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一章 攝政王



朱恩賞茫然之時,張守仁又道:“華夏和大明至如此地步,實在是弊端很多,我們只能慢慢掃除,盪滌,其中最緊要一條,就是興亡週期,大家搶來殺去,無非是那張椅子最重,這一次,我們就破除這一條吧。”

這些話,其中含有的大智慧令朱恩賞一時也難以理解,見他茫然,張守仁哈哈大笑,只道:“你只當我尊重高皇帝吧,千古之下,他以黔首抗暴政,驅除韃虜,得國最正,這個國,他的子孫可以享下去,只是宗室坐享漁利之政,一定革除,除此之外,我不會問鼎的……這鼎太重,不止是大明,也是我華夏之鼎,自我之後,任何人也不能夠,也不配!”

雖然朱恩賞不大明白,卻也相信張守仁的決心,當下深深一揖,然後飄然而去,不再復一語。

這樣的對白,張守仁卻是嚴禁外傳,這個時候,不是傳揚此事的時候。

此後的歷史進程,也正是如他知道的和設計的那般運行。

多爾袞返回爭位,未能成功,但豪格也未能登位,最終仍然便宜了四歲小兒福臨。

清國未能在崇禎十五年入關,但國力損失不大,除了防患浮山水師登陸之外,更是開始瘋狂的鑄炮。

而大明,李自成往襄陽去,果然打敗了左良玉,佔據了襄陽和武昌諸府,然後南下湖廣,戰略上沒有目標,又折返回來。

崇禎十六年時,孫傳庭和歷史上一樣帶着秦軍餘燼與闖軍決戰,最終慘敗。

在這一年,李自成誅除曹操和賀一龍,獲得了農民軍的無上大權。

在這一年,西營的殘餘在李定國等人的率領下,從四川往雲貴兩省去。

到十七年,一切事情均與歷史記錄的一樣,崇禎盡失文官武將之心,連剿賊的總督文官都挑不出來了。然後李自成據關中,過黃河,打下米脂和延安等地,再下固原,榆林,進入山西,下大同,一路勢如破竹。

甲申年,一切仍然沒有絲毫的變化。

在崇禎的最後關頭,與歷史不同的是他沒有往關寧兵身上設法,而是接連派出使者往山東,前腳使者剛至,後腳又有新使趕來,無非就是哀請張守仁出兵到京師,替他打走闖賊。

但山東方向,沒有絲毫迴音。

不知道崇禎在吊死的最後時刻,對張守仁是何觀感?總之,一切煙消雲散的時刻,張守仁也唯有在自己的府邸奠酒一杯,祭奠這位一生悲劇的君王。

從私情上來說,崇禎待他不薄,而張守仁能回敬給他的,也唯有私宅的這些。

從公理來說,皇帝死的不虧。他的治下,那麼多無辜戰死的將士,那麼多死於東虜刀下的百姓,那麼多死於災荒的災民,哪一個不是他治下的子民?一將無能,累死三軍,哪怕就從這一點,皇帝殉國,也是理得其所。

