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滁,大熟(求首訂)

三位元帥離開滁州之後,並沒有去找郭子興,而是前往和州地界,同孫德崖匯合。

等到了和州,他們才知道,原來孫德崖所部雖然頗有兵力,但是糧草緊缺,入不敷出,經常也靠着劫掠百姓維持軍用,招來了一片罵聲。

偏偏他們三個沒剩下多少兵馬,就算是搶,也搶不到什麼。

這下子他們也傻眼了,在朱元璋那裡,雖然沒了兵權,但還能吃飽肚子。可是到了和州,竟然要捱餓!

這算什麼事啊?

還不如在滁州老實躺平,做一條鹹魚呢!

原來被剝奪兵權,竟然不是最糟的!

事實上,當下所有勢力,包括元廷在內,都深受糧食匱乏的困擾。如果不是糧草不足,朝廷早就派遣大軍,滅了張士誠,重新拿回運河控制權了。

只不過在這麼一羣眼睛冒綠光的餓鬼中間,有一個人,馬上就能擺脫糧草匱乏的窘境。

毫無疑問,這個人就是一心分田屯墾的朱元璋。

老朱在至正十四年的正月進入滁州,隨後剷除貪官污吏,依附元廷的豪強,又奪取六合等地,接納彭早住等人投靠……不管發生什麼事情,自始至終,老朱都在堅持分田,堅持屯墾。

從上到下,每一個人,每一頭牲畜,每一分力氣,都要投入到糧食生產之中。

甚至連李善長這些文人,都被朱元璋拉到了田裡,跟着去幹活。

二三月的時候,踩在及膝深的泥水裡,耕田,插秧,種植早稻,讓未來的韓國公苦不堪言,都凍出了毛病,腰膝痠軟,夜尿頻多,一度老李都覺得自己提前衰老了。

“李先生,咱讓你下田幹活,不是別的,是想讓你知道農夫的艱辛,也讓你明白,田畝土地,千差萬別。就拿咱們腳下的這塊水澆地,產量就能比旁邊的山坡地多出一倍。不管咱們怎麼均分田畝,都不可能照顧到方方面面,讓每一個老百姓都心服口服。”

李善長連忙點頭,這一點他太清楚了,爲了一壟土地,爲了一點水源,農村都會發生激烈的爭吵,發生械鬥,自己人打,跟臨近村子打,甚至鬧出人命,所在多有。

一點田,一點水,就要打死打生,是不是讓一些高高在上,兩手不沾陽春水,甚至關心動物更勝於同類的優質人類,感到不可思議?

人命無價,怎麼能死得那麼隨便?

老百姓也太愚昧野蠻了!

果然是下等的東西,不配和我們同樣呼吸,同樣吃肉……

畢竟在高處久了,也就永遠體會不到小民的艱難。

一家幾個孩子,都張着嘴要吃的,田地裡能產出的東西有限,要交田賦,要交丁稅,要交苛捐雜稅,佃農還要交差不多一半的地租。

多一點水灌溉,多一壟地,就能多產一些糧食,而這些糧食,或許就能多養活一個孩子,不至於在災年活活餓死。

艱難如此,你說老百姓還能不拼命嗎?

千百年來,鄉土農村,土地兼併之下,纔是最極致的內卷,退後一步,即無死所,不光自己要死,家人也要跟着死!

老朱的家庭,就在天災人禍之下,卷輸了,家破人亡。不得不去廟裡當和尚,脫離主流社會。

如果不是紅巾起義,或許日後他就是寺廟裡身形佝僂,眼神渾濁,帶着滿腹淒涼的孤獨老僧,槁木死灰一般活着,無聲無息地死去。

朱元璋差不多該是最知道民間疾苦的皇帝,正因爲如此,他才瘋狂分地屯田,把心思都用在了糧食上面。

只不過這還不夠!

