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劍八上

拔劍 (八 上)

福州城快速恢復了寧靜。

街市依然太平,人們熙熙攘攘,爲一天的衣食而奔波。店鋪、作坊、碼頭,既無土地又無恆產的幫傭們光着膀子,用體力換取全家的溫飽。

他們很少識字,也不懂那麼多家國概念。對他們之中很多人來說,城頭上那面旗子,是大宋還是大元,與他們關係不大。大元統治了這片地方,需要人出徭役,納稅。換了大宋統治,他們依然是社會的最底層,身上的苦難一樣不曾少。

至於傳說中那些屠城、車裂,只要沒裂到自己頭上,大多數人是不在乎的。即使真的有那麼一天,大夥也未必反抗得了。拿着朝廷俸祿的將軍,開口閉口忠義的儒者們都不反抗,平頭百姓,管那些閒事幹什麼?

然而,這一切突然有了些變化。具體的說,是從城頭大元旗幟被摘下來,踩在腳下,而破虜軍大旗揮舞在城樓高處那一天起。

從那天起,福州城的鄉紳、豪強和店鋪掌櫃們,對底下夥計、幫傭突然就客氣了起來,伙食也陡然提升了幾個檔次,連菜裡也偶爾奇蹟般冒出了過年纔會有的肉丁。

從那天起,那些平素滿嘴忠孝節義,投降起來比誰都快的老儒們也收斂了很多,聚會的時候,再不敢提大元天命所歸的馬屁,給蒙古人歌功頌德的詩詞也藏了起來。換成了對破虜軍英勇事蹟的歌頌,還有對大宋朝廷的期望。

因爲福州城換了個新主人,他的名字叫文天祥。提起這位大宋丞相的與衆不同之處,任何人口中都能講述出一段傳奇。

他是大宋狀元,曾經出使敵國,被拘押卻不肯投降,歷盡艱險逃回南方。

他在逃亡途中受到北元和大宋兩方面的追殺,經歷九九八十一難而不死。

他在南劍州開同都督府,很快軍隊打進了江南西路,震動大江南北。

他被四十萬大軍追殺,慘敗之後,逃入深山。半年內居然再次豎起反抗大旗,一戰下邵武,再戰滅掉北元三萬大軍。三戰,智取福州,迫降建寧。將福建北部三府全部光復。

最重要的是,他居然把無主之田全部分給了百姓。讓流離失所的難民們第一次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他的軍隊,徵徭役居然付錢,並且給的工錢遠遠高於碼頭和作坊裡那些黑心掌櫃。

百姓們的需求,通常都很實際,他們首先要求的是生存。倉廩實而後才知禮節,衣食足後才知榮辱。

而大多數讀書人,他們需要出路。學好文武藝,貨於帝王家,幾千年的傳統,不是輕易可以改變的。很多人心裡,不在乎把肚子裡的知識,賣給哪家帝王。

連祖師爺都在六國間跑來跑去,何況徒子徒孫們。

但是儒家中亦不乏堅韌者,對着蒙古人的屠刀毫無懼色,一次次攔在入侵者的馬前。如陳文龍,如許汗青。

到底是誰傳播了儒家精義,是投降者還是犧牲者,歷史書上,沒有說清楚。儒家經典上,也沒說明白。

但文天祥卻知道,與其讓那十餘萬人去投海,不如教會他們如何戰鬥。就算一個換一個,也足以把蒙古人趕出江南。

至於城頭變幻的大旗與平頭百姓的關係,文大人自有一番解釋,就在城牆上大筆刷着,“易姓改號,謂之亡國。 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 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 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 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在這段文字的上面,是王積翁等人的人頭。告訴人們,拿了朝廷好處,卻不肯爲其盡力的失職者,是怎樣一個下場。

“招兵了啊,招兵,管一日三餐,按月給餉。臉上不刺字。軍官不打罵。文大人親自發你守土證,凡參戰者,皆爲自家守土。持此牌者,地位等同貢生,見官不拜。立軍功者,等同中舉”有人敲着大鼓,在街道中心吶喊。

喊聲立刻吸引了一羣壯漢。守土證,他們從投靠老鄉手中見過,巴掌大的一塊銅牌,居然簪了字,寫明瞭姓氏,名字。有這塊牌者,見官不拜,地位和儒生等同。在一向重文輕武的大宋,何時有過這種好事。一些有把子氣力卻不識字的人,立刻將招兵處圍了起來。,七嘴八舌地問起招慕的條件。

破虜軍分爲水陸兩部分,應徵陸標的,只要能舉起地上的石鎖,拉開幾下大弓,便算通過,立刻有人帶你取領號衣、拿腰牌,辦理入營適宜。應徵水師者,則要求順着攬繩爬上幾丈高的船桅,在幾丈高的桅杆間蕩上一個來回方纔算過。

