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開科取士

朱一斗集團徹底覆滅,朱元璋又隨即處置了原來的集慶路官吏,有貪贓枉法,甚至殺人害命的,足有八十多人判了斬立決。

隨後他又在俘虜當中,甄別出有殺良冒功,強搶民女等等惡行的將領官吏一百七十多人,也都給處死了。

足有三百多顆人頭,鮮血淋漓,超過過去三年處死的總和,金陵上下,無不駭然心驚。

朱元璋倒是很滿意,“張先生,總算沒有大開殺戒,這是你的功勞啊!”

張希孟咧嘴了,您可真會說話,外面都管您叫屠夫了,到底什麼纔算人頭滾滾?

很顯然,朱元璋理解的大開殺戒和張希孟並不在一個次元裡。

但是有一件事兩個人都沒法忽視,那就是急需人才,尤其是管理地方的人。

朱元璋已經下令,改集慶路爲應天府,改太平路爲太平府,其他各地也都在調整,這可不只是換塊牌子那麼簡單,裡面的官吏人員,機構設計,職權劃分,統統都要重新來過。一句話,推到了重建!

過去元廷的官吏,除了少數一部分能繼續留用之外,大多數都要從外面重新招募。

一句話,需要開科取士了。

“先生你看這次要怎麼辦?用不用仿效元廷,辦一次熱熱鬧鬧的科舉?”老朱很認真詢問,科舉考試這事,張家在大元朝算是權威了。

張希孟一笑,“主公,其實科舉就是個形式罷了,無非是把人聚集在一起,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覈,從中找出一部分人才,充實到相應的位置上面。所以真正關鍵的是什麼人能來參加考試,主公又打算通過考試,吸收多少人才?”

張希孟一開口,就和別人的論調不一樣……此事老朱也詢問過李善長,甚至問過賈魯和朱升,這幾位普遍都是廣攬賢才,虛懷若谷,注重實際才能,文章取士等等,說得都挺不錯的,可就是差那麼點意思。

如今跟張希孟一聊,老朱豁然開朗,他似乎懂了,都是開科取士,招攬人才,但是有個基本問題,什麼叫人才啊?

真的,你讀古文,許多詩文大家都經常抒發懷才不遇之嘆,但是你仔細研究,他們除了會寫詩文之外,真的別無才能。

不是懷才不遇,而是無纔可遇!

在歷史上,朱元璋初期的人才問題,普遍是招攬和主動投靠的。

比如李善長就是在去滁州的路上遇到的,渡過了長江,就收了宿儒陶安和李習,隨後又有汪廣洋,楊憲等人投靠,靠着這些人,撐起了早期的大局。

一直到了吳元年,也就是老朱基本奠定了南部大區王者地位,準備北伐,角逐全國總冠軍了,才宣佈設立文武二科,以考試招攬人才。

而正式登基之後,直到洪武四年,纔有了第一次正式會試,一共通過考試的只有一百二十人。

在張希孟的摻和之下,老朱足足提前了十多年,就準備科舉取士了。

從地盤上看,老朱不比歷史上大多少,但是從內部建設上看,卻是翻天覆地,全然不同。

“主公,人才分成兩種,一種是人們眼中的人才,一種是國家需要的人才,就看主公怎麼選擇了。”

“就沒有人們眼中,國家需要的人才?”老朱沉聲問道。

“或許有吧,不過名氣是一回事,辦事能力又是另一回事。而且自古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天下有名的才子鴻儒,或許就那麼幾個人。十個,二十個?可是治理國家不一樣,需要的成千上萬的人,這些人之中,就必然有很多人籍籍無名之輩,他們不是名滿天下的人物,只是能老老實實做事的循吏。”

朱元璋皺着眉頭,“你這話也有道理,可選人總要德才兼備吧?”

張希孟又是一笑,“這話固然不錯,但是德才兼備的人又是何其難得!主公覺得當下要多少官吏,才能管好應天?”

老朱頓了頓,“應天府幾十萬人,至少要上千官吏吧!”

“那主公準備通過考覈,選多少人?”

