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三章 朱元璋在崖山

三日之後,朱元璋着戎裝,披黃袍,配長劍,昂然長立,面向崖山……在老朱身後,包括此行文武諸臣,鴻儒名宿,軍中將士,嶺南百姓,參與之衆,多達兩萬餘人。

恐怕是自一百年前的崖山之戰到如今,這裡聚集人員最多的一次。

旌旗連綿不斷,遮天蔽日,鼓角密佈,氣象森嚴。

除了在陸地上,海灣之中,尚有大船三十艘,由俞通海率領,船頭一樣擺滿了牛羊祭品。

張希孟身爲此地文官之首,一身緋紅的官服,頭戴樑冠,手持笏板,側立在朱元璋身邊。

海風吹拂之下,衣帶飄搖,端的有種站立在潮頭,中流擊水的氣象。

經過了這些天的醞釀和討論,事情也終於有了個結論。

宋亡於內憂外患,內憂甚於外患。

雖然於亡國之時,也有幾分悲壯慷慨,值得紀念,但仍不能不批判。

宋厚待士人,刻薄百姓。亡國之時,只餘一羣爲了自身利益鼠目寸光的士大夫,而千千萬萬的普通百姓,並不能同宋室一心,沒有百姓支持,是宋亡的根本所在!

悼宋之亡,反思得失,君王柄國,當以億兆黎民爲先,切實爲民謀利。保障百姓田畝,使民足食,廣興學堂,使民受教,發展百業,使民富足……凝聚萬民之心,則江山永固,社稷長興。

均田之外,不使豪強竊據土地,不使士紳霸佔鄉土,不使宗族牢籠百姓……君王,百官,百姓……不許有縉紳隔絕官民,天子不失民,方爲天子,百姓不失君王,方得庇護。君天下者,至公!竊據鄉土者,名爲鄉親,實爲蠹蟲,不可不察。

廣興學,開科舉,官吏一體,上下通暢,則流水不腐,億兆黎民,聰明才智之士,皆有爲國效力之機。國乃君王之國,國乃萬民之家。

……

總計差不多二十多條,羅列下來,構成了這一次大討論的核心。

其實很顯然,這些內容,還有不少沒有說透的地方,很多東西,也只是一筆帶過,並沒有具體的落實方案,大約就是個原則。

可僅僅是原則,就已經驚天動地,石破天驚了。

在人羣之中旳劉三吾等人,心裡頭砰砰亂跳,連日的辯論,讓他們身心俱疲,不堪重負。他們苦心捍衛的孔孟之道,在這一刻,算是瓦解冰消了。

取而代之的是張希孟倡導的“民本”主張,而此民本已經和儒家的民本,大相徑庭……儒家的民本是說站在統治者的角度,要對百姓好,以民爲本。本質上還是一種說教。

而張希孟的民本,則是民爲國家根本,在這個基礎上,百姓享有田畝,教育等等權利,作爲國家一份子,參與到國家的管理和運行當中。

化被動爲主動,地位自是迥然不同。

再有仔細推究,就會發現張希孟的這套主張,對天子實則提出了一大堆的要求,絕不是簡單的天人感應,隨便嚇唬皇帝那麼簡單,全都是實實在在的東西。

這些主張,也就是在開國的時候,可以擺弄,而且也就是遇上了朱元璋這麼個勤政愛民的特例。

其實朱元璋也考慮過,這麼弄下去,後代子孫還能不能駕馭天下,會不會威福下移……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向,子孫後代,就不會出現昏聵無能之輩嗎?

如果如少帝一般,崖山蹈海,豈不是更加淒涼?

歷史上朱元璋擔心子孫胡亂折騰,就曾經賦予六科封駁之權,爲的就是遏制天子胡爲。

如今看來,也不過是稍微加了點保險罷了。

總而言之一句話,張希孟的這一番操作,算是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

放在兩千年的歷史上,估計都找不到第二個了。

毫無疑問,這是朱元璋的高光時刻,更是張希孟的成功。

“奉酒!”

張希孟高聲大喊。

朱元璋依次將三杯水酒,灑落天地之間。

“奉祭品!”

拱衛司的兵丁依次擺上祭品,船頭上的水兵也行動起來,將牛羊投入海中。

“上香!”

