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九章 百濟內亂(下)

李唐自詡爲道教始祖老子的後人,立國之後十分崇尚道教,武德年間和貞觀初年都曾經壓制過佛教發展,大肆鼓勵道教發揚光大。在隨後的十幾年間,以袁天罡爲首的道教領袖名聲鵲起,全面壓制住了佛教,只是礙於佛教根深蒂固,袁天罡並不敢貿然向佛教開戰。上次在微明道觀和張煥密談的時候,袁天罡拋出大總持寺僧人多行不法之事,其實就有做出試探的意思。可惜那件事牽扯到很多女子的名節,辯機雖然被張煥逼迫去了吐蕃做暗探,參與的和尚也都被斬首,不過因爲李世民的壓制事情並沒鬧大。

讚賞和尚本是大唐關內道人,自小在當地寺廟出家,三十幾歲就做了主持,後來和當地的道觀爭鬥失敗,差點惹上人命官司,無奈之下離鄉背井來到了百濟。贊善來到百濟之後運氣不錯,機緣巧之下遇見了崇尚佛事的扶余璋,憑藉着道貌岸然的扮相以及口燦蓮花的本事,贊善和尚很快得到了扶余璋的信任,而且還和當時的王太子、現在的義慈王關係匪淺,很快就成爲了百濟最大佛寺彌勒寺的主持。義慈王登基之後,很多重要國事都會和贊善討論商議,對其的信任程度在百濟國內可謂是獨一無二。

這些年依仗着兩代百濟王的信任,彌勒寺吞併積累了大量錢財和地產,已經成了百濟佛教界第一勢力,對贊善和尚來說,這世上再沒有比百濟更好的地方了。再者贊善已經從好幾個倭國人口中得知,倭國的孝德天皇對佛教很冷淡,要是義慈王聽了扶余風的話,到時候肯定要讓自己也陪同前往,如此一來這麼多年的苦心經營豈不是雞飛蛋打?更重要的是一旦去了倭國,自己的身份地位都會大大下降,像在百濟這樣呼風喚雨是絕對不可能的,因此贊善無論如何都要阻止扶余風這個提議。

扶余風本來就對讚賞和尚深惡痛絕,此時見到他出言反對自己,頓時心頭大怒,勃然起身指着贊善喝道:“本王子在和父王討論國事,你這和尚竟然胡亂插嘴,當真不知死活了嗎?”說完右手握住刀柄,殺氣騰騰的瞪着贊善。

聽得扶余風語氣強烈,竟然直接出言威脅,義慈王和贊善都有些發懵。義慈王是沒想到這個兒子這麼不給自己面子,明知道自己篤信佛事,卻對‘贊善高僧’這般無禮。贊善則是根本沒想到,憑藉自己和百濟王以及一些大貴族的良好關係,扶余風竟然敢明目張膽的威脅自己!

“胡說八道!”義慈王回過神來怒喝一聲,“風兒,贊善法師乃是得道高僧,歷來受人敬仰,就連本王也十分敬重,你安敢如此無禮!還不向法師賠禮道歉!”

扶余風冷哼一聲,絲毫沒有道歉的意思。義慈王勃然大怒,豁然站起身來,指着扶余風就要責罵。

這時贊善微微一笑道:“大王不必惱怒,王太子殿下年輕氣盛,說話語氣衝了點,貧僧自然不放在心上。王太子殿下對貧僧無端指責倒是沒什麼,只是處理國事萬萬不可莽撞行事啊!大王請坐,先聽聽王太子殿下爲何想要這麼做,再做決定可好?”

義慈王臉色稍霽,對贊善和尚合什一禮,氣哼哼的坐下瞪着扶余風道:“贊善法師氣量恢宏不和你計較,還不說說你爲何這般胡鬧?”

