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章 訥而慎行

“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桓典面色變了幾變,以往鎮靜的語氣罕見的帶有一絲心虛:“陛下,督郵只有糾劾各縣屬吏、案檢非法等責,且爲二千石遣吏循行,不得監察郡府。若使督郵行監御史之責,一來無往例可循,名實不副、二來無以糾察郡府,彼又爲郡府所舉,易與之包庇縱容,豈非重蹈故事?”

皇帝輕笑一聲,很快給予了反駁,似乎聖意已決,不容更易:“這也簡單,着即詔使各郡督郵一律歸朝廷指派,如吏部轄各郡吏曹掾。再拔擢品秩,居郡丞之右,就再不怕郡守挾制,擾亂監察。”

桓典剛想據理力爭,腦海裡驀然想起當初也是在滄池,皇帝對着他、侍中荀攸、少府張昶等一干人,毫無預兆的要推行鹽鐵專營。那個時候他自然是不同意,熟讀《鹽鐵論》的他素來支持廢除專營,以‘進本退末,廣利農業’的說辭,但事情的發展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原本團結一致的關東、關西等士人在皇帝的合縱分崩離析。

皇帝馭下,善於因勢利導,這是這兩年來朝野大臣在經過數場圍繞集中皇權的風波後,所得出的寶貴經驗。

桓典並不是愚笨的人,此中皇帝已在言語中透露出重用御史臺,使之成爲監督中央以及地方的監察系統,只要監御史重設於地方,桓典的官職雖然還是御史中丞,但卻已是握着御史大夫的權柄。只是要想做到這些,就必須重新往地方派遣得力的監察官員,這勢必會引起地方勢力、即當地豪強與郡縣長官的強烈反對。

如果皇帝是真的要推行監御史的制度,桓典自然當仁不讓的幫助皇帝推行下去,甚至不惜得罪地方上的實權派。可若是皇帝要拿這種大事與桓典做利益交換,以桓典的脾性,第一反應就是拒絕。

他也不再虛與委蛇,跟皇帝在對方故意拋出來逼他的幌子做無謂的爭辯,徑直說道:“天下乃陛下之天下,臣忝爲職守,日夜憚勤,也是爲了陛下之天下!監御史乃便宜之事,何有私利可言?還請陛下睿鑑。”

這等若是公然頂撞了,在一旁侍奉的穆順頓時大驚,本想出口呵斥,但見對方是皇帝的師父、向來又積威已久,一時愣怔了下。而這時,皇帝卻先冷笑了一聲:“這也不假。”他頓了頓,眼神越發難以捉摸:“可我聽說治人之本,實委公卿及各司曹掾,得其纔則政通人和,失其人則訟興怨結。”

一邊說着,皇帝的視線也向桓典看了過來,桓典性子倔強,不肯低頭,只肯勉強把視線移到地面一塊塊斑駁的石磚上。

皇帝見狀,心裡不由嘆了口氣,同樣是耿直的脾性,他忽然覺得桓典比楊琦還要不好打招呼。或許楊琦在剛直之間,還有委婉變通,而桓典卻是有些死腦筋,不肯轉彎。

剛纔這番言行舉止,若是其他什麼人,皇帝沒準就厲色喝問了,可面對桓典卻不行。

誰讓他是自己的老師呢……

爲了說服這根硬骨頭,皇帝語氣懇切,放棄了尋常的那些手段,輕聲說道:“萬世之制固然完備,也敵不過人心。若朝中大臣真是一心爲國,何有關東、關西一說?又如何會有政爭迭代、吏治糜爛?桓公博聞多知,應當明白我的意思,以如今的吏治,監御史勢在必行,可又如何做到我所言的‘治人之本,實委公卿及各司曹掾’?”

桓典知道皇帝是擔心他的立場,會在他權勢大漲之後出現影響朝局平衡的變故。他雖然是皇帝的老師,卻不是皇帝的親信,只是剛好坐在御史中丞的位置上,其性格、資歷、人望剛好又是御史臺最合適的掌舵者。礙於種種原因,皇帝也不好冒着風險把他這個衆望所歸的人調換下去,所以纔想事先與他做思想工作,看能不能從他這裡換得什麼。

既然雙方之間已經半遮半掩的把話說開了,桓典也不繼續裝聾作啞,拱手說道:“臣記得陛下開設吏部時,曾重訂官員考課之法,其中有‘若德教有方,清白獨著,即加褒陟。若治績無效,貪暴遠聞,登加貶退’等語。臣不才,忝爲帝師,而無一日有所助益聖德,如今遭逢此任,臣以聲望所加、治國之重,斷不敢辭。若有處事不斷,臣願請自裁!”

