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偃月大陣

韓淮楚與張耳氣喘吁吁游到那綿蔓水對岸,已是子夜時分。此處地勢高於周圍,一輪皎月掛在蒼穹,把那遠山近景照得盡收眼底。

那綿蔓水發源出壽陽縣桃園溝,始稱桃河;東北一支流至平定縣娘子關附近,經綿山山麓,遂稱綿河;東面一支流至此地,就是這條河面寬達三百米水流湍急的綿蔓水。

只見那前方一處,西面背靠激流,東南北三面環山,有一大片大約十平方公里的菱形緩坡,地面皆是黃土。

那熟悉地理的張耳介紹道:“此處東面名叫老爺寨,那趙軍駐地就在老爺寨後五十里外。南面乃是老營寨,北面名叫城山寨,皆是懸崖峭壁難以通行。我軍要想過這井陘,只有從東路而出。”

這裡就是兵法書上所說的“天牢”。

《孫子兵法》之《行軍第九》雲: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

四面環山,中間凹陷,便稱爲絕地。有水爲天井,無水爲天牢。此處三面環山,背後是綿蔓水無路可走,故也可視作“天牢”。

這本是極其兇險的地帶,行軍打仗去遠之唯恐不及。哪知韓淮楚卻在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問題。

韓淮楚望着四周那遠山近巒,背後那大河激川,不由感慨道:“若在此處與趙軍決戰,居高臨下,敵軍動靜可以瞭如指掌,真乃英雄用武之地也!”

那開古陣未有之風,最後流傳千古的偃月大陣的雛形迅速在他腦海中形成。

此處河牀外凸成一個巨大的弧形,那些漢軍熟悉的什麼方陣圓陣數陣錐陣鉤型陣玄襄陣雁行陣統統在這種地理環境下不適用。偃月者,半圓月也,背之凸起圓弧向下,實際上是一種非對稱的形狀。

菱形的戰場,決定那戰場的勝負在菱形的菱尖。只要扼守住那菱尖,不衝進菱形的腹心,任趙軍人數再多,實際交戰的地方還是那菱尖。原本衆寡懸殊的漢趙兩軍,在這一道生死攸關的防線上其實兵力對等。

既然要用奇兵去抄趙軍的老家,必須把趙軍主力全部吸引到這裡來,還要頑強堅持爲奇兵贏得迂迴偷襲的時間。而趙軍有二十萬之衆,如何能抗得住趙軍的洶涌進攻,一攻再攻而能屹立在這綿蔓水東岸讓那漢軍紅旗不倒?

先領軍衝出那菱形戰場與趙軍挑戰,而後佯敗快速退入精心挑選的戰場,撞到河岸反身回來,無須多費工夫,立馬自然就形成一個偃月大陣。憑藉那厚實的月輪,依仗居高臨下的地勢與趙軍做那一刀一槍以命換命的血拼!

趙軍要想將漢軍殲滅,必須將漢軍的月輪摧毀。但那月輪內圈寬廣,只要漢軍有足夠的兵員補充進來。可以隨時崩潰又隨時凝聚成形,趙軍要想擊敗漢軍,只有在菱尖全殲,一條命接一條命來換!這可是最耗時的打法,爲奇兵突襲敵營拖延時間的戰略目的就達到了。

這是一種硬碰硬以命相搏的打法,處於那風口浪尖陣勢前緣的將士,要有相當硬朗的戰鬥力,不至於趙軍一攻陣勢就癱瘓。

那身經百戰的一萬五千老卒,拿出一萬來構築那以命換命的月輪與趙軍死磕,五千人馬抄小路突襲敵軍大營,拔下趙軍旗幟換上漢軍紅旗……

漢軍必須悍不畏死,不被趙軍的氣勢所嚇倒。背水一戰這句成語已經爲韓淮楚找出了最好的答案。背水決戰,置之死地而後生,不勝則亡,漢軍將士的勇氣不用去動員。

韓淮楚想着想着,臉上洋溢出微笑。他腦中彷彿已聽到在這綿蔓水河邊漢趙兩軍金戈鐵馬殺伐之聲,自己站在那偃月大陣的陣樞,指揮若定,覆手之間二十萬趙軍灰飛煙滅。

突然一念忽生,剎那間韓淮楚臉色刷白。

找不到那插到敵軍大營的秘徑,一切都是空想。這綿蔓水東岸,就是他與漢軍將士的葬身之地!