有士兵出來維持秩序,一時間,陸標徵兵處前便排起了長隊。走到閩江邊水師徵兵處門口的,卻是寥寥,除了薪俸是是陸標一倍的誘惑勾住了一些膽大者,一般閒漢全被那離奇的徵兵條件擠沒了興趣。

一個小夥子脫光了上身衣服,跳上了甲板。手心中吐了口吐沫,沿着纜繩迅速上攀。矯健的身影猿猴般在各級纜繩間晃動,一會,已經接近桅杆頂。

一陣江風出來,戰艦晃了晃,小夥子沒有留神,一把落空,身體筆直地墜了下來。

“完了”,圍觀者矇住了雙眼。

甲板上猛然伸出一張巨網,幾個士兵拉着漁網,將半空中落下的人影接住。失敗者紅了臉,向圍觀衆人抱了抱拳,轉身跳下甲板。

“等一等,你還有一次機會”,一個手臂上綁着繃帶,臉上帶着未癒合的刀疤的年青將領,攔住了他的去路。

“還有?”失敗者遲疑道。

“怎麼,怕了?”軍官眉毛一挑,眼神帶上了幾分不懈。

“誰怕,來就來”,失敗者再度跳上甲板,順着纜繩上爬。這次,他的速度慢了許多,每一次換纜繩,都十分穩健。在重重纜繩間,慢慢靠近了桅杆頂。手一伸,夠到了桅杆頂的小旗。

圍觀的人羣中,響起了歡呼聲。這麼高的圍觀,這麼密的纜繩,大夥第一次見。這是文大人利用福州港內戰船改造的船,只有十艘,據破虜軍官兵說,文大人要自己組織一支船隊。只是這支艦隊的規模也太小了,無論與當時的大宋海上行朝的龐大艦隊相比,還是跟北元的艦隊相比,這支艦隊都是小不點兒。

“瘋子,十艘戰船也能組建船隊”,圍觀者當中,有人暗自搖頭。在第一個登頂者的帶動下,陸續有年青人開始挑戰船桅,有人成功,有人失敗。成功者立刻被領到一邊,登記姓名、領第一筆預先發的軍餉。而失敗者,則被奉送茶點,歡迎他們休息好了再來。

“文大人做事,又是我們這些俗人能看得清楚的。你看他克邵武,破頁特密實,兵不血刃下福建三州,那一件不是匪夷所思,依我看,這支艦隊雖然小,肯定有小的道理,你沒見,破虜軍一萬多人,照樣打得三萬多元軍找不到北麼!”有人低聲替文天祥辯解,在很多人,特別是讀書人眼中,此刻,文天祥就是他們的偶像。提筆能寫錦繡文章,上馬能替君王平定天下,文武雙全,這是多少少年人的夢想。

“倒也是,說不定文大人是故意示弱於敵,你看這江面上的船,與原來的船就不一樣,不會藏了什麼機關吧!”被反駁者也不氣惱,望着江面說道。此刻,破虜軍第一支艦隊就泊在江面不遠處,高聳的桅杆,潔白的布帆,無一不顯出它與衆不同。

與江面上大多數木帆商船比,這支艦隊的確有些特殊。

它只擁有十艘戰艦,其中四艘主力艦由福船改制而成,以破虜軍制造弓箭、火炮的專用軍中尺寸來衡量,主力艦長三十二米;水線長二十七米;甲板寬十米五;型深五米;吃水三米七五;排水量一千五百料(一料大約爲九十二點五斤)左右.(此數據根據福建出土的宋代海船而來),擁有十二個水密艙,一個輪舵。

根據文天祥的建議,戰艦改裝成了三桅,將常用的木帆改爲了布帆,每個桅杆上掛大橫帆三面,輔助小帆十多面。

而六艘輔助艦則以港口中的廣式鐵慄木船改制,上寬下窄,狀如兩翼,前桅杆與主桅掛橫帆,後桅掛三角縱帆。

有好事者在戰船試航時偷偷測算了一下,布帆戰艦的速度幾乎是原來福船的一倍半。如果在戰場上與元軍艦隊相遇,即使不能力敵,也能憑藉自身優越的性能,遠遠地將敵人拋在身後。

文天祥當然不是爲了“跑路”纔不惜一切代價,改造了這幾艘戰船。

破虜軍打下福州的動作太快了,當它獲得入海口時,遠在流求(臺灣,宋稱流求,與琉求羣島一字之差)蘇家承諾的新式海船還沒下水。

但文天祥已經沒有時間去等,他知道,自己正在與文忠記憶中的歷史賽跑。只要停下來,就會被歷史的巨輪追上,碾碎。

由劉子俊、何時、陳子敬、謝枋得四人組成的破虜軍情報系統已經開始高速運轉,每天都有外界的消息不斷從各地,通過各種渠道送到福州。

外界的形勢萬分嚴峻,連年的征戰,已經耗盡了大宋最後一絲元氣。各地的抵抗力量在元軍的打擊下,紛紛失敗,每天,都有悲劇在上演。

景炎三年二月,元兵大舉進攻重慶,布哈督、汪良臣等兵入重慶,李德輝遺書張珏曰:“君之爲臣,不親於宋之子孫;合之爲州,不大於宋之天下。彼子孫已舉天下而歸我,汝猶偃然負阻窮山,而曰忠於所事,不亦惑乎?”