贊善這番話很是狡猾,先是做出一副大度不生氣的樣子,讓義慈王覺得自己不愧是高僧風範,從而襯托出扶余風氣量狹小。接着不着痕跡的指責扶余風年輕不懂事,處理事情倉促魯莽,這就會給義慈王一個先入之見,認爲扶余風提出的這件事根本就是在胡鬧。果然,義慈王對扶余風更加惱怒,直接用‘胡鬧’二字給扶余風這個建議定了性。

扶余風對贊善的想法心知肚明,只是這件事想要順利實行,就必須得到義慈王的支持,這樣才能得到更多大貴族的支持。因此扶余風雖然憤怒,只是狠狠地瞪了一眼走到義慈王身邊盤膝坐下的贊善和尚,強壓住怒氣對義慈王說道:“父王,兒臣有以下幾個理由,其一,近百年來我國一直和倭國來往密切,多次前去朝貢,可謂是父子之邦!近些年我國被高句麗人逼迫,轉而向高句麗朝貢,這也是不得已之事,倭國孝德天皇陛下英明仁慈,定然會盡棄前嫌給於我們極大幫助;其二,兒臣剛纔已經說過了,一旦高句麗人向大唐求和成功,我國必然要獨自面對大唐和新羅,到那時我等都會成爲階下囚!當年的頡利可汗何等英雄,卻被大唐皇帝幽禁到死,敢問父王,可想做第二個頡利可汗比?退一萬步說,即便大唐皇帝不怪罪,高句麗人失去遼東之後也會前來攻打,再加上金德曼在一邊掣肘,我國依然有隨時亡國的危險!可以說不管哪種結果,都不是我們能承擔得起的,因此趁着時間眼下充足,趕緊撤往倭國意圖東山再起纔是上策;其三……”

“夠了!”不等扶余風說第三條理由,義慈王就斷然打斷了他的話,怒氣衝衝的喝道:“在你看來,本王就一定會成爲亡國之君嗎?真是狂悖無禮!本王無論如何也不會答應你這個荒唐的建議!你速速回去指揮軍隊,防備新羅人得知消息發起進攻,這邊的事情不許你再插手!”

扶余風寸步不讓,瞪着義慈王沉聲道:“父王!如今情勢危急,必須提前撤往倭國!”

“大膽!”義慈王顫抖着指着扶余風,“本王還沒有死,還是百濟的君王,你安敢如此悖逆!”

贊善和尚宣了聲佛號道:“王太子殿下,大王英明仁愛,豈會是亡國之君王!王太子殿下久在倭國,難道已經把忠義孝悌忘完了嗎?”說到這裡不等扶余風出言,一臉慈悲的對義慈王說道:“大王,王太子殿下撤向倭國的提議決不可爲,不過殿下提議和高句麗人一樣也向大唐求和,這個貧僧覺得十分可行!只要保住宗廟社稷,何愁將來不能東山再起?貧僧願意捐獻二十萬兩白銀,作爲給大唐皇帝的禮物,請大王准許!”

“法師真是慈悲爲懷!”義慈王嘆息着稱讚一句,“若是此次求和成功,保住了我百濟的宗廟社稷,贊善法師當爲首功!扶余風,你還呆在這裡做什麼?還不速回軍營!”

扶余風眼神怨毒的瞪了一眼贊善,也不向義慈王行禮告退,一拂衣袖轉身走下了樓梯。

“真真是逆子啊!”義慈王被扶余風的無禮氣得胸口沉悶,連連咳嗽不已。

贊善和尚嘆道:“王太子剛愎自用,將來恐非百姓之福啊!貧僧這就去準備銀兩,還請大王組建求和使節團,此事宜早不宜遲啊!”

義慈王道了聲謝,站起身合什一禮,緩步走下了石塔。義慈王在石塔裡呆久了,猛然被刺眼的陽光一曬,趕緊閉起雙目靜靜地站着,過了一會纔在侍衛們的護送下向寺外走去。

贊善站在石塔上目送義慈王遠去,嘴角露出了一絲莫名的笑容。相交這麼多年,贊善十分了解義慈王的爲人,剛纔扶余風的不敬之舉,絕對已經引起了義慈王的暴怒!這次若是能求和成功,扶余風的王太子之位必然會被廢掉!

