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決計私鑄

即使不說田豫在玄菟郡刺出的那一劍,燕北看來田豫非但是遼東當之無愧的水卒首領,也是他燕北部下的一大功臣能吏。

汶縣水寨被建設地井井有條,田豫功不可沒,千餘名工匠的親眷形成不遜於汶縣的聚落,源源不斷的戰船從船司被趕製出來……依照船匠現今的規模,只要遼東南的仍然有大片林地,每年都能增加二十餘艘中型戰船!

再有三年,他便能有百餘艘鬥艦艨艟。

當然了,遼東郡的有功之人不僅田豫一個,已有學子百餘人的襄平書院,年出鐵十二萬斤的安平鄉鐵礦,每日打刀制弩十數的鐵鄔……沮授、邴原、張雷公,哪個又不是功臣了!

迎接田豫回來後,燕北和沮授查驗了襄平武庫,上萬件矛戈、千餘口精鍛環刀、覆裝壓片的勁弩還有數不清的箭簇矢頭,這都令燕北無比滿意,不過他仍舊貪心不足地對沮授問道:“公與啊,鐵鄔每旬都能打出三四百柄環刀,爲何府庫才只有千三百柄環刀?嚯,這刀口不錯!”

在經歷最早給匠人發月俸尚且入不敷出的時期,如今擁有上前匠人的鐵鄔成了燕北在遼東最寶貴的財富。如果世道安定,單憑鐵鄔和鐵礦的產能便可富甲一方,不過世道安定他也不會擁有製作弓弩的權力。而到了這混亂年頭,最值錢的武器鎧甲都只能留給自己的軍隊使用!

倒也不是不能販賣兵器,其實燕北很樂意把稍次的矛戈賣給地盤離他遠一些的諸侯,比方說想要爭奪兗州刺史的張邈,或是南陽的袁術。

只要離得遠,他們便很大機率上會有共同的敵人,用這些輕賤的武器換來自己需要的東西,何樂而不爲?

但沒有合適的機會。

燕北擺弄着手中環刀,一柄接一柄地校驗過去。他是用刀的行家,環刀到他手上只需掂起看上幾眼便知曉好壞,這些鐵鄔鍛打的刀都是好東西!

成色不亞漁陽刀。

燕北起家便是靠着十幾柄環刀,自然對刀有很深的感情,讓他無比喜歡精鍛的好刀。不過環刀畢竟是少數裝備軍隊的精銳兵器,戰場上運用更多的是那些堆積如山的矛戈。遼東的木杆都是成材的好木,堅韌的矛杆能夠最大程度上保證鋒刃的使用效率……遼東的矛戈並非都爲鐵質,有三成矛頭皆爲銅製。

實際上如果不是燕北叫停,鐵鄔的張雷公本打算全部矛頭皆用銅製。

在步卒所使用的步矛上來說,是用銅還是用鐵差距都不大,因爲銅的韌性不好,所以大多時候只能用來刺擊,如果是劈砍則很容易壞掉。即便是刺擊,在敵人穿着稍重的鐵鎧時,也不但無法穿破敵人甲冑反而會被折斷。

但這在當今時代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因爲就各地傳送遼東郡的情報來看,各路諸侯的部下……麾下士卒披甲數量極低,更不必說鐵鎧了。刨去涼州,就算把幷州騎兵的鑲鐵片甲算在鐵鎧裡,燕北麾下披鐵鎧的重步卒,穿皮甲的輕騎,在防護方面都是當之無愧的天下第二。

而遼東不但出產鐵,也出產銅,但兵器上似乎燕北並未打算使用銅來製造。就市價來看,銅的確比鐵貴,可千山開出的銅總不能放着不用。

燕北顯然不是這麼想的……他要用銅來鑄幣,怎麼能用在兵器上!

