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 冊封

張希孟一身大紅官服,鮮豔如血,頭上樑冠熠熠生輝,腰上束着玉帶,細膩溫潤,立身風中,背後嶽王墳墓,面前萬千軍民。

一篇祭文下來,抑揚頓挫,擲地有聲!

歷代文人,無不渴望的人生巔峰,竟然被這個不到二十的年輕人給輕易做到了。

衣帶飄揚,神采奕奕的張希孟,簡直成了幾乎所有文人的偶像。

實在是沒辦法不羨慕。

要知道文人一直希望的是成爲帝王師,教導出一位聖君雄主,以帝王師的名義,記載在史冊裡,那可是比自己當皇帝,還要讓人激動的事情。

生當太傅,死諡文正,就是這個意思。

但是對於張希孟來說,這已經不算什麼了。

他不只是教導出一位極其出色的君王,甚至還開啓了一個時代。

有關前面兩起兩落的論述,就足以引領千年大勢……夏商周三代,採用分封之法,擴充疆土,打造出華夏根基。

秦漢隋唐,採用大一統,探索治理華夏的方式。

這就是過去的三千年歷史。

至於夏朝之前的時期,或許也可以歸納進來,但是在這個時候,已經不那麼重要了。

張希孟着落在第三次興起,也就是說,他們不是要建立一個新的王朝那麼簡單,而是要開啓一個長達一兩千年的新時代。

爲接下來華夏更上一層樓,探索道路。

未來要怎麼治國,第三次興起,需要什麼條件……這些還都是未知,張希孟在祭文當中也僅僅提到了依循民意,君臣同德,更具體的部分,他並沒有說。留出來的空間,就是日後補充的。

其實只要接受了這個觀點,很多東西都會順理成章,比如開海,比如工商,比如科學技術……全都可以歸納到第三次興起的大時代之下,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雖然大明朝尚未建立,但是張希孟憑着一己之力,已經把這個王朝提高到了無與倫比的高度,與日月爭輝,同天地不朽!

“張子如今可爲聖人矣!”

宋濂仰視着張希孟,眼中竟然有淚花涌動,蒼天不負,大地厚德,方有如此俊傑人物啊!

到此爲止,至少朱元璋手下的文臣已經徹底拋棄了對元廷的介懷,不會再有什麼二臣賊子的糾結。

而且張希孟巧妙的劃分方法,等於把兩漢儒家,天人感應,程朱理學這一套東西,劃入了秦漢隋唐的興衰輪迴。

說穿了,這些都是舊時代的東西,用不着再束手束腳,只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即可。

這樣一來,前面許多的衝突,也都化解掉了。

有了這一套東西在,徹底保證了新建立的國家,萬象更新,一掃頹唐……道理說通了,氣才能壯!

有人也說過,天子者,兵強馬壯者爲之……

似乎道統合法性不是那麼重要。

其實不然,包括程朱理學,三綱五常,各種規範,解決的是統治成本的問題,爲什麼說能馬上打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

就是這個道理!

只是單純靠着武力統治,成本實在是太高了。

爲什麼儒家能綿延兩千年,一直被官方奉爲顯學?

就是因爲儒家能有效降低統治成本,實現長治久安。

如果沒有新的理論取代儒家,不管怎麼挑戰儒家,如何改革理學,早晚有一天,包容四海的儒家,還是能夠把這些挑戰的理論,消化吸收,改頭換面,重新變成儒家的一部分。

這就是歷史的慣性。

而張希孟的這篇祭文,這次針對歷史的重新闡釋,幾乎斷絕了理學借屍還魂的可能,自此之後,儒家恐怕只能成爲一門修身養性的學問,再也沒法成爲官學顯學。

總而言之,這篇文章做得夠大,格局夠高,究竟會產生多大影響,還要看後續的反饋,但是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自此之後,張子的地位,徹底超越朱子!

竟然有那麼一點立地成聖的架勢了。

尤其是那些年輕的讀書人,有人雙眼熾熱,死死盯着張希孟,有人不敢仰視,只能低下頭,彷彿張希孟的背後掛着光環,足以晃瞎人的眼睛似的。

朱元璋臉上含笑,十分滿意。

要讓他來,那是絕對沒有這個效果的。

畢竟就算朱元璋再好學,也寫不出這種程度的文章,誰都知道有人捉刀代筆,讀起來最多得到些掌聲罷了。

唯獨張希孟,天時地利人和,灌注在他的身上,適時站出來,當衆宣讀……手握日月,站在潮頭,傲視古今,引領風潮!

