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整軍待命

“漢中之地,後可據而安,前可恃而進。”————————【宋史】

在得聞裴茂、徐晃兩軍東西並進的消息後,張魯果斷在閻圃的建議下棄城而走,結果還是先出發、行軍速度相對較快的徐晃所部率先進奪南鄭。

既到南鄭,徐晃沒有急着帶兵入城,而是在城南靠近漢水處紮下營寨。中軍大纛一立,第一道命令就是讓各都尉、司馬約束部下,不準擅自入城擾民,徐晃治軍有方,南北軍素來講究軍紀,沒有哪一個將校士卒敢以身試法。所以南鄭城裡的百姓,消息不靈通的,一時間竟還有不知道城外連營紮寨的。

扎穩腳跟以後,徐晃立即帶着一千人入城,第一步就是接受官署、府庫,然後派遣趙雲、太史慈等人帶兵象徵性的追擊一下張魯。直待點收無誤之後,方纔算是徹底在南鄭落腳,等到第二天下午,斥候傳訊,言裴茂等人所率大軍已在城西不遠處。

裴茂等人沒想到緊趕慢趕,還是晚了一步,蓋順、沮雋等人盡皆扼腕,倒是裴茂豁達,在城下拉着徐晃的胳膊,笑着說道:“儻駱道艱險殊絕,公明能履險而至,立此大功,可見不凡!”

“都是國家廟算深遠,料敵於指掌之間,我等不過循計蹈步而已。”徐晃態度不卑不亢,很有覺悟的說道。

裴茂哈哈大笑,一邊笑,一邊看向荀攸,右手指了指徐晃,一切盡在不言中。

荀攸在一旁也是淺笑不語,作爲參與謀劃南征路線的兩人,彼此心知肚明。這次南征,看似是裴茂這方聲勢浩大,擔當主力,其實只不過是吸引張魯主力,爲徐晃這邊減輕壓力的。

看看人員配置就知道,被皇帝親口讚譽爲‘上將軍’的徐晃就不說了,太史慈、孟達都是殿前羽林郎,整日與皇帝形影不離,恩信深重。皇帝明顯是將破敵的希望寄託在了由徐晃、法正、太史慈這些心腹親信組成的偏師上,雖說給這支偏師的軍令表面上只是佔據成固、形成威懾,其實在佔據成固之後的下一步動向,不需明說,徐晃等人自會領悟。

裴茂與荀攸進了城,聽徐晃說彼等是如何在山中急行軍、在雷雨夜中突襲成固的過程後,裴茂唏噓不已,捋須道:“若是這雨在山中早早的落了,步兵營豈能如此神速?觀彼成固守軍驚呼爲‘鬼兵’,到是與野麋闖營有合契之妙啊。”

荀攸笑了笑,沒有接話,反而問道:“法監軍呢?”

他環顧一週,這個軍事會議,蓋順、沮雋等校尉以上的人都來了,作爲監軍謁者的法正沒理由不到。

裴茂也注意到了這個事,心覺有異,拿眼看着徐晃。

徐晃尷尬的一笑,很慚愧的說道:“監軍謁者在行軍路上感染風寒,身體不適,如今正在成固縣調養。”

座中皆是一驚,原秘書丞、現南鄭令朱皓連聲問道:“好端端的,如何會染上風寒?法孝直如今可無大礙?”

作爲同出秘書監的朱皓,在座很少有人比他還清楚法正對於皇帝的重要性,如果這個被皇帝看中的少年英才一出師就折損在漢中,且不說將爲皇帝帶來何等的打擊,就對社稷而言,也是一個極大的損失。

“已尋多位醫者診治過了,尚無性命之虞,多休養幾天就好。”徐晃見衆人都是緊張的神情,自己的語氣也不由帶上一絲嚴肅。

“法孝直乃是不可多得的俊才,又爲國家所重,斷不能有失,成固是誰留在那裡?務必讓他多費心思照顧。”裴茂吩咐了幾句後,便開始佈置了接下來的軍事佈置:“如今漢中以東,有張魯部將楊昂勒精兵數千,駐守黃金戍、又有上庸豪強申氏聚衆數千家,久未見降表。合該遣調將兵,赴黃金戍、西城、上庸等地宣喻王命。”

裴茂正說着,忽的環顧四周,慢慢悠悠的說道:“那位願領兵前往?”