再下來,清兵入關,李自成節節敗退,而清軍一路追擊到潼關,入關中,那是阿濟格一路。

多鐸一路在潼關會合之後,折向河南,過淮泗之地,渡淮河,往宿遷,再打下揚州,過江。

仍然是降者無數,多鐸到南京時,仍然是雨天,降官幾百人跪下在城門處迎他,手本丟的一地都是,這副醜態,仍無絲毫變化。

清國雖然被張守仁偷襲

成功,但仍然是幅員萬里的大國,舉族入關,降將如雲,在天下人看來,仍然是最有氣運的。

三百年一轉氣運說,在中國已經是無可顛覆的真理了。

這個時候,沒有人太多執着於華夷大防,無非又是一個新的蒙元王朝,朝代更迭,與百姓無關。而士大夫和武將們,只要給他們原有的利益就可以了。

只有山東,只有山東在詭異的平靜之中。

在原本的歷史上,阿巴泰率淮塔等人打下山東,剿滅幾股農民軍,然後淮塔打下徐州,淮安,是清軍三路兵中的偏師。

但在這個時空,恐怕殺了阿巴泰這位饒餘貝勒也不敢下山東了。

清軍各旗之下,願意到山東和張守仁硬碰的也是寥寥無已。

沒有人領路,大勢上清國一方也是兩眼一抹黑,他們只覺得,能打下多少地方先打下來,然後再理會張守仁之事。

或者,在明國滅亡之後,以收買的辦法來解決山東。

一省之地,畢竟不能對抗全國。但八旗也不想拼個魚死網破,最好就是用忽必烈當年收買山東軍閥之法,許給張守仁世侯之位便是。

順治元年,便是這樣過去。

弘光之後,潞王投降,魯監國曇花一現,隆武帝被殺,廣州僞帝被殺。

一年之內,除了雲貴之外,整個大明,已經盡落於八旗之手。

這樣的速度,當然令八旗上下十分驕狂。順治元年下半年,剃髮令頒佈,原本穩定的局面,頓時就反轉過來了!

“我等的當然就是這個。”

在這之前,張守仁的隱忍令人十分難解。山東的軍伍建設到十七年時經歷了整整七年,金礦,海外貿易,鐵礦收益,屯田莊園,幾大塊的收益加起來已經超過三千萬兩,雖然全國大亂導致商業萎靡,但之前的積儲也足夠打一兩年的戰爭了。

六十萬陸軍和五萬人的水師並陸戰隊,超過兩千門的火炮儲備,二十五萬支的火銃儲備,過億斤的火藥儲備,數十萬支長槍和鐵戟的儲備。

光是軍官的腰刀便有數萬把,全部精鐵打造,十分犀利。

而更叫人振奮的是騎兵的建設。

在倭國蝦夷,張守仁打下一塊極大的養馬地,買來的好馬就養在那裡,幾年之間,已經有數千匹上等好馬,身高遠高出普通的蒙古馬,體重在一千斤以上,負重自然大爲增加,哪怕是渾身重甲的突騎兵也可以乘騎這樣的戰馬進行衝刺,甚至能短途行軍。

到這種兵強馬壯,放眼天下無人能敵的時候,張守仁卻是隱忍不發。

藉着改朝換代之際,他卻是將境內的多家親王和郡王,還有那些不法的鎮國將軍在內的宗室,全部趕出山東境內。

這個舉動,叫人長出一口惡氣,也是叫不少人覺得,張守仁可能是要自己稱帝了。

以他的威望來說,當然叫人不會說什麼,甚至將士們都十分高興。當然,文人和不少百姓也心存疑慮,整個山東,也有隱藏的不安情緒顯露出來。

對大明宗法的認同,對未來的不確定,還有對清國席捲全國的驚懼……誰也不明白,張守仁到底是怎麼想的。

一直到剃髮令下,整個天下騷然之時,衆人才明白過來

“我並不是不知道以山東一地之力,足以對抗東虜,然而,不到這個時候,又怎麼叫人明白,那些官員的醜態,宗室的醜態,還有平素忠孝仁義的讀書人和士大夫的醜態呢?”

自清軍入關後,讀書人降,官員降,宗室降,武將降,種種行徑,山東的報紙長篇累牘的報道,張守仁此時一說,衆人無不切齒痛恨。

“我懂大將軍的意思了。”倪寵這個巡撫已經是張守仁的鐵桿支持者了,此時他欣然道:“一則要暴露衆人之醜,使後人警醒。二則,是要等東虜志驕意滿出錯。三則,剃髮令下,我大明只要還是個人,就不會願再與醜虜一起,有此三條,大將軍可以出手了。”

“是的,正是如此。”張守仁微笑點頭,在他身邊的王雲峰卻是昂然而出,高聲道:“名不正則言不順,我們山東出兵,亦需名實相當。”

此時在場的不僅是浮山官兵,亦有文吏,還有山東的地方官員,士紳中的代表人物。

聽到此語,從皆默然。

只有浮山中人,躍躍欲試的不少。

張守仁微笑着按了按雙手,止住那些想勸進的人們,對着所有人高聲道:“宗室朱恩賞吾素知之,恭謹仁愛,意態恢宏,今帝室蒙難,南方所立諸王都無能爲立,恩賞亦爲高皇帝子孫,當立爲皇帝!”