一句話,大勢已成!

在場的人,能領會到此篇文章威力兩三成的人,已經是鳳毛麟角,少之又少。

諸如方國珍之流,更是糊里糊塗,聽不明白。

但是沒關係,至少這個氣勢就讓老方膽戰心驚。

不就是個吳王嗎?

怎麼弄得比當了皇帝還霸氣熱鬧?

朱元璋真有點東西啊!

他手下這個年輕的文臣就很厲害,說話一套一套的,太有文化了。

方國珍前面還略有遲疑,覺得老朱封他越王,雖然讓人怦然心動,但畢竟不是皇帝加封,差着那麼點意思。

但是到了這一刻,他再也不遲疑了。

什麼大都天子?

狗屁!

咱眼中只有一個太陽!

果然,就在張希孟宣讀祭文之後,快步走向朱元璋,朱元璋竟然也主動向前,迎了兩步。

“辛苦先生了!”

張希孟微微一怔,心裡暖烘烘的,隨即急忙深深一躬。

“請主公祭祀先賢,即吳王之位!”

老朱點頭。

他邁步昂然而上……張希孟講的是吳王的法統來源,講的是立國的根本,屬於非常高大上的東西。

到了老朱這裡,就務實多了。

他首先給岳飛進香,上祭品,肯定岳飛之功,表明恢復中原,驅逐胡虜之志。

隨即朱元璋正式宣佈,繼承吳王之位。

至此爲止,老朱正式登上王位,君臨一方。

然後在岳飛墓前的事情就結束了,返回杭州衙門,臨時王府……這一次老朱先進去,更換吳王的蟒袍,九旒冕,換上新的行頭。

順帶還要休息一會兒,接下來就是正式升殿,以吳王身份,開始處理政務了。

什麼封賞功臣,除故布新,都要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宣佈。

所幸大傢伙也能休息一會兒,因此人們在大殿之上,三三兩兩,暢快聊着。

包括在張希孟身邊,李善長,朱升,宋濂,幾個人還在回味文章,對張希孟也不無溢美之詞。

眼見的一片其樂融融,方國珍突然走到了張士信和陳海的面前,咳嗽了一聲,這倆人都不由得仰起頭。

他們一個是張士誠的兄弟,一個是陳友定的兒子,都是攝於老朱威風,不得不來的。

面對此時趾高氣揚的方國珍,着實不能理解。

難道你怕朱元璋仗勢欺人?

“你們兩位或許還不知道吧?俺已經接受吳王冊封,貴爲越王之位……我勸你們兩方,也該識時務,張士誠不是去了太尉之號嗎?不如也接受吳王冊封,連我都能當越王,張士誠的待遇肯定比我好多了……還有陳海,你爹到現在還是向大元稱臣,每年搜刮幾十萬石糧食,送去大都,供奉昏君,這事太不應該了!既然本王接受了吳王冊封,就要爲驅逐胡虜的大業做事。如果你們還繼續運糧,少不得就要扣下來,請吳王定奪!”

他這一番話,弄得這倆人都目瞪口呆?什麼意思?

方國珍接受了朱元璋的冊封,還成了朱元璋的急先鋒,跟我們瞪眼睛?

脣亡齒寒,你懂不懂?

張士信把眼珠子一瞪,“方國珍,你來大呼小叫,莫非你能代表吳王,這就是待客之道?”

方國珍嘿嘿一笑,“我自然是沒資格代表吳王,只是說說心裡話罷了。天下英雄並起,豪傑爭鋒,我不佩服別人,就佩服吳王。別的事情我也不說了,反正陳海,告訴你爹陳友定,他要是不跟元廷一刀兩斷,我就出兵,封鎖福州,你放心,我說到做到!”

陳海的臉跟黑鍋底兒似的,切齒咬牙,恨不得撕了方國珍。

可就在這時候,朱元璋出來了,他沒有說別的,先是讓孫炎宣讀旨意,冊封方國珍越王,隨即賜下一整套的行頭。

方國珍被人引到旁邊,不多時,他也頭戴九旒冕,身着蟒龍袍,昂首闊步走了出來。

雖然方國珍的穿戴在細微處,和朱元璋有點差距,但誰都要承認,這位的確一躍成爲了尊貴的王爺,麻雀變鳳凰了。

還是二八大槓的鳳凰,又高又硬!