“這個……”老朱沉吟了。

張希孟笑道:“主公,所謂德才兼備,這話是沒錯,但聖人又說,人之初,性本善。天下間除了極少數大奸大惡,不能使用的人之外,無德小人又有多少?而且所謂選擇德才兼備者,如果沒有監督,沒有審覈,誰又能管住自己的手腳?”

“所以說君子慎獨,天下的真君子不多,大多數人都是平凡的普通人罷了,給他們機會,管理嚴格,監察明晰,就少犯一點錯,反之,就嚴重一些,僅此而已。”

張希孟壓低聲音,“主公,我再說幾句過分的話,所謂挑選名滿天下的賢才,挑選德才兼備的人才,按照這個標準,當下主公能挑選出來的不過幾十人罷了……這幾十個人能幹什麼,把幾個府的知府填滿了,知縣填滿了,安排一些監察人員,留幾個隨軍的參議,幫着主公謀劃軍務,供應軍需,也就能做到這一點罷了。”

“那府衙,縣衙,軍中辦事的人,要怎麼挑選,充實?還不是讓這些‘德才兼備’的天下名士來選嗎?主公以爲然否?”

張希孟幾句話說完,老朱驟然變色!

他迅速意識到了事情的根本……其實這就不是什麼德啊,才啊的問題,是他這個主公能直接使用多少人才的問題。

再根本一點,就是他能有多大權力的根本問題!

老朱凝重起來,過了良久,他才長長一嘆,伸出手,搭在張希孟的肩頭,發自肺腑道:“先生,這種話,也只有你能告訴咱了!”

話不用多說,朱元璋已經心裡有數。

其實稍微推敲一下科舉考試,就會發現一個很好玩的情況,以明代爲例,三年一次的科舉,每次錄取三四百人,也有一二百人的。

反過來再看大明的官職,七品以上的,從外面的縣令、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到京城六部九卿,各部的郎中、主事、員外郎,應該也就幾千人。

也就是說,十次科舉,三十年的時間,正好把這些官職輪換一遍。

假如進士的平均年齡是三十歲,而古人的平均壽命是六十歲……又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邏輯閉環了!

也就是說,一個人一旦考上了進士,哪怕是三甲同進士,也能外放當縣令,如果他沒什麼追求,不求有功,只求無過,完全可以平平安安過三十年,享受躺贏的完美人生!

在考上進士之前,你可能十年寒窗,可能動心忍性,但只要考上了,就只剩下快樂了。

無病無災,瀟瀟灑灑,當一輩子人上人,你的後代子孫還能跟着享福。

瞧,科舉多是一件美事啊!

當然了,朝中黨爭,互相明槍暗箭,自然少不了。但是對不起,這不過是士人集團的風風雨雨罷了,即便那些鬥爭落敗的,不管是去南京六部,還是回鄉當宅男,都要比尋常百姓高一萬倍。

人家只是從三十三天,掉到了三十天罷了,一樣不接地氣。

一句話,科舉考試,看似是朝廷的掄才大典,爲國選才,考出來的都是天子門生。

但是稍微分析你就會發現,科舉不過是官員的新陳代謝,更新換代罷了。

而且通過人數限制,還極大地降低了競爭強度。

保護的不過是能考上進士的精英士人的利益。

大約就是除了牛津和劍橋之外,其他的大學不算大學一樣,考不上進士的士人不算士人。而一旦考上了進士,就能保證一輩子的榮華富貴,只要不作死,就能活得很好很舒服,人均漢弗萊了屬於是。

這種事情除了張希孟,還真沒人會告訴老朱。

而除了老朱之外,其餘的皇帝,面對已經完美閉環的科舉體系,文官集團,除了大呼如之奈何,就根本沒有別的辦法。

稍微有點出息的皇帝只能放出廠衛,靠着家奴惡犬,跟成熟的文官集團鬥爭,結果如何,也就不言而喻了。

“先生的意思,咱要多招攬人才,增加錄用的數量……可那樣一來,不是又會增加開支嗎?說到底,擔子不還是要落在百姓身上?”