“宣平侯,此處到底有沒有一條秘徑,另外可以通到那井陘口?”韓淮楚有點急躁地問道。

“沒有。”張耳依然這麼回答。

“不可能!你再好好想想!”韓淮楚已經控制不住自己的心情,大喊一聲。

沒有秘徑,史書上濃墨重彩寫下的井陘一戰如何能發生?沒有秘徑,那奇兵如何插到趙軍身後奪了趙軍大營換上漢軍紅旗。這句話,韓淮楚差點就要衝口而出。

那張耳歪着頭使勁地想了一想,好半天才慢悠悠說道:“末將想起一條道來,可那根本算不得秘徑,只因那道人根本上不去,更別說戰馬。”

有路就好。韓淮楚急拉住張耳的手問道:“那條路在哪裡?”

“就在北面的城山寨上,山高路險,有虎豹狼蟲,既攀登不上去,又有大石塞住路口。大將軍若是想從那條道派奇兵突襲敵軍後方,恐怕是不能也。”張耳緩緩說道。

世上本沒有路,開拓出來纔有路。韓淮楚以平靜的口氣說道:“帶本帥去看看。”

※※※

從綿蔓水沿着岸堤北上,走出三十里外,來到一處斷崖峭壁。

那峭壁頻臨河水,又陡又直好像用刀削成一般。壁上皆是花崗岩石,石頭上長滿青苔,滑溜處難以留手。從下望去,高有五十丈。

以韓淮楚的輕功,加上他那練得十拿九穩準星奇佳的飛爪,要上這峭壁也是不難。換了張耳,可就一籌莫展。

但更加麻煩的是,那峭壁上部有一塊大石,有三丈粗細,正好在懸崖邊上,有四分之一身位露出崖外,塞在上崖頂的路口,錯非絕世輕功休想逾越。

漢軍有絕世輕功的也只有韓淮楚一人而已。總不成韓淮楚一個人去把趙軍大營洗劫了吧?要是那樣,真是叫死得快。更何況韓淮楚還有個重要任務不能分身,就是要親自站在那醞釀中的背水陣指揮正面作戰,吸引趙軍的主力。

韓淮楚呆呆望着那峭壁斷崖與崖上那塊大石,不由心生一股涼氣。

耳邊只聽那“趙奸”張耳說道:“此處故老相傳,百年前崖上本來直通井陘口北面的抱犢寨,有身手矯健的獵戶在崖頂居住。後因山洪暴發,有大石被大水衝到這裡,堵住了道路,這裡便沒有人煙,只有野獸出沒。而那去往抱犢寨的道路,也被荊棘灌木所掩蓋,不能通行。”

韓淮楚沉思一陣,問道:“這斷崖既如此險峻,山中獵戶如此上得了崖頂?”

張耳的回答讓韓淮楚眼前一亮:“據說是懸繩上下。因年代久遠,那繩子早已腐爛不見矣。”

獵戶既然能上下斷崖,只要那繩子足夠結實,數量足夠的多,漢軍當然也可以上去。

一連串的方案直在韓淮楚腦中閃爍。

“先用細繩子從崖頂垂下,拉那粗繩子上來。再放保險繩下去,栓住將士們的腰,之後一個個漢軍將士沿着那綁牢在古樹軀幹上的繩子爬到崖頂,然後分一撥人去披荊斬棘開闢道路,餘者輪番上陣,把戰馬一匹匹地吊將上來。最後沿着那條路神不知鬼不覺直插抱犢寨,見到趙軍主力盡出,待趙軍去遠,便吹響衝鋒號,洗劫趙軍大營……”

三萬大軍一起搓繩子,繩子絕對不是問題,大大的有。

這裡有個麻煩,就是那戰馬太過沉重。吊一匹兩匹漢軍將士可能扛得動,要是吊幾千匹戰馬上那足有五十丈高的峭壁,估計個個都要散架。還談什麼去開山闢道,突襲敵營?

“要是有幾臺電動絞車就好了。”韓淮楚心裡嘀咕道。

絞車不可能有,辦法還是可以想。韓淮楚便想到那物理課上學來的省力機械——動滑輪。

用動滑輪拉戰馬上崖,雖然距離翻番,但用的力卻輕了一半,肯定輕鬆得多。

下面的問題便是參與戰鬥的騎兵的數量。

這個山路早被那荊棘灌木覆蓋,就算是有馬也不能騎,只能牽着馬一路摸索前進。騎兵只是用來突襲敵營造那氣勢,並不能節省多少時間趕到抱犢寨。而且多一匹戰馬,漢軍拉那戰馬的時間就要多上一刻。他心中的計劃是兩千騎兵配上三千步卒,足以奪取趙軍大營。

偃月陣的月輪由步卒組成,那狹窄的戰場並不利於騎兵驅馳。韓淮楚手中共有五千精騎,剩下的三千,他將用於在那背水一陣,在趙軍大營被奪慌着退兵時,對趙軍作致命一擊。用通俗的話講,就是蓄起來關鍵的時候用。

