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屯田養兵

時間到了大元至正十三年的最後一個月,張希孟掰着手指頭計算,他到這個時空已經一年了。

總結過往,他首先活了下來,其次,在朱元璋的麾下,地位拔羣,頗受尊敬,屬於混得算是不錯的。

而朱元璋更是進步飛快,他在過去的一年,終於甩開了郭子興的控制,開始大刀闊斧,發展自己的勢力。

盤點老朱麾下之兵,總數逼近四萬,已經大大超過了郭子興,便是彭大和趙均用也多有不如。

如果老朱是個急功近利的短視之人,大可以就地稱王,當一方諸侯,快活自在。

可是很顯然,老朱並沒有這麼做。

相反他還憂心忡忡,因爲默默計算之後,老朱發現他的錢糧缺口非常嚴重。

爲此朱元璋不得不在小年,把李善長和張希孟叫來,三個人湊在一起,商討兵馬財稅的緊要問題。

朱元璋首先把目光放在了張希孟身上。

“先生,咱現在有多少兵,多少馬?”

張希孟立刻道:“回主公的話,自湯和千戶以下,一共有三十六個千戶,其中三個騎兵千戶。另外馮家兄弟攜妙山寨人馬投靠,按理說,也能編成一個千戶,總的算來,主公的士卒在三萬七千人以上,軍中騎兵一千五百人,另外護衛騎兵三百,擁有馬匹八千多匹。”

聽完張希孟的介紹,老朱連連點頭,“可是不少了,那這些兵馬情形如何?可都能打?”

張希孟搖頭,“能戰的自然首推臨淮舊部,主要集中在前十個千戶……也正是這十個千戶,基本上能做到脫產,其他的千戶,還遠遠不夠。”

很顯然,在老朱的麾下,也形成了甲種千戶和乙種千戶的區別,甲種千戶裝備好,戰鬥力強,着甲率能超過三成五,個別能達到一半以上。

這十個千戶,也就是馮國用見到,那些能夠練五天休一天的。

所以說老朱讓馮國用隨便看,到了張希孟這裡,也就是安排他參觀最強大的部分……難不成誰還會主動讓人看自己的不足?不能夠啊!

說穿了,這就是張希孟這個大秘書的操作空間,而且還是老朱允許的。

這些士兵訓練得狠,伙食待遇也是相當不錯的,基本兩三天能吃到一頓葷腥。爲了保證他們的供應,馬氏甚至專門找了一羣婦人養殖雞鴨。

可即便如此,營養供應還是不足的,不可能每天都進行武裝越野長跑那種高強度的訓練,只能隔兩三天一次。但這也足夠了,別說彭大和趙均用這些人,就算是元廷的精銳,也未必能達到這個程度。

而且訓練五天休一天,還有一層考慮,就是把士兵拴在軍營裡,免得這幫精力旺盛的小夥子出去鬧事。

軍規軍紀,是朱元璋非常在乎的,他時常晚上巡營,發現有人賭博,或者夜不歸宿,就會嚴懲。

鞭笞,罰去掃茅房,都是家常便飯。

說完了前十個千戶,後面的就拉胯了,這裡面的兵以驢牌寨和橫澗山爲主,有許多就是元廷徵召抓來的壯丁,戰鬥力相當成問題。

雖然努力整頓,但也僅僅是初具規模。

他們在老朱手下,主要起輔助作用,平時的訓練也是訓三天,休一天。不但強度下來許多,還要承擔一些土木工程,營房建造,有點類似廂軍的存在。

不過有一點是明確的,不管是哪個千戶,只要在老朱手下,就都能吃飽。

主力千戶有訓練伙食補貼,可以吃到肉,其他的士兵也偶爾能得到,大約是十天一次。而且跟大傢伙講清楚,以後咱們地盤大了,條件好了,或者你們立了大功,就可以升格,比照主力千戶。

