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 張老師的小課堂

一篇祭文讀下來,宋濂已經是汗流浹背,氣喘吁吁。

這不是一篇普通的祭文,而是一套完整的綱領,是整個朱家軍集團,對於歷史的看法,對於未來的展望。

從盤古開天闢地講起,是爲了區別華夷,歌頌賢臣,甚至把陳勝吳廣寫進去,是爲了讚揚反抗。

歸根到底,又落在救民之上,民意即天意,天心即民心……說到了這份上,等於是徹底和元廷還有其餘紅巾軍區分開。

朱家軍已經成爲了一支徹徹底底,與衆不同的力量。

什麼名分爭執,要怎麼號令治下,怎麼對外宣稱……全都沒有了疑問,紀年使用華夏吳國,以老朱入金陵的次年算起,也就是至正十六年爲華夏吳國元年,用國號爲吳,但國主號爲吳國公,並不稱王,入境華夏吳國,簡寫成吳,或華夏均可。

至於紅巾軍,朱家軍的稱呼,在正式文件裡面,也多以華夏代之。

總而言之,老朱的勢力徹徹底底獨立起來,而且展現出與衆不同的氣質。

朱元璋就任吳國公之後,任命屬官,宣佈新政,而諸般大政的頭一條,就是發行華夏寶鈔。

而這個任務,也就落在了張希孟的頭上。

“諸位都商議一下,看看要怎麼辦吧?”

張希孟也有了自己的值房,他居中而坐,劉伯溫,宋濂,甚至賈魯,龔伯遂等人都來了。

尤其值得一提,連也先帖木兒也被叫來了。

這位剛剛修了好幾個牛蹄,身上還帶着糞土的味道,索性大傢伙也沒有在意,認真做事的人,總是值得尊重的。

“也先,大元的寶鈔似有一段還不錯,你能不能分享一下經驗,讓我們都仔細聽聽?”

也先怔了怔,寶鈔,這破玩意簡直是他們兄弟心中的痛,紅巾軍興起的一大原因就是變鈔。

正是有了切膚之痛,談起來才更加深刻……有些書中盛讚元朝的寶鈔,認爲這個寶鈔儲備金充足,幣值穩定,非常先進,比起大明寶鈔強多了。甚至可以得出元朝統治者比起農民出身的朱元璋更懂經濟。

至於哪本書,也就不用多說了。

其實論起幣值穩定,商民便利,元朝寶鈔維持的時間,還真沒有大明寶鈔長……只不過在古代的條件下,搞紙幣,下場大概都能預料。

元朝最初發行寶鈔,甚至不是以白銀作爲儲備金,而是用生絲,一千兩生絲作價五十兩銀子,然後一兩銀子做寶鈔兩貫,也就是說一千兩生絲,換一百貫寶鈔。

後來元朝乾脆以銀子作爲儲備,隨路設立官庫,貿易金銀,平準鈔法。每花銀一兩,入庫其價至元鈔二貫,出庫二貫五分。赤金一兩,入庫二十貫,出庫二十貫五百文。

按照元廷的設計,如果外面拿一兩銀子,可以換出兩貫寶鈔,而每多一兩銀子的儲備,可以多發行兩貫五分寶鈔,赤金按照十倍銀價計算。

其實從這個比例看,元廷甚至算是保守的,紙幣和儲備金的差距可以更大一點,比如有三成的儲備金,就能發行十成的紙幣。

但是也不用擔心什麼,因爲很快元廷就堅持不住了。

大量發行紙幣,遠遠超出儲備金,無力繼續維持,元廷乾脆來了一手美帝的傳統藝能,宣佈寶鈔不在和金銀掛鉤。

大元朝的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了。

從此開始,元廷就放飛自我,大約從1276年開始,元廷就瘋狂發行寶鈔,個別地方,幾百貫寶鈔都買不下來一斗小米。

而元朝的統治者,爲了滿足揮霍需要,每年增發300萬錠寶鈔,甚至還弄出了大額的新鈔,取代舊的寶鈔,把金圓券的招數也學來了。

這些事情就發生在忽必烈在位時期。

說起來諷刺,這位大元朝的開國之主,在他的治下,大元朝就已經露出了亡國之態,簡直能和西晉比爛了。

隨後的事情也就不用多說了,元廷瘋狂發行寶鈔,變着花樣發行,民間抵制,就改用金銀銅交易,元廷又不許金屬交易,誰敢不用寶鈔,就要殺頭。

可寶鈔又不停貶值,就這樣,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一直混到了黃河決口……脫脫主政,要治理黃河,就必須花錢,偏偏國庫又是空的。

