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

“罷輕車、騎士、材官、樓船士及軍假吏,令還復民伍。”————————【後漢書·光武帝紀】

“軍中選舉將官,不同於朝廷策試選士之法,僅由將校視其戰功、勇略而定。倘若承平之時,海內無事,朝廷將何以選拔將才?”朱儁聲若洪鐘,直接指出他所預見的弊端:“倘若將校無德,任意薦舉私人、勾結勢力,或因賄賂而進庸才,朝廷選將之法將不存矣!”

他這一番話擲地有聲,皇帝聽後沉吟不語,難得的沒有像剛纔那樣立即給出解決的答案。

中下層將校的提拔雖然從規矩來說要聽從太尉府的安排,但太尉府並不能細緻入微的瞭解每支軍隊的具體情況,所以大部分都是參考一軍主將的推薦。幾乎是主將薦舉的理由足夠充分、上報的戰功經得起查,所舉薦賞賜升遷的都會得到准許。

如今大戰剛剛平息,皇帝所倚重的張遼、徐晃、沮雋、太史慈等將並不是會徇私枉法的人。到目前爲止,軍中將校的提拔選舉制度還處於良好的態勢,可若是到了以後,軍制敗壞,又該怎麼解決?

半晌,皇帝微微挪了挪身子,雙手放在膝上,十分客氣的問道:“不知以朱公之見,此事該當如何?”

“臣以爲,軍司馬以下,可由四方將軍,持節而定,並將名冊呈報朝廷以備詢。軍司馬以上,則報於太尉,嚴加考校,凡有所舉,必有應查,再以兵部監之。”朱儁低頭看着眼前的桌案,沉聲說道:“至於校尉以上,則由陛下裁奪。”

這其實只是將提拔制度進一步細化,還是沒有給出具體的解決方法,皇帝雖有些不甚滿意,但也不能對朱儁太過苛求。畢竟若是按士人文臣的想法,解決方式就是大規模的裁兵,兵沒了、將沒了,自然就沒有這些問題了。

見朱儁說完了話,皇帝這纔開口說道:“辦法雖好,但不能治本。”

“臣愚鈍……”朱儁臉色微變,雙手往下一拜。

“起來吧。”皇帝雲淡風輕的伸手搭住了朱儁,將對方扶起,順手拍了拍對方的肩:“做官,就像是爬山,官做得越大,爬的也就越高,離地面也就越遠。在山腳的時候,尚且能聽到民間的疾苦,可到了山腰、乃至於頂,可就什麼都聽不到了。”

看着朱儁所有所思的神情,皇帝自己動手爲雙方倒滿了茶碗,接着說道:“無論是軍旅,還是鄉里,你我身在廟堂、高高在上,都不好管,也管不好。所以要防微杜漸,病根既在軍旅,自然要從軍旅上想辦法……”

“陛下是說……”朱儁揣摩着皇帝的心思,試探性的說道:“監軍謁者?”

“監軍謁者只設於將軍之側,只有特詔纔會設於校尉。”皇帝知道文人監軍有太多的弊端,對這件事看的十分慎重,他說道:“校尉之上,有監軍謁者從旁監理,凡舉薦將官、報捷錄功等疏,一定要從旁附名。”

朱儁微微頷首,似乎明白了皇帝的意思,如今四方將軍以上都有相應的僚屬機構,皇帝除了設立監軍謁者之外,還可以設置一些僚屬在將軍身側處理日常文事。

比如徵西將軍曹操麾下有長史、記室等吏,太尉可以直接派遣相關掾吏入各將軍幕中,司掌錄功舉薦等事。讓將校只管帶兵打仗,後勤、徵兵、賞罰,皆交付他人。

想到這裡,朱儁恍然記起前段時間皇帝命秘書監等人試作《平羌碑文》,從中揀選秘書郎分別派任官員,像是王粲就被派到曹操麾下擔任記室,負責撰寫章表文檄,涉及一應公文。

這會不會是皇帝提前未雨綢繆,對各地軍旅進行的一次佈置?

