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1章 朝廷的事朝廷辦(下)

廷推這個制度,後世有人將之看做是某種程度上的皿煮選拔制,但本書前文中對此已有所述,總結起來就一句話:至少有明一代的廷推與皿煮基本沒關係。

不過大明一朝還是很喜歡用推舉這個手段來展示官員得位之正的,於是廷推就與類推、部推、敕推一起,構成了明代官僚銓選最重要的部分。

理論上來說,廷推的推舉對象通常是大九卿和巡撫,而參與者是閣臣與大九卿。以參議推升之官員票決的結果,作爲皇帝參考的主要依據。

這與類推(參與者爲吏部,推舉在內六品以下與在外五品以下官員)、部推(參與者爲吏部,推舉小九卿、方面【如兵備道】、知府等)、敕推(參與者爲九卿、科道,推舉閣臣、吏兵二部尚書、總督)相結合,形成了公意表達的遞升。

考慮到科道官僚的選舉亦參照公意,明代的銓選同時在事實上構成了一種公意表達的循環,並憑此作爲對抗皇帝特簡的辦法——皇帝拒絕廷推結果,實際上是間接否定部推、類推的結果,並可能影響敕推的合理性。

這麼一說明,諸位看官可能就發現了一個問題:推薦閣臣不是應該叫敕推嗎?

是的,正式來講的確叫敕推,只是後來這兩者有合二爲一的趨勢,慢慢的就都以廷推來一概而論了。

這種推舉制度之所以能形成並且延續下來,其實有兩點最根本的原因,這兩個根本原因都出在皇帝身上。

其一是,推舉制度方便省事。這個其實很簡單,滿朝上下那麼多臣子,作爲皇帝而言,他可能連“全部認識”都做不到,遑論知根知底了,因此有些職位並不一定都要仔細考慮。讓大臣們擬定幾個人選,大致差不多的就可以了。

這有點兒像後世的人們用電腦,當懶得動腦子、或者面對無關緊要的問題時,電腦會爲人們推薦幾個選項,人們只要作個簡單的選擇就可以了,相當體貼。而對皇帝而言,推舉出來的這幾個人選可能在他的印象中都差不多,用誰不是用?

從這一點上來看,還能順便想明白另一個問題,那就是爲什麼明代中後期的內閣閣臣絕大多數都有“帝師”經歷(這裡是指做過日講官)。

答案很簡單:你做過日講官,皇帝對你印象比較深刻,至少大致上知道你是什麼樣的人,那你相較於其他僅在皇帝腦海中存留一個名字作爲符號的官員來說,優勢當然大了無數倍。

推舉制度可以形成並延續至今的根本原因之二,則是對於皇帝而言,這種制度並未削弱皇帝的人事任免權。

這是該制度最重要、也是最容易引起誤解的一個地方。事實上,明代的廷推其實只是個推薦過程,而並非參與討論和推舉的大臣們有最後決定權。關鍵的決定權始終還是在皇帝的手裡。

之所以容易引起誤解,是因爲在後世的現代社會中,實行君主立憲的皿煮國家也會搞這一套。譬如英國女王,不要說英國本國的首相,就是前幾年的澳大利亞總理已經選出來了,但也必須有英國女王伊麗莎白的批准,纔算是正式生效。

當然了,英國這個做法基本已經只是法律上的一個形式而已,還從沒聽說過“從善如流”的女王陛下有不批准的時候。

然而在大明就完全不同了,最大的差異也是兩點:

一則廷推所推舉出來的人選不會只有一個,通常是兩、三人,而最後由皇帝做最後定奪。換句話說,即便你入圍了,成爲了被推舉的人選,也不是說那位置就已經是你的了,你還是有競爭者存在的。

再對比英國來看,你肯定沒聽說過近現代社會還能推出兩、三名英國首相候選人,然後再讓女王來選的事情吧?假設真有這種情況的話,你還會覺得英國女王只是個擺設嗎?

二則廷推的人選是可以被駁回,甚至被直接跳過的。這一條本書前文有述,此處只簡單舉例:嘉靖時的張璁就是被中旨特簡入閣,隆慶時殷士儋也是中旨特簡入閣,這都是跳過廷推的例子。

至於駁回,也是有的,原歷史上的朱翊鈞就幹過這事:當時顧憲成任吏部文選司郎中,掌管官吏班秩遷升、改調等事務。萬曆二十二年,朝廷廷推內閣大學士,顧憲成提名的人都是朱翊鈞所厭惡的,於是觸怒了皇帝,被削去官籍,革職回家。而那一次的廷推人選也被皇帝駁回,要求吏部重新擬定。