扶余風怒氣沖天的離開彌勒寺,卻並沒有聽從義慈王的命令迴歸新羅前線,而是帶着倭國侍衛去了城北,來到了一座宏偉的宅院前面,不等通報徑直走了進去。

“王太子怎麼忽然來了?”剛走到內院門口,一個身穿黑色錦袍的老者就迎接上來。

扶余風躬身道:“拜見寬王叔!小侄有事情和王叔商議。”

這老者正是義慈王的堂兄,被封爲寬王的扶余光。此人掌握了百濟七成以上的船隻,和倭國人海上往來密切,攫取了龐大的利潤,扶余風能夠順利掌控大權,扶余光起了不小的作用。

扶余光趕緊扶了一把:“王太子不必多禮,且請書房敘話!”

進入書房,侍女奉上茶水退了下去,扶余光笑道:“王太子似乎心情不好,可否和老夫說說?”

“一言難盡啊……”扶余風長嘆一聲,把事情原委一五一十說了出來。

“原來是這樣!”扶余光聽完後皺起了眉頭,“王太子所慮極是,不管出現哪種情況,我百濟國都有亡國的風險!爲了延續王族血脈,本王一定會支持你遷往倭國的決定!只是大王那裡……”

扶余風低聲道:“小侄已經有了個想法,還請王叔幫着斟酌一二。”

“哦?說來聽聽。”

“王叔,如今國內僧人氾濫,侵佔大量土地田產,攫取大量財物,導致百姓生活窮苦不堪!此等惡僧小侄早有懲戒之意,正好借這個機會,如此……如此……”

“什麼?你膽子也太大了吧!竟然敢……”聽完扶余風的計劃,扶余光嚇得跳了起來。

“噓……王叔小聲點!”扶余風一把捂住扶余光的嘴,語氣冰冷道:“此事勢在必行!如果不殺掉父王,我們遷往倭國的計劃就會困難重重,而且去了倭國父王也會礙手礙腳!既然如此,爲何不趁此機會嫁禍給那些賊禿?王叔,你也不希望將來去了倭國,還被父王騎在頭上吧?”

扶余光瞬間就下了決定,這個侄子心狠手辣,如果自己不答應的話,只怕第一個倒黴的就是自己!再說了義慈王篤信佛事,對不喜歡佛事的自己百般排斥,你不仁就休怪我不義!扶余光想到這裡,一把拉掉侄子的手,小聲道:“你有多少把握?”

扶余風知道這位王叔已經決定幫助自己,面色一喜道:“前陣子小侄剛在軍中進行了清洗,如今能掌握的軍力有八成以上。只是泗沘城中人手不足,因此小侄想連夜調集軍中兵馬進城!”

“好!幹了!”扶余光握了握拳頭,“你放心,你率領大軍到來的時候,本王一定會打開城門迎接!”

扶余風笑道:“如此甚好!對了王叔,小侄身邊有不少倭國高手,且留幾個在王叔身前,貼身保護以防不測!”

扶余光也不點破對方的用意,似笑非笑道:“那就多謝王太子了!”

扶余風也笑了笑:“事不宜遲,小侄這就去做準備!不出意外的話,今夜子時左右大軍就會到達泗沘城下!”

“王太子一路小心!”

二人攜手來到大門處,扶余風留下了幾名倭國護衛,去王宮帶上其他人快馬加鞭出城而去。

義慈王在宮中得知扶余風已經去了新羅前線,大大的鬆了口氣,趕緊召集衆臣商議派出使節團的事情,渾然不知大禍即將臨頭。

扶余風一路狂奔回到前線軍營,馬上召集親信將領,以京城有變爲由帶上三萬精銳馬不停蹄的向泗沘城趕路。這支三萬人的精銳隊伍離去之後,百濟在新羅前線的兵力僅僅只剩下了數千人,而且大都是老弱病殘。