同樣的,如果主力千戶不給力,那就面臨着降級的風險。

不用問了,這種捲起來的主意,一定是張希孟出的。

但是即便區別對待,每個士兵一天一斤糧還是必須的,尤其是乙種千戶,油水少,糧食還要更多。

在軍中永遠都別跟人比飯量,一頓能吃一盆的狠人也不是沒有。

“快四萬人,一天就是四萬斤糧食,一個月就要一萬石,一年就要十二萬石。這還只是平時消耗……如果遇到了戰事,需要徵調民夫,搬運糧草輜重,消耗的就是幾倍還多。再有那幾千匹戰馬還沒算,論起消耗,八千匹馬,可不比四萬人少。”

李善長默默算着,隨即眉頭緊皺,十分爲難。

“上位,當下咱們的糧食來源還是很少的,主要是……搶。”李善長也沒避諱,濠州兵馬潰散,朱元璋弄了不少糧食,後來雖然給了郭子興一些,但是又從徹裡不花那裡弄來了更多。

再加上抄了盧家,朱元璋的起步糧食約有六萬石。

隨後攻取驢牌寨,拿下橫澗山,繳獲了三萬石,又滅了沐氏,得到了一些糧食。

算下來也就是十萬石出頭。

到目前爲止,已經消耗了差不多七萬石,剩下的也就夠吃幾個月了,還是在沒有大規模作戰的情況下,不然糧食就真的不夠了。

“既然以往靠搶,那咱們周圍,還有沒有能搶的地方?可以補充軍糧?”老朱又沉聲問道。

這一次張希孟開口了,“主公,怕是不行了,接下來最大的一塊肉,也就是滁州了。可滁州商賈往來,貿易繁榮。人口也多,消耗也大。如果我們搶掠糧食,造成百姓饑荒,着實會損傷主公威名。”

李善長見張希孟說了,便也不顧忌了,直接道:“上位,卑職算這一筆賬,也是想提醒上位,馮家兄弟提議攻取集慶,眼光是不錯,但是以當下的情形來看,確實不行。咱們已經分了土地,最好要等百姓有了收穫,稅糧交上來,糧倉豐盈,輜重充實之後,才能大舉用兵。步步爲營,穩紮穩打,這纔是王者之師!”

很難得,在對待糧食這件事情上,張希孟和李善長高度一致。

說到底老朱走的不是打一處搶一處,吃光分光再找下一處的流寇路線,而是要均分田畝,建立穩固根據地,一步一個腳印,穩穩當當,走向勝利的王道路線。

因此必須仔細計算兵力財力,有多少兵馬,幹多大的事情。

老朱仔細沉吟,又問道:“李先生,眼下咱有多少百姓?”

“回上位,眼下咱們的百姓得自臨淮周圍,有一萬多人,攻取橫澗山之後,得七萬左右,加之定遠等地,如今上位擁有百姓不到十五萬,如果攻取滁州等地,治下百姓能達到三十萬之數。”

老朱聽到這裡,不由得吸了口氣,就算按照三十萬口計算,供養四萬兵,不足十人養一個兵,這個負擔也是太大了。

只有這點人,合理嗎?

張希孟覺得不但合理,而且還多虧了老朱名聲好,周圍的百姓主動聚攏過來,沒有四處逃跑,不然還沒有這麼多人哩!

按照史料記載,洪武二十六年,全國清查,鳳陽府擁有七萬九千多戶,一共四十多萬口。

即便算上隱藏的戶口,整個鳳陽府,也就五十萬人左右,別忘了在老朱治下,藏匿戶口不會太多,不然砍刀就下來了。

而且明朝立國之後,鳳陽府是擴大了許多的,領五州十三縣,屬於超級大府,中都規制。

顯然元末的濠州,遠沒有這麼多人。

要說起來,還是多虧了知院老張,他聚集了十萬兵卒家屬,屯兵橫澗山,算是給了老朱一個超級大補丸。

如果沒有他的助攻,老朱治下的百姓,也就五七萬出頭,畢竟他現在真正控制的也就是定遠一縣罷了。

“算來算去,還是人少兵多,百姓太苦了。”朱元璋長嘆一聲,扭頭又問李善長,“李先生,定遠等地,田畝可有多餘的?”