所以綜上所述,廷推作爲一種制度來說,其象徵意義更大一些,真正的最終決斷權始終掌握在皇帝的手裡。

當然這並不是說廷推就不重要了,恰恰相反,廷推的重要性還是很高的,甚至可以說意義重大。

這個意義的來源,在於明代士紳對於公意的堅持——“天子不能奪之公卿大夫,公卿大夫不能奪之愚夫愚婦”。

這種思想,使得皇帝的獨裁始終處於一種在道義上不被接受的狀態,因此哪怕是天下至尊的皇帝,貿然對抗公意也是很危險的。

傳統中國的政治期許,在於希望皇帝勞於求人、逸於使人,而非威福自專、權不下移。而在官僚系統高度體系化的明代,皇帝本身就是官僚系統的最重要的齒輪,因此他對於官僚集團達成的公意通常都必須抱持肯定態度,因爲如果他否定其他齒輪的意志,就可能導致官僚系統運轉不良。

爲了維護皇權而跟官僚集團敵對,從協調者變爲對抗者,先不說長遠來看是一種自掘墳墓的行爲——因爲其自曝了獨裁者本質。甚至短期的代價就非常大,是很容易被官僚集團抵制乃至拋棄的——別忘了萬曆後期官員解印自去的風潮,以及崇禎後期孤家寡人的態勢。

萬曆遭遇的是抵制,是因爲國本之爭而導致的一種君臣之間互相的“非暴力不合作”;而崇禎就更嚴重了,那真的就是被官僚集團給拋棄了,甚至不僅僅是文官,他竟然被武將集團也一同拋棄。把明朝這種體制下的皇帝做到那個程度,也是沒誰了,死得真不冤。

當然現在的萬曆還沒有遭到明顯的抵制,因此這次廷推在他的諭旨之下,很快便有條不紊地行動起來了。

即便是廷推閣臣,首先也是吏部先圈定人選。在某些強勢吏部尚書掌權的時代,這個圈定人選是不容易受到其他干涉的。

不過現在麼,就不同了。從嚴嵩之後直到如今,基本上都算是內閣強勢時期,吏部方面只能緊跟內閣的指示行事。

而具體到眼下,也有一點不同,那就是吏部整體來說是實學派當權的狀態。這當然有歷史原因,主要就是當年高拱以首輔之尊兼掌吏部,由於他獨掌銓務八年,導致吏部從此貼上了高黨的標籤。

如今的天官雖然是楊巍這個貌似中立而實際上的晉黨,但反正在張四維丁憂之後,高黨、晉黨其實已經沒法分家了——都是高務實說了算,因此吏部推出的人選當然會秉承高務實的意志。

只是,這次所謂高務實的意志也不是他的意志,這只是個妥協產物,唯一聊以**的是這次的妥協是申時行退讓更多,高務實好歹還略佔便宜。

不過這次吏部推舉還是挺有意思的,高務實擺明了不給面子,或者說他真的貫徹了自己和申時行對話時表達的意思:這次的面子裡子我都要拿!

因此吏部推薦的三個人選,幾乎都和高務實有關。

這三個人選分別是王家屏、陳經邦、于慎行。

王家屏,山西人,不管他自己怎麼看,在外界眼裡山西人就是自然而然的晉黨;

陳經邦雖然是福建人,但他是嘉靖四十四年乙丑科金榜二甲第七名,而那年的主考官是高拱,也就是說高拱是陳經邦的座師。當初正因爲這個原因,所以陳經邦才成爲朱翊鈞太子時期的第一批講官。換句話說,他既是高務實的老師,又是高務實師兄……某種程度上有種代師授藝的感覺。

至於于慎行,他是高務實鄉試的宗師,高務實的解元就是他點的。另外他們還有一個淵源:于慎行其實是張居正的學生。

當初張居正倒臺之後,門生們由於地位大多都不高,倒沒有怎麼被高拱打壓,而且其中爬得最快的樑夢龍現在還成了高務實的盟友,直接加入了實學派,因此于慎行的背景是沒有問題的。

這一來,三個人選裡頭除了真正打算推上去的王家屏之外,後面兩人都是高務實和朱翊鈞過去的老師——當然,王家屏後來也是做過講師的,只是並非第一批罷了。

這個推薦送到皇帝手裡的時候,並非表示現在就讓皇帝拿主意,這只是第一次過目,之後如果皇帝同意,就會讓內閣與“大九卿”廷推。

朱翊鈞對這三個人選基本都還滿意,因爲三人都是做過他講師的人,他對他們還算了解。

只是朱翊鈞有些奇怪,因爲按照一般情況來看,陳經邦和于慎行現在即便要簡拔,似乎也就在尚書一級打止了,直接推上閣老好像還差了點資歷。

他想了想,覺得吏部實際上的意思就應該是主推王家屏,否則不會把他排在首位。

朱翊鈞其實也不清楚王家屏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晉黨,他只是琢磨王家屏既然是山西人,那麼把他補進內閣倒也算是不錯,某種程度上來說相當於頂了張四維留下的缺。

