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八章 傳國玉璽

伴隨着鐵鍋皇帝被俘,除了少數漏網之魚,還有些被斬殺的倒黴蛋,元廷的心臟已經被掃蕩一空。

這個感覺有點像搜山檢海抓到了趙九妹,雖然還有些軍事首領在,比如王保保……但是大元朝的框架已經散了,無可救藥了。

再說得直白一點,大元朝亡了!

確確實實亡國了。

上一次雖然光復大都,但是大明上下,只是慶祝光復燕雲故地。

道理也很簡單,雖然攻入大都的那一刻,就意味着大元朝已經是一個死人了。只是一個人死了尚且需要吹吹打打,風光大葬,更何況是一個國家?

沒有辦個像樣的葬禮,總歸是不行的。

而伴隨着元廷皇帝,皇后,儲君,悉數落網,終於有了給大元朝辦葬禮的前提條件了。

朱文正又從上都開平城送來了足足二十車的資料。

悉數交給了張希孟。

拿到這些資料之後,張希孟也無可奈何了。

雖然靠着惡補,張希孟看了不少書,算是有了點學問基礎,但是這些蒙古文檔,以八思巴文爲主,張希孟根本看不明白。他只能下令宋濂爲首的翰林院進行整理翻譯。

“我已經向主公請旨,正式成立國史館,由我負責,不光是修元史,還要修一部從秦漢到宋元的通史。”

“通史?類似史記那種!”宋濂大驚失色,“張相,這可是一部鴻篇鉅製啊!到底怎麼修,您可有眉目了?”

張希孟笑道:“大約就是秉承我之前的看法。從華夏的興衰寫起,總結歷史規律,繼往開來。”

宋濂略思忖,就問道:“張相,那,那你準備怎麼寫秦朝?”

張希孟笑道:“秦朝算是這段時間的開端,寫起來自然不容易。而且過去多少年,都是以暴秦呼之。我以爲如此看秦朝,十分不公允。”

宋濂思忖了片刻,探身問道:“張相。能不能多透露一些,您打算怎麼總結秦朝?”

“自然是統治方式的創新,廢掉分封,以郡縣治國。結束貴族治理地方,轉而用官吏治國……把天下視作一體,天子直接通過百官,掌控每一個百姓……尤其奠定今後幾千年的格局。單從這一點來看,秦朝開天闢地,有首倡之功。而漢朝承襲秦制,不但接住了,而且還發揚光大,功勞更大。秦漢爲華夏之興,盛唐代表一個頂點,而自安史之亂以後,就是華夏之衰。一步一步,走到了崖山。”

宋濂耐心聽着,不停思索、

很多觀點張希孟早就說過了,但是說過了不代表就管用。

人亡政息,沒有什麼是不能推翻的。

可一旦變成史冊,寫成通史,那就足以影響後世幾千年。

史記過去了那麼久,依舊有許多人研讀,視爲圭臬,就是最好的明證。

而張希孟這一次主持修史,很可能修一部比史記還要龐大精深的鴻篇鉅製!

這部史書一成,必定會成爲天下讀書人的必讀之物。

假以時日,史書的觀點就會沉積成華夏子民的共同意識,從而影響千年,甚至更久。

宋濂稍微想了想,就覺得熱血沸騰,“張相,我,我斗膽懇請,讓我追隨張相修史吧!”宋濂很感慨道:“這些年來,我都是一個文人,並不太善於當官。如今一把年紀,自問還是一事無成,若是能爲了這部史冊盡心竭力,就算是死,也能瞑目了。”

張希孟笑了笑,“宋學士,我身邊的確是缺少修史之人,咱們配合了這麼多年,也是珠聯璧合,自然是無話可說。但是有關元史和蒙古史的部分,我的意思是咱們能不能找幾個當事人,讓他們協助修史!”

宋濂笑道:“張相不是早就讓這些人寫回憶錄了,咱們參考一些他們的東西,也算是利用他們了。”

張希孟一笑,他已經猜到了宋濂的意思,忍不住笑道:“我是想在國史館裡,專門召集一批人,讓他們負責元史部分。”

宋濂略微發怔,就說道:“張相,心胸開闊,海納百川,自然是好的。只是我擔心他們久而久之,不免擦胭脂抹粉,違背了我們修史的初衷啊!”

