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朱元璋的大胃口

朱元璋在青山大營接見了外甥李文忠,分開不久,但是朱元璋能明顯感覺到李文忠身上多了一股子煞氣,原本的少年青澀褪去了很多,整個人看起來英武許多。

老朱何等敏銳,立刻意識到發生了什麼……“你殺人了?”

李文忠咧嘴一笑,“多虧了張先生,他給我好些歷練的機會。”

“哦?快說說,讓咱聽聽。”

李文忠就把張希孟派他去巢湖姥山寨的事情說了,隨後又提到了渡江攻取銅陵,提到了圍攻納哈出。

雖然李文忠沒好意思吹牛皮,但是朱元璋也聽得明白,“你說說,是怎麼想到騙元軍的,怎麼就想到了說納哈出死了?”

李文忠撓了撓頭,“也就是急中生智吧,我似乎記得有哪場著名的戰鬥,就是這麼贏的。”

朱元璋略微怔了一下,就道:“當年前秦苻堅統御大軍征討東晉,結果在淝水之上,選擇後退,讓開戰場,和北府兵決戰,結果由於兵馬之中,胡漢混雜,互不統屬,加上鮮卑慕容垂等人心懷叵測,前秦大軍後退之際,就有人訛傳說是大軍戰敗,苻堅戰死……隨後幾十萬大軍做鳥獸散,前秦霸業,灰飛煙滅。”

朱元璋頓了頓,“苻堅雖然出身胡人,但他重用王猛,勸課農桑,大興教化,勵精圖治,也算是一位明君聖主。奈何他手下胡漢混雜,人心混亂,到底不能做到上下一心,如臂使指,這纔有了淝水之敗,一敗塗地!如今的元朝江河日下,軍中蒙古人,色目人,漢人,亂糟糟的一團,也和前秦有幾分相似之處。你這法子也算是對症下藥,可若是遇上了一支上下一心的兵馬,卻未必能得逞了。”

李文忠知道舅舅這是在教導自己,而且他也驚訝發現老朱的水平提高太快,看起來是沒少讀書。

“舅舅,張先生就教導過我,說平時練兵狠一點,裝備好一點,用心細一點,多爭取幾分勝算……到了真正的戰場上,就只有隨機應變四個字了。”

朱元璋略微一怔,忍不住大笑:“好,好啊!張先生能有這番見識,可見他的軍略也進步飛快,讓他渡江,咱這一步算是走對了。”

老朱好奇道:“你們在江南的兵馬多少,情形如何?可能攻下太平,金陵?”

李文忠打起精神,仔細向朱元璋介紹。

經過初步整頓,巢湖水師,左右兩個大營,一共一萬二千多人,算上張德勝部,常遇春部,將近一萬五千人,在對付納哈出的時候,損失了不少。

隨後又得到了池州的兵馬,加上此刻張希孟還在大力征召兵力,人馬應該很快突破兩萬。

“張先生和楓林先生商議過,此刻進取太平雖然有機會獲勝,但是勝算不高,是否要冒險進軍,還要等舅舅的意思……”

朱元璋微微頷首,其實他很清楚,如果當真是戰機難得,張希孟自己就決定了,沒有人會錯失到手的機會。既然他來請示,就說明張希孟的把握不大。如果朱元璋確實需要他發動進攻,那麼張希孟也會毫不遲疑執行命令。

老朱卻是淡淡一笑,“收巢湖水師,渡過長江,攻取銅陵,生擒納哈出……張先生已經打得很好了,咱要是不露一手,豈不是成了廢物!正好,你過來了,舅舅就讓你開開眼!”

李文忠一怔,舅舅這是要整個狠活兒啊!

還真別說,的確讓李文忠猜到了。

朱元璋此刻屯兵青山大營,而元軍主力盡數在和州城裡……這個局勢就讓人很迷惑,怎麼回事?老朱打敗了不成?

