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三章 御賜金筆

張希孟如願接下了重修宋史的職責。

這也成爲了門下省正式運轉以來,第一項重要的使命。

張希孟醞釀了三天,隨後將門下省的幾位主要官員,都叫了過來,

宋廉,劉基,自然都來了,另外龔伯遂參與過脫脫修史,竟然也被請來……他在這羣人中間,顯得有點突出。

劉基忍不住笑道:“能兩次修史,跨越兩朝,公真乃亙古一人啊!”

龔伯遂怔了怔,突然苦笑道:“伯溫先生說笑了,我前面參與修訂了,宋史,遼史,金史,如今宋史已經廢掉,不知道遼史和金史,是不是也要廢掉?”

龔伯遂又道:“元廷荒唐,立國之初,治國用的是草原舊俗。後來纔開科舉,選拔讀書人,入朝爲官。後來脫脫爲相,這纔想到修史,也算是給三朝一個交代。奈何由於時間倉促,修史的時候,無暇仔細推敲,多數時候,只能大段大段,抄襲前朝史料。算起來宋史修的很不好。”

劉基反而笑道:“你這麼說,也未必妥當。雖然修的不好,但畢竟保留了不少真實的東西,倘若用心修史,肆意歪曲篡改,後人受到了影響,反而造成了困難。”

龔伯遂無奈苦笑,“伯溫先生就是見識非凡。咱們到底該怎麼辦,還是要聽張相的意思。”

大傢伙把目光落在了張希孟身上。

可別光看這幾位都給事中,在張希孟手下,還有一大堆的令史,其中光是負責文字的書令史,就足有二十人之多。

爲了修史,人數還在瘋狂增加之中。

既然爲了審覈官吏,執掌考評,那就必須要專業!

所以門下省理論上是要聚集天下英才的。

懂文字的,通律令的,明算學的,知道天文地理的,就連熟悉軍務的都有……畢竟只有如此,才能面面俱到。

以如今門下省的規模,纔算配得上頂級衙門的規格,不然憑什麼跟中書省抗衡啊?

現在這麼多能人齊集一堂,都在聽着張希孟的吩咐,那種號令天下,執掌乾坤的感覺,油然而生。

不過這些俗事,對於張希孟來說,根本不算什麼。

他只是稍微沉吟,就對大傢伙說道:“過去歷代修史,皆是給前朝蓋棺定論。放在大明,如果遵循這個規律,就該先修元史,甚至乾脆該承認元朝修的宋史。結果我們卻想推翻了宋史,從宋史開修,大傢伙明白其中的用意嗎?”

這一次宋廉立刻道:“張相不止一次說過,趙宋一朝,乃是我華夏由盛轉衰的關口,不重修宋史,便弄不清楚華夏興衰的根源。顯然脫脫修訂的宋史,做不到這一點,少不得要我們動手了。”

張希孟一笑,“這就是了,所以我要說的第一件事,修史自然是要秉筆直書,書寫過去的真實。但是史料繁雜,同一件事,讓不同人記載,都有不同的結論。我們修史,是要有觀點的,有主張的。也就是說,對待史料,要有觀點,有取捨。我不是要大傢伙篡改史料,胡言亂語,但我也請大傢伙明白一點,我們大明何以立國,華夏何以重興……這個問題,要時刻放在我們的心中,由此去看趙宋的歷史,去修屬於我們的史學,大傢伙明白我的意思嗎?”

衆人悚然,張希孟說得已經夠直白了,這要是還聽不懂,那就是傻子了。

一個王朝,歷經幾百年,人和事,多如牛毛,宛如一顆顆珠子,散落時間長河。

修史的人,就是要從中挑選出一顆顆的珠子,穿成一串。

這就非常考驗修史之人的功力和心術。

假如你非要選擇大宋對外用兵,如何勝利,再選擇些大宋武器研發多麼高明,然後挑選寫武將,編入列傳,然後在食貨武備等方面,寫大宋投入多大,拿七成財政養兵云云……

寫到了這裡,一句假話沒有,一個錯誤的史料沒有引用……但修史之人絕對居心不良。因爲任何人看到這些,都會下意識覺得,大宋朝是個鐵血強國,對外用兵,往無不利,國家傾盡全力,絕對是武德爆棚,戰鬥民族了屬於是。