皇帝瞟了桓典一眼,對這個回答並不如何滿意,於是沒有吭聲,只聽桓典接着又說道:“御史臺一旦監察上下,必然權重,而憲臺又位居外朝,與禁中交通不便,不易時時爲陛下所制。愚臣淺見,不妨另設一職,以溝通憲臺,直達天聽。”

“另設一職……”皇帝沉吟道,至此,他也覺得再沒有什麼好隱瞞的了,假意思量一番後,沉吟答道:“我看也無需新設,尚書檯同爲‘三臺’,又有‘中臺’之稱,溝通中外。自訂立、明確各部職權以來,權責明晰,各有所重。若論起監憲臺之政,以爲督查之任,我看刑部就可以。”

刑部的前身就是二千石曹,掌管司法訴訟等事務,改爲刑部以後,其司法訴訟的權力被移交給廷尉,只有一個對重大案件最後審理和複覈的權力。這個職權雖然關鍵,且凌駕於廷尉之上,但跟執掌財貨審計的度支部、考覈官吏績效的吏部比起來,這個權力未免太小。

朝廷的權力軌跡自皇帝親政以來,便有着向九卿等部門分散具體政務的執行權、向尚書檯轉移督查施政的監察權、以及向承明殿集中大政國策的決策權的趨勢。

如今按皇帝的意思,刑部今後要負責在宏觀上指導、協調、督管御史臺、廷尉等相關部門依法開展工作。雖然沒有明確的規定職權,但表述越籠統,其可操作的權力範圍就越大。

桓典是個慎思篤行的人,對皇帝有意識的將行政權力一分爲三、使朝廷各部門的職權更加明晰的用意當然十分清楚。皇帝早先話裡也做過許多暗示,如今說起來,不僅是要他同意,還需要他身後站着的關東士人、楊氏等人對刑部新職權的贊成,並在彼等麾下的御史臺權力大增以後還能受到皇帝的掌控。

皇帝關注着桓典臉上神色的變化,點了點頭,繼續說道:“御史中丞及侍御史等官,執憲中司,內掌蘭臺,糾察百寮。但彼等終歸少府轄下,如今尚書檯與謁者臺皆已分離自立,御史臺位置重要,也當如此。”

桓典神色一動,板着的臉終於有所鬆動,他拜道:“陛下睿鑑。”

