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弄潮(二)

弄潮 二 上

太陽從海平面不遠處灑下來,給船帆鍍上一層鎦金。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在火焰與海水之間,兩百多艘戰船,四百多艘官船和民船靜靜地沉睡。

海上日出之美,無法用簡單的語言來形容。但是,如果天天對着這種壯麗的景色兩百餘日,恐怕再見了日出,心中涌起的不是詩意,而是疲倦。

“朕如果是一隻海鷗也好!”大宋天子望着帆間掠過的翅膀,癡癡地想。

已經六個多月沒沾陸地了,年少的他幾乎忘記了泥土的味道。蒼白的臉被海風吹得有些粗糙。常年的顛簸流離,讓這位少年天子,眉宇間早早帶上了愁容,還有與年齡不相稱的成熟。

每天唯一可以讓他開心片刻的事情,就是跟着老師陸秀夫談論時局。忠心耿耿的陸秀夫縱是把各地傳來的最新消息彙報給他,包括破虜軍在福建地區取得的一個個勝利。

前幾天,陸秀夫帶來了一個最令人振奮的消息,轟動了整個行朝。

文天祥又打勝仗了,這次他攻取了福州,並且派了海船和信使來,恭迎皇帝到福州駐蹕。

實際上,受到這個消息鼓舞的不僅僅是朝廷。眼下,各地大宋軍民受到破虜軍接連勝利的消息鼓舞,紛紛打起勤王大旗,英州、道州、漳州、恩州、慶州,反元起義此起彼伏,忙得大元軍隊四處奔波。

大宋又有了復興的希望。小皇帝趙昰在文天祥的使節到來的當天,就下了聖旨,整個艦隊取道福州。可是,三天過去了,艦隊依然停留在原地。

“去福州,泉州乃必經之地,爲防止蒲家派船攔截,所以,此事必須從長計議,丞相他們正在指定行軍路線,不日可回報陛下”,楊太后用這些話來搪塞皇帝的質問,內心深處,卻清醒地明白,這是一個藉口。

海上作戰,大宋水師每次都能把蒲家打得落荒而逃。去福州,對皇帝本人不會有任何風險。

但對其他大臣,就很難說了。

朝中諸臣與文丞相府人員,很多人領的是同一份官職。

文天祥是右丞相兼大都督。

張世傑是樞密副使兼大都督。

如果大夥走到一起,必然有一人需要交出自己的印信。而無論聲望和現在的威勢,文天祥都在張世傑之上。

同理,經過邵武保衛戰和福州攻防戰,丞相府的官員,聲望都遠遠超過了行朝官員。兩方人馬合併,很多官員的位置就必須調整。

朕其實,不過是他們的一面招牌,一個囚徒而已。趙昰無聊地輕釦着船舷,怔怔地想。楊太后以爲他是小孩子,什麼都不懂。其實,他心裡,早已把眼前一切看了個清楚。

眼下水師可去的地方有三處,每一處都比飄蕩在外海,像乞丐一樣四處尋求補給好。

第一處是流求(臺灣),那邊的幾家地方豪強,已經聯名發出了邀請,請大宋皇帝移駕於此,整頓兵馬,以觀天下之變。

第二處是瓊州,那裡最近又被大宋義軍光復,憑藉水師的力量,行朝完全可以在瓊州暫時立足。

第三處是福州,文天祥的破虜軍此時已經威震天下。北元不調動大批蒙古兵和探馬赤軍,光憑周圍的新附軍,短時間根本奈何不了文天祥。

但陳宜中主持的庭議,註定不會去這三個地方。因爲那都是別人的根據地,去了,行朝的軍隊就會成爲客軍。國事糜爛到這個時候,大臣們想的,依然是自己的名望和地位,而不是國家。