朱元璋將指頭粗的三根香插入香爐。

這些做好之後,終於到了最讓人期待的時刻,朱元璋的手裡,捧着一篇從張希孟那裡接過來的祭文,準備宣讀。

大傢伙都在伸長了脖子,尤其是前面的人,更是恨不得撲上來,好好看看老朱到底寫的什麼玩意。

畢竟趙宋已經被罵得狗血淋頭,在這時候,你還能寫出什麼東西來?

刨墳掘墓嗎?

令衆人意想不到的是,朱元璋掀開祭文之後,第一個提到的竟然是陳勝吳廣,“……自大澤鄉首舉義旗以來,歷代豪傑,不平則鳴,中原義士,不曾斷絕……宋室天子,終結五代亂世,治世有功,不抑兼併,民生困苦,百多年間,起義之人,不可勝計。”

“又有靖康之後,金人踏踐中原,山河破碎,百姓遭劫……雖山野之人,草莽義士,亦憤然起兵,抗拒胡虜,梁山張榮,縮頭湖大捷,天下揚名。朝野上下,皆有不屈忠魂。無奈趙宋屈膝媾和,一敗再敗,以至於蒙古南下,趙宋社稷,斷絕崖山。”

“然則宋室雖敗,人心不死……”

朱元璋說到了這裡,聲音陡然提高,能臨近的諸臣也都嚇了一跳,關鍵的東西要來了,他們聽的就是這個!

“福建民人陳吊眼,於至元十七年起兵抗元,兵馬一度多達十萬,天下震動。前一年正是崖山之敗,宋室滅亡之時,次年便有百姓起兵抗元,誰言華夏亡國?”

衆人聽到這裡,悚然心驚,崖山亡的是趙宋江山,並非華夏天下。

這個立意着實絕了!

“至元二十年,福建百姓黃華舉兵起義,浙東提刑吳姓者,亦舉兵響應,廣東之地,有義士歐南喜,黎德,亦豎起大旗……至元二十四年,鍾明亮起義,兵馬一度達到二十萬之衆,元廷震恐……元貞二年,贛州百姓劉季起義,元仁宗皇慶元年,寧都蔡五九起義……英宗至治元年,陝西百姓起義……至元四年,袁州僧人彭瑩玉,門徒周子旺起義!至正八年,方國珍起義!至正十一年,韓山童,劉福通起義!至正十二年,濠州人郭子興起義!同年,濠州人朱重八,後改元璋,投身義軍,反抗暴元!”

說到這裡,朱元璋略停頓,再看下面的羣臣,無不驚駭!

至於劉三吾等人,更是張大了嘴巴,久久不敢閉上。

這,這話也是一個君王能說的?

“自元軍南下中原以來,天下義士,前赴後繼,如點點星火,未曾斷絕!以至於終有紅巾起義,元廷風雨飄搖。元璋身爲義軍首領,至崖山之前,面對宋室亡國之地,祭告天地山海,趙宋亡國,華夏未亡,宋天子可死,士大夫可降,華夏之民不可辱,華夏之志不可奪!”

“英雄豪傑,前赴後繼,抗爭不絕,終於今日之成就,元廷覆滅在即,正是華夏重興之日!”

“元璋於此,祭告天地,緬懷過往,振奮人心。他日必定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矢志不渝,此心如鐵!”

老朱說到這裡,人羣當中,丁普郎,傅友德,李普勝,鄒普勝,這幾個人早就跪在地上,泣不成聲。

“彭祖師,周師兄,諸位師兄,在天之靈,可以告慰!”

其餘濠州紅巾,淮西將士,同樣紛紛單膝點地,也哭了出來。

值了!

他們總算沒有跟錯人!

在這一羣人當中,有個手上帶着鐐銬的漢子,他默默看着前方的朱元璋,沉吟再三,竟然也跪下了,他叫張定邊!

姓朱的,你他孃的太會說話了,老子不得不跪!