“將軍,鍛刀所耗人力過巨,因此鐵鄔在出產農具向兵器時便決定先用矛戈來大量裝備士卒,再鍛造環刀,然後再製鐵鎧。”沮授善於用劍,不過劍要消耗的人力比刀更大,所以遼東暫時還並未考慮鍛打長劍,他說道:“眼下遼東軍卒都有兩到三杆矛戈備用,至年末武庫中應當有三萬柄矛戈,三千口環刀,兩千副皮甲與五百副鐵扎甲。”

燕北頷首點頭,這個數字很好,意味着他能輕而易舉地拉起一萬勇卒再武裝一千精銳。並且鐵鄔出產兵甲不斷,今後每年都能武裝五千多名新卒,而且這個數字還能隨着鐵鄔更多的匠人帶學徒而增大。

這就是有一塊地盤的好處,燕北得到遼東郡的時間比別人早,便能夠處處領先。反觀那些得到太守之職後便陷入攻伐的關東諸侯們呢,他們現在還因土地、接壤、摩擦等問題相互攻擊,甚至大多數人根本沒有鍛造兵甲的能力。武器壞一把少一個,將來燕北的武裝到牙齒的精兵勁卒越來越多,而他們的兵卻愈顯寒酸,越來越少!

“唉,如果咱們是在南陽該多好!”漢代有三個官辦冶鐵中心,規模宏大,分別是魏郡鄴城、河南尹鞏縣、再就是現在由袁術佔據的南陽郡!冀州爲黃巾、二張、黑山接連禍亂,那些官匠跑的跑死的死,鄴城冶鐵大不如前,至於鞏縣更不必說,緊鄰着二百里焦土,連人影都沒了只剩下那些煉爐坑,只有南陽郡不曾遭到毀壞,燕北戀戀不捨地放下環刀,對沮授道:“如果我們是在南陽郡,鐵鄔一定比現在強!”

沮授笑了,“將軍未免有些貪心了……對了,將軍不讓雷公用銅鍛造兵器,鐵鄔剩下大量銅錠,將軍打算用它們做什麼呢?”

燕北轉頭給典韋一個眼神,讓他帶人四下警戒,這纔對沮授輕聲說道:“我打算私鑄銅錢。”

私鑄銅錢!

“這……恐怕不妥吧,雖朝廷無力管控遼東,可這。”沮授這次倒是沒被驚到,燕北有這種想法很正常,朝廷的董卓都開始新造小錢,等等!沮授說到一半突然頓住,沒頭沒腦地說道:“這也不失爲……不失爲一個好辦法!”

這下子倒是把燕北弄蒙了,這前言不搭後語的,問道:“沮君想到什麼?”

“將軍,董仲穎假借朝廷隻手行小錢,填補朝廷財政缺口,必然會使朝廷幣制混亂,甚至可能會影響關中……”沮授還沒說完,燕北便搶過話頭,他對數字極爲敏感,更精通商賈之事,點頭說道:“沮君所言不虛!他用小錢彌補缺口,必然粗製濫造,到時候若百姓不認小錢或是價量,市價飛漲,長此以往百姓將不願使用錢幣。這麼一看,私鑄錢幣好像是行不通了。”

“不!”

聽到燕北言語中有幾分偃旗息鼓的意思,沮授連忙打斷道:“正因如此將軍才更應該鑄造錢幣,於幽東乃至幽州以威勢推行,甚至在冀州以幽東錢對抗朝廷鑄幣帶來的影響與禍患!這是利國利民之舉啊!”

這,這已經偏離了燕北本身私鑄錢幣的想法,顯然沮授是打算把私鑄錢幣改爲官鑄錢幣,在董卓朝廷以小錢流通關中時,他用大錢在幽州流通……也就是說,帶頭不尊朝廷小錢。

“公與認爲這行得通?”燕北沒想這麼麻煩,雖然他對董卓製造小錢的事略有耳聞,卻並未深思這件事會帶給中原乃至天下的影響。可當他細細深思,卻不禁捫心自問,以遼東之財,燕北之才,能夠以一己之力對抗天下小錢嗎?“這恐怕並非是遼東郡所能做到的事情啊。”

燕北所想要私鑄錢幣,至多一年不過一千萬大錢流通入市。一千萬錢聽來很多,可實際上上谷市每年與外族互市的幾個月裡,每旬都有遠超一千萬的錢幣流通。

但若要想衝擊中原以朝廷名義發行的小錢?

