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八章 遼東大捷

西風漫卷,旗幟飄揚,李文忠坐在馬背上,身上披着厚厚的戰襖,頭盔垂下來的狗皮外沿,護住了耳朵和脖子。

同他一樣,明軍將士,從頭到腳,都被包裹嚴實,手裡持着刀槍,隊伍之中,有火槍,野戰炮,可謂是武裝到了極致。

這也是李文忠他們敢於橫掃遼東的本錢所在。

從洪武七年,到洪武九年秋,差不多有兩年半的時間,大明朝堂相對平穩,沒有什麼大的動靜。

但也僅僅是從應天來看,如果放眼全國,毫不誇張講,變化就一天沒有停止過。

越國公胡大海督修五千裡烽火臺,從山海關,一直延伸到大同,等於給大明的北疆加了一道預警線。

每逢秋冬之時,烽火燃燒,狼煙四起。

北元的兵馬不時南下劫掠,他們攻擊烽火臺,搶掠百姓,劫掠人口,簡直像是一羣蝗蟲,無惡不作,無物不搶。

同樣的,朱文正,李文忠,還有許多將領,則是果斷領兵,予以還擊。

他們甚至效仿藍玉,選派精銳騎兵,直接深入草原,放火燒燬北元的帳篷,果斷驅逐北元部落,逼得他們大步北退。

經過兩年多的較量,朱文正和李文忠手上的精銳騎兵已經達到了三萬出頭。

要知道明軍剛剛光復北平的時候,手上能集結的騎兵,也就一萬多人罷了,其餘只能算是騎馬步兵。

現在僅僅是精銳的職業鐵騎,就有三萬多人!

在騎兵暴漲的背後,是大批的步兵,老兵,離開了軍營……但是這些人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解甲歸田,回到了鄉下。

數以萬計的老兵,被安排在了燕雲之地。

一座座烽火臺,一個個堡壘墩臺,鄉村鎮子,乃至軍屯田莊……都有老兵的身影。

忙活這些事情的人,正是太子朱標。

在這個龐大的國家裡,最重要的事情永遠不是朝廷的精明決策,而是地方上踏踏實實的執行落實。

而偏偏這些事情又不是那麼起眼,很多人都懶得着墨。

比如張希孟在北平的時候,定下了修建烽火臺的要求,然後他回京了,烽火臺就修成了?想什麼呢?

