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對峙(一)

福建戰役的帶來的震動,在入冬後慢慢開始顯現。

索都在元軍之中,一直負有百戰百勝之名。一年前,還曾以兩千精甲,嚇退了大宋數萬聯軍,解了泉州之圍。轉眼間,他和麾下三萬餘將士全部陣亡,這個結果,令人難以預料,也難以置信。

當事情變得不可從常理去解釋的時候,一些側面說法就開始通過各種渠道蔓延。

索都所造殺孽過重,引得佛祖憤怒,特派九尾妖狐降下濃霧,引索都軍入死地,然後瓦解其軍心,假宋人之手殺之。這是一種包含了因果報應的說法,在民間留傳甚廣,但元庭上層卻沒幾個人相信。

他們更相信另一種傳言,就是在兩軍交戰時,索都側翼的漢將劉深消極避戰,故意引軍撤走,將索都部三萬精銳推進了宋軍包圍。

而劉深消極避戰的理由,一是因爲嫉妒餘索都屢建奇功,深得忽必烈寵愛。二是因爲,身爲漢軍都元帥,劉深內心深處還對大宋存着憐憫之心,希望在東南給宋室留一寸國土。

關於劉深陷害索都,還有一種更爲惡毒的說法廣爲留傳。作爲久經沙場的名將,劉深知道索都麾下這支蒙古、探馬赤、漢、南聯軍在戰場上的重要性。如果這支軍隊覆沒了,則大元在長江以南的蒙古軍和探馬赤軍就去了二分之一。以後的江南戰局,就要由他們這些漢將和南將來左右。而漢臣和投降的南臣本來就是同氣連枝,他們左右了江南戰局後,進一步就要把持整個大元朝政。

正如文天祥事先料想的那樣,忽必烈的大元能把不同民族,不同等級的人凝聚在一起,靠的就是戰場上的不斷勝利。蓋世武功和戰利品的刺激,可以暫時掩蓋元朝內部的重重矛盾。當前方的戰場上遭受挫折時,朝廷內部的矛盾就迅速暴露出來,在內外矛盾的綜合作用下,元朝的歷史與另一時空的軌道,越偏越遠。

奉命還朝的九拔都張弘範未能按原計劃立刻統帥蒙、漢、西域聯軍前往東南“剿匪”,相反,在一些蒙古和色目大臣的極力反對下,忽必烈不得不將漢軍都元帥劉深從江南召回大都待罪。並從大臾山剿匪前線調回了陷入剿匪泥潭的李恆,讓他和張弘範、阿剌罕、阿里海牙四人整訓即將出徵的聯軍。

所謂的整訓,就是在出徵前儘量將各族聯軍凝聚在一起,以免出現在戰場上出現相互猜疑的情況。而主帥張弘範和三個副帥,恰恰分屬於漢、党項、蒙古、色目四個不同的民族。元帥們因爲各自的族羣利益還不能和睦,更何況底下的將士。涿郡附近的皇家校場上,一場互相拆臺的鬧劇開始上演。

時間悄悄地進入了祥興二年。

大半個冬季,元軍再沒組織一次大規模的進攻。而大宋朝所控制福建、廣東兩地,則利用這難得的“和平”機會,休養生息。

一舉攻下泉州,殲滅索都,逐走劉深後,破虜軍身後已經沒有強敵,生存壓力大大減小。側翼的朝廷雖然存在一定威脅,但有漳、潮二州的興宋軍作爲緩衝,也沒機會抄破虜軍後路。

在丞相府下屬各部的管理下,飽受戰火蹂躪的福建省快速恢復着生機。

早春的陽光從穿過雲層,照在邵武周圍的羣山間。楊柳風吹面不寒,杏花雨沾衣不溼,正是踏青賞景的好時候。

一羣人,沿着山間石級緩緩而上。走在最前頭的是兩個青衣文士,邊行,邊指點江山,舉手投足間,透着飽學的儒雅。二人年齡相似,身高相等,打扮也相類,遠遠的看不清楚臉上表情,很難說他們誰是主,誰是客。若仔細觀察走路的姿態,卻發現主人和客人的步伐,大不相同。