張希孟笑着點頭,“確實,所以我希望讓那些經過改造,能夠確實認識到問題的人,來參與寫作。他們經歷亡國之痛,讓他們寫起來,估計下手會更狠也說不準!”

明末的那批文人不就是這樣,不但深刻反思,還在修明史的時候,不遺餘力地黑大明朝。

宋濂還是將信將疑,“不管怎麼說,我以爲都要仔細審閱,萬不可疏忽大意!”

見宋濂如此,張希孟自然是無話可說,你願意辛苦流汗,我又何必攔着!

基本上這個修史,是接下來張希孟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

秦漢,隋唐,趙宋。

這是他需要着重負責的地方,有哪些得與失,有什麼經驗教訓,對整個華夏,又有什麼貢獻……

修史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爲修史不是破案子,不是尋找絕對的真相,既然沾上了一個修字,就要有所取捨。

而做出取捨的標準,就是一個人秉持的史觀。

儒家修史就是典型,他們喜歡以道德作爲評判標準,如果有什麼不符合他們觀念的人和事情,就要進行“修理”。

一個名聲敗壞的奸賊,哪怕做了好事,那也是居心不良。一個好人,做了壞事,那也是情非得已,可以原諒。

張希孟這一次修史,他希望秉承一種多談政務,從利益角度出發,看看這些策略對誰有利,從而揭示背後的用意……張希孟很希望能把這一套東西,教給所有讀書人,讓大傢伙掌握一柄神器,捏住破解浩瀚史冊的鑰匙。

一部鴻篇鉅製,一份良苦用心,今後大明會走向何方,很大程度上,都取決於這本書修的如何?

張希孟並不敢怠慢,就在他忙碌的時候,朱元璋竟然主動登門,前來查看。

張希孟,宋濂,還有幾位文臣都過來迎接。

“主公,千頭萬緒,還沒有理出大概,如果主公着急,臣可以把先前擬定的大綱交給陛下。”

朱元璋心不在焉,隨口道:“不忙,不忙!”

他轉了轉,明顯是有心事,張希孟也不好直接問,好在老朱不是存事不說的人。

他轉了一圈下來,就跟張希孟道:“先生,這一次攻克大都,又奪取上都,可是拿到了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張希孟下意識搖頭,“確實是從倉庫裡搜到了一些玉印,但未必是那塊傳國玉璽。”

聽到這裡,老朱頓時皺起眉頭,“莫非說傳國玉璽,不在元朝?”

這時候翰林學士宋濂就說道:“陛下,據臣所知,早在宋哲宗時候,就有人認爲所謂玉璽是假的,無奈大宋朝廷認準了,後來這塊玉璽在靖康年間,流落到了金國。後來元廷倒是從民間購得了一塊玉璽,但多半也是僞造的。”

宋濂斟酌道:“歷經這麼多年,戰亂不斷,改朝換代,玉璽或早就流失,已經見不到真的了。”

一聽這話,老朱臉黑了,忍不住道:“那,那就找不到嗎?”

宋濂無奈搖頭。

老朱越發懊惱起來,“這麼說,咱沒有傳國玉璽,就只能當個白版皇帝?那可是要被嘲笑的!”

自從秦始皇開始,玉璽傳國,早就成了歷代皇帝的象徵。拿不到傳國玉璽,那就不是正統,只能被稱作白版天子。

本來朱元璋在應天登基,並沒有在乎這個,他覺得打下了大都,自然拿回了玉璽。

可等着明軍入大都,玉璽沒找到。

攻入上都,玉璽也沒找到。

藍玉俘虜了鐵鍋皇帝,朱元璋也派人問了,還是沒有。

這下子好了,玉璽找不到,就只能當白版天子,被人嘲笑,老朱頗爲懊惱……歷史上的朱元璋就挺爲這事操心的,玉璽找不到,乾脆一口氣摳了十七個玉璽,質量不夠,數量來湊。

如今玉璽找不到,老朱自然來張希孟這裡想辦法。

宋濂見天子沉着臉,心中不悅,便試着道:“陛下,如果非要找出玉璽,其實也有個辦法!”

“什麼辦法?”朱元璋急着問道。

“就是找個士卒或者農夫,捧着玉璽,獻給陛下。”

朱元璋哂笑道:“他說是就是,誰會相信?”