“李先生,田分了,糧食收回來,下一步就是田賦,咱們還要把田賦收上來,才能養活兵馬。該怎麼收田賦,可是更大的學問!”朱元璋趁着休息的時候,跟李善長聊着。

老李用力點頭,他也明白朱元璋的心思,自己在這個團隊裡,雖然很累,遠不如在元廷做事那麼自在,但卻別有一種滿足,甚至有時候還會突然冒出一些不大不小的驚喜。

就比如這一次的田賦徵收。

其實還在春耕的時候,張希孟就安排人下去了解情況。

那一百多個學生,更是被張希孟派去了村子踏查,沒錯,就是一步一個腳印,每個村子,每個家庭,都不放過。

這種做法,簡直讓李善長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他實在是無法想象,一個衙門,一個官府,能把事情做到如此細緻的地步!

張希孟要摸清楚每一個村子的情況,然後彙總到他的手裡,而這份資料,就會成爲接下來徵收田賦的依據。

不管政策制定如何用心,總還是會有漏洞,只有靠着人的努力,才能無限接近完美。

其實前面提到過,均田不可能在一個縣,一個府內平均。

均田的單位,其實是一個個的自然村。

出了村子,離家幾十裡,幾百裡去耕種,根本不現實。

那是移民,不是均田。

這樣一來,就會出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在剷除了豪強之後,在一個自然村裡,每家每戶,能得到的土地,大致平均,田地的產量,也不會相差太多。

甚至誰家土地稍多,產量稍高,村民們彼此心知肚明。

光看看糧囤大小,就一清二楚了。

在這種情況下,徵收田賦其實沒有那麼艱難,甚至說只要找對了辦法,就能迎刃而解。

方法是什麼呢?

就在於這一摞摞的踏查結果之上。

張希孟隨手拿起一份錯字不少,但是還能看清楚大概意思的報告,向李文忠,還有幾個學生講解。

“你們看,這個村子有一百八十多戶,規模不小,經過預估,這一季夏糧的收成,畝產應該在一石左右,他們的口糧田是三畝,流轉田是十五畝,另外有不少桑麻田和魚塘。”

“譬如說一家五口,需要繳納田賦的流轉田就是七十五畝,按照估算,餘糧也就是七十五石。按照我們的規矩,餘糧二十石之內,繳納半成田賦,超過二十石到五十石,繳納一成,而超過五十石,需要繳納一成五。”

“也就是說,他們需要繳納的田賦,是一石加上三石,再加上三石七鬥五升,也就是合計七石七鬥五升。我們定的最高一級稅率是兩成五,也就是說,如果誰家的餘糧超過一千石,超過的部分,需要繳納兩成五的田賦。”

“這麼設置稅率,其實大多數的普通百姓,根本達不到,對於少數富戶來說,我們剷除了豪強,卻沒有動太多他們的利益,如果誰還不願意多繳納田賦,那就不要怪我們不客氣了。”

“這是一個村子的大致情況,再看下一個村子……”

張希孟不緊不慢,拿出一個個的例子,做出詳細說明,漸漸的學生們都豎起了耳朵,神色凝重起來,不少人忍不住點頭,還有幾個趕快拿本子記下來。

在場的學生都是窮苦人家出身,自小就聽老人抱怨田賦,抱怨苛捐雜稅。

每年繳納田賦,就跟過鬼門關似的。

可是聽先生的講解,大傢伙只覺得太合理了,真要是這麼收法,不用衙門來催,他們都想自己主動繳納了。

“這是一本粗略的賬,在夏收之前,要給每一個村子,發出一份告示,公佈田賦的收取辦法和數額。如果不出意外,就按照這個數額來徵收。同時,如果出入比較大,准許村民提出意見,你們還要負責傳達上來,並且再次派人覈實。”

“一些村子之中,有士兵的家庭,要安排人去幫着收割,要做到顆粒歸倉,讓將士們安心!那些孤寡老人,或者是缺少壯勞力的家庭,要鼓勵村民之間,互相幫助,必要的情況,也可以派人幫忙,力爭不漏掉一家一戶!”

“滁州不大,幾個縣加起來,也不過二十多萬人。滁州也很大,因爲從滁州就能見到整個天下!”

“咱們在這裡總結的辦法和經驗,日後就會推廣到各地,我們做好了,讓百姓心悅誠服,有了充足的糧草供應,有了足夠的兵源後盾,我們才能越打越強,才能恢復漢家山河!”

