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對峙(五)

?正當達春在前方推測着後方的天威,想着如何自保的時候。大都城的忽必烈心裡也非常鬧得荒。他也在盤算,怎麼把麾下的各族大臣的心再度整合到一起。?

眼下的麻煩由何而起,忽必烈很清楚。帶兵打仗多年的他深知統帥之道,那就是勝利,接連不斷的勝利。自己麾下這夥人都是各族的英雄,精華。作爲精英,他們天生需求就比別人多,未必把同族的生死看在眼裡。讓他們賣命的最根本法則是,不斷打下更多的地盤,毀滅更多的國家,滿足他們的掠奪需求。?

從骨子裡講,一夥盜賊橫行天下,憑的也是這個理兒。只要周圍還有東西可搶,大夥就能同仇敵愾。但突然有一仗打輸了,把本來應該贏到手的利益打沒了,大夥平時的矛盾就要暴露出來。這種事情,處理好了,可以化矛盾爲前進的力量。處理不好,也許就給帝國的分崩埋下了禍根。?

劉深的罪,達春的錯,索都的爛殺和阿合馬的貪婪,漢族大臣的陽奉陰違,兩面三刀,作爲一代雄主,忽必烈心裡都清清楚楚。平時他只是不想追究,人無完人,你用人賣命,就必須忽略這些人的一些缺點。但眼下衆人互相咬了起來,作爲皇帝,有些事情,他就不得不給個說法了。?

如果不能拿出一個讓衆人信服的諭旨,非但朝內爭鬥不斷,軍中也會受影響。張弘範奉命整軍四個多月了,就是不肯出徵。很明顯,這位狡猾的九拔都心存顧忌,等着跟自己討價還價。?

“大兄啊,你得給朕想個辦法。再這麼鬧下去,恐怕我大元將士爭雄天下的心就沒了!”忽必烈放下茶杯,輕輕地嘆了口氣。?

這話是對董文柄說的,在忽必烈眼中,此時也只有董文柄,能幫助帝國解決這個突如其來的危機。漢人建立的國家,國運動輒綿延數百年。連外戰皆敗的大宋,還能窩窩囊囊苟延殘喘三百餘年之久。而漢人眼中的外族,無論多麼勇武,向來強盛不過三代。歷史上的事實讓人不得不承認,儒學,在維護皇權方面的建樹是一流的。退一萬步講,雖然推崇儒學的朝代最終走向懦弱,但以儒學理論爲基礎建立的漢人國家,其內部的平衡和穩定性,絕非馬背上各民族所建立的國家可比。?

所以忽必烈對理學家們才高看一眼,對自己身邊這位兼通理學、權謀和兵法的董大兄,才禮遇有加。?

“萬歲,臣以爲,劉深罪證不顯,此時陛下切不可以聽信讒言,自毀爪牙。此舉,非但讓前線將士寒心,而且讓天下英雄畏懼!”董文柄嘆了口氣,以極低的聲音說道。自從上次嘔血以來,他的身體就一天不如一天了,頭腦反應有些慢,話語聽起來也有氣無力。?

“你是建議朕置之不理,硬將劉深之事壓下去了?”忽必烈淡淡地問道,對董文柄的建議顯然不甚滿意。?

“正是,此風切不可漲!”董文柄擡起頭,正色答道。“只要萬歲下旨,不準諸臣相互傾軋。大夥之間的分歧,不過是意氣之爭。鬧騰累了,也就罷了。若由着他們胡來,開了這個先河,恐怕禍患不盡於此!”?

“可那劉深,辜負朕的信任,貪贓枉法在先。消極避戰,拋棄同伴於後,朕置此不理,如何給三軍將士一個交代?”?

忽必烈愣了愣,放緩了語氣,委婉地問。董文柄說得不無道理,放手去揪,恐怕諸大臣誰的尾巴都不甚乾淨。但不去追究劉深的罪責,幾個蒙古大臣說得好,將來前線之上,都以劉深爲榜樣,誰還肯爲大元盡心盡力。?

“劉深並非避戰,恐其力不能敵,不得以全師而退!陛下細想,劉深自追隨陛下以來,大小百餘戰,哪一仗曾畏縮不前。那一次避過矢石?”?