脫脫就主張變鈔,重新發行新鈔,新鈔的幣值是舊鈔的兩倍。

但是在操作中間,新鈔和舊鈔又是一樣的,僅有一個區別,就是在新鈔背後蓋個戳……這麼扯淡的手段,自然是不可能維持的。

有高手乾脆僞造個戳,自己收舊鈔蓋戳,利潤翻倍,用不了幾天,就能上市飛昇。

假幣遍地,鈔法崩潰,短短几年,物價暴漲七萬倍,然後纔有了紅巾軍造反,大元朝山窮水盡……

稍微梳理一下元朝寶鈔的歷史,就能發現這裡面有無數似曾相識的橋段,比如佈雷頓森林體系,馬克超發,金圓券改革,津巴布韋的惡性通膨,甚至有葡萄牙埃斯庫多崩潰……整個一個紙幣的一百種崩潰方法了。

果然歷史上沒有新鮮事,不過是穿着不同衣服的人,把同樣的故事,一遍又一遍上演罷了。

聽也先帖木兒把這些事情說完,尤其是講脫脫變鈔的這段,他拼命給老哥往回圓,但是到了最後,他也不得不長嘆一聲。

“百姓民力凋敝,變鈔太急,官吏太惡,鈔法太爛……如此一來,百姓山窮水盡,安能不反!”

聽到了也先如泣如訴的抱怨,諸如宋濂等人都搖頭了,要不咱們就別折騰鈔法了,這玩意根本是害人的東西!

倒是龔伯遂比也先有見識,他說道:“寶鈔意在財貨流通,匯通天下,利國利民……只是不要濫發就好。如今上位佔據江南富庶之地,商賈繁華,古已有之。如果不發行寶鈔,不鼓勵商貿,唯恐對朱家軍不利。”

這時候賈魯突然開口了,“老夫也得到了消息,張士誠發行了銅錢,如果我們拿不出應對的手段,他派人到我們境內,大肆採購物資,只怕會造成很大的麻煩!”

張士誠造的銅錢叫做天佑通寶,這玩意在後世還屬於名幣大珍,在拍賣行賣出過410萬的天價。

說回當下,張士誠這個私鹽販子,常年經商,擺弄銀錢,他發行銅幣,還是很靠譜的,也相當受百姓的歡迎。

宋濂遲疑道:“既然張士誠能發行銅錢,我們爲什麼不能效仿?”

賈魯笑了,“張士誠佔據淮東之地,鹽商雲集,金銀銅錢的儲備本就很多,加之他又有大批的食鹽,只要規定收取金銀即可,他每年都能結餘下許多銀錢,發行銅子,不成問題。”

這時候劉伯溫突然低聲道:“這麼說,張士誠其實是靠着淮鹽嘍?”

賈魯點頭,“沒錯,他的確靠着淮鹽,奈何我們沒有啊!”

衆人又議了一陣子,大家基本上達成了共識,貨幣這玩意,不能不搞,如果不搞,就會被張士誠等人佔便宜,也不利經貿發展。

但是一個不好,寶鈔崩潰,後果也不堪設想。

而且朱元璋治下,缺少足夠的金銀儲備,總是不能讓人放心。

“諸公,咱們已經說了這麼多……我倒是想請教大傢伙,爲什麼發行寶鈔要以金銀爲儲備,元廷最初用生絲,爲什麼也可以?”

劉伯溫立刻道:“寶鈔不過是一張花花綠綠的紙,以紙換物,乃是空手套白狼,非有金銀背書不可!唯有如此,百姓才能接受。至於生絲,也是這個道理!”

“不!”

張希孟笑道:“說寶鈔是一張紙,並不值錢,所以必須有金銀爲儲備,看似是對的,但是田契,房契,何嘗不是一張紙?爲什麼就有價值?”

