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八章 尊皇攘夷

胡儼晚年寫的回憶錄裡,依舊把在安南的經歷,視作一段刻骨銘心的回憶。

尤其是在紅河岸邊殺人的場景,更是渾身冰涼,手足冒寒氣。

針對升龍府的權貴,一概誅殺,絕對沒有任何客氣可言。光是第一天就殺了五百多人。

弄得晚上不得不連夜增加竹竿數量,要知道原計劃一千根是要用十天的。

這麼折騰下去,只怕兩天都不夠。

還真讓他們猜對了,第二天的處斬數量,超過了八百!

血水流入紅河之中,很好,這條河算是名正言順,真的紅了。

頭顱裹上了石灰,就掛在竹竿上面,屍體則是挖個深坑,給埋了起來。

對了,這也是明軍的要求,要不然這邊天氣炎熱,屍體腐爛,弄出了瘟疫,那可就熱鬧了。

胡儼和張東,都不得不感嘆,這幫安南的人,還真是狠!

“定遠侯,當初,當初咱們也是這麼幹的嗎?”

王弼笑道:“怎麼會?你們難道不知道,咱們張太師雖然下手夠狠,但從來不濫殺無辜。這麼多年,咱們懲辦這些罪人,很少超過一千人。這幫安南的土人,還真是狠茬子,下手半點不客氣!”

張東又是一怔,不由得問道:“既然不殺人,又怎麼威懾人心啊?”

王弼哈哈大笑,“殺人越多,就會有人害怕嗎?當年項羽屠殺了一路,最後還是丟了天下!張太師做事,向來以誅心爲先。任何一個罪人,務必要查清罪行,接受百姓的審判。唯有明正典刑,才能讓人害怕,才能震撼人心,教育百姓。像這種濫殺,株連,不能說沒有用處,只能說遺禍無窮。”

胡儼和張東一聽,都覺得很有道理。

咱們就這麼說,一個人有罪,刷的一刀,腦袋就沒了。

人雖然死了,但是毫無痛苦,能起到教訓的作用嗎?

肯定不行啊!

他們甚至有點明白,爲什麼鐵鍋皇帝還能活着……因爲他這種人,活着就算是一種反省,存在就是對普通人的教育。

你把他一刀殺了,沒準還會冒出幾個大元忠臣。

可是現在不管是西道諸王,還是東道諸王,尤其是那些東道諸王,根本沒人提大元朝了,甚至連蒙古兩個字都不願意提。

無他,太丟人了。

他們迫不及待,想要和鐵鍋劃清界限,生怕被人當成蒙古人。

你纔是蒙古人,伱全家都是蒙古人!

這種持久的潛移默化影響,顯然不是一刀砍下去,能夠實現的。

胡儼和張東,覺得要去找安南方面談一談……等他們見到了陳寧邦,把來意說了一遍。

陳寧邦立刻搖頭苦笑,講出了一番道理……他告訴胡儼,安南和中原不一樣。

像中原那種教化之法,只能放在孔孟之鄉,禮儀之邦。

安南人非常野蠻,他們與生俱來野獸的血脈……如果現在不把他們殺乾淨,等他們反過來,一定會屠戮無辜百姓的。

所以懇請他們絕對不要摻和這種事情,就讓他們殺一個乾淨!

胡儼和張東目瞪口呆。

他們實在是理解不了安南人的邏輯,但是旨意上寫的明白,他們是協助輔佐,並非真的做主……而且如何剷除豪強,這也算是安南自己的事情,又沒有殺大明的子民,也沒有侵犯大明的利益,他們並不好過多幹涉……