好幾千裡,需要考察位置,運輸建材,安排人手。

胡大海沒日沒夜忙活,也僅僅是初具規模罷了。

再比如說劃分行省,也似乎是一聲令下,就已經順利完成。事實當然不是如此,圍着每一個行省的邊界走一圈,那也需要好幾個月的時間。

而且界限劃清楚了,還要重新建立黃冊,編戶齊民,針對稅收的魚鱗冊,還要重新安排糧長,規劃路線。

然後新劃定的行省,還要興建官署,安排人員,他們要對下面的人口土地,稅收刑名,建立起管理秩序……

凡此種種,簡直瑣碎到了極致。

朝廷的政令需要一級一級傳達,下面的事情需要層層報告……這兩年多的時間裡,中書省忙得昏天黑地。

李善長那麼能耐的一個人,竟然都有點招架不住。

他不得不奏請朱元璋,給胡惟庸加了參政銜,然後將超過半數的公務,分給了汪廣洋和胡惟庸,可即便如此,老頭子的皺紋也一天比一天深。

張希孟這邊同樣不輕鬆,他給門下省謀到了巨大的權柄。

但僅僅是給百官建立檔案,就一直忙活到了現在,還僅僅是八成而已。

不是下面人怠惰,實在是忙不過來。

原本存在吏部的檔案,僅僅包括九品十八級,非正式官吏,根本不在其中。武將也不歸他們管,更不要說拱衛司這些衙門了。

到了張希孟這裡,不得不悉數收回,同時還要把十倍數量的書吏納入其中,武將也要管過來,甚至各級學堂,表現突出的學生,都要歸入門下省的卷宗裡。

劉伯溫,姚廣孝,這都是多大本事的人,面對如此浩大的工程,他們也只能徒呼奈何,除了拿出愚公移山的勁兒,別的辦法是一點也沒有。

別忘了,張希孟還要負責修史。

浩如煙海的史料,內容複雜無比。

雖說下面有一堆大家名儒,張希孟依舊忙得不可開交。

而且這還不算最麻煩的,張希孟從朱元璋手裡忽悠來了幾百萬兩金銀,要投資船廠,要對外航海,探查海外的情況。

船隊出去,哪怕到最近的琉球、倭國,也要幾個月時間。

沒有足夠的前置作業,一切都是空談。

所以說,這兩年多,基本上都是在繁雜而瑣碎的忙碌中度過的。

張希孟如此,朱元璋如此,大明王朝也是如此。

幸運的是,到了今天,也差不多開始收穫了。

朱標回京之後,除了早晚去朱元璋那邊問安,多數的時間,就是到張希孟這邊,看看國史館修書,瞭解下門下省的卷宗整理情況。

另外還有針對百官的考評,就在今年到明年上半年,也就是朱元璋御極十年之前,要完成一次規模龐大的考試。

所有官吏,自上而下,挨個過關!

包括張希孟在內,都要寫一份自我剖析,然後交給朱元璋。讓老朱決定他的去留。

如果朱元璋一時生氣,那麼完蛋了,張希孟就只能乖乖滾蛋。

這玩意的恐怖程度,簡直比封神榜還嚇人幾倍。

文武官吏,誰也跑不掉。

朱標看着都覺得頭皮發麻,不寒而慄。

“先生,我剛剛查閱了北平官吏的情況,這裡面說有三成以上,是元廷遺留的舊官,以我的瞭解,只怕還要更多,應該有四成,這裡面還有不少私自改名的。”

張希孟並不意外,眼下既沒有國家反詐,又沒有人臉識別,那些元廷老吏,換個身份,到別的縣,重新考個身份出來,根本沒有難度。

還有,原本元廷的控制就不嚴密,卷宗檔案,亂七八糟,現在大明立國,花了這麼長時間,也就是初步建立起來一套體系而已。

“此前門下省的考評,都只能是小打小鬧,沒有觸動要害,殿下知道是爲了什麼嗎?”張希孟笑呵呵問道。

朱標怔了怔,他說道:“先生,弟子說的不一定對啊,我以爲先生的意思,應該是先要有一個國家體統,有個框架,然後才能勵精圖治,治理更好!”

張希孟含笑道:“沒錯,看起來殿下這些年,確實悟到了不少治國的妙招啊!”

朱標臉上泛紅,“先生謬讚了,其實弟子還是糊塗着,也不知道該從那裡下手。”

“然後你就放出了燕王,讓他攪亂一池春水!”張希孟又把話題轉到了朱棣身上,朱標越發尷尬,臉上發燒,“先生休要責怪,弟子,弟子這麼幹,確實不像個好哥哥,弟子慚愧!”

張希孟笑道:“你慚愧什麼!朱棣是藩王,朱樉、朱棡都是,你要當上了皇帝,坐上了龍椅,還能處處念着兄弟情,把國事都耽誤了?說到底,大傢伙都扮演着各自角色,都是大明王朝的磚瓦罷了。”

張希孟道:“不過根據我得到的消息,燕王朱棣這回弄出來的動靜有點大!”

朱標下意識一怔,因爲張希孟說大,那就一定很大,而且還是大得沒邊那種。

“先生,他,他處置了官吏,還是殺了豪強?又或者惹了什麼大簍子?”朱標的心怦怦亂跳,他覺得自己草率了,主要是低估了朱老四的能耐。

“他給李文忠和朱文正下了嚴令,讓他們倆督兵攻下遼陽,光復遼東。如果做不到,就要殺頭!”

“什麼?”

朱標都傻了,“誰給他的膽子啊?一個是堂兄,一個是表兄,而且都是軍中大將,立下赫赫戰功。朱棣毛都沒長齊,敢號令他們,還敢喊打喊殺,這小子瘋了?

“先生,我,我現在就給他們寫信,解釋這事。四弟實在是太荒唐了!”

張希孟忍不住一笑,“殿下,我覺得你該想的是,萬一打贏了,這功勞怎麼算?”

朱標怔住了,怎麼算?

他怎麼知道怎麼算!

“先生,這幾年囤積糧草,探查軍情,安排兵馬,乃至修烽火臺,可都是早就按部就班準備的,老四能有什麼功勞!”

張希孟大笑,“可他下了出兵命令啊!”

朱標瞬間瞠目結舌,簡直無言以對,剛想想張希孟請教,只見張希孟連連搖頭,“這是你們的家事,我可管不了,自己想辦法去!”