張珏不肯投降,汪良臣造雲梯、鵝車,親自攻城,激戰三日。都統趙安投降,替元軍打開了大門,張珏巷戰失敗,服毒自殺。

同月,被包圍達半年之久的瀘州糧盡,爲元萬戶圖們達勒所破,安撫王世昌自經死。

三月,東川副都元帥張德潤破涪州,大宋守將王明及總轄韓文廣、張遇春等人被俘,不肯歸順,先後被殺。

一寸江山一寸血。分散在各地的大宋英雄們,用生命捍衛着這個文明最後一縷希望。。

第1章 進攻(三)第2章 職責(二)第4章 驚雷(十)破賊二輕車三上第3章 死生(五)第1章 黃昏(一)合圍五下拔劍八下國戰五第1章 輪迴(一)國戰十輕車四下第3章 天下(八)第1章 黃昏(二)國戰十第2章 迷局(一)國戰四第3章 碰撞(四)第1章 進攻(四)國戰六下第2章 職責(四)第2章 破局(一)弄潮八上第2章 職責(三)拔劍八下國戰四第3章 破賊(一)第1章 廟算(二)第2章 職責(六)第4章 初(二)第2章 百鍊(一)第1章 對峙(五)第4章 驚雷(五)第3章 破賊(一)第4章 虎嘯(四)迷局六下第5章 風暴(三)第2章 百鍊(二)合圍四下第5章 龍吟(二)第2章 輕車(一)天變二第2章 職責(三)華夏五合圍一上破賊三輪迴三天變三下第2章 蝶變(一)第4章 斷腕(一)輪迴五拔劍六上合圍三上弄潮二下輪迴七輪迴三拔劍八上天變三下第2章 職責(五)第4章 初(五)廟算一下風起四輕車四下國戰五合圍一上華夏一下華夏三下迷局二中第2章 職責(三)輕車三下第3章 光明之城(四)第2章 職責(三)第1章 弄潮(二)第3章 天下(七)第4章 斷腕(五)第2章 蝶變(八)國戰二輕車四下第2章 蝶變(八)破賊二合圍五中第2章 輕車(一)第4章 斷腕(七)第2章 輕車(一)第1章 狩(二)風暴七第4章 驚雷(八)天變三上第2章 百鍊(一)第2章 職責(四)第3章 死生(七)第3章 天下(十一)華夏八第三 卷薄暮弄潮五第3章 死生(七)第5章 風暴(五)國戰八第3章 天下(十一)第5章 風暴(六)
第1章 進攻(三)第2章 職責(二)第4章 驚雷(十)破賊二輕車三上第3章 死生(五)第1章 黃昏(一)合圍五下拔劍八下國戰五第1章 輪迴(一)國戰十輕車四下第3章 天下(八)第1章 黃昏(二)國戰十第2章 迷局(一)國戰四第3章 碰撞(四)第1章 進攻(四)國戰六下第2章 職責(四)第2章 破局(一)弄潮八上第2章 職責(三)拔劍八下國戰四第3章 破賊(一)第1章 廟算(二)第2章 職責(六)第4章 初(二)第2章 百鍊(一)第1章 對峙(五)第4章 驚雷(五)第3章 破賊(一)第4章 虎嘯(四)迷局六下第5章 風暴(三)第2章 百鍊(二)合圍四下第5章 龍吟(二)第2章 輕車(一)天變二第2章 職責(三)華夏五合圍一上破賊三輪迴三天變三下第2章 蝶變(一)第4章 斷腕(一)輪迴五拔劍六上合圍三上弄潮二下輪迴七輪迴三拔劍八上天變三下第2章 職責(五)第4章 初(五)廟算一下風起四輕車四下國戰五合圍一上華夏一下華夏三下迷局二中第2章 職責(三)輕車三下第3章 光明之城(四)第2章 職責(三)第1章 弄潮(二)第3章 天下(七)第4章 斷腕(五)第2章 蝶變(八)國戰二輕車四下第2章 蝶變(八)破賊二合圍五中第2章 輕車(一)第4章 斷腕(七)第2章 輕車(一)第1章 狩(二)風暴七第4章 驚雷(八)天變三上第2章 百鍊(一)第2章 職責(四)第3章 死生(七)第3章 天下(十一)華夏八第三 卷薄暮弄潮五第3章 死生(七)第5章 風暴(五)國戰八第3章 天下(十一)第5章 風暴(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