但是事實肯定不是這樣。

而這也就是修史的厲害之處,某種情況下,是可以不知不覺間,左右人們的想法的。

張希孟對於修史的要求,只有一個,這一卷宋史出來,大傢伙讀過之後,要能大約明白,趙宋爲什麼衰敗,華夏爲什麼大不如前,爲什麼會有靖康之恥,崖山之恨。

很顯然,脫脫版的宋史,顯然做不到這一點。

甚至如果張希孟這一次修史,不能把握好,也會弄出自己抽自己嘴巴的笑話來。

“我們這一次,除了要有官修正史之外,還要修訂一些通俗讀物,學生讀本。要把幾千年歷史的框架寫清楚,告訴我們的年輕學子。”

張希孟看了一眼宋廉,“這件事翰林院忙活了很久了吧?”

宋廉苦笑道:“不瞞張相,確實是準備了許久,甚至還刊發了好幾版。但是效果不算太好。”

“爲什麼?”

“主要還是科舉不考。”宋廉老實道:“我們現在有商科,有律科,也有武學,但是還沒有專門的史學……張相,要不要奏請陛下,增加一門史學?”

張希孟眉頭挑了挑,“算了,不要單獨增加……對我們這個國家來說,史學應該是基礎學科,以後所有考試,都要增加史學一項。作爲必修課,哪怕武學也不例外。”

張希孟說完,劉伯溫立刻撫掌讚歎,“張相的提議,我是贊同的。史學也算是容易入門的學科,只要有興趣,能拿到足夠史料,並且心術正,肯下功夫,就能有所成就。用不着什麼史學名家,天下鴻儒。”

宋廉輕咳道:“伯溫兄,你這話有點過了,難道咱們張相就不是史學名家,天下鴻儒了?怎麼看千年興衰,還要靠張相這一支大筆!”

劉伯溫瞪了宋廉一眼,你丫的不懂我的意思嗎?我是說不需要那些老儒,來把持歷史,左右是非功過,這些都要掌握在我們的手裡!

張希孟擺手,沒讓倆人爭下去,而是沉吟道:“說來說去,歸結起來,這一次既是修史,又是針對百姓的教化。而一套妥當的史學教育,可以奠定我大明數百年的根基,斷然馬虎不得!”

衆人聽到這裡,再度一振,張希孟把修史提高到了這個地步,是胡言亂語嗎?

顯然不是的。

史學就是集體記憶,而集體記憶,又是區分你我的最好標準。

什麼叫華夏,什麼叫夷狄?

爲什麼夷狄入華夏則華夏矣,華夏出夷狄則夷狄矣!

左右人們之間親疏關係的,並不是血緣,而是所受教育,用的語言,寫的文字,刻在腦袋裡的共同記憶,處事的一致準則,思維模式。

一個村子,一個縣城,或許可以講血緣,一家人自然親切。

但是當人口規模達到千萬級別,甚至更多,相同的歷史記憶就顯得彌足珍貴。

這也是張希孟和劉伯溫,湯和等人,都反覆提到的。

也是張希孟所說書寫歷史的緣由。

而這一次,他們是真真正正,要落在白紙黑字上面……史書修好,是非分明,對錯一清二楚。

有了優劣對錯,學史之人,該向誰學習,該樹立什麼樣的價值觀,也就不消多說了。

而有了穩固的認同,強大的凝聚力。

這一點絕對足以保證大明朝幾百年的江山,屹立不搖。

張希孟把話說到了這份上,衆人自然是心領神會,萬分感慨。

“史筆之重,非比尋常,大傢伙回去之後,稍微思忖,隨後就要正式開工。”

大傢伙立刻答應,紛紛下去籌備。

而就在這幾天的時間裡,錢唐從北平趕來了。

見到了張希孟之後,立刻施禮道:“張相,太子殿下派下官進京,功德營的事情,交給了越國公負責。”

張希孟一愣,“越國公?他忙得過來嗎?”

“應該能忙得過來,他從長蘆鹽場借調了一個人。”

“誰?”

“江柯!”

張希孟眉頭再三挑動,到底什麼都沒說,胡大海,還真是慧眼識人。

“既然如此,你學問很紮實,就一起修史吧!”張希孟點頭答應。

錢唐卻又道:“張相,其實我還想推薦一個人。”

“誰?”

“此人的曾祖輩,在宋朝爲官,曾經加入文丞相的勤王大軍,作爲幕僚。他的父親曾經考取過元廷舉人。他本人的才學更是下官十倍。”

張希孟想了想,道:“既然是參加過文丞相的勤王大軍,倒是值得招攬。此人叫什麼名字?”