宋濂輕咳道:“其實吧,這種事情不少,關鍵就是看有沒有足夠份量的人站出來,替這塊玉璽作證!”

朱元璋眉頭一皺,似乎明白了什麼意思,他下意識看向張希孟,眼睛冒光了。

宋濂賠笑道:“陛下,張相學究天人,爲當世少有。如果張相願意帶頭辨認,承認玉璽,似乎就沒什麼好說的了。”

張希孟都是微微吃驚,真沒有想到,自己居然還有這個份量,能夠確定玉璽的真假!還真是好大一張臉!

“果然還要看先生的!”朱元璋如釋重負道。

張希孟翻了翻眼皮,如果他真的這麼幹了,認可一塊破石頭是傳國玉璽,肯定會落下笑柄的,也不知道老朱抽得什麼風?

不過朱元璋明顯不是來商議的。

張希孟眼珠轉了轉,故作爲難道:“臣自然是願意幫忙……只是臣有些擔心,國史館這邊修史,力爭把主公放在重興華夏的位置,同祖龍並列。若是主公撿了個不知道真假的祖龍製作的傳國玉璽,會不會有損主公聖明啊!”

朱元璋頓時語塞,“那,怎麼辦纔好?”

第一百四十九章 渡江!渡江!第四百三十章 你不配第二百三十章 敲打老李第二百九十八章 朱元璋的好親戚第一百七十七章 劉伯溫考試第三百九十三章 勞動無價第一百四十八章 水軍大都督第五百八十八章 冠軍侯的格局第五百四十章 官吏教育等不得第五百一十九章 對外新策略第五百六十七章 屯田養兵第九百零六章 倭國內戰第一百七十章 金陵第五百零九章 復旦第八百四十七章 勳章來了第八百一十六章 好好輔佐太子第五百六十一章 大明羣賢第五百七十六章 大都功德營第七十八章 羅貫中盜書第一百零四章 全員反叛第二百四十章 紅燒肉有的是第六百零三章 做天子的工具人第六百九十八章 紈絝子弟張庶寧第四百七十一章 小明王拜謝大明皇帝第一百七十二章 你就拿這個考驗我?第七百一十七章 錦衣衛出動第五百九十六章 及時雨張先生第三十四章 元璋第六百六十三章 張希孟的仰慕者第十二章 示兒第六百二十一章 太子和老四第九十八章 元軍六十萬第三百三十五章 反抗,不屈第三百一十二章 茶葉又沒了第二百二十五章 學到了了不起的本事第七百八十二章 朱棣,肥得很!第六百三十四章 處死二侯第七百六十六章 後繼有人第六百七十三章 魯王世子第七十四章 羅貫中?蔣幹!第三百六十一章 衣食爲本,日用爲道第八百八十三章 朱標的反應第七百九十八章 要做周天子的朱元璋第一百八十四章 父辭子孝第二百零七章 天下英雄,唯有你我第三百九十八章 刻石銘記第四百九十八章 官學正統第二十七章 好大官職第二百七十五章 高下立判第七百六十二章 高招第七百一十一章 最好的傳人第七百三十七章 朱標之怒第七百一十五章 朱棣低頭了第五百五十二章 張相封神了第一百九十八章 劉伯溫的大戰略第一百三十五章 進兵高郵第七百零五章 北大的鎮校之寶第三百四十三章 不要當亡國之君第一百二十七章 饅頭能破城第三十六章 只有元廷受傷的世界第一百一十二章 站起來,不許跪第八百九十五章 統一貨幣第七章 狠人朱重八第六百九十四章 許觀的信第五百一十四章 倒黴的朱標第七百七十三章 不許士大夫再回來第七百零四章 朱棣的心眼真多第一百六十八章 十大指揮使第六百二十四章 劃分行省第一百二十五章 揮軍下揚州第七百三十四章 皇孫之師第五百四十二章 最強鮎魚效應第五十三章 沐家非但不投降,還膽敢偷襲!第一百五十一章 朱升第七百六十九章 張庶寧的苦讀計劃第六百九十六章 家父張相公第三百七十四章 商稅第五百八十章 北平第一百四十八章 水軍大都督第五十章 天命所歸第七百一十二章 朱棣的成就感第八百一十二章 咱們是陛下的鄉親第五百二十二章 給官吏來場大考試第七百四十章 陛下脫險了第二百四十八章 不一樣的朱家軍第九十九章 都是狠人第三百零二章 跪第六百五十四章 寫入大誥第四百一十五章 大好前程在嶺南第八百七十一章 皇家科技進步獎第一百三十五章 進兵高郵第六百四十六章 大權在握的朱棣第五百零四章 朱元璋的金碗第四百三十四章 落網第一百六十九章 朱標第十五章 挺住了第八百五十章 一不小心成功了第七百四十二章 北平的出路第七十七章 剝皮見心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丈夫寧能受制於人
