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4章 遭遇流民

實在由不得高務實不生氣,因爲在他的思考中,導致明亡的因素雖然很多,但是巨大的災害和明朝應對災害的無能,一定在其中佔據了很重要一個位置。

本來明朝就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朝代。後世鄧雲特先生曾有統計,說:“明代共歷二百七十六年,而災害之煩,則竟達一千零十一次之多,是誠曠古未有之記錄也。計當時災害最多者爲水災,共見一百九十六次;次爲旱災,共見一百七十四次;又次爲地震,共見一百六十五次;再次爲雹災,共見一百十二次;更次爲風災,共見九十七次;複次爲蝗災,共見九十四次。此外歉飢九十三次;疫災六十四次;霜雪之災十六次,則其尤次焉者也。”

而高務實還曾經看過一篇學術文章,該文章稱:如果以明代兩京、十三布政司爲統計單位,對明代的主要災害種類洪澇、旱災、地震、雹災、蝗災、風沙、疫災、霜雪災害數量做一統計的話,其全國八種災害的總數爲6199次,其中包括了一次災害涉及兩個或多個省區的情況,因此這一數字不免有些擴大。

如果減去這些重複計算的災害次數,明代這八種災害的發生次數也不少於5700至5800次,而這一數字遠遠超過鄧雲特先生所得出的1011次。

就各個災種來說,洪澇、旱災、地震三種災害均超過了1000次,而洪澇災害更是達到2000次之多,平均每年發生洪澇災害達7次之多。

就各省區來說,北直隸、南直隸、山西、山東、陝西、湖廣、浙江、河南等省區災害頻繁,其中北直隸更是達到了驚人的1092次,平均每年發生災害近4次。而有些單次災害,則波及面非常廣,危害十分嚴重。

如崇禎十四年(1641年)的疫災波及217縣,華北平原人口總死亡率在50~90%不等,江南地區爲20~30%,其狀況簡直慘不忍聞。

當然,對古代自然災害做統計是一件十分艱難的事情,那篇文章的作者也表示,不敢說自己所做的統計完全符合明代自然災害的實際情況,但至少能大體反映明代自然災害的基本情況。

試想一下,如此頻繁且嚴重的災害,超過了中國歷史上的任何一朝,偏偏明朝從朝廷到地方,對於賑災救災的工作又十分不力,你不滅誰滅,你不亡誰亡?

但是,高務實既然以救明爲目的,光嘴炮抨擊而不解決問題,那沒有任何意義,而要解決問題,則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首先要做的是瞭解問題的癥結所在。

有明一朝賑災救災之不力,是他們不願意爲之嗎?肯定不是,從天子到羣臣,大家都是讀聖賢書的,不管讀傻沒讀傻,至少知道民爲社稷之本,也至少知道“仁”乃儒家核心思想之一,又怎麼可能不願意賑災救災呢?

所以這其中必然有原因,導致他們沒有做出太多的救災舉措。

既非不願,便是不能。

不能者,力不能及也。

高務實在開封府向粟永祿建議以工代賑、以工代撫之時,就已經發現了他們力不能及的原因——無他,沒錢而已。

在大明,不管是朝廷中樞,還是地方衙門,相較於中國其他朝代,有一個最顯著的特徵,就是窮,而且窮得那叫一個駭世驚俗!窮得根本沒有能力去賑災、救災,後來沒辦法了,朝廷甚至主動退出了賑災救災的主體。

這可不是高務實危言聳聽,朝廷居然退出賑災救災的主體?可是事實就是如此,他以前跟人鍵盤論戰的時候,曾經找過許多資料,至少從萬曆、崇禎兩朝的災害救援來看,就是以民間自救爲主,其中富商富戶的捐助,已經取代朝廷而成爲了主力。

例如崇禎十四年的浙江饑荒中,祁彪佳見“流移乞丐死者日以五六人計,惻然憐之,亟擬賑救”。而當地政府的唯一作爲,就是對他的行爲表示支持,當然也進行了一點點捐助——而且可笑的是,這個捐助還是以個人名義:知縣等人集資捐助了大米30石,大約相當於4000斤糧食。而御史陳公祖念“一鄉之情”捐助15石。另外,不歸地方管轄的主管鹽政的守憲老爺捐助了150兩銀子。

其他絕大部分糧食、錢財,也皆爲富商富戶捐助,另外,富商富戶們還資助並組織開荒種田6800多畝。然而,富商富戶畢竟能力有限,也不可能傾家蕩產來捐助救災,所以一般救濟只限於當地,而“百里之鮮花難不生毒草”,有好心的富商富戶,也必然有壞了心腸的富商富戶,趁機大發國難財的人也不在少數。

而使得朝廷窘迫如此的罪魁禍首是誰呢?是貪官污吏嗎?

貪官污吏哪朝哪代都少不了,難道明代獨多?顯非其然,最起碼清末的貪官污吏怎麼看也比明末更勝一籌。

是皇帝剝削百姓太狠,自己窮奢極欲嗎?這就更好笑了,明朝皇帝一餐飯才吃幾個菜?隆慶爺喜歡吃驢腸,但吃驢腸的話,內府需要提前購入而現殺,有浪費的嫌疑,居然就被御史言官給罵了,結果隆慶帝老老實實下旨讓內府減少購驢,這都被記錄了下來呢!

相比之下,慈禧一頓飯擺一百零八道菜還說沒地方下筷子,怎麼算?