董文柄的聲音由低而高,由緩而急。他知道忽必烈跟自己商量此事的意思。忽必烈非但要自己提一個穩妥的平衡朝內各方力量的方案,還希望自己能顧全大局,在劉深之事上,帶領諸位漢臣做出妥協。犧牲一個劉深,平息諸蒙古大臣的怨氣。而董文柄知道,自己恰恰不能在這方面退讓。一旦退了這步,朝堂之上,漢臣的勢力就要大減,色目人就要趁虛而入,奪走本來屬於漢族大臣那部分權力。大元內部,蒙、漢、色目三股勢力就要重新洗牌,整個朝局的平衡也會被打破。?

三條腿的凳子突然有一條腿變短了,損失的可不僅僅是變短的那條腿。整個凳子弄不好都要翻倒於地。?

“可朕總得給人個說法吧,否則,伊實特穆爾、伊徹察喇、薩里曼豈不怪朕護短?”?

“殘宋殺我將士,此乃國仇。戰場上蒙受的恥辱,自然要在戰場上奪回來,降罪大臣有何意義。昔秦穆公能三用敗將,終成霸業。陛下欲振長策而御宇內,氣度豈能不如一諸侯乎?”董文柄有些着急,不知不覺間,在話語中加上了文言。說了幾句,發現忽必烈的表情有些迷茫,知道自己說得太文了,皇帝陛下跟不上自己思路。放慢了說話的速度,儘量用白話勸解道:“陛下可以暫且壓下此事,讓劉深在大都待罪反省。這樣,既安了劉深部署的心,又可以給其他人一個交代。至於劉深之罪,待我南進之師平了殘宋,再議不遲!”?

爲一個漢臣壓制蒙古人的憤怒,忽必烈不肯。但拖延不決,應該是蒙、漢雙方都能接受的權益之計。董文柄鬱郁地想着,神情看上去有些黯然。內心深處,驀然浮起前幾天聽人說過的幾句對自己的評價。在南方流傳過來的報紙上說,北邊的腐儒,只知道忠於其君,卻不知道忠於其國,忠於其族。像董文柄這樣爲了一個君王的私恩,出賣了整個族羣和國家的利益,其實是最大的不忠,最大的奸佞。?

忽必烈畢竟還是蒙古人,心裡對蒙古人的感受更看重些。無論他怎麼氣度恢宏,怎麼包容天下,漢人在他眼裡,不過是工具和棋子而已。爲了蒙古人的利益,自己這些漢人和漢臣,隨時可以犧牲掉。如此看來,自己對忽必烈幾十年的忠誠,是不是極愚??

“索都及陣亡將士,朕會追加他們的撫卹。至於劉深,朕就依你,暫時放過他罷了!”忽必烈看到了董文柄眼中的悲涼,知道他是兔死狐悲,物傷其類,嘆了口氣,繼續說道:“朕替他把兵敗的責任攬下來,說是對文賊的重視不夠,犯了輕敵之過。阿合馬他們幾個再混,也不敢追究到朕的頭上。但平南之事,你得拿出個穩妥的策略來,儘快建功。否則,諸臣難免認爲朕是非不分!”?

“謝陛下厚恩!”董文柄一揖到地,內心涌起一陣激動,壓住了紛亂的思緒。忽必烈做到這一步,已經是仁至義盡了。自己不能不知道好歹,得寸進尺。君臣之道,很多時候要各退半步,彼此留下緩衝的餘地,不相逼過甚。想到這,低聲補充道:“陛下對劉深的恩德,那廝要是有心的話,也該知道些好歹,今後行事會謹慎些。其罪,陛下亦不必完全放過,只是說以前線大局爲重,暫且不究。諸臣明白陛下的心思,自然把主意力從互相攻擊,轉到一致對外上來。至於平了殘宋之後,陛下是借大赦天下之機,赦了劉深這個殺材也好。還是讓他披掛上馬,待罪立功,爲陛下奔走也罷,再也無關大局!”?

“准奏,你儘管替朕擬了條陳上來!”忽必烈揮揮手,大度的說道。矛盾無法化解時,轉移衆人的注意力,算是一個不錯的辦法。把眼前幾件事的重要程度排一排,滅宋的事,的確也應該排在朝廷內部各方勢力平衡的前面。?

“謝陛下隆恩!”董文柄再次施禮,想了想,說道:“至於滅宋,臣仔細思量,再也大意不得,需採用文武兩策,齊頭並進方可!”?

“說來聽聽!”忽必烈笑了笑,知道自己這次替漢臣出頭沒有白出,董文柄已經有所回報。?