莫說一千萬大錢,就算是一萬萬大錢也不夠!

他去哪裡弄那麼多銅鐵去造錢!

“現今遼東之能自然不夠,不過主公既有鑄幣之想法,又何妨在將來試試呢?”沮授對此當然認識清楚,錢幣不一定要現在就推行,就算是按燕北的想法每年少量私鑄錢幣去流通商市也沒什麼害處,中原收大錢用小錢,正好燕北在幽州用大錢,此消彼長之下就算燕北一年發出三千萬大錢也不會影響到天下金錢的流通。想清楚這些,沮授隨後說道:“對了將軍,去年與今年,郡中馬場增千餘馬駒,主公不去看看?”

遼東郡的馬場都設在北面,因爲郡中山脈多而平原少,尋找大片山谷平地不易,擔心會損傷幼馬的蹄子,遼東郡的馬場規模並不大,只有北部沿河流劃分出三個馬場豢養馬匹,不過到今年也就纔剛剛開始構建第二個罷了。但是在北面的玄菟郡,倒是有很多地方適合養馬……燕北手裡不缺優秀大馬做種,今年產出千餘,明年就能再多一千五!

“過幾日去看吧,多虧公與提起,否則燕某隻怕是要忘。我曾與豫州刺史孫堅立下約定,要賣給他五百匹戰馬,用船送到吳郡,過些日子就讓同行的那個韓當帶走。”

“販馬?”沮授微微皺眉,對燕北道:“郡中並不缺錢,爲何主公要販馬?”

“我不要錢,我要用五百匹戰馬換至少五百個船匠回來,在我們手裡,船匠可要比戰馬有用的多……我們最好的戰馬能夠源源不斷地產出生的高大的馬崽,可掌握技藝的船匠卻生不出來。”燕北說着,臉上便掛上壞笑,對沮授道:“讓馬監挑出肩高五尺六寸的戰馬,高一寸不行,低一寸也不行……記得給它們來一刀,不然作爲戰馬可不夠溫順。”