張希孟一笑,“主公,就算少錄取,地方上的事情不能沒人做,一樣要招募書吏,只是不用經過科舉罷了,李先生原本不就是這種小吏嗎!主公多錄取,讓人寬進嚴升……進來的人多了,標準低了,也就不用像兩宋那樣,花費巨資養士。而人一多,自然就會競爭激烈起來。原本通過科舉,就能得到一個知縣位置,現在通過考試,只是書吏而已,想要當知縣,就需要賣力做事,才能順利殺出重圍……主公請想,這樣一來,是不是就能選出一批真正的幹吏了?”

朱元璋深深吸了口氣,徹底心服口服,再無疑慮。

老朱終於終於敲定了計劃,要廣攬賢才,第一批招募的人員,計劃就有五百人之多。

消息迅速傳開,就連距離應天不遠的丹徒,都得到了消息。

丹徒的一名儒者名叫歐陽蘇,面對如此手筆,也是目瞪口呆,這個姓朱的到底在打什麼算盤?

他一時沒有主意,只好把這些日子以來,金陵發生的情況,寫信告訴老朋友,請教他的看法。

而歐陽蘇的這位老朋友,叫劉基!

第二百四十一章 敗得真慘第四百五十三章 自投羅網的王保保第五百九十六章 及時雨張先生第六十六章 郭子興,你不要過來呀!第十七章 炮戰又贏了第九十五章 天生神將第三百二十八章 雙向奔赴第四十三章 朱元璋南下第八百六十八章 尊皇攘夷第六百七十五章 尷尬的老朱第十五章 挺住了第五百九十八章 相逢一笑第八百五十三章 天下一家,萬民一心第六百九十九章 濟民學堂,救濟斯民第二十六章 帝王格局第八百八十章 震怒第六百二十七章 又是大案第四百四十三章 第五步,北伐第五百二十五章 張士誠,降了!第一百八十二章 實幹興邦第八百零八章 第一個公國第二百九十六章 杭州不在談判之列第七百九十九章 望弟成龍第七百五十八章 霹靂第七百九十二章 駙馬上門第二百二十八章 考試多是一件美事第八百四十章 聰明人第一百五十二章 都督妙策第二十章 造反了第六百六十二章 李善長的高光時刻第三百九十二章 大誥第八百六十二章 張太師是我叔叔第七百九十二章 駙馬上門第六百九十九章 濟民學堂,救濟斯民第七百六十一章 新相第八百七十三章 咱投洪武大帝了第二百二十章 投朱一念起第二百四十三章 我們並肩作戰吧!第五百五十二章 張相封神了第三百八十九章 紅巾大聯軍第八百七十一章 皇家科技進步獎第五百三十三章 正本清源第七十五章 處置第五十章 天命所歸第六百六十五章 洪武十年是個大日子第二百七十五章 高下立判第三百零三章 即吳王位第四百三十八章 和尚不難爲和尚第一百二十六章 糧食就是一切!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元最後的柱石第七百三十一章 大明的希望第六十七章 咱曾經來此要過飯第六百四十二章 重新上學第四百四十三章 第五步,北伐第七百六十五章 張家也有逆子第七百六十二章 高招第三百一十五章 財政第二百章 張希孟被盜了第七百二十八章 母后給我撐腰第三百章 真孔孟之道第七百六十章 陛下叫我陛下第七百八十六章 我會保你的第五百七十一章 大明的後起之秀第五百九十八章 相逢一笑第五百零六章 張先生不常有第四百六十一章 老朱的處罰第六百二十三章 北方也要移民第九十八章 元軍六十萬第二百零四章 大盜現身第六百二十章 紀念館第七百零五章 北大的鎮校之寶第八百八十六章 公平無止境第七百四十一章 來自老朱的賞賜第三十一章 吃朱家的飯,使朱家的錢第四百六十一章 老朱的處罰第三百四十三章 不要當亡國之君第八百七十二章 應天上空的眼睛第四百四十三章 第五步,北伐第六百四十六章 大權在握的朱棣第三百九十章 探查民情第五百四十九章 喜事第五百四十二章 最強鮎魚效應第三百六十九章 濟民學堂第三百一十一章 張相是個大好人第五百五十一章 諭燕雲檄第七百八十章 親事來了第一百七十八章 劉基,你被捕了第五百五十二章 張相封神了第二百六十一章 再次被盜的張希孟第二百一十四章 影響深遠第三百九十一章 天大地大,國法最大第三百三十五章 反抗,不屈第七百七十五章 朱元璋的童年第一百三十二章 圖謀天下的雄心第六百四十七章 你們對得起我爹嗎?第四十七章 恢復舊山河第八百五十三章 天下一家,萬民一心第四百四十二章 向張相學習第三百零四章 國珍飄零半生第二百七十一章 快速推進