朱標真爲難了,一連好幾天,都沒有睡好覺,他盯着兵部那邊的消息,既盼着前方的捷報,又擔心不知道怎麼善後。

可是不管他怎麼忐忑,前方的戰局卻不是朱標能左右的。

李文忠急行軍,只用了半個月的功夫,就殺到了遼陽城外,與此同時,在義州等地盤踞的關鐸所部,也殺了上來。

而關鐸軍的前鋒,居然也是老朋友,正是大將張定邊。

這位一口長刀,所向披靡,這是個能讓常遇春汗顏的猛士。

遼東元軍,何德何能,竟然能享受到這個福氣!

隨後的事情就簡單了,明軍長驅直入,分進合擊,一個個的城市光復,前後一個月的光景,明軍拓土兩千裡,招降蒙古、女真諸部,總計二十萬帳,遼東大部平定。

這一日朱棣剛剛抵達北平第十天,一個巨大的餡餅,砸到了他的頭上。

“恭喜殿下,賀喜殿下啊!殿下旗開得勝,一道命令,就拿下了遼東啊!”

朱棣眼珠子眨巴了幾下,這是真的嗎?怎麼跟做夢似的?

花煒還攛掇他,趕快向應天報捷吧!

朱棣下意識摸了摸屁股,他把朱文正和李文忠寫在了前面,自己署名第三位,然後才蓋上了北平留守司的大印。

“只要不打屁股就行了!”