“萬歲,回艙去吧,海上風大!”帝師陸秀夫不知道什麼時候走上船,在趙昰的背後低聲勸道。

皇帝正是長身體的年紀,可在這海上,食物單調到幾十天不變換花樣,很多大臣都生了病。如果皇帝再讓海風吹傷了,整個行朝將失去最後的凝聚力。

“夫子,丞相他們商議得怎麼樣了,我們何時轉舵?”對着海中倒影,天子趙昰低聲的問,語調中,帶着一點點嘲弄。通過海面,他早早地發現了自己的老師陸秀夫,但他不願意回頭。如今,他面臨的難題,已經不是老師所教導得那些聖人之言能解決的了,他需要的是,一個合格君王駕馭臣下的知識。

陳宜中不能算是奸臣,但他只會做官,只會平衡之術,根本無法依仗。張世傑是個忠心的將軍,但他的心胸,只有碗口那麼大。其他文武,那些外戚和趁機來撈頭銜的地方豪強,趙昰不知道除了壯大聲勢之外,他們有什麼用。

這些話,他不止一次跟楊太后說過。但執掌朝政的太后拿不出什麼主意。唯一可以和他討論的就是弟弟衛王。可衛王只有八歲。和他這個十一歲的天子一樣,沒有根基。

“還在商議,三處落腳之地,俱不穩妥!”陸秀夫老老實實地回答,他是個正直的臣子,不想揹負上欺君之名而說謊。現實情況也正如此,左丞相陳宜中、大都督張世傑和駙馬都尉楊亮節已經吵成了一團。

他們三個,其實代表着文臣、軍隊和外戚三大勢力,行朝的官員也根據各自的出身,選擇了不同人去支持。這種混亂局面,即使陳宜中想支持皇帝的建議,擺駕福州,亦不可能。

張世傑是陸秀夫的朋友,此人雖然剛愎自用,對大宋朝卻萬分忠心。所以,陸秀夫不想反駁他的意見,況且,張世傑說得很有道理,閩北多山少平地,一旦去了那裡,行朝的補給將更加緊張,文天祥的軍隊也會受到影響。

而去流求,更不可能。前年蒲壽庚假借迎皇帝駐蹕泉州之名,在泉州城內設下埋伏。如果不是陳宜中及時識破,皇帝已經落入了韃子之手。這種地方豪強,本來就是靠不住的,雖然流求的蘇家和張世傑的臂膀蘇劉義一樣,同是三蘇之後。

唯一選擇似乎就是瓊州了,但那裡人只是個流放犯人的地方。皇帝駐蹕那裡,有損朝廷聲名,況且瓊州人口稀少,一樣承擔不起朝廷的長期駐紮。

看到陸秀夫吞吞吐吐的樣子,小皇帝,趙昰更覺煩躁,轉過身來,聲音慢慢變得有些嚴厲,“難道朕的旨意,他們一點都不聽麼!”

雖然年齡只有十一歲,可每日薰陶之下,那種皇家威嚴,依然讓陸秀夫心中一凜。

“萬歲,大夥這樣做,也是爲了大宋啊!”陸秀夫躬着身子,低聲回答。“萬歲一舉一動,皆關係社稷安危。所以,諸臣必須謹慎!”

謹慎,是必要的。朝廷情況,並不像眼前這個十一歲的皇帝想得那麼簡單,只有經歷過官場的人,才知道那其中每一步的艱難。

運行了三百多年的大宋就像一架老而破舊的水車,隨便動一動,都有崩潰的危險。

如果讓張世傑放棄大都督的名號,把所有軍隊指揮權力交給文天祥。其實也並非很難做到,陸秀夫可以保證,自己的勸說加上皇帝的聖旨,完全可以實現這一步。可這一步真的把問題解決了麼,沒有?