自然是沒有,朱元璋主動放棄了和州城,把元軍給塞進去的。

前面提到元軍主力攻擊和州,所幸常遇春發揮神勇,暫時保住了和州,隨後朱元璋領兵來援,但是老朱很快發現對面元軍衆多,如果困守和州,根本行不通。

“舅舅考考你,當下和州最緊要的是什麼?”

李文忠稍微思忖,便道:“是糧食?”

“沒錯。”朱元璋道:“和州百姓,還有咱們朱家軍,都盯着夏糧,如果能順利收穫,和州就穩了。而元兵襲擊和州,未嘗沒有搶奪糧食的心思,至少要破壞夏糧。”

李文忠用力點頭,“舅舅英明,那……咱們就放棄了和州?這樣豈不是更讓元韃子得逞嗎?”

朱元璋大笑,“這就要看咱們的優勢是什麼了……取得和州之後,咱們派軍剿匪,各地均分田畝,組建民兵,任何一個村子,都有咱們的人!”

李文忠默默聽着,心裡頭卻是波瀾起伏,相當震撼。

歷代都有皇權不下縣的說法,且不論是不是真的,權力的體現是什麼?還不是有多少官吏,有多少駐軍,能不能及時向下傳達消息……其實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郵權就是國家主權的重要體現。

不管多麼偏遠,多麼閉塞的環境,只要郵遞員能趕過去,能傳遞信件,能交流信息,這就是國家主權所及,也就是實際控制的區域。

郵權所及,主權所及!

所以那些在邊疆偏遠區域送信,堅守幾十年的郵遞員,才那麼了不起,值得所有人銘記。

一國疆域,不是在地圖上自己畫出來的,而是實際控制了多少。

而在農業社會,想要在每個村子,編織出一套行政體系,哪怕只是簡單的傳遞消息,也是不可能的,成本高到足以讓財政崩潰……

收不上那麼多錢,請不起那麼多人,又何談皇權下鄉?

遇到了徵稅,徵用民夫,甚至是賑濟災民,教化百姓,這一類的事情,只能靠着士紳去做,所以纔有了天子和士大夫共天下的情況。

所以幾乎所有時候,不是想怎麼樣就能怎麼樣的,政治經濟條件決定了,你只能那麼辦。

歐洲的單產更低,農業剩餘更少,他們連一套完整的行政體系都編織不出來,只能採用分封制。

直到全球殖民,工業化開始,有了龐大的結餘,才能組建現代的公務員體系,對國家進行管理,乃至推出各種福利。

這背後都是要靠足夠物質財富積累的,說白了,就是搶掠其他五洲四洋,滿足一小撮人的優越生活罷了。

大約可以理解爲歐洲白人成了士紳地主,其他各洲百姓淪爲佃農百姓,以血淚供養白人老爺。

這個世界,從根子上,就不是公平的。

對於朱家軍來說,卻是走了另外一條路子,在落實均田之後,發動得到土地的百姓,組成民兵,保護自己的勝利果實。

隨後老朱又設立了糧長,授予一些農戶組織發動百姓的權力。

這樣一來,朱家軍終於獲得了對農村的動員能力,權力下鄉,下到了村裡!

在對付雪雪的時候,朱家軍就已經展示了民兵的力量。

這一次老朱更加放開了手腳。

和州由於孫德崖等人的禍害,城裡百姓本來就不多,分田之後,又有數千百姓返鄉,去當農民了。

此時的和州,擁有的百姓不過一萬多人。

朱元璋審時度勢,立刻下令,分批撤離和州,前往鄉下暫時安頓起來。

隨後老朱也選擇了撤出和州,將一座空城留給了元軍。

禿堅不花、絆住馬、陳野先等人並沒有什麼察覺,因爲在他們印象中,只要奪取了城市,就已經大功告成。

紅賊都是一幫流寇,不值一提。

據說這個朱家軍把脫脫丞相都給打敗了,還以爲他們多厲害,現在一看,也不過如此!