朱儁如此想着,只聽皇帝接着說道:“而校尉以下,雖不設監軍謁者及屬吏,但可使軍中教化科代爲佐理。彼等於軍中每夜教習士卒,試想還有誰會比他們更瞭解軍旅最底層的情況?恐怕是校尉都不能熟知數千人的品性樣貌吧?”

按照皇帝剛纔的想法,夜校以後可是會安排到百夫長,將成爲繼太學、郡學以後,另一個對底層人士進行教化的領域。教化科的教習多選拔自太學生或是當地郡學,一年一換,與領兵者牽扯不深,讓他們在一旁監管、附名,的確能很大程度上解決軍中出現山頭的問題。

“陛下睿鑑,臣不勝服膺之至。”朱儁由此對皇帝心悅誠服的說道。

皇帝的確有意將教化科與軍旅深度的結合起來,在配合退伍分配的制度,未來一大批受過忠君教育、掌握基本學識的士兵將走上基層治理的職位。爲皇帝將權力延伸至鄉里亭聚,這些人中能力是其次,忠心纔是最重要的。

假以時日,教化科將會從太學分離出來,兩者並行,爲皇帝培養源源不斷的基層官吏,爲他的改革打下堅實的基礎。

“將軍記室令史今後直屬兵部,陟罰臧否也由其參與。”皇帝果然是提到了記室的作用,只不過他並沒有將其交由太尉管理,而是端起熱茶慢慢飲着,一邊說道:“東征之前,我曾與承明殿諸公共同議過太尉職權,其專司朝廷軍屯經營、糧草轉運供給、各處城防修繕、徵調民夫等事。而兵部則掌聯絡軍心、撫卹退卒、團練郡兵,二者各有統屬,譬如左右手,可爲我助力。”

太尉與兵部都跟朱儁沒什麼關係,他此時在想的是,兵部一旦掌握退卒、考功,其權力可是直接壓過太尉了。

“以前兵部草創,暫由黃門侍郎鄧昌代之,今鄧昌已遷爲侍中,此職暫缺。”皇帝似乎看出了朱儁的想法,緩緩說道:“今後兵部必須要熟知軍旅、知曉兵事,做過監軍謁者、在軍中任事數年方可。不能單憑士人名望而授,這是要成爲定製的。”

“陛下睿鑑。”朱儁尚在慢慢消化皇帝所提出的種種想法,忽然有些不知所措,自己雖是車騎將軍,但手上並無實權。皇帝說的這些都是要經過承明殿的,自己知道又能如何?

“今日喚朱公來,還是爲的一件事。”皇帝繞了一個圈子,總算說到了正題:“昔年天下多事,朝廷兵制屢有破例。譬如校尉本爲二千石,其位尊貴,但如今校尉、猶如昔年之百夫長。”

朱儁不由得豎起了耳朵,隨着朝廷頻繁用兵,以往尊貴稀少的中郎將、校尉的地位急劇下降,淪爲普通的中層軍官,而雜號、重號將軍日益增多。可這幾個官職的品秩都沒有多大的差距,重新量定軍制等級已然成爲朝廷軍事改制的首要之事。

“朝廷多事,昔年天下僅有中郎將、校尉數十人,便是都尉尚有千石。”朱儁彷彿有些明白皇帝喚他來的用意了:“如今各軍皆有校尉,大可重定品秩,譬如校尉依漢製爲二千石,可減爲千石,云云。”

“趁着時下無事,我有意改訂軍制。”皇帝傾起上身,將手中茶碗放下,低聲言道:“先裁撤各地冗餘兵馬,仿照涼州裁兵之例,或選派爲吏、或退至屯田等等。其間詔郡國重建郡國兵,一縣二百人至五百人不等,一郡可有千餘郡兵,恢復更戍制度。”