於是皇帝很快通知內閣,就以吏部報上的三位臣工作爲廷推的舉薦對象舉行會推,看看大家都是什麼意見。

有明一朝有“大九卿”和“小九卿”之分。其中“大九卿”就是六部尚書加上左都御史,再加上大理寺卿和通政使;“小九卿”則是太常寺卿、太僕寺卿、光祿寺卿、詹事、翰林學士、鴻臚寺卿、國子監祭酒、苑馬寺卿和尚寶司卿。

有資格廷推閣臣的是內閣大學士和大九卿,因此高務實也沒有資格參加,他只能老老實實等會推的結果——雖然這基本上不可能出現意外。

參與這次會推的,便是內閣大學士申時行、許國、張學顏、吳兌四位閣老,再加上吏部尚書楊巍,戶部尚書沈鯉,禮部尚書徐學謨,兵部尚書樑夢龍,刑部尚書舒化,工部尚書楊兆,左都御史趙錦,大理寺卿李世達,通政使張孟男,一共十三人。

其餘人前文都已有述,惟獨大理寺卿李世達沒有提到過,這裡補述一句:這位老兄是陝西涇陽人,和魏學曾是同鄉……補述完畢。

廷推雖然是在內閣值房的大通房舉行,離六部比較遠(內閣在宮裡,六部在宮外),不過高務實得到消息一貫很快,在內閣廷推結果出來不到半個時辰之後,高務實就知道了結果。

絲毫沒有意外的,王家屏得到了與會大佬們的一致讚譽,被“公推”爲新任閣臣的最佳人選。

這其實真的不會有什麼意外,看看與會衆人的派系就知道,幾乎不是實學派就是心學派,兩派實際上的掌權者既然達成了君子協議,這次會議還能有什麼變數?

廷推結果由申時行、許國兩人共同送去文華殿給提早在那等着的朱翊鈞,朱翊鈞對此結果也一點不意外,只是朝申時行和許國問道:“朕覺得廷推的結果可以,不過王家屏現在還是翰林院侍讀學士,如要入閣,總得先調六部,二位先生以爲該如何調任?”

這話朱翊鈞雖然說是“入閣要先調六部”,其實這只是個統稱,實際上翰林史官入閣之前,先調的去處一般只有兩個,要麼吏部,要麼禮部,這和張學顏、吳兌入閣的路線是不同的。

申時行早有準備,聞言立刻回答道:“可先外任吏部左侍郎。”

其實吏部左侍郎現在並沒有空缺,不過入閣前的這個加官有特殊性,偶爾並不需要實任。

朱翊鈞點了點頭表示同意,直接便道:“那就請申先生代朕擬旨,王家屏升任吏部左侍郎,加東閣大學士,入閣參預機務。”

----------

感謝書友“曹面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陸森啊”、“書友20190223180428135”的月票支持,謝謝!