“有!”李善長道:“寶公河,濠水,周圍都是良田,周圍也有許多撂荒的田地。”

朱元璋想了想道:“有田畝就好,下令將士們,耕種屯田,咱跟着大傢伙一起幹!”

李善長一愣,“上位,這恐怕不妥吧!”

朱元璋笑道:“沒什麼不妥的,咱就是耕田的出身,以前想種田還沒有地可種哩!”

張希孟撫掌一笑,“善哉,這就叫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對,就叫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老朱欣然笑道。

唯獨李善長,堂堂一方之主,跑去耕田,像話嗎?

李善長還想勸兩句,哪知道朱元璋道:“張先生年紀太小,李先生,你就隨着咱下地幹活,給大傢伙做個表率吧!”

第六百二十八章 金盃白刃第三百五十五章 樹碑立傳第四十七章 恢復舊山河第九百零六章 倭國內戰第八百一十二章 咱們是陛下的鄉親第六百九十三章 請張相爲學生複姓第五百七十章 換了人間第八百五十章 一不小心成功了第六百二十章 紀念館第七百三十六章 皇家圖書館第五百三十九章 門下省考試第六百六十四章 有福氣的高麗第五十三章 沐家非但不投降,還膽敢偷襲!第一百六十一章 三大紀律第二百一十二章 不可嘉獎第一百八十六章 張先生來了第三百零四章 國珍飄零半生第九十七章 老朱的兩套體系(三更到)第八百六十五章 均分田畝,救濟斯民第七百八十五章 出口惡氣第三百五十一章 俘虜樓船第四百四十一章 平分華夏第五百四十七章 文丞相,可以告慰了第六百零七章 張相回到了忠誠的應天第五百三十四章 民心在我不在你第五百四十二章 最強鮎魚效應第五百三十六章 送張相回京第十三章 重八守城第三百七十九章 大宋亡於此,大明興於此第三百六十章 大哥,我還活着!第一百二十八章 俘虜工作第四百零四章 朱元璋的承諾第二百一十五章 加倍撫卹第三百三十五章 反抗,不屈第二百二十一章 大元忠臣,我們有的是第七百一十五章 朱棣低頭了第九百零二章 大明正黑旗第六百五十二章 不是謀反第四十一章 收穫滿滿第七百八十九章 駙馬牽連其中第二十一章 殺出去第八百九十九章 准許加入華夏第二百二十四章 張士誠看戲第九十五章 天生神將第四百一十七章 國法無情第六百三十二章 張相公覺得你死定了第八百七十六章 好學生第二百三十八章 朱家軍的優勢第三百六十二章 死一百次第二百四十七章 建廟祭祀第五百五十一章 諭燕雲檄第三百八十二章 建立什麼樣的國家第六百九十九章 濟民學堂,救濟斯民第一百四十七章 戰船相連用火攻第七百一十三章 來自張希孟的報復第九百零二章 大明正黑旗第二百三十章 敲打老李第六百三十四章 處死二侯第八百一十四章 張太師的高招第六百八十二章 張庶寧的大生意第六百二十五章 大明的花朵們第五百五十九章 歡慶勝利第四百一十章 歡迎投降第八十三章 好姐夫第八百四十章 聰明人第三百二十一章 教導下屬第四百四十七章 留給後人的財富第十二章 示兒第五百四十一章 來自皇家的肯定第二百一十二章 不可嘉獎第九百零一章 大興土木第一百七十六章 開科取士第八十一章 珍珠翡翠白玉第六百零三章 做天子的工具人第二十三章 真龍入海第八百二十七章 農學家朱元璋第六百九十四章 許觀的信第六百零一章 不能讓皇后太寒酸第八百五十七章 大明和羅馬的結合第八百二十五章 皇家樂第五百三十四章 民心在我不在你第四百四十八章 織毛衣第二十九章 朱重八闖關第四百五十章 聚餐慶生第八十五章 朱元璋認輸了第八百八十七章 清算皇家資產第五百五十一章 諭燕雲檄第二百二十三章 我們也是人第二百二十三章 我們也是人第八百零四章 老朱的信用第五百五十二章 張相封神了第二百九十四章 借風破城第二百九十章 神將常遇春第一百六十三章 輕鬆出獄第七百一十八章 第一大案第七百六十四章 朱元璋要寫書第五百五十章 出征大典第一百四十二章 巢湖水師第六百四十八章 遼東大捷