就這樣,陳寧邦,還有他手下的安南義軍,前後屠戮了超過八千人……尤其是阮多方的阮氏,還有黎氏,這都是安南的大族。

人口衆多,影響力巨大。

這一次全都成了重點屠戮的對象,其中家族的直系後人,爲官的,擔任武將的,全都被清算。

弄得好多人不得不出逃鄰國避難。

甚至有人去了大明,不過值得一提,廣西布政使司那邊都是妥善收留,並沒有戕害。

安南這邊,最後把阮氏、黎氏的小孩子都拉出來,要給悉數殺光……胡儼實在是看不下去了,請求王弼出面,把人交給他們,大可以送去北平安頓。

只要他們不回安南就行。

在得到了再三保證之後,陳寧邦才放人。

安南經過了這麼一番折騰,總算是平靜了下來。

接下來無非是認真仔細均田,同時挑選一批賢達,前往大明,參加大會,面見洪武皇帝。

胡儼在安南的事情也不多了……他主要是確保順利落實,隨後還要安排一批有志青年,前往大明學習讀書。

安南的情況,被仔細寫清楚,再度送回了大明。

收到了這份結果,張希孟仔細看了又看,心中很有觸動。

就像安南這種小地方,權貴勢力,掌控地方,非常綿密,根深蒂固……放在大明,靠着科舉,遷居,拆分世家大族,也就足夠了。

可是在安南,有些時候,還真要徹底毀滅,一點不留才行。

但是話又說回來,如果是大明官吏主持,無論如何,也不能這麼幹的。就算他們想,還有那些御史言官,還有層層的監督,誰也不想在履歷上留下如此血腥的一筆。

因地制宜,自然是對的。

不過要讓千差萬別的國家,捏和在一起,形成一個強有力的聯盟,還真是不容易。

安南的問題大概解決了,剩下還有那麼多國家,尤其是占城,倭國,這還需要花費心思……

毛貴就找到了張希孟,“太師,現在倭國遣明使,其中很多人都希望太師能見見他們,可以當面聆聽太師教訓。”

張希孟忍不住苦笑,“我見他們說什麼?教他們怎麼造反?”

毛貴無奈道:“太師,雖說倭國這幫年輕人有些魯莽,但尚屬衝勁十足,如果妥善安排,或許還能成事。”

張希孟沉吟思忖,不管怎麼說,倭國在相當程度上,還算是不錯的學生,只不過這個學生的品行太差,最主要的問題,就是他們沒有那個核心,沒有真正的廉恥。

華夏講究君子慎獨,對就是對,錯就是錯。

但是倭國不一樣,他們即便做錯了,那也是被人發現,纔算是錯,付出了代價,纔算是錯……他們只會反思失敗,反思損失爲什麼這麼大……他們很難真正反思自己,認識到自己的行爲就是錯的。

或許這個國家,也需要徹徹底底的改造,要比起安南更加劇烈!

“毛尚書,我現在還無心見那些遣明使……也沒有什麼好說的。你可以安排一批土豆種子,送給他們,讓他們帶回國內,在適當的地方種植,救濟百姓,讓倭國百姓能填飽肚子。”

毛貴深吸口氣,這麼便宜倭國,過了吧?

太師未免又善心氾濫……要知道這土豆種子,哪怕在大明,都不算多,卻要拿出來接濟倭國,這算怎麼回事?

張希孟沒有多解釋什麼,只是說道:“照我的意思安排,沒準小小的土豆,就是改變倭國的寶貝!”

毛貴理解不了,但是張希孟的吩咐,他可不敢反對。

就這樣,差不多一百袋土豆,被送到了倭國。

這也算是遣明使帶回來的寶貝,很順暢就推廣開了。

在九州島開始了種植。

爲了這一百袋土豆,大明還派遣了兩個種土豆的老農,前去幫忙。

短短數月之後,這第一批土豆,取得了豐收,而且還是大豐收。

倭國的土地不甚肥沃,而且地形起伏破碎……偏偏這種地形,很適合土豆生長。

個別田地,居然暴發出了八百斤以上的產量,還有一處,居然出現了畝產千斤!

瘋了!

徹徹底底瘋了! Wшw◆ttκǎ n◆Сo

倭國的老百姓,全都跪在地上,衝着土豆磕頭,大呼土豆仙人。

沒有辦法,在倭國這麼塊貧瘠的土地上,又有一千多萬人口,飲食一直非常匱乏,拼了老命,也僅僅能保證稻穀供應,底層還只能吃點雜糧,豆子。

什麼副食品,水果,蔬菜,全都奇缺。

而土豆的豐收,算是給倭國帶來了劇烈的變化。

首先就是那一幫遣明使,他們的腰一下子硬了起來。

瞧見沒有,這就是大明的恩澤。

僅僅是土豆,就帶來了這麼大的變化。

上國的好東西多着呢!

等我們再帶回幾樣,倭國就能改天換地。

但是吧……憑什麼讓上國給咱們好處啊?