“總而言之,憑着一顆公心去做,對得起自己的出身,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上位的那碗湯!”

學生們用力頷首,不論日後如何,在當下,他們牢牢記住了張希孟的這番話。

……

張希孟交代了學生的任務,又去了軍屯。

軍屯的情況就比較單純了,無非是幾個千戶跟張希孟周旋,他們一心想要少交一點。

畢竟雖然在朱元璋那裡,定下了三七分賬。

三成上繳,七成留作本千戶的軍糧,可是如何認定產量,卻是張希孟的權力。

比如馮國勝就跟張希孟百般解釋,“先生,憑什麼我們千戶,比李新材那個千戶畝產高了三成,這不公平!”

張希孟看了看那一條水渠,笑呵呵道:“你們爲什麼不上報這條引水渠?”

“這,這是弟兄們自己修的,還,還沒修好……原本是沒有的,我,我還沒來得及上報。”這位未來的宋國公,紅着臉,努力辯解的窘迫樣子,十分有趣。

張希孟笑道:“現在上報吧,多修水利工程,也是一件功勞,弟兄們有賞賜,你身爲千戶,也是有功勞的!”

張希孟笑着去下一處調查……忙碌一直持續到了五月份,一夜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至正十四年,是歲,滁大熟!

第六百四十五章 皇子壯矣第三百六十章 大哥,我還活着!第四百七十六章 包餃子第三百五十七章 朱英的未來第一百六十九章 朱標第三百零二章 跪第四百一十五章 大好前程在嶺南第四百四十章 捲起來的羣臣第五百六十一章 大明羣賢第七百八十一章 拆王宮,建學堂第五百七十六章 大都功德營第七十三章 羅貫中來訪第一百八十一章 誰贊成?誰反對?第七百八十章 親事來了第一百六十五章 古戰場第四百八十章 張相立大功第五十九章 抓人第四百六十一章 老朱的處罰第三百九十六章 吳王的請帖第三百三十一章 起義第六百三十七章 拉着老朱做生意第八百二十六章 大明百姓的未來第八百一十三章 老朱的保證第五十四章 殺出來的公道第三百八十一章 人人爲士第六百四十五章 皇子壯矣第八百三十七章 冠軍侯第二百四十六章 咱們贏了第四百一十五章 大好前程在嶺南第三百七十八章 九州不全,寢食不安第一百七十三章 砸碎一箇舊世界第四百七十七章 河南大捷第五百一十八章 扯淡的不徵之國第七百九十九章 望弟成龍第八百四十五章 朱家的祖傳天賦第七百四十九章 無愧朱元璋之子第一百四十九章 渡江!渡江!第六十九章 君子豹變第八百五十八章 種田有功的朱雄英第二百零九章 法度第一第三百六十五章 教育第一百一十三章 花開兩朵第一百八十八章 老朱校長第二百九十二章 倒戈卸甲,以禮來降第五百五十一章 諭燕雲檄第七百六十四章 朱元璋要寫書第七百五十七章 太子成熟了第一百四十二章 巢湖水師第六百二十二章 張希孟的財富第八百九十章 放眼世界第三百六十六章 沉甸甸的賞賜第四百七十六章 包餃子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佑朱元璋第五章 知識就是力量第七百一十三章 來自張希孟的報復第三百八十一章 人人爲士第九十二章 大海第三百三十一章 起義第二百六十六章 才子們的第一課第五百一十三章 文武六藝第六百二十七章 又是大案第五百九十章 皇帝帶貨了第三百九十七章 大明第六百二十八章 金盃白刃第六百九十五章 夏知鳳的親事第四百八十五章 均田新政第七百五十七章 太子成熟了第一百八十一章 誰贊成?誰反對?