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九章 來自李善長的一擊

足足三位侯爵下獄,既有水師,又有步兵……這個規模已經很讓人不寒而慄了。

大明的國公級勳貴並不多,稍微梳理下就知道了。目前在京的,只有徐達、常遇春,還有李善長。

徐達是武臣表率,公認的帥才,清廉自守,無話可說。常遇春自從女兒嫁給了朱標之後,也知道常家下一代不需要擔心,他更加愛惜羽毛。而且常遇春這人有個好處,他對朱元璋有種近乎瘋狂的忠誠,這一點就連老朱的小夥伴們都比不上。

除了他們倆,武將當中,還有湯和跟胡大海兩個,湯和目前在巴蜀,處理滅亡大夏之後的各種事宜,忙得不可開交。

無論如何,湯和都是最可靠的。

胡大海就更不用說了。

事實上能進入他們這個層次,無一例外,都是人品能力,經得起考驗。而且這幾個人都是朱元璋的心腹,同時跟張希孟關係也很密切。

對了,還有兩個人也有國公的身份,那就是朱文正和李文忠,這就更不用說了,他們一直在北平,就在張希孟的眼皮子底下。

所以怎麼算,國公一級的人物,至少現在這一些國公,都不會有什麼問題。

既然如此,牽連到三位侯爺,就已經是捅破天的事情了,尤其是水師兩位侯爺悉數被抓,只怕從此之後,水師要一蹶不振了。

應天朝野,戰戰兢兢。

幾乎所有人都惶惶不安,生怕把自己牽連進去。

而就在這一片悽風苦雨之中,李善長手裡攥着一封密信,獨坐在昏暗的燭火下面……挑動的火光,把老李的身影映襯在雪白的牆面上,火苗突突,老李的身影也猶如鬼魅一般,扭曲跳躍。

這位被評爲“半個棋手”的大明左相,可不像看起來那麼人畜無害。

說個笑話,老李曾經還認真想過,怎麼扳倒張希孟!

其中水師就是老李的目標之一。

不過一番徹查之後,李善長無奈發現,張希孟的確跟水師沒有私下的來往……他也只能徒呼奈何。

老李還查過度支局,查過翰林院……反正張希孟管過的衙門,他都暗中調查過。

很讓老李無奈的是,張希孟的確是清清白白,沒有任何把柄。

這就是所謂無欲則剛吧!

張希孟本身沒什麼事情,又不結黨營私,以他在陛下和皇后身前的地位,李善長想跟他鬥,那是癡心妄想。

不過這一番私下裡的調查,也讓李善長明白了一個道理。

要想在大明朝堂上安然無恙,就該學張希孟,至少先把自己摘出來,別跟那些趕着找死的貨糾纏在一起。

但是李善長這人,到底和張希孟還不一樣,他雖然約束自己,不明着摻和,不落人口實,但有些亂七八糟的事情,他還是門清的。

就比如他手裡這封信,是原御史劉炳的兒子寫給老李的,其中字字泣血,向李善長揭示了一個案子。

他爹劉炳,在唐陸之案以後,曾經受命暗中調查水師的事情……可不是沒過兩個月,劉炳突然染病死了,據說是水土不服。

彼時御史臺也派人弔唁過,確定是病死的。

這事情就不了了之了。

但這封信上,卻給出了另一個答案,御史劉炳是被人害死的……他死的時候,臉色鐵青,身軀佝僂,甚至有血漿從皮膚滲出,悽慘恐怖無比。

據說是用最毒的幾種蛇毒,害死了這位御史大人。

只是讓人沒有料想不到的,前來弔唁的御史臺官員,竟然無視這些情況,還說什麼外喪鬼不能回京。

匆匆把劉炳給埋了。

既然御史臺自己都認爲沒事,其他人又何必多事呢?

只是劉炳的兒子,一直不甘心老爹就那麼稀裡糊塗,悽慘死去。

他四處告發,到處給人寫信,希望替父鳴冤。

結果他又被抓了,足足關了三年,在獄中幾乎是九死一生,好容易熬了出來,他又接着上告,完全是不死不休的架勢。

誰也不知道老李是怎麼知道這事的,不過他一直引而不發,也着實沉着老練。

水師的事情,不可能沒人幫忙。

有人盛傳張希孟,但如果張希孟是冤枉的,誰的嫌疑更大呢?