九月二十二日子時,扶余風所部急行軍到達了泗沘城外,在城內扶余光的配合下,大軍順利開進了城。

進城之後扶余風就以平息叛亂爲名,下令大肆屠殺僧人、掠奪寺廟財物,同時親自帶着兵馬前去王宮控制局面。

當晚的大屠殺一直持續到了天明時分,城中血流成河,近萬僧人被屠殺殆盡,數百家寺廟被掠奪一空。贊善和尚死於亂軍之中,義慈王也被‘叛亂的僧人刺殺’,平日裡對倭國態度惡劣的大貴族們被屠戮一空,多年累積的財富全都到了扶余風手中。

天明之後,扶余風和扶余光完全控制了局勢,開始徵集船隊,準備向倭國撤離。

第三百二十五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四十一)第四百二十六章 攻城(上)第三十六章 謀取賬本第一百四十四章 兵分倆路第三百零八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二十四)第三百六十章 阿羅那順的末日(上)第二百四十九章 卑沙城戰役(二)第二十三章 搬家第二百七十四章 前往卑沙城第七十章 暗流涌動第一百八十一章 初會袁天罡第二百零一章 伏俟城驚變(下)第二十二章 爲詞正名第一百七十六章 喜得貴子第二百九十五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十一)第五十三章 崔氏兄弟的陰招第三百三十三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四十九)第三百七十三章 緊急求援第一百二十三章 密謀造反(上)第三百三十九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五十五)第一百四十一章 經濟戰的奠基第二百九十五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十一)第一百八十三章 終南山藥廠的建立第四百一十八章 志大才疏的內賈德第三百五十三章 驚訊第一百九十章 兌換風潮(上)第十二章 萬事俱備第五十一章 初會高陽公主第三百九十九章 波斯人的反攻(上)第一百三十六章 易儲(上)第一百九十六章 初到布達拉宮第一百二十八章 驚天秘密第一百六十六章 奔襲怛羅斯城第八十六章 花稱心之死第二百二十六章 迴歸路線第三百六十七章 一片廢墟的摩揭陀(三)第三十五章 舌戰世家子第四百一十七章 暴亂之夜(下)第九十六章 達阪山口之戰(二)第二百五十五章 三兄妹再聚第一百四十四章 兵分倆路第四十四章 皇家親情第二百三十一章 輾轉回歸(四)第三百四十八章 卑沙城驚變第八章 妙鶯的秘密第二十二章 爲詞正名第二百八十九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五)第三百二十六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四十二)第三百三十七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五十三)第二百零二章 艱難脫困第二百九十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六)第三百七十章 結盟第三百八十章 和達達勒斯的商議第一百一十五章 結盟太原王氏第三百六十一章 阿羅那順的末日(中)第四百二十一章 覆滅(上)第二百二十二章 渡河查探第三百一十八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三十四)第二百六十章 攻克遼東城(五)第一百六十一章 瞞天過海第二百二十一章 小勝第七十四章 御前辯論第二百六十五章 平壤城動亂(下)第三百二十四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四十)第二十五章 曹霸歸心第三百二十五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四十一)第三百三十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四十六)第四百二十一章 覆滅(上)第二百五十章 卑沙城戰役(三)第一百八十六章 貞觀寶鈔發行前夕第三百九十四章 隱藏信徒們的密謀暴亂第三百八十章 和達達勒斯的商議第二百五十三章 卑沙城戰役(六)第三百三十七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五十三)第一百六十九章 張煥和圖爾坎的密議第七十五章 狀告崔氏三代第七章 論詩和舞臺劇第一百八十三章 終南山藥廠的建立第十章 排戲(下)第三百三十二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四十八)第一百六十一章 瞞天過海第一百二十七章 前往左武衛第一百五十三章 兵至思渾河第一百一十一章 翻越銀山第二百九十八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十四)第七十九章 決定大唐國運的密談(上)第一百七十七章 滿月宴第二百六十一章 攻克遼東城(六)第九章 排戲(上)第一百九十六章 初到布達拉宮第二百五十七章 攻克遼東城(二)第二百一十五章 世家的徹底衰敗(中)第一百七十八章 戰幕拉開第二百七十七章 倭人的本性第五十八章 驛館事件第一百六十九章 張煥和圖爾坎的密議第三百四十六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六十二)第三百六十六章 一片廢墟的摩揭陀(二)