走在左邊的文士,步履堅定,每步之間,距離基本相等。顯然是有過戎馬生涯,經過軍旅薰陶的。而走在右邊的儒者,卻舉步維艱,每一步都帶着遲疑。

“君實,你需要加緊嘍,否則走到天黑,我們也到不了科技院!”行了一會兒,左邊的文士回過頭,衝着自己的同伴說道。

“嗨,人老不逞筋骨之能,早知道宋瑞把科學院藏得如此深,我也就不賴着非叨擾不可!”右側的儒生喘息着爲自己辯解,話語中充滿着不甘。

“君實與我同年,四十幾歲,哪裡當得上一個老字。我看你回去後還是抓緊鍛鍊,爭取活着看到大宋將士直搗黃龍!”

文士笑着抗議,揮揮手,吩咐侍衛僱來兩個挑夫,將儒生擡在滑桿上面。

“文兄啊,陸某沒想到,真的沒想到……”儒生在滑桿上,拱着手,面紅耳赤。不知道是說沒想到自己身體和對方比起來如此贏弱,還是說自己的見識和對方比起來如此短淺。

沒錯,他就是陸秀夫,帶着工部官員在福建“學習”了一個半月的陸秀夫。四十餘天來,他的每一天都在新奇與震驚中渡過。

他沒想到,福建北部在文天祥的治理下,會如此繁榮。街道上,車水馬龍。市集中,貨物琳琅滿目。學校內,每日書聲琅琅。

這是太平盛世纔有的風景,初來時,陸秀夫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連續觀察數日後,他才肯定自己看到的不是假象。眼前一切都是真的,只是所有的東西都變了,不但是軍制、吏治,還有百姓。大多數市井草民見了官員,不再是萎縮,躲避,而是擡起頭,直視其臉,目光中帶着從來沒有的自尊與自信。

他也沒想到,文天祥的改革如此大膽。比傳說中走得更遠,更急,並且每天,都在向新的目標邁進。

結束福建會戰後的破虜軍,徹底脫離了原來大宋的軍制。作爲對朝廷不信任自己的報復(陸秀夫認爲),文天祥將原來大宋軍中的各級頭銜全部廢除,而是代之以一種全新的晉級制度。將軍官分爲士、尉、校、將,四級,每級列爲下(少)、中、上三品。以十二品簡潔的晉級方式,顛覆了大宋三百年來,幾經改制,越改越多,已經高達五十多級的武階。

與軍階改變相適應,破虜軍的八個標,一個水師也再度擴建。在標下,另設了團這個建制,每團設團長一名,副團長兩名,下轄三個普通營和一個炮營,兩千人馬。而一個標,則擴展到三到四個團,六千到八千人。

通過觀察,陸秀夫不得不佩服文天祥這一手玩得高明,經歷一番調整、簡化和梳理,文天祥不動聲色地將整支破虜軍的牢牢地抓到了自己手中。團、營一級的軍官,都是經過軍官夜校和教導隊培訓過的百戰老兵。高層武將內心深處即使傾向於迴歸傳統,也再難將部隊拉出來,響應朝廷的號召。

在軍制之外,對陸秀夫觸動最大的是福建路吏制的變化。地方官員被精簡到極限,原來大宋的冗官,冗員全部剔清。糧賦全部被免除,相關官吏一概撤消。丞相府對地方的控制,只有刑名和財務。州、縣之父母官,居然由當地百姓自己推選,而吏部只管考證其品行和能力,不對推舉結果進行干涉。

這已經不是革新,而是對傳統的顛覆,陸秀夫清醒地看到這一點。但他同時清醒地知道,自己無法對這一切開口指責。因爲文天祥的改革,革除了大宋身上百年的痼疾,給整個福建帶來了勃勃生機。