第六百二十八章 金盃白刃第三百五十五章 樹碑立傳第四十七章 恢復舊山河第九百零六章 倭國內戰第八百一十二章 咱們是陛下的鄉親第六百九十三章 請張相爲學生複姓第五百七十章 換了人間第八百五十章 一不小心成功了第六百二十章 紀念館第七百三十六章 皇家圖書館第五百三十九章 門下省考試第六百六十四章 有福氣的高麗第五十三章 沐家非但不投降,還膽敢偷襲!第一百六十一章 三大紀律第二百一十二章 不可嘉獎第一百八十六章 張先生來了第三百零四章 國珍飄零半生第九十七章 老朱的兩套體系(三更到)第八百六十五章 均分田畝,救濟斯民第七百八十五章 出口惡氣第三百五十一章 俘虜樓船第四百四十一章 平分華夏第五百四十七章 文丞相,可以告慰了第六百零七章 張相回到了忠誠的應天第五百三十四章 民心在我不在你第五百四十二章 最強鮎魚效應第五百三十六章 送張相回京第十三章 重八守城第三百七十九章 大宋亡於此,大明興於此第三百六十章 大哥,我還活着!第一百二十八章 俘虜工作第四百零四章 朱元璋的承諾第二百一十五章 加倍撫卹第三百三十五章 反抗,不屈第二百二十一章 大元忠臣,我們有的是第七百一十五章 朱棣低頭了第九百零二章 大明正黑旗第六百五十二章 不是謀反第四十一章 收穫滿滿第七百八十九章 駙馬牽連其中第二十一章 殺出去第八百九十九章 准許加入華夏第二百二十四章 張士誠看戲第九十五章 天生神將第四百一十七章 國法無情第六百三十二章 張相公覺得你死定了第八百七十六章 好學生第二百三十八章 朱家軍的優勢第三百六十二章 死一百次第二百四十七章 建廟祭祀第五百五十一章 諭燕雲檄第三百八十二章 建立什麼樣的國家第六百九十九章 濟民學堂,救濟斯民第一百四十七章 戰船相連用火攻第七百一十三章 來自張希孟的報復第九百零二章 大明正黑旗第二百三十章 敲打老李第六百三十四章 處死二侯第八百一十四章 張太師的高招第六百八十二章 張庶寧的大生意第六百二十五章 大明的花朵們第五百五十九章 歡慶勝利第四百一十章 歡迎投降第八十三章 好姐夫第八百四十章 聰明人第三百二十一章 教導下屬第四百四十七章 留給後人的財富第十二章 示兒第五百四十一章 來自皇家的肯定第二百一十二章 不可嘉獎第九百零一章 大興土木第一百七十六章 開科取士第八十一章 珍珠翡翠白玉第六百零三章 做天子的工具人第二十三章 真龍入海第八百二十七章 農學家朱元璋第六百九十四章 許觀的信第六百零一章 不能讓皇后太寒酸第八百五十七章 大明和羅馬的結合第八百二十五章 皇家樂第五百三十四章 民心在我不在你第四百四十八章 織毛衣第二十九章 朱重八闖關第四百五十章 聚餐慶生第八十五章 朱元璋認輸了第八百八十七章 清算皇家資產第五百五十一章 諭燕雲檄第二百二十三章 我們也是人第二百二十三章 我們也是人第八百零四章 老朱的信用第五百五十二章 張相封神了第二百九十四章 借風破城第二百九十章 神將常遇春第一百六十三章 輕鬆出獄第七百一十八章 第一大案第七百六十四章 朱元璋要寫書第五百五十章 出征大典第一百四十二章 巢湖水師第六百四十八章 遼東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