第三百二十五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四十一)第四百二十六章 攻城(上)第三十六章 謀取賬本第一百四十四章 兵分倆路第三百零八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二十四)第三百六十章 阿羅那順的末日(上)第二百四十九章 卑沙城戰役(二)第二十三章 搬家第二百七十四章 前往卑沙城第七十章 暗流涌動第一百八十一章 初會袁天罡第二百零一章 伏俟城驚變(下)第二十二章 爲詞正名第一百七十六章 喜得貴子第二百九十五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十一)第五十三章 崔氏兄弟的陰招第三百三十三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四十九)第三百七十三章 緊急求援第一百二十三章 密謀造反(上)第三百三十九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五十五)第一百四十一章 經濟戰的奠基第二百九十五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十一)第一百八十三章 終南山藥廠的建立第四百一十八章 志大才疏的內賈德第三百五十三章 驚訊第一百九十章 兌換風潮(上)第十二章 萬事俱備第五十一章 初會高陽公主第三百九十九章 波斯人的反攻(上)第一百三十六章 易儲(上)第一百九十六章 初到布達拉宮第一百二十八章 驚天秘密第一百六十六章 奔襲怛羅斯城第八十六章 花稱心之死第二百二十六章 迴歸路線第三百六十七章 一片廢墟的摩揭陀(三)第三十五章 舌戰世家子第四百一十七章 暴亂之夜(下)第九十六章 達阪山口之戰(二)第二百五十五章 三兄妹再聚第一百四十四章 兵分倆路第四十四章 皇家親情第二百三十一章 輾轉回歸(四)第三百四十八章 卑沙城驚變第八章 妙鶯的秘密第二十二章 爲詞正名第二百八十九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五)第三百二十六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四十二)第三百三十七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五十三)第二百零二章 艱難脫困第二百九十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六)第三百七十章 結盟第三百八十章 和達達勒斯的商議第一百一十五章 結盟太原王氏第三百六十一章 阿羅那順的末日(中)第四百二十一章 覆滅(上)第二百二十二章 渡河查探第三百一十八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三十四)第二百六十章 攻克遼東城(五)第一百六十一章 瞞天過海第二百二十一章 小勝第七十四章 御前辯論第二百六十五章 平壤城動亂(下)第三百二十四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四十)第二十五章 曹霸歸心第三百二十五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四十一)第三百三十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四十六)第四百二十一章 覆滅(上)第二百五十章 卑沙城戰役(三)第一百八十六章 貞觀寶鈔發行前夕第三百九十四章 隱藏信徒們的密謀暴亂第三百八十章 和達達勒斯的商議第二百五十三章 卑沙城戰役(六)第三百三十七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五十三)第一百六十九章 張煥和圖爾坎的密議第七十五章 狀告崔氏三代第七章 論詩和舞臺劇第一百八十三章 終南山藥廠的建立第十章 排戲(下)第三百三十二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四十八)第一百六十一章 瞞天過海第一百二十七章 前往左武衛第一百五十三章 兵至思渾河第一百一十一章 翻越銀山第二百九十八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十四)第七十九章 決定大唐國運的密談(上)第一百七十七章 滿月宴第二百六十一章 攻克遼東城(六)第九章 排戲(上)第一百九十六章 初到布達拉宮第二百五十七章 攻克遼東城(二)第二百一十五章 世家的徹底衰敗(中)第一百七十八章 戰幕拉開第二百七十七章 倭人的本性第五十八章 驛館事件第一百六十九章 張煥和圖爾坎的密議第三百四十六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六十二)第三百六十六章 一片廢墟的摩揭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