無論是由市泊司延伸出來的海關,還是由工部百工坊脫胎出來的科學院,無論是從刑部衍生出來的巡回法庭,還是從吏部分化出來的律政處,每個部門,都比原來定位更準確,運轉得更高效,更有利於國計民生。

借用文天祥關於國家的概念,陸秀夫知道,大宋朝庭管理下的中國,就像一個病重的患者,每拖延一天,身上的痼疾就會更重一些。而北元朝庭的管理方式,則像一個提着刀的屠夫,只管從華夏身上割肉,至於國家和百姓的死活,他們不在乎,也懶得在乎。

繼承了大宋傳統,顛覆了北元統治的福建破虜軍政權,則採用了一種全新的方式。撫平北元給這片土地帶來的創傷,同時,也在想盡一切辦法,讓華夏文明恢復健康與生機。

陸秀夫已經不敢評價文天祥做得對不對,儒者的本心告訴他,這一切對華夏有利。但他也不敢完全接受文天祥的改革,這種變革,適用於破虜軍變相割據的福建,而不適合整個朝廷。

福建被元軍佔領後,原來大宋遺留的一切被破壞殆盡。可以說,北元將大宋的影響徹底抹去,把福建變成了一張白紙。文天祥奪回這張白紙,自然可以在上面信筆塗抹。

而行朝,卻保留着大宋所有傳統,包括它身上那些致命的缺陷。

陸秀夫也不再奢求能把文天祥拉回到自己朝廷身邊。破虜軍這顆新芽已經吐綠,經過這麼長時間觀察,本性純良的陸秀夫希望它有一個機會可以茁壯成長。

至於朝廷那邊的道路,陸秀夫有自己的打算。文天祥走的是一條路,也許通,也許不通,是摸着石頭過河。而朝廷需要走的路,卻有無數古聖先賢曾經論證過。如果以儒學之博大,將文天祥在福建這些神兵利器、奇技淫巧吸納進去,用聖人之道來駕馭福建新興的百科雜學,儒學爲體,雜學爲用,體用結合,未嘗不能致大宋以中興。

屆時,他可以通過比較,讓文天祥認識到,誰更正確。也可以通過比較,將那些跟着文天祥身後誤入歧途者喚醒。

只要雙方都是爲了國家復興,彼此之間的分歧,就未必真的不可調和。關鍵一點是,看了福建所表現出來的生機和破虜軍的強大實力,陸秀夫猛然意識到了,如果雙方現在就火併,兩個月之內,朝廷將不復存在。

此刻,朝廷是主,破虜軍是藩。削藩之舉,要建立在實力的基礎上,而不是言官們的一時熱情上。

“君實,快到了,你得下來走幾步!”文天祥的話將陸秀夫從沉思中喚醒。跳下滑桿,揉揉有些酸澀的雙眼,陸秀夫發現自己來到了一處羣山環繞的谷口。

“再向前是軍事重地,轎伕們不能靠近!”文天祥笑着解釋,帶着陸秀夫等人走向第一道崗哨。

手持利刃的衛兵覈查過每個人的腰牌,舉手敬禮,將一行人放了進去。轉過谷口,繞過竹林,跨過一座掛着特別標識的木橋,眼前的景色豁然開朗。一排綠油油的秧苗,出現在大夥面前。

“文兄,這是什麼?”陸秀夫不解地抗議。

幾個同來的工部官員也剎那變了臉色,文天祥今天說好了帶他們來看開發那些神兵利器的科學院,趕了大半天山路,累了半死,居然展示的是一片農田,不是純拿大夥開心麼?

“科學院,乃研發百科之學的場所,不單單是武器!”文天祥笑了笑,耐心地跟大夥解釋,“這裡羣山環繞,地勢低平,氣溫暖,水源足,所以試種了幾畝田,如果種好了,就可以把種子發給農戶,並且傳授他們細作之法!”