“吳王在上,臣叩謝洪恩!”

方國珍大禮參拜之後,就對朱元璋道:“吳王,既然要驅逐胡虜,那在這個大殿上,怎麼還能允許元朝的賊臣耀武揚威?我願意請旨,率領三百戰船,攻擊福州。請吳王派遣一支兵馬,進入八閩之地,水陸並進,先滅了陳友定!”

這幾句說完,陳海已經被嚇得渾身顫抖,臉色慘白……一個朱元璋就不是他能對付的,現在又來了一個方國珍,這不是把人往絕路上逼嗎?

可偏偏又不能認慫,要是讓方國珍嚇到了,那就沒好日子了。

正在這時候,朱元璋輕咳了一聲,“越王說得有理,但是昔日你也是元廷之臣,咱們總要給人一個機會。”

朱元璋看了看陳海,臉上含笑,“咱想過了,打算冊封令尊爲福王,邀請他共同攜手,實現驅逐胡虜的大業。不知道你們願不願意接受?”

老朱不待陳海回答,又問張士信道:“咱也打算加封你兄長爲懷王,從今往後,守望互助,一同抗元,你們意下如何?”

朱元璋雖然是商量的口氣,但是這倆人都不是傻瓜,人家已經擺明了車馬炮,接受冊封,你們是咱承認的王爺,要是不接受,立刻方國珍就會充當急先鋒,朱元璋的大軍也會隨之而來。

好一個霸道的吳王!

算你狠!