錦衣衛這邊雖然能監察百官,但朱元璋輕易不願意放他們出來,畢竟錦衣衛動手,那就是要血流成河的。

除此之外,像五軍都督府,兵部,度支局……似乎都能管到一些水師的事情,但又隔靴搔癢,沒法觸及核心。

弄來弄去,水師真的好像成了一個小王國,誰也插手不進去,完全變成了廖家和俞家的私兵。

不過說這話也不完全,還有個衙門,能管到他們,那就是御史臺!

李善長反覆權衡,再三思量,他把心思都放在了楊憲身上。

毫無疑問,楊憲是野心勃勃,一直打算取代李善長的。

楊憲管着御史臺,他放縱水師,甚至跟水師的那些人勾結在一起,好處非常明顯。

水師倒賣物資,走私財貨……這裡面的利益不消多說。

楊憲爲了拉攏官吏,也要花錢,而且還不是小錢。

他跟水師聯手,簡直是珠聯璧合!

而且此前楊憲就有拉攏勳貴的心思……只是沒有想到,他居然放過了那幫淮西諸將,而是從水師下手!

厲害!

果然厲害!

李善長嘴角上翹,忍不住露出了一個得意的笑容,雖然說楊憲等人後生可畏,但論起老辣,畢竟不是自己的對手。

耐心等待,到底是等到了天賜良機。

一想到這裡,李善長簡直想大笑三聲。不過老李還是忍住了,只要敵人沒有徹底完蛋,就不要得意忘形。

自己這一把年紀了,沒有絕對斬草除根的把握,就更不要給子孫後代惹禍。

老李再次思量權衡,一直到了後半夜,才草草休息,等天亮了,他又坐上馬車,前往中書省。

李善長剛到朱元璋的旨意就來了。

除了老李之外,還有汪廣洋、胡惟庸、羅復仁、楊憲等等官吏,一起前往宮中,拜見老朱。

等李善長帶頭行禮之後,大傢伙擡頭看去,發現朱元璋臉色鐵青,牙齒咬得咯咯響,太陽穴上的青筋都繃起來!

“無恥之尤!”老朱破口大罵,“這是大明的水師嗎?分明是一羣土匪,他們還當是在巢湖做水賊嗎?他們把大明的國法放在哪裡?販賣軍糧,已經說了多少次了!從應天到北平,凡是碰到軍糧的案子,都沒有客氣的!他們倒好,不但販賣,還賣給了倭國!可惡!”

朱元璋霹靂火似的,一頓臭罵,大傢伙聽得戰戰兢兢,卻也大爲震撼。

這幫水師的人,還真是夠厲害的。

走私軍糧是最基本的事情,他們還盜賣了不少兵器,其中甚至包括火器。

反正在大海之上,風高浪急,只要說落到了海里,也就沒人查了。

倭國正在高麗的南部,雙方鏖戰,很需要這些大殺器。

當然了,他們也不只是往外賣,他們還運了不少東西回來。

比如倭國盛產的硫磺,扇子,也包括金銀!

另外他們還販賣了不少高麗女子!

沒錯,大明移風易俗,不許任何形式的人口買賣,他們就開拓海外市場,趁機大撈一筆!

面對此情此景,朱元璋已經是無話可說了。

爛透了!

當真是從上到下,全都爛透了。

或者乾脆點說,水師脫胎自巢湖水賊,馬步諸軍經過了這麼多整頓,已經大爲改觀。

可是水師一直缺少整頓,也沒有妥當的辦法,一直這麼延續下來,前後十多年,結果可想而知。

僅僅是初步徹查,就已經觸目驚心。

“現在這個案子太大了,牽連的人也太多了,光是一個錦衣衛,很難辦得妥當,必須從其他衙門,抽調得力干將。”

朱元璋看了看,就說道:“刑部,大理寺,包括五軍都督府,各自抽調一批人,嚴查水師的問題!”

面對老朱的點名,包括徐達在內,全都一起站出來,躬身領命。

隨後老朱又把目光落在了楊憲身上。

“這種事情,你們御史臺應該很有經驗,怎麼樣,有沒有把握,把案子辦好?”

楊憲一怔,連忙站出來,躬身施禮,感激涕零,“陛下願意讓御史臺領辦此案,臣必定竭盡全力,不負陛下所託!”