“我朝自南下以來,殺戮頗重!達春、劉深約束部署不嚴,漁奪百姓,是以在江南各路,甚失百姓之心。”董文柄看看忽必烈的臉色,小心翼翼的奏道。這個對策,算是爲了大元,也是爲了他自己的身後之名。“所以,欲滅殘宋,必先收其人心。否則,前方平叛,後方百姓又反,腹背受敵,進退失距。此乃達春所以困,劉深所以敗之主因也!”?

“有道理!”忽必烈點點頭,贊同董文柄的分析。如果沒有北方的叛亂,他當然可以調集全部人馬,把江南各地屠成牧場。但此時,面對北方海都等人巨大的壓力,一個穩定的江南作爲後方,顯然比一個四野無人的江南對朝廷更有利些。至少,大都等地的糧食,每年還必須從江南征集。在蒙古貴族口中,江南的白米,顯然比北方的黍物(蒙古食品,做蒙古炒米的主要原料),咀嚼起來味道更佳。?

“所以,萬歲可令那些失地流民,各歸故里。着地方官給其田。給其種子。凡管軍將校及故宋貪官,有趁社稷交替之機漁奪百姓田廬、產業者,着各省官員將掠奪之物,歸還原主。凡居民開荒自養者或小本行商,其田租、商稅,酌情減免。茶、鹽、酒、醋、金、銀、鐵冶、竹貨等課程,從實辦之,不得隨意徵收。凡故宋繁冗科差,聖節上供等名目花樣,悉除免之……”?

董文柄的語調緩和而鄭重,提到治國之策,他身上又恢復了平日裡那種無人能比的自信。“故宋朝廷捐稅少,但各地官員私下名目甚多。陛下減免之,百姓自然念大元,而忘大宋。而江南之地,雨水過多。適於農漁,而不適於牧。此時江南百姓,十僅剩其一。陛下鼓勵其開荒,授其田產,每人料可得地數十畝。此乃平頭百姓畢生所望也,得其地,必忘其主。如此,數載之後,誰還知大宋乎。文賊收買人心之策,亦隨之敗。天下必可大定!”?

在董文柄的記憶裡,大元朝的確在江南征服之地,曾經試行過一段類似的善政。但不久就隨着消滅殘宋勢力目的達到,而廢棄不理。而現在,爲了從政治上與文天祥較量,必須重提這些懷柔之策。董文柄從流傳於民間的報紙和坊間巷裡的流言中,敏銳地感覺到了文天祥在福建所行的新政給破虜軍帶來的好處。對付福建新政的辦法,懷柔好於打壓。大元朝疆域廣,本錢足。跟破虜軍比收買人心,輕易不會輸掉。況且這麼做,還會在百姓口中,爲自己這些投靠了北元的儒者留下愛民之名。百年之後,論及是非功過,至少自己的舉動可以說附合了“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的古訓。(酒徒注:縱觀忽必烈一朝,隨着蒙古、漢、色目三方勢力的角逐,政策變化很大。同常是一邊下旨減稅,一邊將稅務“承包”給色目人,任其狂斂。矛盾甚多,笑話亦甚多。)?

“此外,臣請陛下,儘早訂立江南諸官俸祿和蒙古、探馬赤、新附軍軍餉,使文武百官所取皆有憑依。不可在民間隨意搜刮!”除了對百姓進行安撫外,董文柄還建議對官員行爲進行約束,並完善各地的官員俸祿。在他眼裡,劉深和達春等人魚肉百姓,最大的原因還是大元自立國以來,一直沒有一個完整的俸祿標準造成的。蒙古人不知道俸祿之說,開始,百官的俸祿全憑對民間的掠奪和皇帝賞賜。至元七年,長江以北地區的官吏和轉運使的官俸才定下來,但阿合馬麾下爲國理財者,卻不遵從這種制度。而是從上交給國庫的收益中進行提成。江南等地官員的薪俸制度更亂,完全是誰搶到算誰的。既然朝廷不禁止搶劫,軍官和士兵自是放開了手去搶。誰對百姓客氣了誰是傻瓜。(酒徒注:文中時間爲至元十六年春,據元史記載,至元十八年,新附軍開始有軍餉。至元二十二年,蒙元全國纔有了統一的俸祿標準)?

“此事可以從長計議,這是文策,那武策呢?”忽必烈點點頭,鄭重地問道。董文柄的建議,不可謂不善。忽必烈能看出來,這個策略完全出於公心。如果此策真的執行,恐怕那些趁火打劫的南宋降官,要把董文柄視爲眼中釘,肉中刺。?