“叫吳伯宗!”

張希孟微微皺眉,“我怎麼好像聽過。”

“沒錯,他在應天鄉試,剛剛考了個解元!”錢唐道:“不知道張相能不能破格提拔!”

張希孟一笑,“咱們門下省最是講究規矩的地方,隨便破壞規矩可不行……這樣吧,先讓他去翰林院報道,當個檢討。然後咱們從翰林院借調,這樣就沒事了。”

錢唐連忙答應,“多謝張相,其實吳伯宗此人,早就仰慕張相學問,想要追隨左右。”

張希孟笑道:“一起修史,朝夕相處,公事爲重就好。”

錢唐再次答應,連忙下去了。

很快到了正式開工的日子,在所有修史的臣子當中,除了張希孟,宋廉,錢唐等人之外,其中還有一位年近八旬的老者。

此人名叫鮑恂。

宋廉跟此老關係非常好,特別向張希孟引薦。

鮑恂也笑道:“張相之名,老朽早就聽聞。昔年老朽考中元廷鄉試,未曾入仕。後來又考中進士,元廷召我入翰林,又未曾入仕。如今張相修史,老朽只求研墨伺候,還望張相恩准!”

張希孟大笑,“正要集天下之才,來修史書啊!”

正說話之間,突然郭英來了,他還帶着一卷聖旨。

“張相,陛下賜下金筆一杆,請諸位名家,用心修史,教化蒼生!”

聽到賞賜金筆,除了張希孟之外,都瞪大眼睛,在哪?