“這個……”劉伯溫再聰明也沒學過後世的金融,被張希孟問住了,只能勉強道:“田契代表田畝,房契代表房子,到底不同寶鈔。”

“不!其實大可以把寶鈔看做一份約書,只是這個約書非常特別,不是具體和某個人籤的,而是和所有人簽署的。按照約定,拿着這一份約書,可以到市面上換取相應價值的商品……所以這份約書可以不要金銀,只是能買到東西即可。”

大傢伙忍不住吸了口氣,仔細思忖張希孟的話,這時候孫炎突然開口,“張相的意思,是金銀不能吃,不能喝,拿着金銀,並沒有什麼實際的用處?”

張希孟笑了,“對了一半,但還有一半……那就是我們不知道市面上有多少東西,也不知道要多少寶鈔。如果隨意發行,肯定不可以。我們只有把寶鈔錨定在金銀之上,至少有個依據,不至於亂了。”

貨幣這東西,本就是這些傳統讀書人的弱項,想讓他們想清楚其中的關鍵,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張希孟乾脆直接道:“其實我們可以拋開金銀……只要我們弄清楚境內有多少糧食,有多少商品,每天交易,又需要多少錢,我們就能在內部發行華夏寶鈔,方便百姓。只要拿着這一張紙,能買到糧食,能繳納稅賦,其實紙和金銀,沒有什麼差別。”

“而金銀只不過是跟外面交易結算時候,才需要用到的,只是彌補差價罷了。”

“歸根到底,發行寶鈔,不是考驗我們有多少金銀,而是考驗我們對治下的瞭解,考驗我們的執政能力!”