第三百六十四章 出征白鹿洞第四百七十一章 小明王拜謝大明皇帝第四百五十八章 收取山東第五百二十六章 張相公出馬第八百五十五章 救國之法第五百七十九章 玉璽不如金印第一百七十六章 開科取士第四百章 登基大典的嘉賓第三百二十九章 都想投朱第五百章 別緻的洞房花燭第二百七十四章 奴才之作第五百四十五章 賠了朱棣又折兵第一百二十章 彭黨第七十六章 送大元忠臣上路第一百六十九章 朱標第四百七十八章 全面潰敗第六百三十五章 繡春刀,出鞘第六百四十六章 大權在握的朱棣第四百二十五章 清白的張相公第一百九十七章 朱標的教育第一百七十二章 你就拿這個考驗我?第五百四十四章 咱要留在應天第八百四十章 聰明人第四十八章 善長歸心第四百六十五章 我是朱元璋的侄子第一百四十九章 渡江!渡江!第三百七十八章 九州不全,寢食不安第七十四章 羅貫中?蔣幹!第八百六十三章 叔叔救我第八百五十二章 逆子無知第一百二十九章 把鷹犬變成人第二百九十一章 人間之屑第三百二十四章 丞相的自我修養第五十八章 自首了第三百八十五章 一篇文章撬動天下第三百六十五章 教育第三百八十九章 紅巾大聯軍第三百二十一章 教導下屬第五百章 別緻的洞房花燭第五百零四章 朱元璋的金碗第七百九十七章 查案小能手第七百七十五章 朱元璋的童年第二百零七章 天下英雄,唯有你我第三百八十四章 俺老方,降了!第六百三十四章 處死二侯第九百零一章 大興土木第五百六十章 大一統第五百八十三章 培養儲君第二百九十四章 借風破城第四百八十七章 叩謝天恩第七百三十七章 朱標之怒第五百四十九章 喜事第四百二十二章 成功挑戰張相的弱點!第二百八十四章 時機第六百六十一章 廢掉第五百四十二章 最強鮎魚效應第四百六十六章 總動員第五百五十一章 諭燕雲檄第四百七十六章 包餃子第六百五十四章 寫入大誥第七百三十一章 大明的希望第五百五十二章 張相封神了第三百九十六章 吳王的請帖第七百八十六章 我會保你的第三十七章 優勢在我第五百八十九章 太子羹第八十九章 寶鈔第七百四十二章 北平的出路第三百七十七章 考試成績出來了第三百八十三章 朱元璋在崖山第三百五十五章 樹碑立傳第八百零九章 雙胞胎第八十七章 滁,大熟(求首訂)第一百七十五章 金陵姓朱了第九百零一章 大興土木第一百四十九章 渡江!渡江!第四百七十章 軍糧到手第三百五十一章 俘虜樓船第一百一十四章 爲繼續做人而戰第四百八十九章 張希孟的爲臣之道第七百零七章 憤怒的張希孟第八百零六章 朱大頭第三章 書與畫第五百一十一章 咱就是要飯的第五十六章 破橫澗山第六百五十九章 大宋笑話,永不過時第一百一十四章 爲繼續做人而戰第六百三十一章 詔獄第二百八十二章 留氏後人第六百章 廢了鹽運使司第七百零七章 憤怒的張希孟第一百六十七章 北伐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二百七十六章 下克上第一百五十三章 全軍出擊第六百八十三章 我無所不能的二叔第三百章 真孔孟之道第二百五十三章 嚇壞的百官第五百六十章 大一統第八百二十七章 農學家朱元璋
第三百六十四章 出征白鹿洞第四百七十一章 小明王拜謝大明皇帝第四百五十八章 收取山東第五百二十六章 張相公出馬第八百五十五章 救國之法第五百七十九章 玉璽不如金印第一百七十六章 開科取士第四百章 登基大典的嘉賓第三百二十九章 都想投朱第五百章 別緻的洞房花燭第二百七十四章 奴才之作第五百四十五章 賠了朱棣又折兵第一百二十章 彭黨第七十六章 送大元忠臣上路第一百六十九章 朱標第四百七十八章 全面潰敗第六百三十五章 繡春刀,出鞘第六百四十六章 大權在握的朱棣第四百二十五章 清白的張相公第一百九十七章 朱標的教育第一百七十二章 你就拿這個考驗我?第五百四十四章 咱要留在應天第八百四十章 聰明人第四十八章 善長歸心第四百六十五章 我是朱元璋的侄子第一百四十九章 渡江!渡江!第三百七十八章 九州不全,寢食不安第七十四章 羅貫中?蔣幹!第八百六十三章 叔叔救我第八百五十二章 逆子無知第一百二十九章 把鷹犬變成人第二百九十一章 人間之屑第三百二十四章 丞相的自我修養第五十八章 自首了第三百八十五章 一篇文章撬動天下第三百六十五章 教育第三百八十九章 紅巾大聯軍第三百二十一章 教導下屬第五百章 別緻的洞房花燭第五百零四章 朱元璋的金碗第七百九十七章 查案小能手第七百七十五章 朱元璋的童年第二百零七章 天下英雄,唯有你我第三百八十四章 俺老方,降了!第六百三十四章 處死二侯第九百零一章 大興土木第五百六十章 大一統第五百八十三章 培養儲君第二百九十四章 借風破城第四百八十七章 叩謝天恩第七百三十七章 朱標之怒第五百四十九章 喜事第四百二十二章 成功挑戰張相的弱點!第二百八十四章 時機第六百六十一章 廢掉第五百四十二章 最強鮎魚效應第四百六十六章 總動員第五百五十一章 諭燕雲檄第四百七十六章 包餃子第六百五十四章 寫入大誥第七百三十一章 大明的希望第五百五十二章 張相封神了第三百九十六章 吳王的請帖第七百八十六章 我會保你的第三十七章 優勢在我第五百八十九章 太子羹第八十九章 寶鈔第七百四十二章 北平的出路第三百七十七章 考試成績出來了第三百八十三章 朱元璋在崖山第三百五十五章 樹碑立傳第八百零九章 雙胞胎第八十七章 滁,大熟(求首訂)第一百七十五章 金陵姓朱了第九百零一章 大興土木第一百四十九章 渡江!渡江!第四百七十章 軍糧到手第三百五十一章 俘虜樓船第一百一十四章 爲繼續做人而戰第四百八十九章 張希孟的爲臣之道第七百零七章 憤怒的張希孟第八百零六章 朱大頭第三章 書與畫第五百一十一章 咱就是要飯的第五十六章 破橫澗山第六百五十九章 大宋笑話,永不過時第一百一十四章 爲繼續做人而戰第六百三十一章 詔獄第二百八十二章 留氏後人第六百章 廢了鹽運使司第七百零七章 憤怒的張希孟第一百六十七章 北伐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二百七十六章 下克上第一百五十三章 全軍出擊第六百八十三章 我無所不能的二叔第三百章 真孔孟之道第二百五十三章 嚇壞的百官第五百六十章 大一統第八百二十七章 農學家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