朱元璋這篇祭文,着實超越了前面的幾篇。雖然看得出來,思想脈絡,是一脈相承的,比如前面就提到華夏真意在於不屈之志。

但是直到這篇祭文一出,才徹底向天下人宣告,朱元璋承襲的不是趙宋的法統,也不是什麼元廷的法統。

他承襲的是一直以來,華夏百姓的不屈抗爭……尤其是元朝以來,宋室雖然滅亡,可人心不死,華夏不亡。

所有元廷皇帝,每個人都面臨起義,幾萬,幾十萬……這些在史書上不起眼的匪人,最終醞釀出驚天動地的紅巾大起義。

元廷鐵蹄,能打敗宋室,能降服士大夫,唯獨奈何不了人心。

正是靠着這股氣,纔有了今天!

咱要立國稱帝,也不是靠着士大夫擁護,更不是靠着你們的妙筆生花,辯經論證正統。

咱靠的就是億兆黎民,靠的是不屈鬥志!

到了這一刻,劉三吾這才真正明白過來,朱元璋並不需要士人的擁戴,雙方再也不是合作的關係。

或者說從這一刻開始,士人這個說法,就可以煙消雲散了。

剩下的,只是輔佐君王治理天下的尋常官吏而已。

真的不甘心啊!

怎麼會這樣?