第三十三章 幽兵出塞第一百零四章 襲破邊防第二百一十章 再要一個第一百二十二章 最後一戰第十章 黃天在上第一百二十五章 駟馬難追第三百二十八章 士農工商第二十章 聲東擊西第二百零三章 浪戰第一百一十一章 稱心順意 端午節快樂第二百三十八章 汝南之戰 六第一百三十三章 興和三年第七十七章 天下蒼生第九十四章 莫被聽去第八十六章 以命換命第七十章 漢朝使者第六十八章 覆滅王氏第一百一十章 回馬襄平第二百一十二章 昌豨第四十六章 從長計議第二十六章 甄氏一族第二十七章 刀與駿馬第六十七章 祭拜仙人第六十八章 南聯黑山第四十七章 攻其不備第六十九章 初臨封地第六十八章 南聯黑山第四十章 總領鉅鹿第十一章 等我回來第二十一章 反敗爲勝第八章 應有之義第一百六十八章 不治爲好第三十一章 山雨欲來第三百二十三章 王朝第九章 袁術病故第三百三十三章 體面第一百三十二章 東部鮮卑第二百四十四章 撕破臉面第二百五十二章 雪山旅行團第一百零六章 陰差陽錯第七十一章 聲東擊西第一百一十八章 軍中校尉第二十九章 聞聲見人第十二章 燕三不知第一百二十四章 劍下留人第二百一十章 再要一個第五十五章 隔水相敵第二百一十七章 草蓆第七十章 洛陽郎官第十六章 人心易變第一百零七章 莫要後悔第八十七章 曹操相邀第六十四章 慾壑難填 七夕快樂第二十章 懾人心魄第一百九十八章 須臾可破第二十二章 無米之炊第八十六章 參兗州軍第一百八十五章 關變第五十五章 夜襲曹營第一百章 艦隊回還奪鹿侯的野望第一百八十一章 智與力第一百零七章 莫要後悔第二百八十二章 南奔第四十三章 句麗變局第二百六十三章 增兵第八十三章 遼水設伏第二十七章 南北告急第五十九章 亂世將至第八十五章 黑山黑山第二百四十八章 樂觀第六十九章 烏桓司馬第九十七章 就食與敵第二百六十七章 江夏水戰第七十三章 人仰馬翻第一百一十一章 缺兵短糧第一百零一章 英明神武第十八章 田豫勸北海第十五章 生而有命第一百七十章 命不久矣第一百零一章 決計私鑄第三十六章 一夫當關第八十章 匈奴王者第六十一章 等待時機第二百零八章 陌路第十三章 聲振屋瓦第四十一章 南方戰雲第三章 鞭撻四海第五十九章 劉虞使者第二百九十三章 族羣第三十四章 子義遷居第一百零三章 牆頭架弩第二十九章 指日可待第一百零五章 分兵合進第四十五章 兗州之變第二百四十五章 士家第一百一十三章 漁陽田豫第十七章 張頜躍馬第二百三十九章 汝南之戰 七第七十八章 張燕遣使
第三十三章 幽兵出塞第一百零四章 襲破邊防第二百一十章 再要一個第一百二十二章 最後一戰第十章 黃天在上第一百二十五章 駟馬難追第三百二十八章 士農工商第二十章 聲東擊西第二百零三章 浪戰第一百一十一章 稱心順意 端午節快樂第二百三十八章 汝南之戰 六第一百三十三章 興和三年第七十七章 天下蒼生第九十四章 莫被聽去第八十六章 以命換命第七十章 漢朝使者第六十八章 覆滅王氏第一百一十章 回馬襄平第二百一十二章 昌豨第四十六章 從長計議第二十六章 甄氏一族第二十七章 刀與駿馬第六十七章 祭拜仙人第六十八章 南聯黑山第四十七章 攻其不備第六十九章 初臨封地第六十八章 南聯黑山第四十章 總領鉅鹿第十一章 等我回來第二十一章 反敗爲勝第八章 應有之義第一百六十八章 不治爲好第三十一章 山雨欲來第三百二十三章 王朝第九章 袁術病故第三百三十三章 體面第一百三十二章 東部鮮卑第二百四十四章 撕破臉面第二百五十二章 雪山旅行團第一百零六章 陰差陽錯第七十一章 聲東擊西第一百一十八章 軍中校尉第二十九章 聞聲見人第十二章 燕三不知第一百二十四章 劍下留人第二百一十章 再要一個第五十五章 隔水相敵第二百一十七章 草蓆第七十章 洛陽郎官第十六章 人心易變第一百零七章 莫要後悔第八十七章 曹操相邀第六十四章 慾壑難填 七夕快樂第二十章 懾人心魄第一百九十八章 須臾可破第二十二章 無米之炊第八十六章 參兗州軍第一百八十五章 關變第五十五章 夜襲曹營第一百章 艦隊回還奪鹿侯的野望第一百八十一章 智與力第一百零七章 莫要後悔第二百八十二章 南奔第四十三章 句麗變局第二百六十三章 增兵第八十三章 遼水設伏第二十七章 南北告急第五十九章 亂世將至第八十五章 黑山黑山第二百四十八章 樂觀第六十九章 烏桓司馬第九十七章 就食與敵第二百六十七章 江夏水戰第七十三章 人仰馬翻第一百一十一章 缺兵短糧第一百零一章 英明神武第十八章 田豫勸北海第十五章 生而有命第一百七十章 命不久矣第一百零一章 決計私鑄第三十六章 一夫當關第八十章 匈奴王者第六十一章 等待時機第二百零八章 陌路第十三章 聲振屋瓦第四十一章 南方戰雲第三章 鞭撻四海第五十九章 劉虞使者第二百九十三章 族羣第三十四章 子義遷居第一百零三章 牆頭架弩第二十九章 指日可待第一百零五章 分兵合進第四十五章 兗州之變第二百四十五章 士家第一百一十三章 漁陽田豫第十七章 張頜躍馬第二百三十九章 汝南之戰 七第七十八章 張燕遣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