朱元璋微微頷首,如果楊憲能把這個案子辦好,調他進入中書省,掛參知政事銜,預備接替李善長,也還是不錯的。

畢竟老李白髮蒼蒼,年紀大了,必須做出安排了。

其他衆人也都明白,屬於楊憲的機會來了,只要把這個案子辦好,必定名揚天下,拜相之日,也近在眼前。

有幾個人還偷眼看了看李善長,心說老李啊,你到底要落幕了,總算不用看你這張老臉了。

可就在大傢伙思量的時候,李善長突然向前走了一步。

“啓奏陛下,此案交給御史臺,未必妥當,老臣以爲,楊憲應該回避!”

這話一出,所有人都怔住了,什麼意思?

楊憲更是瞪大眼睛,李善長,你要跟我撕破臉不成?

朱元璋更是面色凝重,自己想任用楊憲,老李卻直接反對,他什麼時候,這麼大膽子了?

只見李善長不慌不忙道:“上位,御史臺在幾年前,已經查過了水師的案子,但是負責此事的御史劉炳離奇死去,案子就不了了之,讓御史臺繼續領辦,老臣唯恐力有未逮啊!”

此話一出,楊憲都吃了一驚,“李相公,劉炳是水土不服,染了惡疾去世,這事人盡皆知啊!”

李善長笑道:“老夫也沒說別的,就是覺得上一次御史臺辦案不利,那麼大的弊端,沒有查出來,似乎不適合繼續查辦!”

楊憲還想爭辯,這時候朱元璋卻已經若有所思,他低聲道:“既然李先生說了,那就讓中書省領頭,把這個案子給咱辦好了!”