漢代有一千餘縣,戰亂過後、民生凋敝,皇帝打算裁併一批人口不足、民生荒廢的縣邑。按照一個縣三四百常備兵的設想,天下將有數十萬的郡國兵,而這其中的花費平攤到當地的財政,猶如杯水車薪。

郡設郡尉、縣設縣尉,以分走郡守縣令的兵權,平常時期縣尉只有徵集訓練的權力,如果需要剿除匪徒,在經過上級郡尉的准許後纔可以出兵。若是較大的匪患,則由州刺史向朝廷請令,由郡尉徵集各縣兵馬一同征討。

除了郡國兵以外,還有屯田兵,他們也是分散到諸縣,忙時爲農,閒時訓練。雖然戰力不一定高,但可以爲當地郡縣兵提供糧草軍資,必要時也可以參與作戰。

如今曹操、張遼、徐晃等人的兵馬只能算是特設,等到皇帝真正逐漸解決各類矛盾、問題以後,這些兵馬都是要大量裁撤的。所以在地方上,皇帝需要長期依靠的就是郡國兵與屯田兵,而這兩套體系分別歸屬於太尉與兵部。

“屯田兵、郡國兵爲天下永安之根基,決不可有一日輕忽怠慢。屯田養兵,郡兵守地,既能減少支費,又能保全地方。”皇帝躊躇滿志的向朱儁敘說着自己的想法:“在此之外,還得有邊營兵、禁兵以爲常備。”

邊營兵是指象林營、虎牙營、雍營、黎陽營、漁陽營、度遼營等設立在邊境軍事要地的長期駐兵,這類兵制從光武皇帝廢除郡國兵以後便開始逐漸設立。邊營兵屬於地方常備軍的一種,人數雖少卻精銳能戰,在其之上,便是守護長安的南北軍以及守護雒陽的東軍。

禁兵負責拱衛朝廷、邊營兵負責整軍備戰、郡國兵負責靖安地方、屯田兵負責提供軍需,彼此互爲表裡,各有用途。這就是皇帝試圖打造的軍事體系,朱儁在腦海裡飛快的算計了一通,得出這樣的一支軍隊,總數至少要上百萬,這未免太駭人聽聞、異想天開了!

“陛下,先不說屯田之產出能否供應天下數十萬軍兵之用,單說除去糧草,還有軍械、戰馬等物,今後耗資不下數千萬,而朝廷國用……”朱儁雖認爲皇帝這套體系從邏輯上沒有多大問題,郡國兵、屯田兵雖多,但平時最高長官不過是郡尉、屯田中郎將,不用擔心會出現武將難制的情況,但出於現實的考慮,這個計劃實在有些想當然:“此事甚重,還請陛下特開朝議,命人進獻良言,三思而後行。”

“前漢的時候,郡國兵遍施天下,那時各地尚無屯田兵以產出資軍用,而郡國兵亦能行之百年。”這種事情下朝議會得到怎樣的結果皇帝不用想也知道,他微微皺起了眉。

西漢時能夠順利實行的郡國兵制,難道到了現在就行不通了?

朱儁皺起了眉頭,彷彿有什麼東西墜在眉尖似的,他低聲說道:“臣愚鈍,竊觀今後天下必太平無事,朝廷養這麼多兵馬做何爲之呢?”

歷代皇帝想盡辦法的削減地方軍隊,強幹弱枝,鞏固皇權。以至於當時的常備軍只有雒陽的南北軍與度遼、黎陽等邊營兵,皇帝就是靠着掌握南北軍以震懾地方、保證皇權。但地方一旦起了民亂,南北軍往往疲於奔命,面對羌亂、黃巾這樣大規模的叛亂,又不得不依靠諸將自行徵募兵馬……

這一切有了郡國兵與屯田兵就能改觀麼?朱儁以爲並不盡然,可皇帝態度堅決,自己又難以諫阻。對方想重設郡國兵的用意,朱儁心裡或多或少的清楚,但他卻不願去想。

“自然是爲了將民亂消弭於細微之中了。”皇帝淡淡說道:“大抵民亂,皆由一鄉一縣始,以往朝廷無有郡國兵馬,鄉里有民起事,很快便蔓延至全縣全郡,乃至於各郡響應。屆時層層傳報,朝廷才調兵遣將,而爲時已晚。”

他看向朱儁,對方是平過民亂的,對此應該深有體會:“倘若縣內有二三百兵,民亂初起,只待郡尉准許、調發羽檄,便可一舉剿除。如此,不比以前要便捷麼?”