第八百零一章 北平,天下第一第二百一十七章 要捨得花錢第三百一十五章 財政第四百六十一章 老朱的處罰第六百七十二章 爲陛下賀!第三百二十五章 簡樸的張先生第六十六章 郭子興,你不要過來呀!第二百零三章 張老師的小課堂第七百五十章 果斷處置第一百一十七章 鄙人不善逃跑第三百五十八章 張夫子的戰場第五百六十九章 鹽第六百八十八章 趕快叫爹第七百八十一章 拆王宮,建學堂第八百零一章 北平,天下第一第一百八十九章 元末王者局第二百三十三章 馬皇后的智囊第一百五十二章 都督妙策第七百九十八章 要做周天子的朱元璋第九十八章 元軍六十萬第五百一十七章 整編山東紅巾第三百四十八章 都在秀第一百二十二章 實力暴漲的朱元璋第二百二十九章 老朱也爲難第二百一十八章 立地成聖的張相公第二百三十四章 地位第一百三十七章 梅開二度張士誠第八百四十七章 勳章來了第二百零六章 元末小溫侯第四百九十七章 迎親隊伍第四百六十一章 老朱的處罰第二百零九章 法度第一第四百五十二章 小技巧第三百六十七章 願意追隨咱的,留下第三百二十三章 臉都不要了第五百五十章 出征大典第四百三十章 你不配第四百八十二章 民本經濟第五百九十九章 推行新鹽法第六百三十八章 百萬補貼朱多多第七百零六章 師表大明第三百一十八章 朱元璋是不怕累的第五百五十七章 誰都瞧不起大宋朝第一百八十一章 誰贊成?誰反對?第八百零六章 朱大頭第五百二十六章 張相公出馬第五百四十七章 文丞相,可以告慰了第二百一十六章 勸降第五百二十六章 張相公出馬第一百二十六章 糧食就是一切!第一百一十八章 誰是敵人,誰是朋友第三百零六章 冊封第十九章 賈魯病了第九章 論地主豪強的軟弱性第二百零五章 偷出大同第三百三十四章 脫胎換骨第九百零八章 老朱的小遊戲第六百九十七章 我太笨了第六十四章 一出好戲第三百六十二章 死一百次第四百零四章 朱元璋的承諾第二百零二章 祭祀先賢第四百七十八章 全面潰敗第一百六十九章 朱標第一百零三章 決策第七百零四章 朱棣的心眼真多第五百零三章 鯉魚焙面第七百零五章 北大的鎮校之寶第八百四十九章 奪了鳥位第八百零六章 朱大頭第八百九十七章 薅大明羊毛第一百三十章 大魄力第四百七十五章 御駕親征第六百四十二章 重新上學第二百七十六章 下克上第七百二十章 楊憲倒臺了第八百九十四章 各顯神通第三百六十二章 死一百次第六十章 落網(加更求票)第一百七十六章 開科取士第十章 夫人在行動第七百七十九章 這日子沒法過了第三百三十五章 反抗,不屈第三百八十一章 人人爲士第八百三十七章 冠軍侯第四百三十二章 陳漢覆亡第四百零九章 最強防刺殺衙門第一百七十一章 你甚至不願叫我一聲大哥第六百四十九章 重賞第三百六十章 大哥,我還活着!第三百六十八章 都跪了第二百五十七章 誰不想過得好!第五百八十六章 封狼居胥第六百四十五章 皇子壯矣第八百三十二章 君臣團圓第八百八十二章 破案了第七十四章 羅貫中?蔣幹!第二十五章 朱重八的路第三百七十九章 大宋亡於此,大明興於此第五百四十章 官吏教育等不得
第八百零一章 北平,天下第一第二百一十七章 要捨得花錢第三百一十五章 財政第四百六十一章 老朱的處罰第六百七十二章 爲陛下賀!第三百二十五章 簡樸的張先生第六十六章 郭子興,你不要過來呀!第二百零三章 張老師的小課堂第七百五十章 果斷處置第一百一十七章 鄙人不善逃跑第三百五十八章 張夫子的戰場第五百六十九章 鹽第六百八十八章 趕快叫爹第七百八十一章 拆王宮,建學堂第八百零一章 北平,天下第一第一百八十九章 元末王者局第二百三十三章 馬皇后的智囊第一百五十二章 都督妙策第七百九十八章 要做周天子的朱元璋第九十八章 元軍六十萬第五百一十七章 整編山東紅巾第三百四十八章 都在秀第一百二十二章 實力暴漲的朱元璋第二百二十九章 老朱也爲難第二百一十八章 立地成聖的張相公第二百三十四章 地位第一百三十七章 梅開二度張士誠第八百四十七章 勳章來了第二百零六章 元末小溫侯第四百九十七章 迎親隊伍第四百六十一章 老朱的處罰第二百零九章 法度第一第四百五十二章 小技巧第三百六十七章 願意追隨咱的,留下第三百二十三章 臉都不要了第五百五十章 出征大典第四百三十章 你不配第四百八十二章 民本經濟第五百九十九章 推行新鹽法第六百三十八章 百萬補貼朱多多第七百零六章 師表大明第三百一十八章 朱元璋是不怕累的第五百五十七章 誰都瞧不起大宋朝第一百八十一章 誰贊成?誰反對?第八百零六章 朱大頭第五百二十六章 張相公出馬第五百四十七章 文丞相,可以告慰了第二百一十六章 勸降第五百二十六章 張相公出馬第一百二十六章 糧食就是一切!第一百一十八章 誰是敵人,誰是朋友第三百零六章 冊封第十九章 賈魯病了第九章 論地主豪強的軟弱性第二百零五章 偷出大同第三百三十四章 脫胎換骨第九百零八章 老朱的小遊戲第六百九十七章 我太笨了第六十四章 一出好戲第三百六十二章 死一百次第四百零四章 朱元璋的承諾第二百零二章 祭祀先賢第四百七十八章 全面潰敗第一百六十九章 朱標第一百零三章 決策第七百零四章 朱棣的心眼真多第五百零三章 鯉魚焙面第七百零五章 北大的鎮校之寶第八百四十九章 奪了鳥位第八百零六章 朱大頭第八百九十七章 薅大明羊毛第一百三十章 大魄力第四百七十五章 御駕親征第六百四十二章 重新上學第二百七十六章 下克上第七百二十章 楊憲倒臺了第八百九十四章 各顯神通第三百六十二章 死一百次第六十章 落網(加更求票)第一百七十六章 開科取士第十章 夫人在行動第七百七十九章 這日子沒法過了第三百三十五章 反抗,不屈第三百八十一章 人人爲士第八百三十七章 冠軍侯第四百三十二章 陳漢覆亡第四百零九章 最強防刺殺衙門第一百七十一章 你甚至不願叫我一聲大哥第六百四十九章 重賞第三百六十章 大哥,我還活着!第三百六十八章 都跪了第二百五十七章 誰不想過得好!第五百八十六章 封狼居胥第六百四十五章 皇子壯矣第八百三十二章 君臣團圓第八百八十二章 破案了第七十四章 羅貫中?蔣幹!第二十五章 朱重八的路第三百七十九章 大宋亡於此,大明興於此第五百四十章 官吏教育等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