試想一下,待到趙軍知道老家被抄,一個個急着去奪回大營。身後有一支一直好整以暇待命的精銳騎兵突然從菱形的戰場居高臨下生龍活虎地殺將出來,誰能抵擋的住?趙軍就算有二十萬之中衆,崩盤也可預計得到。

那糾結的疑問一個個解開,這場仗如何去打方案已經在韓淮楚腦中呼之欲出。只是那最後擋在漢軍上懸崖路上的大石,依然是必須搬除的攔路虎。

那大石恐怕有幾萬鈞吧。就算那力能拔山抗鼎的項羽來,恐怕也要四五個項羽才能撼得一動,更別說把他推下懸崖。

在韓淮楚心中,壓根就沒有硬碰那大石的意思。腦子已被現代科技知識灌輸過的他,只想到用巧力。

異日的戰場,他不會有時間來對付這塊大石。

“用一個巨大的槓桿,塞入大石的底部,合自己與張耳之力,說什麼現在就要撬動大石,把它推下懸崖!”韓淮楚暗下決心。

槓桿從哪裡來?伐樹。劈下一根大小合適的樹,裁去那枝葉只剩樹幹,在大石的背面掘開壓在石頭下面的泥土,找一個小一點的石頭放在大石附近作支點,用那樹幹插入石下,槓桿就做成。

說來簡單,這可是一個巨大的工程。好在韓淮楚有的是時間,就埋頭苦幹他一日一夜,不信做不成那槓桿。

只是那大石太過沉重,而樹的長度有限,韓淮楚依然沒有把握能用一根槓桿去撬動大石。

“除了那槓桿,還有什麼辦法好想?”韓淮楚眉峰緊鎖望着那大石,苦苦沉思。

隨着他目光的移動,就看見大石附近二十米外,有一條淙淙流淌的小溪。

這小溪本是從更高處匯聚雨水流瀉下來,水量並不甚大,但也不小。

韓淮楚腦中霍地閃過一念,手在那百寶囊中一掏,已多出了一條飛爪。便見他手臂用力一擲,飛爪已吃在五丈高那光溜溜的岩石縫隙中。韓淮楚右手一用勁,雙足在崖壁頻點。已借那拉扯之力直飛而上。一到那巖縫之處,韓淮楚左手五指箕張,牢牢地摳入巖縫,穩住身形。

那張耳在下面嘖嘖只贊:“大將軍的輕功真是越來越高明瞭。末將與大將軍比起來是望塵莫及。”

韓淮楚呵呵一笑:“宣平侯稍安勿躁,等會本帥下來,揹你上去。”

話一出口,剎那間昔日的一幕印在韓淮楚腦海。韓淮楚身軀一顫,那插在巖縫中的左手差點鬆脫。

那是在項羽戲下分封之時,韓淮楚在那渭水北岸的高陵,帶着那曠世佳人攀援那同樣是人跡罕至難以攀登的星星崖。

那時佳人負在他身後,他用這飛爪與魚腸斷魂劍交替輪換,硬是一步步艱難地爬上了崖頂。在那星星崖上與自己心愛的仙子,共度了幾個月的美好時光。

而今又要揹人上崖,情形是多麼的相似。只是要揹負的人,不是那魂縈夢牽的佳人。

他在這裡爲漢王劉邦開疆拓土實現人生的輝煌與自己的抱負,手中握着那決定漢趙兩國萬千臣民生死的兵符,卻不能決定佳人的命運。任他在戰場千軍辟易叱吒風雲,佳人卻難逃在垓下隨那暴君項羽一起殉葬的命運。