第七百二十七章 恐怖的徐達第八百二十一章 移民非小事第五百六十七章 屯田養兵第八百一十九章 真正的天子門生第一百六十五章 古戰場第二百五十一章 駐守洪都的人選第三百一十六章 總算第五十九章 抓人第四百五十一章 開明的張相公第二百七十章 胡惟庸第一百零一章 大比武第六百五十九章 大宋笑話,永不過時第七十五章 處置第八百二十七章 農學家朱元璋第八百六十一章 吞併安南第七百二十三章 讓老朱都害怕了第七百一十八章 第一大案第一百五十九章 請主公過江第七百九十三章 找陛下去第三百六十四章 出征白鹿洞第四百一十九章 坑兄弟不手軟的張希孟第十章 夫人在行動第四十四章 君智將勇第七百二十六章 出將入相第一人第十八章 不屈第六百七十七章 父子鬥法第六百九十二章 張相公收徒了第五百七十八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四十四章 水師來投第四百七十四章 劉福通走了第一百三十四章 一鯨落,萬物生第五章 知識就是力量
第六百四十五章 皇子壯矣第三百六十章 大哥,我還活着!第四百七十六章 包餃子第三百五十七章 朱英的未來第一百六十九章 朱標第三百零二章 跪第四百一十五章 大好前程在嶺南第四百四十章 捲起來的羣臣第五百六十一章 大明羣賢第七百八十一章 拆王宮,建學堂第五百七十六章 大都功德營第七十三章 羅貫中來訪第一百八十一章 誰贊成?誰反對?第七百八十章 親事來了第一百六十五章 古戰場第四百八十章 張相立大功第五十九章 抓人第四百六十一章 老朱的處罰第三百九十六章 吳王的請帖第三百三十一章 起義第六百三十七章 拉着老朱做生意第八百二十六章 大明百姓的未來第八百一十三章 老朱的保證第五十四章 殺出來的公道第三百八十一章 人人爲士第六百四十五章 皇子壯矣第八百三十七章 冠軍侯第二百四十六章 咱們贏了第四百一十五章 大好前程在嶺南第三百七十八章 九州不全,寢食不安第一百七十三章 砸碎一箇舊世界第四百七十七章 河南大捷第五百一十八章 扯淡的不徵之國第七百九十九章 望弟成龍第八百四十五章 朱家的祖傳天賦第七百四十九章 無愧朱元璋之子第一百四十九章 渡江!渡江!第六十九章 君子豹變第八百五十八章 種田有功的朱雄英第二百零九章 法度第一第三百六十五章 教育第一百一十三章 花開兩朵第一百八十八章 老朱校長第二百九十二章 倒戈卸甲,以禮來降第五百五十一章 諭燕雲檄第七百六十四章 朱元璋要寫書第七百五十七章 太子成熟了第一百四十二章 巢湖水師第六百二十二章 張希孟的財富第八百九十章 放眼世界第三百六十六章 沉甸甸的賞賜第四百七十六章 包餃子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佑朱元璋第五章 知識就是力量第七百一十三章 來自張希孟的報復第三百八十一章 人人爲士第九十二章 大海第三百三十一章 起義第二百六十六章 才子們的第一課第五百一十三章 文武六藝第六百二十七章 又是大案第五百九十章 皇帝帶貨了第三百九十七章 大明第六百二十八章 金盃白刃第六百九十五章 夏知鳳的親事第四百八十五章 均田新政第七百五十七章 太子成熟了第一百八十一章 誰贊成?誰反對?第七百二十七章 恐怖的徐達第八百二十一章 移民非小事第五百六十七章 屯田養兵第八百一十九章 真正的天子門生第一百六十五章 古戰場第二百五十一章 駐守洪都的人選第三百一十六章 總算第五十九章 抓人第四百五十一章 開明的張相公第二百七十章 胡惟庸第一百零一章 大比武第六百五十九章 大宋笑話,永不過時第七十五章 處置第八百二十七章 農學家朱元璋第八百六十一章 吞併安南第七百二十三章 讓老朱都害怕了第七百一十八章 第一大案第一百五十九章 請主公過江第七百九十三章 找陛下去第三百六十四章 出征白鹿洞第四百一十九章 坑兄弟不手軟的張希孟第十章 夫人在行動第四十四章 君智將勇第七百二十六章 出將入相第一人第十八章 不屈第六百七十七章 父子鬥法第六百九十二章 張相公收徒了第五百七十八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四十四章 水師來投第四百七十四章 劉福通走了第一百三十四章 一鯨落,萬物生第五章 知識就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