文天祥俯身,捏了把地裡的泥土,舉到了大夥面前。“華夏自古以耕戰立國,所謂耕,不是說全體百姓都去做農夫,而是讓最少的農夫,養活最多的人。所謂戰,不是所有人去做戰士,而是如何將軍隊的戰鬥力,提高到最大!”

“文兄說得有道理,君實受教!”陸秀夫肅然整冠,對着文天祥一揖到地。對方几句話,又解開了他心中的一團迷惑。

在福建各地周遊時,陸秀夫發現這裡極重工商,對農民反而有些放任自流。雖然泉州和福州都是優良的海港,只要有錢,可以派船隊去占城和倭國購買糧食。但糧食畢竟是國家命脈,短時間可以靠外購應急,長時間下去,必生大患。而今天文大人率先帶大夥來看農田,已經說明了他對農業的重視。

“這片是引種的占城稻,當地百姓已經種了幾百年。卻很少有人做到安南那麼高的單畝產量,我僱人去安南請了幾個農夫來,給大夥示範。那邊半山坡上是天竺棉,比大宋的棉花絨長,更適合用科學院開發出的紡織機來紡,出的布也更好。如果有人種,明年泉州的商人就可以不買天竺的棉花。過上幾年,大宋的棉布就可以運往海外!那邊是急麥子,據說長得快,收了麥子後還可以種菜,我讓人種種試試…….”文天祥指點着四周土地,如數家珍。

“宋瑞兄,你那安南農夫,是抓來的吧!”陸秀夫饒有興致地聽着,突然,手一指,點向田埂方向。

田梗上,兩個又矮又黑的老人嘰裡咕嚕地叫着,好像在發脾氣。而他們身邊,兩個文職打扮的人和七、八個本地農夫,恭恭敬敬地聽着。

“重金請來的,只是請的時候,蘇家那些人,用了些手段!”侍衛長完顏靖遠笑着替文天祥解釋,“安南比大宋貧弱得多,他們不願意來中國,只是覺得中國人不爭氣,大好江山都給蒙古人佔了!”

所有人臉色均是一紅,完顏靖遠見大夥被自己說得尷尬,不好意思地拍了拍自己的腦門,將話題岔到了別處,“諸位大人不提,我倒是忘了,蘇家去安南替咱們運米,說是遇到了陳丞相!”

“陳相,他近況如何?安南王可願意我朝去安南駐蹕!”陸秀夫聞言大喜,急切地問道。眼下雖然戰事平靜,但一個廣東,畢竟形不成戰略縱深。把幼帝安頓到海外去,第一可以讓張世傑和凌震兩位將軍不再爲保護皇室而勞神,專心與蒙古作戰。第二,可以讓那些外戚和窺探權力的豪強無處下手,再難重演端宗皇帝的悲劇。

“陳相進行得不太順利,安南王只見了他兩次,然後就避而不談了。畢竟安南只是個屬國,國王上下,不會爲他國安危拼命!”文天祥接過話頭,打斷了陸秀夫不切實際的幻想。“如果君實能說動朝中大臣,我希望萬歲能避居流求。不經過泉州,蒙古水師無力進攻流求。而張將軍麾下水師和我破虜軍水師,可以牢牢聯手控制東南海面。崖山地勢雖然險要,畢竟靠陸地太近,一旦邵州和英德被元軍攻下,崖山必危!”