第二百四十一章 敗得真慘第四百五十三章 自投羅網的王保保第五百九十六章 及時雨張先生第六十六章 郭子興,你不要過來呀!第十七章 炮戰又贏了第九十五章 天生神將第三百二十八章 雙向奔赴第四十三章 朱元璋南下第八百六十八章 尊皇攘夷第六百七十五章 尷尬的老朱第十五章 挺住了第五百九十八章 相逢一笑第八百五十三章 天下一家,萬民一心第六百九十九章 濟民學堂,救濟斯民第二十六章 帝王格局第八百八十章 震怒第六百二十七章 又是大案第四百四十三章 第五步,北伐第五百二十五章 張士誠,降了!第一百八十二章 實幹興邦第八百零八章 第一個公國第二百九十六章 杭州不在談判之列第七百九十九章 望弟成龍第七百五十八章 霹靂第七百九十二章 駙馬上門第二百二十八章 考試多是一件美事第八百四十章 聰明人第一百五十二章 都督妙策第二十章 造反了第六百六十二章 李善長的高光時刻第三百九十二章 大誥第八百六十二章 張太師是我叔叔第七百九十二章 駙馬上門第六百九十九章 濟民學堂,救濟斯民第七百六十一章 新相第八百七十三章 咱投洪武大帝了第二百二十章 投朱一念起第二百四十三章 我們並肩作戰吧!第五百五十二章 張相封神了第三百八十九章 紅巾大聯軍第八百七十一章 皇家科技進步獎第五百三十三章 正本清源第七十五章 處置第五十章 天命所歸第六百六十五章 洪武十年是個大日子第二百七十五章 高下立判第三百零三章 即吳王位第四百三十八章 和尚不難爲和尚第一百二十六章 糧食就是一切!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元最後的柱石第七百三十一章 大明的希望第六十七章 咱曾經來此要過飯第六百四十二章 重新上學第四百四十三章 第五步,北伐第七百六十五章 張家也有逆子第七百六十二章 高招第三百一十五章 財政第二百章 張希孟被盜了第七百二十八章 母后給我撐腰第三百章 真孔孟之道第七百六十章 陛下叫我陛下第七百八十六章 我會保你的第五百七十一章 大明的後起之秀第五百九十八章 相逢一笑第五百零六章 張先生不常有第四百六十一章 老朱的處罰第六百二十三章 北方也要移民第九十八章 元軍六十萬第二百零四章 大盜現身第六百二十章 紀念館第七百零五章 北大的鎮校之寶第八百八十六章 公平無止境第七百四十一章 來自老朱的賞賜第三十一章 吃朱家的飯,使朱家的錢第四百六十一章 老朱的處罰第三百四十三章 不要當亡國之君第八百七十二章 應天上空的眼睛第四百四十三章 第五步,北伐第六百四十六章 大權在握的朱棣第三百九十章 探查民情第五百四十九章 喜事第五百四十二章 最強鮎魚效應第三百六十九章 濟民學堂第三百一十一章 張相是個大好人第五百五十一章 諭燕雲檄第七百八十章 親事來了第一百七十八章 劉基,你被捕了第五百五十二章 張相封神了第二百六十一章 再次被盜的張希孟第二百一十四章 影響深遠第三百九十一章 天大地大,國法最大第三百三十五章 反抗,不屈第七百七十五章 朱元璋的童年第一百三十二章 圖謀天下的雄心第六百四十七章 你們對得起我爹嗎?第四十七章 恢復舊山河第八百五十三章 天下一家,萬民一心第四百四十二章 向張相學習第三百零四章 國珍飄零半生第二百七十一章 快速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