這個朝廷多少年積累下來的痼疾遠不是一個人兩個人的事情。就像讓文天祥在外孤軍奮戰,而行朝卻不相救。追究起來,未必是陳宜中和張世傑兩位權臣想讓文天祥死,而是一個圈子裡背後所有的人,不希望再與文天祥扯在一起。

這種情況下,陳宜中採取和稀泥的辦法,一邊給文天祥麾下各路義軍將領每人封官,一邊讓張世傑急攻泉州,也許是最合適的選擇。

現在,如果行朝真的決定去福州,恐怕與文天祥衝突的,未必是張世傑本人,十幾萬大軍裡,屬於他嫡系部曲的江淮勁卒不過六千。而其他各方勢力,抱着各種目的聚攏在朝廷這裡的豪強,他們未必肯輕易接受文天祥來主管全軍。一旦文天祥再作出些人事調整,或者像傳言改編破虜軍那樣改變軍隊,內亂肯定會發生。

接下來,可想而知是一場內部火併。破虜軍即使贏了,也元氣大傷。

況且那個文天祥,很難看出是忠是奸詐。他已經將大宋三百餘年的祖制改了個亂七八糟,並且,他手下那些文職幕僚還歪曲聖人之言,爲這些行爲找理由。陸秀夫不願意背後說人壞話,但是他知道,如果自己去了福建,肯定會針鋒相對地跟文天祥爭一爭,論一下這些改革的是非,並維護朝廷的體制尊嚴。

所以,雖然佩服文天祥最近的戰績,在大夥庭議是否去福建的時候,陸秀夫並沒有表態。他不想去了福建後,再看到一次內部混亂。那反而給了北元創造了更好的機會。

“如此一來,反而是朕,拖累大家了!” 趙昰冷笑着問。

“臣不敢,皇上,文事問丞相,武事問張都督。此刻太后亦在殿中,萬歲若想參與庭議,儘可擺駕回宮!”陸秀夫連忙跪倒,以頭觸甲板。太多的話,他說不出口。聖人之言,僅僅傳授了他爲臣之道,卻沒傳授他如何平衡,取捨。他說話,做事,不逾越禮法,艦隊中,卻不是人人都這樣。

見陸秀夫如此,趙昰更怒。一個迂腐卻一本正經的樞密使(陸秀夫),一個剛愎的大都督(張世傑),一個跋扈的外戚(楊亮節),一個懦弱的太后,和一個只懂得平衡卻沒有決斷力的丞相(陳宜中),這樣的朝廷,無怪乎不是北元的對手。

也許該朕表現得堅強一些了,畢竟江山社稷都在朕的肩膀上。想到這,小皇帝趙昰攙扶起陸秀夫,盯着他眼睛問道:“夫子,如果朕執意移駕福州,夫子願意追隨麼?”

“這?”陸秀夫不知如何回答,望着皇帝年幼卻滿是堅決神色的面孔,輕輕地點了點頭,“臣,誓死追隨陛下!”

“那好,你跟我來,咱們去聽聽庭議。夫子,去了福州,難免與北元一戰。縱敗,亦是轟轟烈烈,好過在海面上長年流轉!”