第119章 下馬威(4更破萬)第096章 馮保倒臺(六)第060章 變生肘腋第033章 宅心仁厚(下)第020章 大閱之討價還價第104章 復寧夏(上)第184章 變色龍第114章 暫攝州務第098章 貴州總兵(下)第092章 流彈兇猛(下)第021章 大閱之金玉其外第031章 務實被擄(下)第094章 目的第003章 隆慶天子(上)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五)第111章 王恭妃的肚子第056章 土司之會第094章 貴妃相召(下)第279章 王儲之死第155章 青春叛逆[第4更]第040章 紓驛路疏(中)第105章 第一把火第141章 激戰諒山(上)第104章 廣西發展大計(上)4更破萬第143章 海商都不簡單啊第021章 大閱之金玉其外第148章 一個好機會第028章 永定河患(上)第016章 還是勳貴最弱(第5更!)第118章 太子出閣(下)第123章 俺答封貢(六)第091章 惟高樞臺一人而已第278章 敵疲我打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五)第085章 官場百態(上)第103章 好,朕信你第112章 初會戚帥(下)第006章 清污除弊(上)第184章 變色龍第276章 奔襲東籲第255章 公主召見第150章 我是來援助安南的?第084章 新任廠督[第4更!]第061章 利益同盟第032章 連降三級第091章 討價還價第026章 河海並行(下)第067章 決戰沙城(六)第193章 要打得先問錢(4更破萬)第016章 李代桃僵(下)第001章 新婚初日的談話第011章 奉駕祭陵(第4更)第084章 西暖閣中(補)第253章 賊首可曾備好?第070章 逐保倒張(五)第092章 各有所謀第141章 激戰諒山(下)4更1W1第123章 俺答封貢(四)第023章 華亭舊事(下)第004章 捉拿訟棍(下)第072章 敢問路在何方第013章 高龍文之邀(3更破萬)第197章 老奴兄弟第124章 奉旨觀政(一)第123章 俺答封貢(十)第009章 安陽之行(四)第016章 圖窮匕見第120章 己卯鄉試(上)第028章 永定河患(下)第209章 陰謀家開動頭腦第253章 賊首可曾備好?第067章 決戰沙城(五)第142章 以退爲進第020章 大閱之討價還價第078章 兩道命令第113章 高戚之會(一)第145章 一定轉達,一定轉達第027章 把汝裁爲三截第211章 目標第086章 提督西北軍務第036章 同往別院(上)第092章 忽悠,又見忽悠第113章 高戚之會(二)第130章 開平潛流(下)第020章 世界局勢第145章 主考何人第026章 國事私事第023章 連中三元(中)第083章 避蟲湯第126章 俺答求封(四)第113章 世鎮的好處第093章 口蜜腹劍(上)第124章 道統之爭(上)第022章 花廳議事(下)第141章 沒轍了第148章 謗君案(下)第119章 務必重視(上)第027章 皇上,您的事兒發了第050章 四方會談(中)第233章 謙之不讓
第119章 下馬威(4更破萬)第096章 馮保倒臺(六)第060章 變生肘腋第033章 宅心仁厚(下)第020章 大閱之討價還價第104章 復寧夏(上)第184章 變色龍第114章 暫攝州務第098章 貴州總兵(下)第092章 流彈兇猛(下)第021章 大閱之金玉其外第031章 務實被擄(下)第094章 目的第003章 隆慶天子(上)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五)第111章 王恭妃的肚子第056章 土司之會第094章 貴妃相召(下)第279章 王儲之死第155章 青春叛逆[第4更]第040章 紓驛路疏(中)第105章 第一把火第141章 激戰諒山(上)第104章 廣西發展大計(上)4更破萬第143章 海商都不簡單啊第021章 大閱之金玉其外第148章 一個好機會第028章 永定河患(上)第016章 還是勳貴最弱(第5更!)第118章 太子出閣(下)第123章 俺答封貢(六)第091章 惟高樞臺一人而已第278章 敵疲我打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五)第085章 官場百態(上)第103章 好,朕信你第112章 初會戚帥(下)第006章 清污除弊(上)第184章 變色龍第276章 奔襲東籲第255章 公主召見第150章 我是來援助安南的?第084章 新任廠督[第4更!]第061章 利益同盟第032章 連降三級第091章 討價還價第026章 河海並行(下)第067章 決戰沙城(六)第193章 要打得先問錢(4更破萬)第016章 李代桃僵(下)第001章 新婚初日的談話第011章 奉駕祭陵(第4更)第084章 西暖閣中(補)第253章 賊首可曾備好?第070章 逐保倒張(五)第092章 各有所謀第141章 激戰諒山(下)4更1W1第123章 俺答封貢(四)第023章 華亭舊事(下)第004章 捉拿訟棍(下)第072章 敢問路在何方第013章 高龍文之邀(3更破萬)第197章 老奴兄弟第124章 奉旨觀政(一)第123章 俺答封貢(十)第009章 安陽之行(四)第016章 圖窮匕見第120章 己卯鄉試(上)第028章 永定河患(下)第209章 陰謀家開動頭腦第253章 賊首可曾備好?第067章 決戰沙城(五)第142章 以退爲進第020章 大閱之討價還價第078章 兩道命令第113章 高戚之會(一)第145章 一定轉達,一定轉達第027章 把汝裁爲三截第211章 目標第086章 提督西北軍務第036章 同往別院(上)第092章 忽悠,又見忽悠第113章 高戚之會(二)第130章 開平潛流(下)第020章 世界局勢第145章 主考何人第026章 國事私事第023章 連中三元(中)第083章 避蟲湯第126章 俺答求封(四)第113章 世鎮的好處第093章 口蜜腹劍(上)第124章 道統之爭(上)第022章 花廳議事(下)第141章 沒轍了第148章 謗君案(下)第119章 務必重視(上)第027章 皇上,您的事兒發了第050章 四方會談(中)第233章 謙之不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