咱們也要跟上國一致,咱們也要融入華夏文明……那個幕府將軍,就是最大的障礙,只有天誅此賊,盡數歸附上國,才能吃飽肚子,過上好日子!

這話很顯然有點忽悠人,但是對不起,倭國還就吃這一套。

尤其是那些種植了土豆的農夫,很多都是生平第一次,吃了個飽飯!

很快他們就意識到,土豆是寶貝,價值連城的寶貝,不光明年還要種植,另外如果有人想要購買,必須付出足夠的代價才行。

總而言之,伴隨着土豆的種植,在九州島,包括倭國的西南,幾個藩鎮大名,還有遣明使,他們聯合起來。

“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尊皇攘夷!”

“尊大明天子,攘除幕府!諸君,拜託了!”

幕府將軍的全稱是徵夷大將軍,尊皇攘夷,天經地義啊!

土豆的成功試種,讓遣明使們士氣大振,他們彷彿得到了一種神奇的力量,不是看不見摸不着的,而是堆在地窖裡,那麼多的土豆,一畝地就足以填飽一家人肚子,這是多麼了不起的東西!

他們甚至要求,除了種子之外,多餘的土豆,必須交給他們統一支配,充當軍糧……啃着土豆,推翻幕府!

那個啥……這個月不出意外,應該以二更爲主……一個是收尾有點難,二是給小的點時間,把新書準備好,好能銜接上……

(本章完)