“陛下,陛下聖明!”陸秀夫大聲答到,已經習慣性彎下的脊背挺了挺。也許,拼一拼是個好主意吧,特別是在這找不到出路的時代。

少年天子趙昰點了點頭,率先走過甲板,走向連接兩艘大船之間的木橋。這種橫搭在大船之間的木橋極其牢固,每天,趙昰都會走很多次。

幾個太監欲上前攙扶,都被趙昰用手擋開了。他是皇帝,有些路必須要自己走。

侍衛們佩服地看着皇帝走上木橋,這個十一歲的孩子,此刻表現已經遠遠超過了他的實際年齡。

常年航海,很多中年文官和武將都病倒,在缺少醫藥的情況下死去。幼小的皇帝卻堅持下來,這不得不說,是老天對大宋的眷顧。

突然,侍衛俞慕白跳了起來,向木橋跑去。他看到,木橋的一角,有一點不尋常的亮光。

沒等他衝到皇帝身邊,少年天子趙昰和幾個太監相繼跌倒,翻滾着落入大海。

“救人啊,皇上落水了!”俞慕白一邊叫喊着,一邊跳下海面。這是陰謀,有人故意在木橋上潑了油,是針對皇上。一邊盡力遊向皇帝,俞慕白一邊想到。

可惜他永遠沒機會說出這樣的話了。

第二天早上,他和所有當值侍衛都被髮配進了前鋒營,與犯了軍規的士兵關押在一起,時刻準備充當下一次戰鬥的敢死隊。

被大夥捨命救上來的皇帝受了驚嚇,病情時好時壞。在缺乏醫藥的海上,縱是太醫想盡辦法,也不能讓他好轉。

“是誰灑了油,是針對陸大人還是皇上呢?”揀回了一條命的俞慕白一邊幹活,一邊想。這些,都不是他能考慮的事情了,如果他想活下去,什麼也不說最好。

不久以後,他就因座船失火,落水而死。

就在皇帝落水的第二天,庭議有了結果。陸秀夫再次提出的,前往福建與文天祥匯合的建議被大多數臣子否決。作爲一個沒有野心,也沒有任何判斷力的好人,楊太后只好支持了大多數人的建議,全軍回師廣州,準備在廣東制置使凌震的殘部配合下,光復廣州。

作爲獎勵,遠在流求的蘇家,得到了朝廷欽賜匾額。家主甦醒得封閩鄉侯,和一個夷州制置使的官職。

瓊州各地豪傑各有封賞。

文天祥有功於國,麾下將領各晉一級,共賞銀五百兩。

左丞相陳宜中奉命出海,去安南爲行朝尋找更合適的落腳點。距離陸地越遠,元軍越部容易攻到,安南世受大宋恩德,危難時刻,應該大宋盡一點力吧。大多數官員這樣想。

“丞相,早去早回。皇上盼着你的好消息!” 陸秀夫站在甲板上,把酒與陳宜中話別。雖然他與陳宜中政見不和,但朝廷中,陳宜中還算一個君子。喜好權謀之術,卻沒真正害過什麼人。

“我會盡快回來,陸大人準備好,照顧萬歲的事情,就全靠你了!”陳宜中鄭重地向陸秀夫施禮。

在海上生活半年多的皇帝會失足落水,陳宜中打死也不會相信。但有些事情,他不能挑明瞭。朝中一些勢力既然敢因爲皇帝堅持去福建,而對皇帝下手。那麼,他這個手中無兵的丞相,別人也未必不敢動。

陳宜中看看自己的隨行船隊,一共六艘兩千料的大海船,裡邊裝了很多金銀。這些金銀,一方面給自己率領的這支二百多人的使節團充門面,向安南展示大宋依然有復興的財力。另一方面,供他來賄賂安南的官員,並給行朝購買落腳的地皮。

比起給文天祥那筆五百兩白銀的賞賜,這批財物可謂是龐大的數字。但陳宜中知道,裡邊很多珠寶,都是大夥捐獻出來的,包括太后的首飾。

我還有必要回來麼?這個朝廷,到了這個地步還頻頻內鬥,除了少數手中無兵的文臣,誰肯再聽我的?

陳宜中一邊與送行的人揮手,一邊問自己。

手中沒有兵權,職位再高,也只有任人宰割的份兒。他終於明白,當年自己建議文天祥另組偏師,策應朝廷時,文天祥爲什麼欣然答應,一點兒都不在乎自己這樣做,有排擠他出朝廷的嫌疑。

文天祥是聰明人,他早已看出了,如果想爲國家做些事情,離朝廷越遠,反而越能收到好的效果。

如此說來,他爲什麼還如此懇切的,請皇帝去福州駐蹕呢?難道,他對皇帝的忠誠,完全是裝出來的麼。就像張世傑麾下的幾個地方氏族一樣?