因此他們急匆匆揮軍進入和州,並且急匆匆向元廷報捷。

高郵之敗以後,總算能有點好消息了。

朝廷一高興,沒準就會給他們大加封賞,脫脫垮臺了,丞相,太師,我們也有一份。

就在這幾個人想着美事的時候,突然手下人拿着一封信,匆匆跑進來。

這封信竟然是朱元璋寫的,留在了和州衙門的桌案上。

禿堅接在手裡,纔看了幾眼,頓時眉頭立起。

絆住馬,陳野先迫不及待湊過來,看了看之後,竟然也大驚失色。

“和州進得來出不去,吃得進吐不出,如之奈何?”

落款:朱元璋!

如之奈何?

“紅賊狂妄!還能如之奈何,立刻出兵,剿滅他們!”這幾個人大聲叫囂,氣得不行,明明都棄城逃跑了,還裝什麼大瓣蒜?

“打!給我狠狠打!”

就在他們派兵之後,很快就遭遇了麻煩,而且還不是小麻煩。

元軍離開和州,第一時間情況就傳到了朱家軍耳朵裡。他們有多少人,朝哪個方向去,騎兵多少,有沒有回回炮,所有情報,一清二楚。

隨後朱家軍就立刻針鋒相對,對元軍發起圍攻。

幾千元軍,根本不夠朱家軍打的。

而大舉出擊,又找不到朱家軍的蹤影,幾天較量下來,元軍損失快一萬人,卻是一無所獲,這下子可把禿堅和絆住馬嚇壞了。

原來姓朱的沒有撒謊!

他們該怎麼辦?

這麼下去,不就讓朱家軍給消耗光了嗎?

他們立刻召集所有人,連夜想辦法。

而與此同時,朱元璋也在積極調兵遣將。

他從高郵趕回和州,帶的兵馬也就一萬多人,這也是朱元璋放棄和州的原因所在,一萬多人,並沒有把握擊潰十倍於己的元軍。

如果在和州進行拉鋸戰,受損的還不是老百姓!

反正先把和州城借給你們暫居,等咱的兵馬都到了,再來收利息!

就在這幾天的功夫,各部朱家軍相繼趕到。

繆大亨率領五千人,從泗州方向趕來,陳德和顧時率領濠州兵馬趕來,耿再成從六合領兵趕到,馮國勝從真州趕來,周德興從定遠趕來……

除了鎮守揚州的湯和和馮國用,加上渡江的張希孟,朱元璋幾乎聚集了所有的力量。

林林總總加起來,總兵力突破了五萬!

這還不打緊,在五萬朱家軍背後,還有超過十萬的民夫,定遠、滁州、尤其是和州,百姓們踊躍參加民夫,男女老少,一起拿起武器,發誓要趕走元軍,保護家園。

朱元璋在這段時間裡,全力以赴,集中力量,醞釀着決戰。

而困守和州城的元軍,一無所獲不說,還損失慘重。

此消彼長之下,決戰之勢漸漸形成。

就在這時候,馬氏也挺着大肚子,到了軍前。

按照時間計算,再有一兩個月,孩子就要出生了。

“妹子,你就老實安養,還跑來幹什麼?”朱元璋黑着臉道:“你還不放心?”

馬氏一手撐着腰身,緩緩坐下,臉上帶着笑,“哪有不放心的!我的丈夫是個頂天立地的大英雄,對付元韃子,自然不在話下。只是身爲夫妻,我沒法在後面等着,這是我的不是,你要是責怪就責怪,反正我也不想改。”

朱元璋被弄得哭笑不得,他如何不知夫人的心意?

還是那句話,哪有什麼萬無一失的事情,尤其是戰場上的事情,即便他集中了全力,也不過是五萬多人,民兵是沒法正式計算在兵力當中的。

而他的對面,依舊是九萬多元軍,背後還有長江水師。

優勢在誰,還真的不好說!