第一百二十五章 揮軍下揚州第一百一十章 有後第四百七十四章 劉福通走了第八百九十五章 統一貨幣第四百六十六章 總動員第五百八十八章 冠軍侯的格局第四百六十一章 老朱的處罰第二百二十四章 張士誠看戲第八百一十五章 落網第三百一十五章 財政第二百一十九章 完者完了第一百五十八章 光復和州第三百三十七章 爾俸爾祿,民脂民膏第六百四十七章 你們對得起我爹嗎?第七百三十五章 你當爺爺了第七百零一章 聖明的老朱第六百一十四章 朱棣的志向第四百五十三章 自投羅網的王保保第一百七十八章 劉基,你被捕了第一百一十二章 站起來,不許跪第五百二十五章 張士誠,降了!第三百二十四章 丞相的自我修養第二百二十二章 實踐出真知第六百四十八章 遼東大捷第四百一十四章 嶺南工商暢想第八百九十五章 統一貨幣第七百九十四章 金印到手第四百九十四章 陛下給你們膽子第五百六十四章 痛飲燕山第一百九十章 講好朱家軍的故事第四百七十八章 全面潰敗第七百五十二章 大獄第七百六十三章 張相故智第六百二十三章 北方也要移民第一百三十章 大魄力第七百零一章 聖明的老朱第九章 論地主豪強的軟弱性第九百零六章 倭國內戰第八百六十三章 叔叔救我第四百六十四章 棄河南,守河北第八百五十一章 老李太慘了第一百零一章 大比武第三百四十八章 都在秀第五百一十八章 扯淡的不徵之國第二百三十一章 豪門敗落第七百零三章 一生要強的朱元璋第四百四十七章 留給後人的財富第二百四十三章 我們並肩作戰吧!第十二章 示兒第五百零六章 張先生不常有第六百四十二章 重新上學第四百七十八章 全面潰敗第八百三十七章 冠軍侯第八百四十五章 朱家的祖傳天賦第五百八十七章 張希孟的小發明第二百八十四章 時機第七十章 好官第九百一十三章 抱孫子第八百三十五章 固始鵝肉第九百零一章 大興土木第四百九十九章 婚宴講話第一百一十九章 先生可爲聖賢第四百零一章 羣賢畢至第八百三十一章 俘虜王保保第四百一十三章 空印第九十二章 大海第七百三十一章 大明的希望第五百五十四章 我們想回家第三十四章 元璋第一百四十七章 戰船相連用火攻第七百一十四章 唯有納稅逃不掉第四百八十三章 張相小課堂又開課了第八百九十九章 准許加入華夏第六百五十一章 我是大明忠臣啊!第三百九十七章 大明第四百九十三章 無懈可擊的張相公第四百一十八章 斬!第二百六十九章 理論和實踐第二百六十八章 雷霆手段第六百三十八章 百萬補貼朱多多第九百零五章 神州皆聖賢第四百六十七章 光復陝州第七百四十九章 無愧朱元璋之子第三十六章 只有元廷受傷的世界第四百三十二章 陳漢覆亡第二百七十六章 下克上第一百四十一章 我要看着大元朝完蛋第二十九章 朱重八闖關第七百七十三章 不許士大夫再回來第七百四十四章 有競爭,纔有突破第八百六十五章 均分田畝,救濟斯民第七百五十九章 李善長的選擇第七百二十二章 大家都缺錢第八百六十五章 均分田畝,救濟斯民第四百八十四章 賈魯河第四百五十三章 自投羅網的王保保第一百一十二章 站起來,不許跪第七百四十六章 馬皇后的恩典第四章 漢高祖如何第二百六十六章 才子們的第一課
第一百二十五章 揮軍下揚州第一百一十章 有後第四百七十四章 劉福通走了第八百九十五章 統一貨幣第四百六十六章 總動員第五百八十八章 冠軍侯的格局第四百六十一章 老朱的處罰第二百二十四章 張士誠看戲第八百一十五章 落網第三百一十五章 財政第二百一十九章 完者完了第一百五十八章 光復和州第三百三十七章 爾俸爾祿,民脂民膏第六百四十七章 你們對得起我爹嗎?第七百三十五章 你當爺爺了第七百零一章 聖明的老朱第六百一十四章 朱棣的志向第四百五十三章 自投羅網的王保保第一百七十八章 劉基,你被捕了第一百一十二章 站起來,不許跪第五百二十五章 張士誠,降了!第三百二十四章 丞相的自我修養第二百二十二章 實踐出真知第六百四十八章 遼東大捷第四百一十四章 嶺南工商暢想第八百九十五章 統一貨幣第七百九十四章 金印到手第四百九十四章 陛下給你們膽子第五百六十四章 痛飲燕山第一百九十章 講好朱家軍的故事第四百七十八章 全面潰敗第七百五十二章 大獄第七百六十三章 張相故智第六百二十三章 北方也要移民第一百三十章 大魄力第七百零一章 聖明的老朱第九章 論地主豪強的軟弱性第九百零六章 倭國內戰第八百六十三章 叔叔救我第四百六十四章 棄河南,守河北第八百五十一章 老李太慘了第一百零一章 大比武第三百四十八章 都在秀第五百一十八章 扯淡的不徵之國第二百三十一章 豪門敗落第七百零三章 一生要強的朱元璋第四百四十七章 留給後人的財富第二百四十三章 我們並肩作戰吧!第十二章 示兒第五百零六章 張先生不常有第六百四十二章 重新上學第四百七十八章 全面潰敗第八百三十七章 冠軍侯第八百四十五章 朱家的祖傳天賦第五百八十七章 張希孟的小發明第二百八十四章 時機第七十章 好官第九百一十三章 抱孫子第八百三十五章 固始鵝肉第九百零一章 大興土木第四百九十九章 婚宴講話第一百一十九章 先生可爲聖賢第四百零一章 羣賢畢至第八百三十一章 俘虜王保保第四百一十三章 空印第九十二章 大海第七百三十一章 大明的希望第五百五十四章 我們想回家第三十四章 元璋第一百四十七章 戰船相連用火攻第七百一十四章 唯有納稅逃不掉第四百八十三章 張相小課堂又開課了第八百九十九章 准許加入華夏第六百五十一章 我是大明忠臣啊!第三百九十七章 大明第四百九十三章 無懈可擊的張相公第四百一十八章 斬!第二百六十九章 理論和實踐第二百六十八章 雷霆手段第六百三十八章 百萬補貼朱多多第九百零五章 神州皆聖賢第四百六十七章 光復陝州第七百四十九章 無愧朱元璋之子第三十六章 只有元廷受傷的世界第四百三十二章 陳漢覆亡第二百七十六章 下克上第一百四十一章 我要看着大元朝完蛋第二十九章 朱重八闖關第七百七十三章 不許士大夫再回來第七百四十四章 有競爭,纔有突破第八百六十五章 均分田畝,救濟斯民第七百五十九章 李善長的選擇第七百二十二章 大家都缺錢第八百六十五章 均分田畝,救濟斯民第四百八十四章 賈魯河第四百五十三章 自投羅網的王保保第一百一十二章 站起來,不許跪第七百四十六章 馬皇后的恩典第四章 漢高祖如何第二百六十六章 才子們的第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