他環顧左右,又是厲聲道:“皇帝垂拱於宮中,但爲天下表率,號召人心,而我,則爲攝政,統合全力,討伐醜虜,將其舉族一朝族滅!”

立朱恩賞,倒有人曾經想過,張守仁爲攝政,更是理所應當。

倪寵最早反應過來,曾經爲保定總督的張秉文緊隨其後,陳子龍,吳應箕,顧炎武等名士相隨,再就是浮山諸將,都是一起拜倒,山呼道:“臣等,拜見攝政殿下!”

雖未稱王,但張守仁爲攝政,掌握軍政大權,稱王爵也是理所應當之事。

就以現在的局面來說,朱恩賞肯定只是一個弱勢皇帝,真正的大權,盡在張守仁的幕府之手,所拜之人,當然也是心知肚明。

“本攝政在此立誓!”

在衆人揣度張守仁何時自立之時,張守仁卻又厲聲道:“高皇帝驅除韃虜,得國最正,其子孫得享大國,亦是理所應當。今皇帝雖不理國政,乃天子垂拱之意,我等將在此立誓,終我等一生,不得有篡逆之心,違者,天厭之,天誅之!”

“天厭之,天誅之!”

這一次的立誓聲,顯然是比剛剛大出來不少。

張秉文等明朝大臣,都是熱淚盈眶,劉子政這樣的浮山中人,也是有鬆了一口氣之感。

“也罷,大人願爲魏武王,我等追隨便是。”

孫良棟的話,浮山衆將亦是贊同,雖然與其餘衆人心思各異,卻也是一同拜倒下去。

“多鐸已經率主力北返,阿濟格也從武昌北返,此輩不耐南方酷熱,只留少量滿洲兵和大量漢軍走狗,當然,他們也是害怕我們山東。”

攝政之事已經定下來,張守仁環顧衆將,厲聲道:“誓師北伐的時機已經到來,諸君,一定鼎定勝局,安我華夏社稷,祖宗和衣冠,不再爲人所辱,文明不再更迭,天下之事,盡在於吾等之手,諸君,勉勵哉!”

(本章完)