也就是在這個當口,李文忠來了,把江南的消息送來,朱元璋自然是心花怒放。馬氏也來見了李文忠,拉着外甥,說了好些話。

“你這孩子是越來越出息了,張先生真是大才啊!”

朱元璋哈哈大笑,“妹子,你也不用着急,等咱們兒子生出來,也讓張先生多辛苦一下,咱給他打江山,讓張先生教他治江山,這孩子保證出息……哈哈哈!”

老朱放聲大笑,馬氏臉微微發紅,“還有後輩在,怎麼能忘乎所以?你還是想想,怎們消滅十萬元軍吧!”

第五百六十七章 屯田養兵第三百七十九章 大宋亡於此,大明興於此第四百五十七章 有困難,找張相第八百四十五章 朱家的祖傳天賦第二百二十九章 老朱也爲難第一百三十九章 主動送上門第八百二十四章 愛好種田第一百三十七章 梅開二度張士誠第七百五十四章 先生救命第七百一十九章 來自李善長的一擊第六百四十九章 重賞第一百零五章 趙均用覆滅第八百四十九章 奪了鳥位第七百四十五章 霸道的朱元璋第七百九十一章 金陵十二公子第三百五十八章 張夫子的戰場第三百二十九章 都想投朱第五十六章 破橫澗山第八百五十七章 大明和羅馬的結合第一百五十四章 向主公報捷第二百七十一章 快速推進第二十一章 殺出去第五百零九章 復旦第三百一十五章 財政第三十四章 元璋第七百零九章 我們不會讓父皇失望的第一百零五章 趙均用覆滅第五百零五章 我在,大明在!第二百零四章 大盜現身第七百七十四章 教育改革第八十章 上學啦!第二百一十四章 影響深遠第三百一十一章 張相是個大好人第一百四十九章 渡江!渡江!第三百七十六章 拼搏百天,我也要考稅務部第四百五十八章 收取山東第一百零三章 決策第六百八十四章 你爹要來了第四百八十一章 中原復興第二百二十八章 考試多是一件美事第七百四十七章 官方大采購第一百九十五章 劉伯溫歸心第六百零一章 不能讓皇后太寒酸第六百四十九章 重賞第三百零六章 冊封第二百一十七章 要捨得花錢第三百四十五章 我大哥張希孟第五百八十八章 冠軍侯的格局第五百五十八章 光復大都第六百七十四章 朱家公主不足論第五百零五章 我在,大明在!第八百二十二章 常遇春,你要努力第六百一十九章 西涼王第五百五十三章 我是西路北伐軍的第一百七十二章 你就拿這個考驗我?第七百八十五章 出口惡氣第三百二十七章 君臣和睦第六百一十四章 朱棣的志向第二百五十七章 誰不想過得好!第二百六十六章 才子們的第一課第三百四十九章 鐵索連舟第四百六十二章 大決戰第八十二章 文忠第七百三十五章 你當爺爺了第一百零八章 又升官又娶媳婦第七十七章 剝皮見心第四百二十四章 五路圍攻第四十四章 君智將勇第五百七十八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三十五章 進兵高郵第八百六十二章 張太師是我叔叔第四百八十二章 民本經濟第六百七十九章 張庶寧的羣賢第一百六十七章 北伐第三百四十三章 不要當亡國之君第五百四十九章 喜事第二百六十二章 歧路(補昨天的)第三百零六章 冊封第五百二十一章 張相有後了第八百九十七章 薅大明羊毛第五十四章 殺出來的公道第四百一十三章 空印第二十二章 勢不可擋的朱重八第七百二十五章 新的 御史大夫第四百零一章 羣賢畢至第三百八十五章 一篇文章撬動天下第九十九章 都是狠人第五百零四章 朱元璋的金碗第三十五章 運輸大隊長第七百七十九章 這日子沒法過了第一百零三章 決策第八百二十七章 農學家朱元璋第二百一十二章 不可嘉獎第六百五十章 鐵鍋燉貪官第七百七十八章 老朱又輸了第四百六十五章 我是朱元璋的侄子第五百一十八章 扯淡的不徵之國第三百章 真孔孟之道第一百三十三章 忠臣難爲第一百三十八章 十萬