要不乾脆一走了之算了,做個閒雲野鶴,終老山林……他剛剛冒出這個念頭,冷不防,數萬軍民齊聲高呼萬歲,聲震雲霄,海波盪漾。

劉三吾膝蓋彎曲,不得不跪……用盡力氣,高呼萬歲,竟然比其他人聲音還要響亮幾分。

第六十七章 咱曾經來此要過飯第七百四十三章 我把陛下抓了番外篇:愛釣魚的老張第一百二十七章 饅頭能破城第一百八十二章 實幹興邦第二百四十四章 大元忠臣,全夥在此!第三百一十六章 總算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八百二十七章 農學家朱元璋第一百零四章 全員反叛第四百零三章 皇帝的誕生第一百七十五章 金陵姓朱了第八百零六章 朱大頭第四百二十四章 五路圍攻第一百四十七章 戰船相連用火攻第四百一十九章 坑兄弟不手軟的張希孟第六百六十六章 佈局下一代第六百五十八章 喪盡天良的張希孟第一百六十二章 獄中悟道第二百二十七章 都是來買糧的(新年第一更)第五百三十四章 民心在我不在你第五百九十三章 狠人第六百九十八章 紈絝子弟張庶寧第三百八十五章 一篇文章撬動天下第六百六十一章 廢掉第三百零二章 跪第七百零八章 神仙中人張相公第六百一十七章 真正的徵西大將軍第三百四十二章 一人奪一城第八百九十七章 薅大明羊毛第五百二十章 不和親,不賠款第二百六十七章 朱元璋歸來第一百一十六章 戰鼓第七百九十五章 編織情報網第一百三十九章 主動送上門第四百三十三章 移民填湖廣第四百八十二章 民本經濟第七百三十五章 你當爺爺了第三百零五章 第三次興起第七百九十六章 新駙馬第四百七十一章 小明王拜謝大明皇帝第一百零九章 人間清醒朱元璋第一百八十五章 後繼有人第六十七章 咱曾經來此要過飯第四百八十二章 民本經濟第五百九十四章 頑強的朱標第二百二十七章 都是來買糧的(新年第一更)第八十二章 文忠第一百五十六章 百倍奉還第二百七十三章 主公,寫感想了第五百零五章 我在,大明在!第四百七十二章 請小明王退位第三百八十二章 建立什麼樣的國家第五百四十三章 朕本淮右布衣第八百八十二章 破案了第五百六十八章 皇子戍邊第四十一章 收穫滿滿第八百三十二章 君臣團圓第五百一十三章 文武六藝第四十三章 朱元璋南下第六百一十四章 朱棣的志向第四十二章 張家老僕第二百五十五章 越滾越大第五百九十八章 相逢一笑第三百六十一章 衣食爲本,日用爲道第二百二十一章 大元忠臣,我們有的是第三百零二章 跪第三百一十三章 收買李善長的價碼第七百一十六章 水師猖狂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元最後的柱石第七百七十二章 抓人第二百九十一章 人間之屑第七百二十六章 出將入相第一人第三百五十五章 樹碑立傳第一百九十五章 劉伯溫歸心第三百二十三章 臉都不要了第三百五十八章 張夫子的戰場第四十二章 張家老僕第一百八十六章 張先生來了第二十四章 落腳之地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七百零二章 北平大學堂第五百五十五章 壯士十年歸第七十六章 送大元忠臣上路第七十一章 有青天第五十二章 我叫朱英第一百七十八章 劉基,你被捕了第二百六十四章 第一功臣第二百零七章 天下英雄,唯有你我第二百四十六章 咱們贏了第八百零六章 朱大頭第七百八十七章 張家第三胎第五百一十八章 扯淡的不徵之國第一百九十七章 朱標的教育第四百五十四章 聰明的孔家人第四百四十二章 向張相學習第一百三十五章 進兵高郵第四百七十四章 劉福通走了第六百五十五章 朱標的感悟第六百九十六章 家父張相公
第六十七章 咱曾經來此要過飯第七百四十三章 我把陛下抓了番外篇:愛釣魚的老張第一百二十七章 饅頭能破城第一百八十二章 實幹興邦第二百四十四章 大元忠臣,全夥在此!第三百一十六章 總算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八百二十七章 農學家朱元璋第一百零四章 全員反叛第四百零三章 皇帝的誕生第一百七十五章 金陵姓朱了第八百零六章 朱大頭第四百二十四章 五路圍攻第一百四十七章 戰船相連用火攻第四百一十九章 坑兄弟不手軟的張希孟第六百六十六章 佈局下一代第六百五十八章 喪盡天良的張希孟第一百六十二章 獄中悟道第二百二十七章 都是來買糧的(新年第一更)第五百三十四章 民心在我不在你第五百九十三章 狠人第六百九十八章 紈絝子弟張庶寧第三百八十五章 一篇文章撬動天下第六百六十一章 廢掉第三百零二章 跪第七百零八章 神仙中人張相公第六百一十七章 真正的徵西大將軍第三百四十二章 一人奪一城第八百九十七章 薅大明羊毛第五百二十章 不和親,不賠款第二百六十七章 朱元璋歸來第一百一十六章 戰鼓第七百九十五章 編織情報網第一百三十九章 主動送上門第四百三十三章 移民填湖廣第四百八十二章 民本經濟第七百三十五章 你當爺爺了第三百零五章 第三次興起第七百九十六章 新駙馬第四百七十一章 小明王拜謝大明皇帝第一百零九章 人間清醒朱元璋第一百八十五章 後繼有人第六十七章 咱曾經來此要過飯第四百八十二章 民本經濟第五百九十四章 頑強的朱標第二百二十七章 都是來買糧的(新年第一更)第八十二章 文忠第一百五十六章 百倍奉還第二百七十三章 主公,寫感想了第五百零五章 我在,大明在!第四百七十二章 請小明王退位第三百八十二章 建立什麼樣的國家第五百四十三章 朕本淮右布衣第八百八十二章 破案了第五百六十八章 皇子戍邊第四十一章 收穫滿滿第八百三十二章 君臣團圓第五百一十三章 文武六藝第四十三章 朱元璋南下第六百一十四章 朱棣的志向第四十二章 張家老僕第二百五十五章 越滾越大第五百九十八章 相逢一笑第三百六十一章 衣食爲本,日用爲道第二百二十一章 大元忠臣,我們有的是第三百零二章 跪第三百一十三章 收買李善長的價碼第七百一十六章 水師猖狂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元最後的柱石第七百七十二章 抓人第二百九十一章 人間之屑第七百二十六章 出將入相第一人第三百五十五章 樹碑立傳第一百九十五章 劉伯溫歸心第三百二十三章 臉都不要了第三百五十八章 張夫子的戰場第四十二章 張家老僕第一百八十六章 張先生來了第二十四章 落腳之地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七百零二章 北平大學堂第五百五十五章 壯士十年歸第七十六章 送大元忠臣上路第七十一章 有青天第五十二章 我叫朱英第一百七十八章 劉基,你被捕了第二百六十四章 第一功臣第二百零七章 天下英雄,唯有你我第二百四十六章 咱們贏了第八百零六章 朱大頭第七百八十七章 張家第三胎第五百一十八章 扯淡的不徵之國第一百九十七章 朱標的教育第四百五十四章 聰明的孔家人第四百四十二章 向張相學習第一百三十五章 進兵高郵第四百七十四章 劉福通走了第六百五十五章 朱標的感悟第六百九十六章 家父張相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