第七百七十三章 不許士大夫再回來第五百三十六章 送張相回京第六百七十二章 爲陛下賀!第一百零二章 朱元璋做好了戰鬥準備第七百五十五章 朱標戰李相第四百零一章 羣賢畢至第五十五章 朱元璋的快樂第一百三十八章 十萬第一百一十六章 戰鼓第七百九十八章 要做周天子的朱元璋第八百二十九章 生產和建設第一百九十三章 和百姓在一起第四百四十五章 諸將才幹第八百八十九章 九鼎第二百四十七章 建廟祭祀第二百二十三章 我們也是人第六百一十三章 御賜金筆第三百一十三章 收買李善長的價碼第二百七十七章 全線出擊第二百六十七章 朱元璋歸來第八十五章 朱元璋認輸了第四百七十六章 包餃子第七百三十六章 皇家圖書館第五百八十二章 太子的高光時刻第一百五十六章 百倍奉還第一百六十七章 北伐第六百六十八章 華與夷第六百二十六章 新的省制第四章 漢高祖如何第六百一十八章 張相贈詩第一百三十章 大魄力第五百一十七章 整編山東紅巾第八百八十八章 老朱能得到的第一百二十二章 實力暴漲的朱元璋第一百七十二章 你就拿這個考驗我?第六百三十七章 拉着老朱做生意第一百六十五章 古戰場第二百零二章 祭祀先賢第七百二十六章 出將入相第一人第七百五十九章 李善長的選擇第一百零五章 趙均用覆滅第七百二十九章 雙贏就是我贏兩次第八百五十九章 變法強國第八百二十八章 努力學習大明第一百四十九章 渡江!渡江!第六百六十一章 廢掉第二百零二章 祭祀先賢第三百四十二章 一人奪一城第二百六十章 才子歸心第四百九十七章 迎親隊伍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四百二十一章 廣而告之第一百四十九章 渡江!渡江!第四百七十六章 包餃子第七十四章 羅貫中?蔣幹!第五百一十一章 咱就是要飯的第三百五十五章 樹碑立傳第一百五十八章 光復和州第二百九十二章 倒戈卸甲,以禮來降第六百零四章 新舊交替第四百二十六章 鐵礦第七十六章 送大元忠臣上路第三百七十五章 商科考試第四百四十章 捲起來的羣臣第六百六十章 倒了黴的禮部第二百九十四章 借風破城第五百零四章 朱元璋的金碗第六百九十五章 夏知鳳的親事第七百三十一章 大明的希望第四百一十五章 大好前程在嶺南第四百八十一章 中原復興第五百七十章 換了人間第三百三十九章 送你一頂白帽子第九百零三章 張太師的境界第二百二十五章 學到了了不起的本事第一百二十九章 把鷹犬變成人第七百七十六章 你到底是誰?第二百七十章 胡惟庸第五十章 天命所歸第七百九十二章 駙馬上門第三百九十二章 大誥第八百二十二章 常遇春,你要努力第二百七十一章 快速推進第二百五十七章 誰不想過得好!第四百二十八章 陷入絕境的陳友諒第四百四十六章 金牌第四百四十六章 金牌第七百五十七章 太子成熟了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六百四十四章 通過考試了第五百三十七章 御用佳品第五百五十六章 美好的姻緣第一百一十三章 花開兩朵第三百六十六章 沉甸甸的賞賜第二百七十七章 全線出擊第六百三十一章 詔獄第五百三十四章 民心在我不在你第三百三十四章 脫胎換骨第五百二十六章 張相公出馬
第七百七十三章 不許士大夫再回來第五百三十六章 送張相回京第六百七十二章 爲陛下賀!第一百零二章 朱元璋做好了戰鬥準備第七百五十五章 朱標戰李相第四百零一章 羣賢畢至第五十五章 朱元璋的快樂第一百三十八章 十萬第一百一十六章 戰鼓第七百九十八章 要做周天子的朱元璋第八百二十九章 生產和建設第一百九十三章 和百姓在一起第四百四十五章 諸將才幹第八百八十九章 九鼎第二百四十七章 建廟祭祀第二百二十三章 我們也是人第六百一十三章 御賜金筆第三百一十三章 收買李善長的價碼第二百七十七章 全線出擊第二百六十七章 朱元璋歸來第八十五章 朱元璋認輸了第四百七十六章 包餃子第七百三十六章 皇家圖書館第五百八十二章 太子的高光時刻第一百五十六章 百倍奉還第一百六十七章 北伐第六百六十八章 華與夷第六百二十六章 新的省制第四章 漢高祖如何第六百一十八章 張相贈詩第一百三十章 大魄力第五百一十七章 整編山東紅巾第八百八十八章 老朱能得到的第一百二十二章 實力暴漲的朱元璋第一百七十二章 你就拿這個考驗我?第六百三十七章 拉着老朱做生意第一百六十五章 古戰場第二百零二章 祭祀先賢第七百二十六章 出將入相第一人第七百五十九章 李善長的選擇第一百零五章 趙均用覆滅第七百二十九章 雙贏就是我贏兩次第八百五十九章 變法強國第八百二十八章 努力學習大明第一百四十九章 渡江!渡江!第六百六十一章 廢掉第二百零二章 祭祀先賢第三百四十二章 一人奪一城第二百六十章 才子歸心第四百九十七章 迎親隊伍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四百二十一章 廣而告之第一百四十九章 渡江!渡江!第四百七十六章 包餃子第七十四章 羅貫中?蔣幹!第五百一十一章 咱就是要飯的第三百五十五章 樹碑立傳第一百五十八章 光復和州第二百九十二章 倒戈卸甲,以禮來降第六百零四章 新舊交替第四百二十六章 鐵礦第七十六章 送大元忠臣上路第三百七十五章 商科考試第四百四十章 捲起來的羣臣第六百六十章 倒了黴的禮部第二百九十四章 借風破城第五百零四章 朱元璋的金碗第六百九十五章 夏知鳳的親事第七百三十一章 大明的希望第四百一十五章 大好前程在嶺南第四百八十一章 中原復興第五百七十章 換了人間第三百三十九章 送你一頂白帽子第九百零三章 張太師的境界第二百二十五章 學到了了不起的本事第一百二十九章 把鷹犬變成人第七百七十六章 你到底是誰?第二百七十章 胡惟庸第五十章 天命所歸第七百九十二章 駙馬上門第三百九十二章 大誥第八百二十二章 常遇春,你要努力第二百七十一章 快速推進第二百五十七章 誰不想過得好!第四百二十八章 陷入絕境的陳友諒第四百四十六章 金牌第四百四十六章 金牌第七百五十七章 太子成熟了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六百四十四章 通過考試了第五百三十七章 御用佳品第五百五十六章 美好的姻緣第一百一十三章 花開兩朵第三百六十六章 沉甸甸的賞賜第二百七十七章 全線出擊第六百三十一章 詔獄第五百三十四章 民心在我不在你第三百三十四章 脫胎換骨第五百二十六章 張相公出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