陳宜中突然覺得非常迷茫,自詡爲擅長權謀的他,第一次發現自己如此無力,如此愚蠢。與自己越來越遠的衆同僚,還有兩支艦隊之間的浩瀚煙波,他的目光穿不透,永遠也穿不透。

第4章 斷腕(五)第3章 天下(十)第5章 龍吟(四)第1章 進攻(四)第5章 龍吟(四)弄潮七第1章 狩(一)拔劍五第2章 百鍊(四)第3章 天下(九)黃昏三第2章 職責(四)第2章 百鍊(一)迷局五第1章 進攻(六)輪迴三第5章 龍吟(四)第1章 對峙(二)第1章 弄潮(二)第3章 雲動(三)輪迴五第2章 百鍊(三)第3章 死生(三)第4章 驚雷(十二)天變四第3章 天下(五)迷局二下第2章 百鍊(三)第2章 百鍊(三)第2章 蝶變(六)第3章 天下(十一)第1章 黃昏(二)華夏三上迷局四中第1章 弄潮(一)第1章 廟算(二)國戰八迷局五天變五迷局二中華夏四下第3章 光明之城(一)拔劍六上第3章 光明之城(一)風起三第2章 破局(五)華夏二第4章 虎嘯(四)第1章 狩(五)第5章 風暴(九)第3章 選擇(二)迷局四下第1章 對峙(五)天變六第1章 劫(四)廟算三上第4章 斷腕(四)第2章 蝶變(七)第3章 死生(二)迷局三上第4章 斷腕(五)華夏四上第2章 國戰(一)第3章 死生(六)第3章 死生(二)迷局二下輕車三上第3章 死生(六)國戰十一中第4章 虎嘯(六)第5章 龍吟(五)第4章 初(十)弄潮八上第1章 狩(五)第3章 光明之城(一)第2章 蝶變(五)第1章 狩(一)風起五破賊三合圍一下第3章 死生(二)第1章 狩(七)華夏五第2章 蝶變(五)華夏三下第4章 初(九)第1章 廟算(一)第2章 百鍊(一)第3章 死生(一)第4章 初(三)弄潮八上第1章 對峙(六)第1章 對峙(五)第3章 光明之城(二中)第2章 國戰(一)輕車四下迷局六中拔劍八上迷局二中第2章 百鍊(一)
第4章 斷腕(五)第3章 天下(十)第5章 龍吟(四)第1章 進攻(四)第5章 龍吟(四)弄潮七第1章 狩(一)拔劍五第2章 百鍊(四)第3章 天下(九)黃昏三第2章 職責(四)第2章 百鍊(一)迷局五第1章 進攻(六)輪迴三第5章 龍吟(四)第1章 對峙(二)第1章 弄潮(二)第3章 雲動(三)輪迴五第2章 百鍊(三)第3章 死生(三)第4章 驚雷(十二)天變四第3章 天下(五)迷局二下第2章 百鍊(三)第2章 百鍊(三)第2章 蝶變(六)第3章 天下(十一)第1章 黃昏(二)華夏三上迷局四中第1章 弄潮(一)第1章 廟算(二)國戰八迷局五天變五迷局二中華夏四下第3章 光明之城(一)拔劍六上第3章 光明之城(一)風起三第2章 破局(五)華夏二第4章 虎嘯(四)第1章 狩(五)第5章 風暴(九)第3章 選擇(二)迷局四下第1章 對峙(五)天變六第1章 劫(四)廟算三上第4章 斷腕(四)第2章 蝶變(七)第3章 死生(二)迷局三上第4章 斷腕(五)華夏四上第2章 國戰(一)第3章 死生(六)第3章 死生(二)迷局二下輕車三上第3章 死生(六)國戰十一中第4章 虎嘯(六)第5章 龍吟(五)第4章 初(十)弄潮八上第1章 狩(五)第3章 光明之城(一)第2章 蝶變(五)第1章 狩(一)風起五破賊三合圍一下第3章 死生(二)第1章 狩(七)華夏五第2章 蝶變(五)華夏三下第4章 初(九)第1章 廟算(一)第2章 百鍊(一)第3章 死生(一)第4章 初(三)弄潮八上第1章 對峙(六)第1章 對峙(五)第3章 光明之城(二中)第2章 國戰(一)輕車四下迷局六中拔劍八上迷局二中第2章 百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