第四百零一章 羣賢畢至第四百零三章 皇帝的誕生第四百章 登基大典的嘉賓第五百七十八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五十七章 裝備碾壓第二百三十七章 贅婿噬主第七百四十八章 皇孫染病第六百一十六章 朱棣的第一場勝利第一百二十五章 揮軍下揚州第六百二十一章 太子和老四第一百四十八章 水軍大都督第一百九十二章 朱元璋作詩第四百四十四章 六位國公第六百四十章 陛下如父,先生如母第七百八十九章 駙馬牽連其中第三十九章 好女婿第四百六十九章 無敵的常遇春第四百七十三章 張相的好學生第七百三十七章 朱標之怒第八百四十八章 不忘功臣第一百零七章 五大主力第八百一十章 張承天的生意經第二百零一章 清官無敵第三百九十四章 國號第六百七十二章 爲陛下賀!第九百一十一章 陪都第十四章 工科男的可怕第五百一十二章 天子耳目第五百六十四章 痛飲燕山第七百七十八章 老朱又輸了第一百九十四章 仁慈的朱叔叔第八百三十一章 俘虜王保保第一百三十七章 梅開二度張士誠第三百九十三章 勞動無價第四百四十一章 平分華夏第四百五十二章 小技巧第五百零六章 張先生不常有第一百八十五章 後繼有人第一百九十四章 仁慈的朱叔叔第一百七十四章 咱是來立規矩的第二百一十章 殺得好第八百九十九章 准許加入華夏第五百七十二章 贏麻了的朱元璋第一百零二章 朱元璋做好了戰鬥準備第八百章 債務,老朱背第七百三十八章 兩個大明第四百一十九章 坑兄弟不手軟的張希孟第七百六十四章 朱元璋要寫書第七百一十章 朱標的做事小技巧第六十七章 咱曾經來此要過飯第七百六十章 陛下叫我陛下第五百七十八章 傳國玉璽第二百零五章 偷出大同第二百五十七章 誰不想過得好!第九十三章 立功第七百九十九章 望弟成龍第四百零二章 請孔家做個大元忠臣第七百七十五章 朱元璋的童年第六百一十六章 朱棣的第一場勝利第十一章 巾幗勝鬚眉第二百五十五章 越滾越大第二百九十五章 吳王第五百五十章 出征大典第七百六十七章 說服朱元璋第二百四十五章 我們不是飯桶第三百八十二章 建立什麼樣的國家第一百五十九章 請主公過江第四百三十八章 和尚不難爲和尚第八百五十九章 變法強國第八百八十三章 朱標的反應第四百四十七章 留給後人的財富第七十八章 羅貫中盜書第六十八章 進城不是小事情第九十八章 元軍六十萬第二百七十三章 主公,寫感想了第七百七十章 小張先生第九十六章 常遇春的小故事第一百三十四章 一鯨落,萬物生第九十四章 飲馬長江(三更到))第七百二十三章 讓老朱都害怕了第七百二十四章 還是張先生懂咱第八百九十六章 皇孫的無爲而治第七百二十七章 恐怖的徐達第一百四十七章 戰船相連用火攻第五百五十七章 誰都瞧不起大宋朝第三百五十八章 張夫子的戰場第二百四十二章 千金懸賞第二百一十四章 影響深遠第四百九十章 一對難纏的君臣第五百三十五章 天下一盤棋第七十一章 有青天第四百章 登基大典的嘉賓第三百三十二章 衝突第六百七十三章 魯王世子第四十九章 大刀向自家人頭上砍去第七百二十一章 金銀消失了第一百八十九章 元末王者局第七百七十五章 朱元璋的童年第八百五十章 一不小心成功了第四百一十三章 空印
第四百零一章 羣賢畢至第四百零三章 皇帝的誕生第四百章 登基大典的嘉賓第五百七十八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五十七章 裝備碾壓第二百三十七章 贅婿噬主第七百四十八章 皇孫染病第六百一十六章 朱棣的第一場勝利第一百二十五章 揮軍下揚州第六百二十一章 太子和老四第一百四十八章 水軍大都督第一百九十二章 朱元璋作詩第四百四十四章 六位國公第六百四十章 陛下如父,先生如母第七百八十九章 駙馬牽連其中第三十九章 好女婿第四百六十九章 無敵的常遇春第四百七十三章 張相的好學生第七百三十七章 朱標之怒第八百四十八章 不忘功臣第一百零七章 五大主力第八百一十章 張承天的生意經第二百零一章 清官無敵第三百九十四章 國號第六百七十二章 爲陛下賀!第九百一十一章 陪都第十四章 工科男的可怕第五百一十二章 天子耳目第五百六十四章 痛飲燕山第七百七十八章 老朱又輸了第一百九十四章 仁慈的朱叔叔第八百三十一章 俘虜王保保第一百三十七章 梅開二度張士誠第三百九十三章 勞動無價第四百四十一章 平分華夏第四百五十二章 小技巧第五百零六章 張先生不常有第一百八十五章 後繼有人第一百九十四章 仁慈的朱叔叔第一百七十四章 咱是來立規矩的第二百一十章 殺得好第八百九十九章 准許加入華夏第五百七十二章 贏麻了的朱元璋第一百零二章 朱元璋做好了戰鬥準備第八百章 債務,老朱背第七百三十八章 兩個大明第四百一十九章 坑兄弟不手軟的張希孟第七百六十四章 朱元璋要寫書第七百一十章 朱標的做事小技巧第六十七章 咱曾經來此要過飯第七百六十章 陛下叫我陛下第五百七十八章 傳國玉璽第二百零五章 偷出大同第二百五十七章 誰不想過得好!第九十三章 立功第七百九十九章 望弟成龍第四百零二章 請孔家做個大元忠臣第七百七十五章 朱元璋的童年第六百一十六章 朱棣的第一場勝利第十一章 巾幗勝鬚眉第二百五十五章 越滾越大第二百九十五章 吳王第五百五十章 出征大典第七百六十七章 說服朱元璋第二百四十五章 我們不是飯桶第三百八十二章 建立什麼樣的國家第一百五十九章 請主公過江第四百三十八章 和尚不難爲和尚第八百五十九章 變法強國第八百八十三章 朱標的反應第四百四十七章 留給後人的財富第七十八章 羅貫中盜書第六十八章 進城不是小事情第九十八章 元軍六十萬第二百七十三章 主公,寫感想了第七百七十章 小張先生第九十六章 常遇春的小故事第一百三十四章 一鯨落,萬物生第九十四章 飲馬長江(三更到))第七百二十三章 讓老朱都害怕了第七百二十四章 還是張先生懂咱第八百九十六章 皇孫的無爲而治第七百二十七章 恐怖的徐達第一百四十七章 戰船相連用火攻第五百五十七章 誰都瞧不起大宋朝第三百五十八章 張夫子的戰場第二百四十二章 千金懸賞第二百一十四章 影響深遠第四百九十章 一對難纏的君臣第五百三十五章 天下一盤棋第七十一章 有青天第四百章 登基大典的嘉賓第三百三十二章 衝突第六百七十三章 魯王世子第四十九章 大刀向自家人頭上砍去第七百二十一章 金銀消失了第一百八十九章 元末王者局第七百七十五章 朱元璋的童年第八百五十章 一不小心成功了第四百一十三章 空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