但吞併天下,真的是依靠那些在馬刀前就會抱着頭哀哭的平頭百姓,而不是那些踏在百姓脊背上的英雄麼?忽必烈不敢確定!以蒙古族崛起的經驗,各部落中的英雄起到的作用,比百姓大得多。那些南宋投降者雖然無恥,畢竟曾經是一國之精英。?

“武策必須以文策相輔佐。眼下北方海都等人,蠢蠢欲動。中書(轄現在的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山西、內蒙一部分)、陝西、甘肅三行省的兵馬不可輕調。陛下欲平江南,只能借江南人馬。欲滅殘宋,必須傾整個江南之力。不可輕敵猶豫,讓殘宋有了喘息的機會。所以,臣以爲,以一名將統領整個江南人馬,整合在江南的蒙古、探馬赤、漢、南諸路大軍,齊頭並進,以泰山壓卵之勢,一鼓而下之!”?

“善!”忽必烈一拍桌案,站了起來,“以江南之力圖宋,以北方之力護衛大元,大兄真乃我之王猛也。不知眼下何人可爲將,望大兄教我!”?

“伯顏!”董文柄大聲答道,“以威望、資歷、智謀與決斷,皆非伯顏大人莫屬!”?

忽必烈驚訝地看向董文柄,正遇上董文柄那明澈的目光。這個建議是無私的,也附合忽必烈自己對形勢的判斷。殘宋的勢力在一年內死灰復燃,並且越來越壯大,朝廷必須提高對其的重視度。傾全部江南之力,對付廣東、福建兩路,從力量對比上來看,取勝的難度應該不大,需要考慮的是時間早晚問題。?

如果解決殘宋時間拖得太久了,領軍武將的選擇上就需要甚重。統帥整個江南大軍的人不但要善於指揮大規模戰役,而且要求威望高,可以讓各族將領心服。最重要的是此人對朝廷要絕對忠誠,不能起了擁兵自重的念頭。否則,以江南各地的賦稅和四十餘萬各族兵馬的支持(其中有三十幾萬新附軍),一旦尾大不掉,必然給朝廷深重災難。?

“陛下所用之人,必須當得起這個大任。兵馬既動,陛下必授予其全權。此乃兩國之對決,並非一地之叛亂。是以臣舉薦伯顏大人,望陛下慎重思之!”董文柄繼續說道,讓忽必烈把滅宋大業,提高到新的高度。就像當年蒙古軍西進一樣,領軍的統帥,大汗不加以任何節制。?

“事關重大,容朕思之!”忽必烈扣打着額頭說道,想了一會兒,試探着低聲詢問:“大兄,可爲朕一行?”?

“謝陛下厚恩。但,但臣是漢人,體弱,年老,實在當不起這個重任!”董文柄感動地熱淚盈眶,哽咽着推辭。?

他年少時知兵善戰,曾攻城掠地,決戰沙場,是個難得的帥才。眼下忽必烈不以他爲漢人爲忌,董文柄自己卻不敢接這個擔子。此外,他的身體的確也大不如前。爲忽必烈出謀劃策,已經精疲力竭。真要獨領數十萬人馬出征,估計其結果是南宋未平,英雄先死。?

“大兄,朕一直當你是兄弟,從沒當你是漢臣!”忽必烈的大手搭在了董文柄的肩膀上,認認真真地強調。?

“微臣有負皇恩了!”董文柄慚愧地低下了頭,瘦弱的脖頸上,幾條青筋不住地涌動。顯然,內心裡爲忽必烈的話,激盪不已。?

“伯顏不能動,他若去江南,除你之外,塞外再無英雄是海都的敵手。而那苦寒之地,非要了大兄的命不可。若朕御駕親征西北,遼陽行省的那幾個,未免又想生出些事來。”忽必烈坦誠地說出不讓伯顏南下的原因。?

董文柄知兵,卻不是坐鎮西北的好人選。那些蒙古軍、探馬赤軍的驕兵捍將,絕對不會聽命於一個漢人。此外,塞外的天氣,董文柄也受不了。?

“既然如此,陛下何不在阿剌罕與貼木兒之間,任選其一?”董文柄明白忽必烈的心思,低聲問道。?

“阿剌罕殘暴,非能撫民之帥。貼木兒急躁,爲將可,不可爲統帥之材。罷了,朕心裡有了一人,定不負朕信任!”?

“陛下可說的是九拔都?”?

“正是,莫非大兄不信任弘範的能力!”?