第一百四十九章 渡江!渡江!第四百三十章 你不配第二百三十章 敲打老李第二百九十八章 朱元璋的好親戚第一百七十七章 劉伯溫考試第三百九十三章 勞動無價第一百四十八章 水軍大都督第五百八十八章 冠軍侯的格局第五百四十章 官吏教育等不得第五百一十九章 對外新策略第五百六十七章 屯田養兵第九百零六章 倭國內戰第一百七十章 金陵第五百零九章 復旦第八百四十七章 勳章來了第八百一十六章 好好輔佐太子第五百六十一章 大明羣賢第五百七十六章 大都功德營第七十八章 羅貫中盜書第一百零四章 全員反叛第二百四十章 紅燒肉有的是第六百零三章 做天子的工具人第六百九十八章 紈絝子弟張庶寧第四百七十一章 小明王拜謝大明皇帝第一百七十二章 你就拿這個考驗我?第七百一十七章 錦衣衛出動第五百九十六章 及時雨張先生第三十四章 元璋第六百六十三章 張希孟的仰慕者第十二章 示兒第六百二十一章 太子和老四第九十八章 元軍六十萬第三百三十五章 反抗,不屈第三百一十二章 茶葉又沒了第二百二十五章 學到了了不起的本事第七百八十二章 朱棣,肥得很!第六百三十四章 處死二侯第七百六十六章 後繼有人第六百七十三章 魯王世子第七十四章 羅貫中?蔣幹!第三百六十一章 衣食爲本,日用爲道第八百八十三章 朱標的反應第七百九十八章 要做周天子的朱元璋第一百八十四章 父辭子孝第二百零七章 天下英雄,唯有你我第三百九十八章 刻石銘記第四百九十八章 官學正統第二十七章 好大官職第二百七十五章 高下立判第七百六十二章 高招第七百一十一章 最好的傳人第七百三十七章 朱標之怒第七百一十五章 朱棣低頭了第五百五十二章 張相封神了第一百九十八章 劉伯溫的大戰略第一百三十五章 進兵高郵第七百零五章 北大的鎮校之寶第三百四十三章 不要當亡國之君第一百二十七章 饅頭能破城第三十六章 只有元廷受傷的世界第一百一十二章 站起來,不許跪第八百九十五章 統一貨幣第七章 狠人朱重八第六百九十四章 許觀的信第五百一十四章 倒黴的朱標第七百七十三章 不許士大夫再回來第七百零四章 朱棣的心眼真多第一百六十八章 十大指揮使第六百二十四章 劃分行省第一百二十五章 揮軍下揚州第七百三十四章 皇孫之師第五百四十二章 最強鮎魚效應第五十三章 沐家非但不投降,還膽敢偷襲!第一百五十一章 朱升第七百六十九章 張庶寧的苦讀計劃第六百九十六章 家父張相公第三百七十四章 商稅第五百八十章 北平第一百四十八章 水軍大都督第五十章 天命所歸第七百一十二章 朱棣的成就感第八百一十二章 咱們是陛下的鄉親第五百二十二章 給官吏來場大考試第七百四十章 陛下脫險了第二百四十八章 不一樣的朱家軍第九十九章 都是狠人第三百零二章 跪第六百五十四章 寫入大誥第四百一十五章 大好前程在嶺南第八百七十一章 皇家科技進步獎第一百三十五章 進兵高郵第六百四十六章 大權在握的朱棣第五百零四章 朱元璋的金碗第四百三十四章 落網第一百六十九章 朱標第十五章 挺住了第八百五十章 一不小心成功了第七百四十二章 北平的出路第七十七章 剝皮見心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丈夫寧能受制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