軍隊分爲四類,後勤、撫卹、錄功、徵兵等權各有職司,互不統屬,再加上皇帝重建的羽檄、符節、詔書等調兵制度,這樣的軍事體系可以說是很完美了。只要後來的執行者不出差錯,足以保護這個龐大帝國長長久久的延續下去。

“朝廷不可徒倚強兵,只要君明臣賢,屢出善政、德政,天下黎庶衣食俱足,又何至於生起民亂?”朱儁擔心這樣會捨本逐末,只重一味鎮壓、不知紓解民困。

“爲國爲民,自然要以文治爲本!”皇帝義正辭嚴的說道:“然武功亦不能輕廢,光武皇帝欲度民田,而天下險些再亂,安知不是自廢武功之故?”

見皇帝直言光武皇帝的過失,絲毫沒有爲祖宗遮掩的餘地,朱儁大驚失色,趕忙離席稽首。

“朱公。”皇帝從席上站了起來,走到朱儁身邊:“整頓天下軍旅,這幾年內就要辦好。自皇甫公去後,朝中宿將,唯有你一人而已!”

第三百四十五章 念不欲生第二百七十二章 巧似成真第六十四章 勝而不驕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十九章 鼓吹煥生第十章 推刃之道第六十七章 遭際險釁第三百四十四章 雲來深遠第三十九章 敦敘九族第五十七章 縱行不義第一百二十四章 明爭暗鬥第一百四十二章 氐人攔道第三十七章丨遊俠膽氣第一百四十四章 爲山止簣第五十一章 分醪之惠第四百八十五章 公孫不存第十章 設師於雒第二百四十七章 弱蜀弊益第二百零七章第七十九章 禍福同門第三百五十七章 壅塞不通第四百四十一章 不徇顏面第一百四十一章 邊城鳴鏑第三十三章丨日出星逃第一章 行道遲遲第二十一章丨纔不從命第七十章 披香暖風第六章 國之干城第五百三十六章 利慾薰心第七十二章 我暨我友第三章 東州名儒第四百二十三章 孤驂單行第一百二十五章 另闢蹊徑第八十三章 謀應外放第二十七章 暫息於事第五百二十三章 假以調和第三百五十六章 唯在孝義第七十一章丨承明策問第五十八章 乘勢拏下第六十七章 民戶委輸第四百零八章 風止雲起第二百四十三章 毓秀瓜綿第二十二章 睹冰知寒第十章丨仕宦郎署第五百六十一章 守缺攻餘第五十五章 誰說意氣第一百九十一章 言辭懇切第七十章 披香暖風第十五章丨夜見中臺第五十三章丨尊長之訓第五百八十一章 居心遠志第四十七章丨分說事理第七十二章 頭會箕斂第三十四章 遭慈親憂第一章 試騎虎豹第一百四十四章 爲山止簣第八十四章 深謀勿疑第一百五十六章 犁廉耕細第三十一章 誰謂不庸第六十四章 府君囑吏第二十章 得此失彼第二百零八章 互有勝負第四十六章丨各取所需第八章 杜漸防萌第一百五十章 難能濟事第三十一章丨錢穀甲兵第三百四十八章 明惠及下第五百七十四章 慮敵不周第七十七章 朝露日晞第八十三章丨連根拔起第五百一十七章 弩箭離弦第四百七十八章 且有大覺第三百三十五章 故事新羹第四十八章 思精韻高第七十五章 病染膏肓第七十四章 生民之本第四十八章 薦可黜否第二百九十二章 下邳之煙第三百五十三章 先民是與第三十六章 事未遂矣第一百四十章 實情錯落第四百九十五章 兵敗將亡第七十二章丨黃巾餘孽第四十三章 息怒停瞋第九十八章丨鑽營冀望第一百零二章 德澤恩被第一百零四章 渭橋踏麥第八十六章丨按兵不動第二百五十五章 興平倉米第九十七章 絲恩髮怨第五百四十四章 火之始然第七十六章丨狡性難改第六十一章 文章傾臺第五百九十四章 涼颼霧晦第三百七十一章 娶婦尚主第二百九十九章 任其所之第二百六十一章 望安不得第九章 焉用彼相第四百四十三章 炭撥還無第二百六十三章 黃雀在後
