榮者常通第十五章丨夜見中臺第四十二章 才易其然第五十三章 參商之虞第一百八十章 整軍待命第二十四章 強詞奪理第八十七章 御書錢範第十四章丨智不均使第七章丨中黃太乙第六十二章 議論不一第二百五十章 訥而慎行第一百八十五章 計日可數第二十七章丨整軍經武第四百零六章 尊長之命第一百章 碗轉麴塵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第四百八十九章 斬將卻敵第三十三章 風物長量第二百六十二章 忤違將令第十三章丨相見恨晚第一百三十六章 談兵論戰第四百六十六章 故人重逢第一百零二章丨兇頑授首第二十五章 椒房佩環第二章丨亂由治郅第六十一章丨茅城津渡第一百四十五章 擐甲執兵第五百七十三章 旋至輒興第六十一章 文章傾臺第二百三十三章 形影相隨第五十章丨西州客商第九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八十五章 事寬即圓第四十一章 牛溲馬勃第四章丨太師歸朝第三百六十章 義何如生第二百八十二章 輕重之擊第三百一十四章 圓體修頸第三十三章丨御臨中臺第一百四十八章 悽風苦雨第八十六章 期於殿門第六十七章丨意見相左第四十四章丨兵以攻弱第四百五十七章 輕率難知第六十九章 私心雜念第一百二十四章 用人疑人第五百八十七章 轍亂旂靡第七十章 凶終隙末第六章 吳牛喘月第二十四章 調和鼎鼐第三百零九章 暫告靖安第四百六十三章 謀從此始第四十一章 牛溲馬勃第三百一十七章 脅肩低首第一百零八章 乘輿蕩盡第四百零六章 尊長之命第五百四十二章 路險且夷第六十一章 文章傾臺第六十八章丨閭里民生第一百章 本心初試第十六章 玉汝於成第二百九十八章 先後失人第八十一章 當防隳壞第六十六章 戶隱田窮第四百五十二章 合力堅持第三百六十八章 窺覷南人第二章丨亂由治郅第三百二十五章 推赤心乎第六十八章丨賢師良士第五十一章丨風起微末第五百零九章 作計自量第一百五十一章 公不見吏第六章 先屈義聲第七十二章 鄰女詈人第四百九十五章 兵敗將亡第五章丨往事回顧第三章丨御戎之方第一百三十章 魚帛狐聲第四十九章丨傭才緣心第四百五十章 勢成難輟第九十七章 杖履相從第五百六十八章 非戰之敗第二百七十章 器可誤身第四百五十九章 時否俗薄第三百四十九章 此言可味
第十一章 奮勇爭先第一百二十三章 祛衣受業第一百二十八章 畫無失理第三百八十七章 知其勢乎第四百六十三章 謀從此始第一百四十三章 怨望而返第五百零三章 籌畫所料第七十九章 室家欲靜第八十七章 追逐狐兔第三十九章丨無猜心事第二百六十七章 早行之人第四百二十三章 孤驂單行第四百四十九章 取悅奸功第二十八章丨校場點兵第四章丨決事省禁第四百八十六章 榮者常通第十五章丨夜見中臺第四十二章 才易其然第五十三章 參商之虞第一百八十章 整軍待命第二十四章 強詞奪理第八十七章 御書錢範第十四章丨智不均使第七章丨中黃太乙第六十二章 議論不一第二百五十章 訥而慎行第一百八十五章 計日可數第二十七章丨整軍經武第四百零六章 尊長之命第一百章 碗轉麴塵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第四百八十九章 斬將卻敵第三十三章 風物長量第二百六十二章 忤違將令第十三章丨相見恨晚第一百三十六章 談兵論戰第四百六十六章 故人重逢第一百零二章丨兇頑授首第二十五章 椒房佩環第二章丨亂由治郅第六十一章丨茅城津渡第一百四十五章 擐甲執兵第五百七十三章 旋至輒興第六十一章 文章傾臺第二百三十三章 形影相隨第五十章丨西州客商第九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八十五章 事寬即圓第四十一章 牛溲馬勃第四章丨太師歸朝第三百六十章 義何如生第二百八十二章 輕重之擊第三百一十四章 圓體修頸第三十三章丨御臨中臺第一百四十八章 悽風苦雨第八十六章 期於殿門第六十七章丨意見相左第四十四章丨兵以攻弱第四百五十七章 輕率難知第六十九章 私心雜念第一百二十四章 用人疑人第五百八十七章 轍亂旂靡第七十章 凶終隙末第六章 吳牛喘月第二十四章 調和鼎鼐第三百零九章 暫告靖安第四百六十三章 謀從此始第四十一章 牛溲馬勃第三百一十七章 脅肩低首第一百零八章 乘輿蕩盡第四百零六章 尊長之命第五百四十二章 路險且夷第六十一章 文章傾臺第六十八章丨閭里民生第一百章 本心初試第十六章 玉汝於成第二百九十八章 先後失人第八十一章 當防隳壞第六十六章 戶隱田窮第四百五十二章 合力堅持第三百六十八章 窺覷南人第二章丨亂由治郅第三百二十五章 推赤心乎第六十八章丨賢師良士第五十一章丨風起微末第五百零九章 作計自量第一百五十一章 公不見吏第六章 先屈義聲第七十二章 鄰女詈人第四百九十五章 兵敗將亡第五章丨往事回顧第三章丨御戎之方第一百三十章 魚帛狐聲第四十九章丨傭才緣心第四百五十章 勢成難輟第九十七章 杖履相從第五百六十八章 非戰之敗第二百七十章 器可誤身第四百五十九章 時否俗薄第三百四十九章 此言可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