第五百六十七章 屯田養兵第三百七十九章 大宋亡於此,大明興於此第四百五十七章 有困難,找張相第八百四十五章 朱家的祖傳天賦第二百二十九章 老朱也爲難第一百三十九章 主動送上門第八百二十四章 愛好種田第一百三十七章 梅開二度張士誠第七百五十四章 先生救命第七百一十九章 來自李善長的一擊第六百四十九章 重賞第一百零五章 趙均用覆滅第八百四十九章 奪了鳥位第七百四十五章 霸道的朱元璋第七百九十一章 金陵十二公子第三百五十八章 張夫子的戰場第三百二十九章 都想投朱第五十六章 破橫澗山第八百五十七章 大明和羅馬的結合第一百五十四章 向主公報捷第二百七十一章 快速推進第二十一章 殺出去第五百零九章 復旦第三百一十五章 財政第三十四章 元璋第七百零九章 我們不會讓父皇失望的第一百零五章 趙均用覆滅第五百零五章 我在,大明在!第二百零四章 大盜現身第七百七十四章 教育改革第八十章 上學啦!第二百一十四章 影響深遠第三百一十一章 張相是個大好人第一百四十九章 渡江!渡江!第三百七十六章 拼搏百天,我也要考稅務部第四百五十八章 收取山東第一百零三章 決策第六百八十四章 你爹要來了第四百八十一章 中原復興第二百二十八章 考試多是一件美事第七百四十七章 官方大采購第一百九十五章 劉伯溫歸心第六百零一章 不能讓皇后太寒酸第六百四十九章 重賞第三百零六章 冊封第二百一十七章 要捨得花錢第三百四十五章 我大哥張希孟第五百八十八章 冠軍侯的格局第五百五十八章 光復大都第六百七十四章 朱家公主不足論第五百零五章 我在,大明在!第八百二十二章 常遇春,你要努力第六百一十九章 西涼王第五百五十三章 我是西路北伐軍的第一百七十二章 你就拿這個考驗我?第七百八十五章 出口惡氣第三百二十七章 君臣和睦第六百一十四章 朱棣的志向第二百五十七章 誰不想過得好!第二百六十六章 才子們的第一課第三百四十九章 鐵索連舟第四百六十二章 大決戰第八十二章 文忠第七百三十五章 你當爺爺了第一百零八章 又升官又娶媳婦第七十七章 剝皮見心第四百二十四章 五路圍攻第四十四章 君智將勇第五百七十八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三十五章 進兵高郵第八百六十二章 張太師是我叔叔第四百八十二章 民本經濟第六百七十九章 張庶寧的羣賢第一百六十七章 北伐第三百四十三章 不要當亡國之君第五百四十九章 喜事第二百六十二章 歧路(補昨天的)第三百零六章 冊封第五百二十一章 張相有後了第八百九十七章 薅大明羊毛第五十四章 殺出來的公道第四百一十三章 空印第二十二章 勢不可擋的朱重八第七百二十五章 新的 御史大夫第四百零一章 羣賢畢至第三百八十五章 一篇文章撬動天下第九十九章 都是狠人第五百零四章 朱元璋的金碗第三十五章 運輸大隊長第七百七十九章 這日子沒法過了第一百零三章 決策第八百二十七章 農學家朱元璋第二百一十二章 不可嘉獎第六百五十章 鐵鍋燉貪官第七百七十八章 老朱又輸了第四百六十五章 我是朱元璋的侄子第五百一十八章 扯淡的不徵之國第三百章 真孔孟之道第一百三十三章 忠臣難爲第一百三十八章 十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