第三百四十五章 念不欲生第二百七十二章 巧似成真第六十四章 勝而不驕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十九章 鼓吹煥生第十章 推刃之道第六十七章 遭際險釁第三百四十四章 雲來深遠第三十九章 敦敘九族第五十七章 縱行不義第一百二十四章 明爭暗鬥第一百四十二章 氐人攔道第三十七章丨遊俠膽氣第一百四十四章 爲山止簣第五十一章 分醪之惠第四百八十五章 公孫不存第十章 設師於雒第二百四十七章 弱蜀弊益第二百零七章第七十九章 禍福同門第三百五十七章 壅塞不通第四百四十一章 不徇顏面第一百四十一章 邊城鳴鏑第三十三章丨日出星逃第一章 行道遲遲第二十一章丨纔不從命第七十章 披香暖風第六章 國之干城第五百三十六章 利慾薰心第七十二章 我暨我友第三章 東州名儒第四百二十三章 孤驂單行第一百二十五章 另闢蹊徑第八十三章 謀應外放第二十七章 暫息於事第五百二十三章 假以調和第三百五十六章 唯在孝義第七十一章丨承明策問第五十八章 乘勢拏下第六十七章 民戶委輸第四百零八章 風止雲起第二百四十三章 毓秀瓜綿第二十二章 睹冰知寒第十章丨仕宦郎署第五百六十一章 守缺攻餘第五十五章 誰說意氣第一百九十一章 言辭懇切第七十章 披香暖風第十五章丨夜見中臺第五十三章丨尊長之訓第五百八十一章 居心遠志第四十七章丨分說事理第七十二章 頭會箕斂第三十四章 遭慈親憂第一章 試騎虎豹第一百四十四章 爲山止簣第八十四章 深謀勿疑第一百五十六章 犁廉耕細第三十一章 誰謂不庸第六十四章 府君囑吏第二十章 得此失彼第二百零八章 互有勝負第四十六章丨各取所需第八章 杜漸防萌第一百五十章 難能濟事第三十一章丨錢穀甲兵第三百四十八章 明惠及下第五百七十四章 慮敵不周第七十七章 朝露日晞第八十三章丨連根拔起第五百一十七章 弩箭離弦第四百七十八章 且有大覺第三百三十五章 故事新羹第四十八章 思精韻高第七十五章 病染膏肓第七十四章 生民之本第四十八章 薦可黜否第二百九十二章 下邳之煙第三百五十三章 先民是與第三十六章 事未遂矣第一百四十章 實情錯落第四百九十五章 兵敗將亡第七十二章丨黃巾餘孽第四十三章 息怒停瞋第九十八章丨鑽營冀望第一百零二章 德澤恩被第一百零四章 渭橋踏麥第八十六章丨按兵不動第二百五十五章 興平倉米第九十七章 絲恩髮怨第五百四十四章 火之始然第七十六章丨狡性難改第六十一章 文章傾臺第五百九十四章 涼颼霧晦第三百七十一章 娶婦尚主第二百九十九章 任其所之第二百六十一章 望安不得第九章 焉用彼相第四百四十三章 炭撥還無第二百六十三章 黃雀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