想起那昔日的往事,韓淮楚恍如隔世,禁不住淚眼朦朧。

第二十五章 欲取先予第四十章 斬盡殺絕第十七章 顛覆乾坤第六十一章 一口回絕第六十七章 放虎歸山第二十章 絕壁尋蹤第十四章 孔雀明王第五十七章 長吁短嘆第六十二章 徹夜難眠第九章 圍城打援第九章 生死未卜第十二章 劫數難逃第十六章 大封文武第三十二章 嘔心瀝血第二章 婚宴重逢第三十三章 馬踏紅都第一章 水中一蛟第七章 風月迷魂第一章 掛印封金第四十五章 亡命之徒第四章 陳平獻策第二十二章 將錯就錯第四十章 斬盡殺絕第四十章 魚麗九陣第二十九章 豔名遠播第三十三章 保駕護航第九章 不白之冤第十六章 須彌幻鏡第二章 大切蛋糕第二十三章 北極戰神第六十一章 齊楚烽火第十六章 色膽包天第四章 領袖羣倫第三十七章 月下追賢第四十章 魚麗九陣第二十三章 老實交代第四十九章 救出兄弟第二十章 無米之炊第十六章 色膽包天第三十四章 將軍歸來第二十三章 魔道同門第二十七章 分頭並進第五十五章 左右丞相第二十章 自立爲王第四十章 仁義之師第十七章 泛舟五湖第二十三章 又有陰謀第二十三章 陷身魔門第三十六章 伍君當盟第十九章 世外桃源第三十八章 國士無雙第十一章 披肝瀝膽第八章 磨刀霍霍第四十二章 大河咆哮第二十七章 以身飼蛇第八章 鹿死誰手第十三章 韓信點兵第二十六章 霸王遇姬第三十四章 請出高人第十一章 欲哭無淚第二十二章 敲山震虎第二十六章 何方神聖第三十九章 恭候多時第二十五章 軍師瘋了第三十三章 芒碭起義第四十八章 一個神話第六十章 大風起兮第五章 擒賊擒王第三十五章 陷身賊窩第四章 身有隱疾第三章 車馬絕道第二十五章 絕地反擊第五十五章 自作自受第四十六章 失魂落魄第二十七章 風雨飄搖第十八章 師門絕學第六十一章 一口回絕第九章 不白之冤第二十八章 長久夫妻第二章 琴音引君第十六章 色膽包天第十七章 秦軍戰陣第九章 生死未卜第五十六章 約法三章第四十一章 陰陵迷路第二十八章 力拼英布第四十五章 邪惡到底第三十九章 政治陰謀第三十二章 不治之症第四章 焚天大陣第二十七章 勇往直前第二十四章 擺龍門陣第二十四章 魔君再現第九章 帶你上天第四章 落井下石第四十九章 反出天國第八章 挑戰劍神第八章 聖劍掌門第三十章 死局成活第五章 待字呂雉
第二十五章 欲取先予第四十章 斬盡殺絕第十七章 顛覆乾坤第六十一章 一口回絕第六十七章 放虎歸山第二十章 絕壁尋蹤第十四章 孔雀明王第五十七章 長吁短嘆第六十二章 徹夜難眠第九章 圍城打援第九章 生死未卜第十二章 劫數難逃第十六章 大封文武第三十二章 嘔心瀝血第二章 婚宴重逢第三十三章 馬踏紅都第一章 水中一蛟第七章 風月迷魂第一章 掛印封金第四十五章 亡命之徒第四章 陳平獻策第二十二章 將錯就錯第四十章 斬盡殺絕第四十章 魚麗九陣第二十九章 豔名遠播第三十三章 保駕護航第九章 不白之冤第十六章 須彌幻鏡第二章 大切蛋糕第二十三章 北極戰神第六十一章 齊楚烽火第十六章 色膽包天第四章 領袖羣倫第三十七章 月下追賢第四十章 魚麗九陣第二十三章 老實交代第四十九章 救出兄弟第二十章 無米之炊第十六章 色膽包天第三十四章 將軍歸來第二十三章 魔道同門第二十七章 分頭並進第五十五章 左右丞相第二十章 自立爲王第四十章 仁義之師第十七章 泛舟五湖第二十三章 又有陰謀第二十三章 陷身魔門第三十六章 伍君當盟第十九章 世外桃源第三十八章 國士無雙第十一章 披肝瀝膽第八章 磨刀霍霍第四十二章 大河咆哮第二十七章 以身飼蛇第八章 鹿死誰手第十三章 韓信點兵第二十六章 霸王遇姬第三十四章 請出高人第十一章 欲哭無淚第二十二章 敲山震虎第二十六章 何方神聖第三十九章 恭候多時第二十五章 軍師瘋了第三十三章 芒碭起義第四十八章 一個神話第六十章 大風起兮第五章 擒賊擒王第三十五章 陷身賊窩第四章 身有隱疾第三章 車馬絕道第二十五章 絕地反擊第五十五章 自作自受第四十六章 失魂落魄第二十七章 風雨飄搖第十八章 師門絕學第六十一章 一口回絕第九章 不白之冤第二十八章 長久夫妻第二章 琴音引君第十六章 色膽包天第十七章 秦軍戰陣第九章 生死未卜第五十六章 約法三章第四十一章 陰陵迷路第二十八章 力拼英布第四十五章 邪惡到底第三十九章 政治陰謀第三十二章 不治之症第四章 焚天大陣第二十七章 勇往直前第二十四章 擺龍門陣第二十四章 魔君再現第九章 帶你上天第四章 落井下石第四十九章 反出天國第八章 挑戰劍神第八章 聖劍掌門第三十章 死局成活第五章 待字呂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