第一百七十九章 一劍誅心第一百八十五章 後繼有人第八百零六章 朱大頭番外篇:愛釣魚的老張第八百九十七章 薅大明羊毛第八百六十一章 吞併安南第二百零二章 祭祀先賢第四百七十五章 御駕親征第五百六十一章 大明羣賢第六百一十八章 張相贈詩第五百一十一章 咱就是要飯的第六百五十一章 我是大明忠臣啊!第一百四十三章 得勝而歸第一百一十章 有後第一百五十一章 朱升第六百九十八章 紈絝子弟張庶寧第二百八十二章 留氏後人第二十六章 帝王格局第一百七十八章 劉基,你被捕了第四百二十八章 陷入絕境的陳友諒第三百三十八章 登聞鼓第八百四十九章 奪了鳥位第四百四十八章 織毛衣第六十章 落網(加更求票)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二百七十九章 李文忠立功第六十七章 咱曾經來此要過飯第四百八十一章 中原復興第九百一十一章 陪都第六百零五章 十年之功第七百八十章 親事來了第五百六十五章 秦皇漢武,唐宗明祖第一百四十三章 得勝而歸第四百一十六章 鉅貪第二百六十四章 第一功臣第四百零四章 朱元璋的承諾第三百二十七章 君臣和睦第五百九十六章 及時雨張先生第二百九十八章 朱元璋的好親戚第五百七十二章 贏麻了的朱元璋第九章 論地主豪強的軟弱性第八百六十二章 張太師是我叔叔第三百五十一章 俘虜樓船第五百三十三章 正本清源第六百六十二章 李善長的高光時刻第七百零五章 北大的鎮校之寶第六百二十三章 北方也要移民第二百八十九章 軍心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五百九十六章 及時雨張先生第二百七十四章 奴才之作第二百八十三章 稱王第五百二十七章 從絲綢作坊開始第四百八十一章 中原復興第七百二十五章 新的 御史大夫第二十二章 勢不可擋的朱重八第五百九十九章 推行新鹽法第八百零七章 大明爲父第二百六十五章 不負少年第六百二十四章 劃分行省第四百五十七章 有困難,找張相第五百四十三章 朕本淮右布衣第十七章 炮戰又贏了第四百一十章 歡迎投降第二百零三章 張老師的小課堂第四百四十一章 平分華夏第六百一十七章 真正的徵西大將軍第六百五十九章 大宋笑話,永不過時第二百一十八章 立地成聖的張相公第七十四章 羅貫中?蔣幹!第四百一十四章 嶺南工商暢想第二百五十章 演出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七百三十三章 太子柄國第六百四十九章 重賞第四百九十八章 官學正統第五百二十四章 張士誠,決不投降!第六百八十六章 濟民學堂的人樣子第三百四十三章 不要當亡國之君第三百三十六章 爲反賊立傳第七百三十二章 朱標的大討論第八百章 債務,老朱背第四十七章 恢復舊山河第五百章 別緻的洞房花燭第五百一十三章 文武六藝第二百七十一章 快速推進第十七章 炮戰又贏了第三百一十六章 總算第六百八十一章 不能免俗的朱元璋第一百一十二章 新皇的首要大事第一百七十一章 你甚至不願叫我一聲大哥第二百九十六章 杭州不在談判之列第三百六十二章 死一百次第四章 漢高祖如何第七百零一章 聖明的老朱第七百二十六章 出將入相第一人第八百二十六章 大明百姓的未來第八百六十九章 瘋狂的大明科學家第三百九十二章 大誥第八百五十二章 逆子無知
第一百七十九章 一劍誅心第一百八十五章 後繼有人第八百零六章 朱大頭番外篇:愛釣魚的老張第八百九十七章 薅大明羊毛第八百六十一章 吞併安南第二百零二章 祭祀先賢第四百七十五章 御駕親征第五百六十一章 大明羣賢第六百一十八章 張相贈詩第五百一十一章 咱就是要飯的第六百五十一章 我是大明忠臣啊!第一百四十三章 得勝而歸第一百一十章 有後第一百五十一章 朱升第六百九十八章 紈絝子弟張庶寧第二百八十二章 留氏後人第二十六章 帝王格局第一百七十八章 劉基,你被捕了第四百二十八章 陷入絕境的陳友諒第三百三十八章 登聞鼓第八百四十九章 奪了鳥位第四百四十八章 織毛衣第六十章 落網(加更求票)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二百七十九章 李文忠立功第六十七章 咱曾經來此要過飯第四百八十一章 中原復興第九百一十一章 陪都第六百零五章 十年之功第七百八十章 親事來了第五百六十五章 秦皇漢武,唐宗明祖第一百四十三章 得勝而歸第四百一十六章 鉅貪第二百六十四章 第一功臣第四百零四章 朱元璋的承諾第三百二十七章 君臣和睦第五百九十六章 及時雨張先生第二百九十八章 朱元璋的好親戚第五百七十二章 贏麻了的朱元璋第九章 論地主豪強的軟弱性第八百六十二章 張太師是我叔叔第三百五十一章 俘虜樓船第五百三十三章 正本清源第六百六十二章 李善長的高光時刻第七百零五章 北大的鎮校之寶第六百二十三章 北方也要移民第二百八十九章 軍心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五百九十六章 及時雨張先生第二百七十四章 奴才之作第二百八十三章 稱王第五百二十七章 從絲綢作坊開始第四百八十一章 中原復興第七百二十五章 新的 御史大夫第二十二章 勢不可擋的朱重八第五百九十九章 推行新鹽法第八百零七章 大明爲父第二百六十五章 不負少年第六百二十四章 劃分行省第四百五十七章 有困難,找張相第五百四十三章 朕本淮右布衣第十七章 炮戰又贏了第四百一十章 歡迎投降第二百零三章 張老師的小課堂第四百四十一章 平分華夏第六百一十七章 真正的徵西大將軍第六百五十九章 大宋笑話,永不過時第二百一十八章 立地成聖的張相公第七十四章 羅貫中?蔣幹!第四百一十四章 嶺南工商暢想第二百五十章 演出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七百三十三章 太子柄國第六百四十九章 重賞第四百九十八章 官學正統第五百二十四章 張士誠,決不投降!第六百八十六章 濟民學堂的人樣子第三百四十三章 不要當亡國之君第三百三十六章 爲反賊立傳第七百三十二章 朱標的大討論第八百章 債務,老朱背第四十七章 恢復舊山河第五百章 別緻的洞房花燭第五百一十三章 文武六藝第二百七十一章 快速推進第十七章 炮戰又贏了第三百一十六章 總算第六百八十一章 不能免俗的朱元璋第一百一十二章 新皇的首要大事第一百七十一章 你甚至不願叫我一聲大哥第二百九十六章 杭州不在談判之列第三百六十二章 死一百次第四章 漢高祖如何第七百零一章 聖明的老朱第七百二十六章 出將入相第一人第八百二十六章 大明百姓的未來第八百六十九章 瘋狂的大明科學家第三百九十二章 大誥第八百五十二章 逆子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