“陸某盡力!定當令丞相之言直達聖聽!”陸秀夫拱手施禮,客套中帶着冷淡。文天祥知道他不放心自己,再也不提此事,指指點點間,又過了一道崗哨。耳聽得前方濤聲轟響,卻是來到了一處瀑布面前。

春來雨水多,那瀑布流得正急。匹練般在山崖間墜下,推動着山溪畔幾輛水輪車飛速轉動。水車的另一端,是層層疊疊數級齒輪,一個工匠忙忙碌碌,不斷向齒輪上點油。齒輪的盡頭,是層層滑輪,滑輪用鋼索帶起個碩大的油錘,隨着水車的轉動,油錘沿着特定軌道上下揮舞。

幾個臉薰得鍋底般的鐵匠用火鉗夾着鋼甲,放到油錘子下。只見紅星亂舞,紫霧升騰,片刻功夫,一塊完整的胸甲已經成型。

“文兄,這,這是何物!”陸秀夫驚詫地問道,對眼前的龐然大物感到無比震撼。

“這是水車,那邊是鍛錘,我朝早就有,都不是新鮮東西。科學院把他們組合到一起,力量增加了十倍,功效也增加了十倍不止。目前效果還不穩定,沒送到工廠裡去。等他們弄利落了,安放到工廠中,打造鎧甲和鋼弩,速度就增加許多!”

文天祥認真地跟大夥解釋。陸秀夫有求知之心,他決不藏私不授。文忠認爲,中國自古以來,科技發明多,但實際推廣開的少。其中一個原因是士大夫階層對科技的輕視,還有一個原因是發明者的藏私。把這些水力推動的設備推廣給朝廷,朝廷就能進一步自立。當他們在新生事物上一步步站穩腳跟時,不知不覺間,也會跟自己一樣,敞開心扉接受新的思維。

“文兄,這神器,做好之後,除了軍中,你會向外賣麼?”陸秀夫拉拉文天祥的袖子,遲疑地問。

先前覺得進入科學院,手續繁雜,崗哨太多。如今,他卻希望周圍的崗哨越多越好。幾個工匠在水錘下,工作效率是普通作坊的數倍。如果這種器械被北元偷學了去,憑藉元庭現在的領土和人口優勢,大宋收復故土的任務,會更加艱難。

“賣,精細的軍用。粗疏的民用!”文天祥豪不在意地說道,彷彿在談論一件尋常的物事。

“不可!”一個工部官員立刻跳起來攔阻,不顧雙方之間身份差別,大聲抗議道:“丞相三思,若北元有此利器……”

“買來的東西,能比原主人用得好麼?”文天祥揮揮手,打斷了對方的話。官員的思維他理解,在把一些新產品投入民用時,很多破虜軍官員也以同樣的理由反對過,“只有民間普及了,整個國家的工業基礎才能提高。而元庭那邊,即使買過一兩臺去,不一定會用。會用,不一定會重視,會用好,會修理,會開發出新性能。他們自己不消化,一味購買,就會對咱們的設備產生依賴性。越買越懶,跟在咱們身後跑,距離只會被越拉越遠!”

“普及?基礎?”工部官員的眼睛瞪得比雞蛋還圓。他不懂這些新名詞,也無法理解其中的道理。

“我們和北元之間的角逐,不僅僅是軍隊之間的較量。如果長時間僵持下去,最終決定勝負的,是雙方的國力。而農田、工廠和治下百姓,都是國力的一部分!”文天祥指點着遠處的農田,和近處的煙囪,輕聲說道。

腦海裡,又被文忠的記憶所佔滿。當年,中國的鋼產量爲三萬噸,而日本爲三百多萬噸;中國的生鐵產量爲三萬五千噸,而日本爲二百零三萬噸。

如此懸殊的國力對比,日本人不入侵,纔怪。

有些悲劇看似偶然,退幾步,從遠處看,卻是必然要發生的。

眼下自己這些人指揮能力,和麾下士兵的作戰能力都不如元軍。所能憑藉的,就是一兩樣領先技術和整個國力。而想提高國力,首先要提高管理國家者的思維理念。

陸秀夫試圖影響自己,讓自己迴歸原來的文天祥。自己又何嘗未存了潛移默化陸秀夫等人的心思。當這些人回到朝廷,去嘗試那些新的機械和新的生產方式,他們就會慢慢領悟,傳統的治政方式,與新興的產業之間格格不入。