“監御史的事情,且以督促派糧賑濟之名,選調廉潔能幹的御史發往司隸各郡。等水到渠成,再上疏議論,定成制度。”皇帝緩緩說道。

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三章 后王斯重第七十八章 傳續之典第一百五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五十一章丨兼權尚計第二百六十六章 接馬而談第六十一章丨羣虜寇攻第一百二十八章 畫無失理第二百一十九章 國子之制第九十三章 研桑心計第二十二章丨孤臣忠直第四百九十章 未明細故第四十六章丨騎虎難下第二十二章丨治國治民第四十七章丨先兵受挫第四十五章 五典克從第四百七十九章 待看舟傾第三十四章丨冒功邀賞第一百一十二章 帝命急宣第一百三十四章 材力俠氣第一百七十六章 走投無路第二百八十七章 預作打算第六十四章丨謙退輦轂第一百章丨開門揖盜第五百四十一章 深論莫及第四百八十九章 斬將卻敵第八十八章 援手之勞第七章丨中黃太乙第十一章丨各有所謀第二百六十七章 早行之人第五百二十八章 華陽道上第一章 畫沙壘土第一百零七章 算前思後第三百六十六章 屋漏連雨第九十一章 逮下無疾第二百二十八章 靈前驚變第十六章 變生不測第四百零七章 每問不盡第十一章丨墾闢上林第九章丨青牛先生第二百零五章 爾虞我詐第八章 怨憤所積第九十三章 零打碎敲第四十九章丨傭才緣心第一百八十八章 澡濯難遂第五百三十章 言之甚殷第二百七十七章 因勢遷民第六十八章丨閭里民生第四十一章丨寒宵獨坐第三百九十七章 試議權衡第九十四章 近而間親第四十二章 勉力相付第一百九十二章 導引禽戲第三百二十五章 推赤心乎第四百零七章 每問不盡第六十五章 策馬平輿第五百八十二章 瞽瞍殺人第一百七十七章 捍蔽無存第七十章丨圖窺朝政第六十四章丨謙退輦轂第五百零七章 戰不料己第三章 利使吞言第一百五十章 知我罪我第二百九十章 知止則殆第一百八十三章 再接再厲第三百五十二章 累及無辜第四百三十四章 遇事善決第七十九章 禍福同門第三百零六章 罔不自知第二十九章 慮周藻密第二百七十四章 音聲同矣第五百七十六章 兵連禍結第一百一十五章 重兵陳列第三十八章 宗社攸賴第九十六章丨名爵作誘第一百二十一章 棄舊圖新第五百零六章 旋行旋滅第二百二十四章 深心自許第五十五章丨密謀顛覆第一百二十七章 輕車介士第四百二十二章 密密傾談第四十五章丨贊拜稽首第五十章丨西州客商第二百三十一章 雨客衣溼第五百五十七章 唯應走耳第十一章 奮勇爭先第三十三章丨日出星逃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第三十二章丨覆車悟真第一百九十章 令敢不從第一零五章 吝財忍棄第一百零三章 遠迄南鄭第六十五章 白波壘築第四百零九章 先明法令第三百五十一章 冀以清肅第九十五章 鑄山煮海第三十章丨藍田雄鳴第十五章 異軍東來第三百六十六章 屋漏連雨第三十三章 疑竇叢生
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三章 后王斯重第七十八章 傳續之典第一百五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五十一章丨兼權尚計第二百六十六章 接馬而談第六十一章丨羣虜寇攻第一百二十八章 畫無失理第二百一十九章 國子之制第九十三章 研桑心計第二十二章丨孤臣忠直第四百九十章 未明細故第四十六章丨騎虎難下第二十二章丨治國治民第四十七章丨先兵受挫第四十五章 五典克從第四百七十九章 待看舟傾第三十四章丨冒功邀賞第一百一十二章 帝命急宣第一百三十四章 材力俠氣第一百七十六章 走投無路第二百八十七章 預作打算第六十四章丨謙退輦轂第一百章丨開門揖盜第五百四十一章 深論莫及第四百八十九章 斬將卻敵第八十八章 援手之勞第七章丨中黃太乙第十一章丨各有所謀第二百六十七章 早行之人第五百二十八章 華陽道上第一章 畫沙壘土第一百零七章 算前思後第三百六十六章 屋漏連雨第九十一章 逮下無疾第二百二十八章 靈前驚變第十六章 變生不測第四百零七章 每問不盡第十一章丨墾闢上林第九章丨青牛先生第二百零五章 爾虞我詐第八章 怨憤所積第九十三章 零打碎敲第四十九章丨傭才緣心第一百八十八章 澡濯難遂第五百三十章 言之甚殷第二百七十七章 因勢遷民第六十八章丨閭里民生第四十一章丨寒宵獨坐第三百九十七章 試議權衡第九十四章 近而間親第四十二章 勉力相付第一百九十二章 導引禽戲第三百二十五章 推赤心乎第四百零七章 每問不盡第六十五章 策馬平輿第五百八十二章 瞽瞍殺人第一百七十七章 捍蔽無存第七十章丨圖窺朝政第六十四章丨謙退輦轂第五百零七章 戰不料己第三章 利使吞言第一百五十章 知我罪我第二百九十章 知止則殆第一百八十三章 再接再厲第三百五十二章 累及無辜第四百三十四章 遇事善決第七十九章 禍福同門第三百零六章 罔不自知第二十九章 慮周藻密第二百七十四章 音聲同矣第五百七十六章 兵連禍結第一百一十五章 重兵陳列第三十八章 宗社攸賴第九十六章丨名爵作誘第一百二十一章 棄舊圖新第五百零六章 旋行旋滅第二百二十四章 深心自許第五十五章丨密謀顛覆第一百二十七章 輕車介士第四百二十二章 密密傾談第四十五章丨贊拜稽首第五十章丨西州客商第二百三十一章 雨客衣溼第五百五十七章 唯應走耳第十一章 奮勇爭先第三十三章丨日出星逃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第三十二章丨覆車悟真第一百九十章 令敢不從第一零五章 吝財忍棄第一百零三章 遠迄南鄭第六十五章 白波壘築第四百零九章 先明法令第三百五十一章 冀以清肅第九十五章 鑄山煮海第三十章丨藍田雄鳴第十五章 異軍東來第三百六十六章 屋漏連雨第三十三章 疑竇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