座中的蓋順、沮雋、徐晃等人皆低着頭悶不做聲,他們心裡都清楚,此時帶兵跑到上庸去,必然會坐失隨軍南下益州的大功,這種因小失大的事情,沒有人樂意去做。

沉默片刻,還是徐晃說道:“如若明公不嫌,末將麾下軍司馬太史慈勇略足備,可獨領一軍,擔負大任。”

在這裡,徐晃其實還是抱有私心了的,不然也不會舉薦太史慈去上庸撿芝麻,而留下趙雲。

裴茂對這個千里護送孔融、鄭玄來朝的義士有些印象,笑着點頭,說道:“着即撥他二千精兵,順江而下,東方之事,盡委其人。”

蓋順心裡頓時一鬆,正準備打起精神接受裴茂關於進軍白水關的軍令時,卻聽裴茂笑說道:“我等南征,實爲討伐米賊張魯割據漢中、殺官害民之罪。如今張魯逃亡巴中,再往南,則是益州牧劉公治下,多年隔絕,不知彼等音訊。於情於理,都該知會一聲,不論是勸其率衆剿賊、或是與我等共同進軍,都是於國有利。”

“嗯?”蓋順不由驚詫一聲,與他一樣,沮雋也沒有預料到這個結局。朝廷興起大軍,明面上的數字就有十萬人,絕不僅僅是爲了征討張魯,連帶着是要拿下整個益州的。怎麼到了這個關頭,裴茂突然說朝廷沒有討伐劉焉的意思?

難道收復益州,不是彼此心照不宣的事麼?

“明公!”蓋順不得不表示反對了,若真按裴茂這麼說的話,那他們此行的戰爭目標已經達到了,可以準備班師回朝了,這樣一來,還不如在開始毛遂自薦、東去上庸呢:“益州牧治地連年,久不遣使來朝,縱然是有米賊攔道之故,其心也必異。不然,但凡有一次朝覲天子之心,如何不能東走荊州、繞道南陽入朝?可見此人非是心向天子,而當是與米賊互通圖謀,明公要請其出兵助剿,末將以爲不可。”

“末將附議。”沮雋緊跟着說道:“益州牧心懷異志,不可輕信,兵法有云‘兵之情主速’,若是遲緩軍心,遷延日月,恐有妨大事!何況朝廷興兵十萬,若是隻討得漢中而還,豈非令天下人笑,以爲朝廷用兵甚慎,‘割雞’尚用‘牛刀’?”

“公明,你也是如此想的?”裴茂笑眯眯的看着衆人急躁的樣子,知道他們心裡都很不情願,但蜀中的裴俊尚未有消息傳來,眼下確實不是進兵的時候。若是裴俊在書中把事辦成了,那麼益州可不戰而下,若是沒有辦成,再從容進軍不遲。

徐晃謹慎的說道:“無論如何,末將以爲,都該先移師白水關,遣使入蜀,曉諭朝廷南征之意。隨後觀蜀中動靜,再做打算。”

“這是老成之言。”裴茂通過這麼一番動作,很直觀的考察到了三人的性格、心性以及智略,孰優孰劣,一目瞭然。再看看靜坐不言的荀攸,裴茂衝其點了點頭,胸有成竹的說道:“只待漢中的消息傳到蜀中,用不了多久,蜀地必有大亂,屆時不戰而降,尚未可知。若能使蜀地少些刀兵戰禍,豈非我大漢之福?”

徐晃目光一閃,他早前從李伏等漢中豪強的口中知道些關於益州的辛秘,如今聯繫起來,這蜀地大亂,多半是出在益州牧劉焉的病情上。他心裡有了底,也不再着急,反正只要蜀地動盪,即便是獻土歸降,也少不得由他們帶兵四處戡平宵小起事,戰功依然會有。

至於沮雋則是信服軍令,既然裴茂信誓旦旦的認定蜀地將會生亂,那他縱然心存疑慮,也無需再多做質疑。

唯有蓋順,仍有些不信的問道:“此前未有預兆,末將不知,蜀地如何會生亂?”