到時候,他們必然要做出取捨。

風起二風暴七第4章 虎嘯(六)弄潮三華夏三上第4章 驚雷(十二)第3章 天下(三)合圍二上華夏三上第1章 狩(四)第5章 龍吟(六)拔劍八上拔劍四國戰十風起四第2章 蝶變(五)華夏一下第5章 風暴(五)華夏二選擇三下天變五合圍三上廟算三上第2章 破局(六)第3章 死生(二)第1章 弄潮(一)第1章 劫(六)選擇三下第1章 進攻(六)華夏四下第4章 初(一)廟算三上天變四迷局六上第1章 對峙(六)第4章 驚雷(十二)第3章 天下(三)國戰七第2章 蝶變(八)合圍五下合圍四上第2章 蝶變(八)第3章 選擇(二)第1章 劫(五)迷局五第4章 初(七)輕車一下第4章 驚雷(十一)第1章 狩(四)強盜貴族終第3章 碰撞(二)第4章 虎嘯(四)第3章 天變(一)第5章 風暴(三)弄潮四拔劍四第4章 斷腕(七)風起三合圍一下第2章 蝶變(七)第3章 光明之城(四)華夏二輕車二下華夏三上破賊二第1章 進攻(二)拔劍八上第5章 龍吟(一)迷局三下第3章 天下(九)第2章 破局(六)第3章 天變(一)國戰九天變五第3章 天變(一)第3章 天下(四)第1章 進攻(五)合圍四下第4章 初(一)天變三下迷局三上第3章 死生(四)第3章 光明之城(四)第2章 蝶變(八)合圍四上第2章 職責(二)第3章 光明之城(二中)第5章 風暴(十)第3章 天下(二)選擇四弄潮七第5章 龍吟(五)第3章 死生(三)第三 卷薄暮弄潮五第2章 職責(二)國戰六第5章 風暴(十)風起六第4章 初(四)第5章 風暴(一上)
風起二風暴七第4章 虎嘯(六)弄潮三華夏三上第4章 驚雷(十二)第3章 天下(三)合圍二上華夏三上第1章 狩(四)第5章 龍吟(六)拔劍八上拔劍四國戰十風起四第2章 蝶變(五)華夏一下第5章 風暴(五)華夏二選擇三下天變五合圍三上廟算三上第2章 破局(六)第3章 死生(二)第1章 弄潮(一)第1章 劫(六)選擇三下第1章 進攻(六)華夏四下第4章 初(一)廟算三上天變四迷局六上第1章 對峙(六)第4章 驚雷(十二)第3章 天下(三)國戰七第2章 蝶變(八)合圍五下合圍四上第2章 蝶變(八)第3章 選擇(二)第1章 劫(五)迷局五第4章 初(七)輕車一下第4章 驚雷(十一)第1章 狩(四)強盜貴族終第3章 碰撞(二)第4章 虎嘯(四)第3章 天變(一)第5章 風暴(三)弄潮四拔劍四第4章 斷腕(七)風起三合圍一下第2章 蝶變(七)第3章 光明之城(四)華夏二輕車二下華夏三上破賊二第1章 進攻(二)拔劍八上第5章 龍吟(一)迷局三下第3章 天下(九)第2章 破局(六)第3章 天變(一)國戰九天變五第3章 天變(一)第3章 天下(四)第1章 進攻(五)合圍四下第4章 初(一)天變三下迷局三上第3章 死生(四)第3章 光明之城(四)第2章 蝶變(八)合圍四上第2章 職責(二)第3章 光明之城(二中)第5章 風暴(十)第3章 天下(二)選擇四弄潮七第5章 龍吟(五)第3章 死生(三)第三 卷薄暮弄潮五第2章 職責(二)國戰六第5章 風暴(十)風起六第4章 初(四)第5章 風暴(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