“弘範是天縱英才,的確可爲帥。但弘範乃漢人,領整個江南之兵,臣恐…..”董文柄猶豫着,自己是否把話說完。?

“大兄恐諸臣擎肘於他,讓他在前方不得施展。大兄恐諸將不聽命於他,讓他號令無人遵從。罷了,朕明日即當朝拜將,授他整個江南之地的殺伐之權。諸將有不聽號令者,可斬之。朝中有插手前方軍務,怠慢戰機者,朕親自斬之!”忽必烈一拍桌案,決然道。體內殺意,隨着一拍之間,洶涌而出。?

第1章 劫(四)迷局三上國戰三第4章 初(九)第3章 死生(七)華夏一下第2章 百鍊(四)第4章 初(七)第3章 破賊(一)第3章 天下(四)第1章 狩(一)強盜貴族三合圍二下拔劍一下第4章 拔劍(一)第3章 天下(六)華夏七第1章 對峙(六)風起四第2章 蝶變(二)第2章 職責(一)第1章 劫(一)第1章 廟算(三)第2章 職責(四)國戰十一上第5章 龍吟(四)迷局六上第4章 斷腕(一)第1章 進攻(四)第2章 職責(五)第1章 狩(四)風起四天變六輪迴六第5章 風暴(九)風起四迷局一下迷局二上第2章 職責(七)風暴十下第1章 廟算(三)第4章 初(一)強盜貴族三第2章 職責(三)迷局二中迷局二中天變二第2章 破局(三)破賊三第2章 蝶變(七)第4章 拔劍(一)第4章 初(七)選擇三下第3章 死生(五)第4章 虎嘯(三)迷局二中第1章 狩(一)風起三第4章 驚雷(六)第1章 對峙(一)第5章 風暴(三)合圍五下第4章 斷腕(五)第4章 虎嘯(二)合圍五下第5章 風暴(一)風起五輕車三上第5章 龍吟(二)第2章 蝶變(七)第1章 進攻(四)第1章 弄潮(二)風起二第3章 碰撞(四)第3章 死生(五)迷局二下第2章 迷局(一)第5章 龍吟(一)國戰二輕車四下第1章 狩(六)第1章 輪迴(一)強盜貴族四五第3章 死生(五)第2章 百鍊(四)第1章 劫(六)第3章 雲動(三)第2章 蝶變(二)迷局四上輪迴四第1章 劫(一)迷局二上第4章 初(八)第1章 進攻(一)強盜貴族四五國戰六第1章 廟算(三)弄潮六強盜貴族三國戰二
第1章 劫(四)迷局三上國戰三第4章 初(九)第3章 死生(七)華夏一下第2章 百鍊(四)第4章 初(七)第3章 破賊(一)第3章 天下(四)第1章 狩(一)強盜貴族三合圍二下拔劍一下第4章 拔劍(一)第3章 天下(六)華夏七第1章 對峙(六)風起四第2章 蝶變(二)第2章 職責(一)第1章 劫(一)第1章 廟算(三)第2章 職責(四)國戰十一上第5章 龍吟(四)迷局六上第4章 斷腕(一)第1章 進攻(四)第2章 職責(五)第1章 狩(四)風起四天變六輪迴六第5章 風暴(九)風起四迷局一下迷局二上第2章 職責(七)風暴十下第1章 廟算(三)第4章 初(一)強盜貴族三第2章 職責(三)迷局二中迷局二中天變二第2章 破局(三)破賊三第2章 蝶變(七)第4章 拔劍(一)第4章 初(七)選擇三下第3章 死生(五)第4章 虎嘯(三)迷局二中第1章 狩(一)風起三第4章 驚雷(六)第1章 對峙(一)第5章 風暴(三)合圍五下第4章 斷腕(五)第4章 虎嘯(二)合圍五下第5章 風暴(一)風起五輕車三上第5章 龍吟(二)第2章 蝶變(七)第1章 進攻(四)第1章 弄潮(二)風起二第3章 碰撞(四)第3章 死生(五)迷局二下第2章 迷局(一)第5章 龍吟(一)國戰二輕車四下第1章 狩(六)第1章 輪迴(一)強盜貴族四五第3章 死生(五)第2章 百鍊(四)第1章 劫(六)第3章 雲動(三)第2章 蝶變(二)迷局四上輪迴四第1章 劫(一)迷局二上第4章 初(八)第1章 進攻(一)強盜貴族四五國戰六第1章 廟算(三)弄潮六強盜貴族三國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