第八十九章丨登城臨戰第三章丨御戎之方第四百一十七章 思患豫防第五十章 抽弦促柱第五十八章丨單見淺聞第一百一十四章 層疊欺壓第三十九章丨風起微末第五百零五章 蹈險不復第五百九十二章 朽株有蠹第二百九十九章 任其所之第三百八十六章 自知者明第八十一章 僥倖爲安第七十二章 我暨我友第四百一十五章 主得其所第四十三章丨夜分乃寐第五十一章丨風起微末第六十一章 文章傾臺第一百六十六章 匣劍而行第二百七十四章 音聲同矣第一百一十六章 堅不可摧第二百一十九章 國子之制第一百五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二十四章 調和鼎鼐第三百四十八章 明惠及下第六十六章 戶隱田窮第二百三十三章 形影相隨第七十七章 一網打盡第十二章 兵勢難料第一百七十九章 逋竄悔過第七十八章 宣平學市第一百章 碗轉麴塵第十九章丨長安驚變第五百八十八章 難濟於事第二十七章丨朝盈夕虛第一百八十一章 別開新面第二十六章丨仗義抗辯第七十章丨圖窺朝政第四百六十六章 故人重逢第七十四章丨彼欲何爲第二百二十五章 貪官圖爵第四百五十七章 輕率難知第五十四章丨脫穎時至第四十七章 御臨二院第三章 利使吞言第一百四十章 離石屠各第五百七十五章 抱殘守孤第四百三十五章 才力將淹第五百三十五章 使君一何第五百四十四章 火之始然第二百四十六章 甘於籍籍第四百八十八章 井管拘墟第二百六十四章 局勢突然第一百四十五章 擐甲執兵第四百零八章 風止雲起第一百一十七章 隱憂未解第九十七章 年關將近第三百四十六章 雲行雨施第四百七十九章 待看舟傾第一百七十一章 用兵進取第四十六章 磁石引針第一百九十八章 棄猶用疑第九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三百零二章 如舟在水第二百二十二章 諸事之由第五百四十章 融融聲中第二百四十四章 益州克成第三十四章丨官無常法第五百六十章 聲東擊西第四章 坐而論道第二百八十九章 難自爲謀第一百七十章 朝日興蔚第五十七章 捨身相代第一百三十四章 良家法相第八十五章 陳情講武第七十章 釣颱風涼第一百零五章 火傘高張第八十四章丨預先安內第三十四章丨冒功邀賞第二十二章 雪泥鴻爪第四十九章丨傭才緣心第二百三十三章 形影相隨第一百七十章 朝日興蔚第二百六十三章 黃雀在後第四十四章 庶官乃和第一百零三章丨帳中豎子第五十五章丨言中事隱第二十章 獸爐爝火第五十一章 緣定珠結第七十六章 靡不有初第一百三十三章 送子涉淇第四百三十八章 顯揚激怒第一百零八章 一波三折第五十七章丨造端倡始第四百八十三章 蔽而不悟第六十六章 解衣趨鑊第二百六十五章 同爲貴姓第三百三十八章 食不甘味第一百一十七章 戎機伏莽第五百七十九章 勢危實安
第八十九章丨登城臨戰第三章丨御戎之方第四百一十七章 思患豫防第五十章 抽弦促柱第五十八章丨單見淺聞第一百一十四章 層疊欺壓第三十九章丨風起微末第五百零五章 蹈險不復第五百九十二章 朽株有蠹第二百九十九章 任其所之第三百八十六章 自知者明第八十一章 僥倖爲安第七十二章 我暨我友第四百一十五章 主得其所第四十三章丨夜分乃寐第五十一章丨風起微末第六十一章 文章傾臺第一百六十六章 匣劍而行第二百七十四章 音聲同矣第一百一十六章 堅不可摧第二百一十九章 國子之制第一百五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二十四章 調和鼎鼐第三百四十八章 明惠及下第六十六章 戶隱田窮第二百三十三章 形影相隨第七十七章 一網打盡第十二章 兵勢難料第一百七十九章 逋竄悔過第七十八章 宣平學市第一百章 碗轉麴塵第十九章丨長安驚變第五百八十八章 難濟於事第二十七章丨朝盈夕虛第一百八十一章 別開新面第二十六章丨仗義抗辯第七十章丨圖窺朝政第四百六十六章 故人重逢第七十四章丨彼欲何爲第二百二十五章 貪官圖爵第四百五十七章 輕率難知第五十四章丨脫穎時至第四十七章 御臨二院第三章 利使吞言第一百四十章 離石屠各第五百七十五章 抱殘守孤第四百三十五章 才力將淹第五百三十五章 使君一何第五百四十四章 火之始然第二百四十六章 甘於籍籍第四百八十八章 井管拘墟第二百六十四章 局勢突然第一百四十五章 擐甲執兵第四百零八章 風止雲起第一百一十七章 隱憂未解第九十七章 年關將近第三百四十六章 雲行雨施第四百七十九章 待看舟傾第一百七十一章 用兵進取第四十六章 磁石引針第一百九十八章 棄猶用疑第九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三百零二章 如舟在水第二百二十二章 諸事之由第五百四十章 融融聲中第二百四十四章 益州克成第三十四章丨官無常法第五百六十章 聲東擊西第四章 坐而論道第二百八十九章 難自爲謀第一百七十章 朝日興蔚第五十七章 捨身相代第一百三十四章 良家法相第八十五章 陳情講武第七十章 釣颱風涼第一百零五章 火傘高張第八十四章丨預先安內第三十四章丨冒功邀賞第二十二章 雪泥鴻爪第四十九章丨傭才緣心第二百三十三章 形影相隨第一百七十章 朝日興蔚第二百六十三章 黃雀在後第四十四章 庶官乃和第一百零三章丨帳中豎子第五十五章丨言中事隱第二十章 獸爐爝火第五十一章 緣定珠結第七十六章 靡不有初第一百三十三章 送子涉淇第四百三十八章 顯揚激怒第一百零八章 一波三折第五十七章丨造端倡始第四百八十三章 蔽而不悟第六十六章 解衣趨鑊第二百六十五章 同爲貴姓第三百三十八章 食不甘味第一百一十七章 戎機伏莽第五百七十九章 勢危實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