第二百一十章 接印第四百八十二章 尋金第八十四章 行軍第五百一十九章 狂言第八十七章 總兵官第二百二十九章 貴客第五百四十章 狼狽第四百一十二章 佈局第五百一十四章 疑惑第五百九十八章 王命第二百五十五章 集合第六百二十六章 轉道第三百九十一章 流民第四百三十八章 東暖閣第一百一十七章 晉商第八十一章 騎馬走登州第四十四章 清理第一百九十四章 計議第四十八章 進展第四百六十九章 變革第二十三章 小心思第二十五章 兵備道第五百一十七章 教喻第三百四十七章 大變化第七百七十九章 新編第二百零一章 何以破之第一百七十八章 展望第三百二十三章 威力第五百零四章 戒備第五百一十六章 收撿第十五章 突如其來第六百五十四章 送行第二百七十六章 塘報第一百七十一章 軍人秉性第八十六章 拉練第一百三十章 槍陣第五百三十五章 來客第六百八十五章 入城第六百四十一章 大坑第三百二十九章 割頭兵第六百七十九章 調度第六百一十一章 設計第七百零二章 拯救第三百九十五章 宗室第三十章 福利第五百二十五章 八大王第二百三十八章 齊射第三百九十二章 虎狼第五百九十五章 亂兵第一百一十五章 世事洞明第五百八十九章 平安第五百三十章 南下第二百六十七章 偷襲第一百三十五章 火船第二百七十三章 巡營第三百零四章 商談第一百零五章 鹽第五十五章 要做就做絕第六百三十七章 相會第七百四十八章 開封第八十六章 拉練第六百零一章 贈送第五百八十八章 做人第二百八十三章 早第二百六十九章 警告第五百五十章 義子第一百四十二章 一隻雞的悲劇第一百四十四章 請罪第七百一十二章 兼濟第六百三十一章 找死第二百一十六章 被埋了第四百四十九章 蝶變第三百零七章 兩面皆敵第七十六章 黑室第七百五十六章 水關第二十章 分配第四百九十八章 遭遇第六十二章第二百一十八章 統計第六百三十二章 臨清第三百二十三章 威力第六百一十三章 大官第六百六十五章 妄想第一百零七章 道德第六百三十五章 關卡第六百九十一章 長蛟第六百七十六章 虎狼第四百二十九章 針尖麥芒第四百五十一章 驕兵第四百九十八章 遭遇第二百五十七章 陣法第一百五十七章 示以威福第四百五十六章 新生第一百零五章 鹽第九十二章 對峙第五百零四章 戒備第四百八十章 開源第六十八章 新堡新丁第四百八十七章 土產第四百五十九章 拉攏
第二百一十章 接印第四百八十二章 尋金第八十四章 行軍第五百一十九章 狂言第八十七章 總兵官第二百二十九章 貴客第五百四十章 狼狽第四百一十二章 佈局第五百一十四章 疑惑第五百九十八章 王命第二百五十五章 集合第六百二十六章 轉道第三百九十一章 流民第四百三十八章 東暖閣第一百一十七章 晉商第八十一章 騎馬走登州第四十四章 清理第一百九十四章 計議第四十八章 進展第四百六十九章 變革第二十三章 小心思第二十五章 兵備道第五百一十七章 教喻第三百四十七章 大變化第七百七十九章 新編第二百零一章 何以破之第一百七十八章 展望第三百二十三章 威力第五百零四章 戒備第五百一十六章 收撿第十五章 突如其來第六百五十四章 送行第二百七十六章 塘報第一百七十一章 軍人秉性第八十六章 拉練第一百三十章 槍陣第五百三十五章 來客第六百八十五章 入城第六百四十一章 大坑第三百二十九章 割頭兵第六百七十九章 調度第六百一十一章 設計第七百零二章 拯救第三百九十五章 宗室第三十章 福利第五百二十五章 八大王第二百三十八章 齊射第三百九十二章 虎狼第五百九十五章 亂兵第一百一十五章 世事洞明第五百八十九章 平安第五百三十章 南下第二百六十七章 偷襲第一百三十五章 火船第二百七十三章 巡營第三百零四章 商談第一百零五章 鹽第五十五章 要做就做絕第六百三十七章 相會第七百四十八章 開封第八十六章 拉練第六百零一章 贈送第五百八十八章 做人第二百八十三章 早第二百六十九章 警告第五百五十章 義子第一百四十二章 一隻雞的悲劇第一百四十四章 請罪第七百一十二章 兼濟第六百三十一章 找死第二百一十六章 被埋了第四百四十九章 蝶變第三百零七章 兩面皆敵第七十六章 黑室第七百五十六章 水關第二十章 分配第四百九十八章 遭遇第六十二章第二百一十八章 統計第六百三十二章 臨清第三百二十三章 威力第六百一十三章 大官第六百六十五章 妄想第一百零七章 道德第六百三十五章 關卡第六百九十一章 長蛟第六百七十六章 虎狼第四百二十九章 針尖麥芒第四百五十一章 驕兵第四百九十八章 遭遇第二百五十七章 陣法第一百五十七章 示以威福第四百五十六章 新生第一百零五章 鹽第九十二章 對峙第五百零四章 戒備第四百八十章 開源第六十八章 新堡新丁第四百八十七章 土產第四百五十九章 拉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