更不要說,明朝因雷擊導致三大殿損壞不止一次,而每一次連修復皇宮都要拖了又拖,一不小心就是幾年過去了,皇宮還在損壞狀態,而皇帝還不敢隨便催促,怕被言官噴,就這也稱得上窮奢極欲?

反觀清朝,就不說皇宮了,光說修園子,修了多少個園子?花了多少錢?

所以,不是明朝歷代皇帝太奢侈,也不是朝臣太腐敗,儘管這些因素不能說沒有,但肯定不是根源,也不是主因。

主因在哪?主因就在朱元璋。

要不是朱元璋定下的財政制度太不着調,怎會搞出這麼畸形的財政狀況來?

高務實前世,他的親叔叔一輩子工作在稅務系統,也喜歡讀書,曾經跟他說過:朱元璋根本沒有弄清元朝滅亡的真正原因,只以爲是元朝朝廷橫徵暴斂,導致了天下皆反,從而亡國。

結果就是,朱元璋得了天下之後,一味的壓低稅率,甚至大幅度削減朝廷官、吏的俸祿,以爲如此就能讓天下人過好日子。但是他卻不知道,國家稅收本身就是國家行政力量的根本,沒有足夠的稅收,一旦國家出現問題,不管是內憂還是外患,國家都只能乾瞪眼,根本使不上力——不是不願使力,實在是無力可使!

稅者,取之於民而用之於民,你連取都沒取,該用的時候又拿什麼用呢?

第202章 西班牙並不無敵第162章 二段擊第003章 安排好的大功第050章 四方會談(中)第038章 園內收支(上)第068章 隆慶託孤(四)第014章 務實讀書(上)第177章 生擒炒花(完)第197章 老奴兄弟第085章 官場百態(上)第050章 四方會談(下)第066章 喜得貴子第026章 河海並行(下)第108章 寧夏告定第191章 爭做狗王莫茂洽第052章 辛愛議事第038章 青把都臺吉第103章 好,朕信你第097章 再會劉顯(下)第068章 輿論造勢(下)第012章 劃分檔次(上)第031章 官民兩便第012章 劃分檔次(下)第059章 索命之人第170章 這就是大勝!第007章 朕有內幕消息第052章 邊市秘聞(下)第175章 莽應龍是有點莽啊第205章 政策第068章 輿論造勢(上)第160章 會試發榜第215章 明緬開戰了!第109章 公侯滿堂(下)第070章 逐保倒張(七)第264章 出宮第032章 京師潛流(上)第130章 跋扈尚書(上)第082章 寧夏之變(中)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二)第158章 庚辰春闈(二)第050章 招降納叛(下)第266章 長公主攥緊香囊第120章 架子就是這麼大第079章 無品閒官(上)第183章 你來,還是我去?第152章 認賊作父第090章 宣府馬芳(下)第057章 戚李出兵第081章 內廷行走(下)第084章 務實回府(下)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五)第037章 你又是誰(4更破萬,大爆料)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第095章 破虜(下)第046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上)第031章 永寧公主(3更破萬)第007章 編制與第一任司令第104章 復寧夏(下)第087章 翰林清貴(下)第113章 京華銀行第123章 俺答封貢(一)第172章 安南捷報喜與憂第050章 擔當第240章 三個“未來首輔”第012章 誰有這樣的面子第005章 無關道理(上)第002章 王者歸來(下)第148章 謗君案(中)第110章 高夫人第123章 等你將來文官稱公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九)第056章 土司之會第067章 倒高風波(六)第085章 議定第027章 倒潘第004章 初見太子(下)第107章 國士香皂(下)第083章 三邊震動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一)第129章 基本就緒第182章 代天行刑第273章 倒臺第046章 冰底潛流(下)第124章 道統之爭(上)第064章 圖們的決斷第046章 商政相連(下)第012章 母子談商(下)第091章 遼東苑馬寺卿第082章 寧夏之變(下)第067章 倒高風波(六)第171章 大汗,臣確有一計第158章 庚辰春闈(三)第263章 密議第108章 所爲何事(上)第204章 陰謀進行時第149章 建設遼南(下)第074章 朱翊鈞的煩躁第062章 潭裡風光媚第013章 五伯高才(下)第046章 冰底潛流(中)
第202章 西班牙並不無敵第162章 二段擊第003章 安排好的大功第050章 四方會談(中)第038章 園內收支(上)第068章 隆慶託孤(四)第014章 務實讀書(上)第177章 生擒炒花(完)第197章 老奴兄弟第085章 官場百態(上)第050章 四方會談(下)第066章 喜得貴子第026章 河海並行(下)第108章 寧夏告定第191章 爭做狗王莫茂洽第052章 辛愛議事第038章 青把都臺吉第103章 好,朕信你第097章 再會劉顯(下)第068章 輿論造勢(下)第012章 劃分檔次(上)第031章 官民兩便第012章 劃分檔次(下)第059章 索命之人第170章 這就是大勝!第007章 朕有內幕消息第052章 邊市秘聞(下)第175章 莽應龍是有點莽啊第205章 政策第068章 輿論造勢(上)第160章 會試發榜第215章 明緬開戰了!第109章 公侯滿堂(下)第070章 逐保倒張(七)第264章 出宮第032章 京師潛流(上)第130章 跋扈尚書(上)第082章 寧夏之變(中)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二)第158章 庚辰春闈(二)第050章 招降納叛(下)第266章 長公主攥緊香囊第120章 架子就是這麼大第079章 無品閒官(上)第183章 你來,還是我去?第152章 認賊作父第090章 宣府馬芳(下)第057章 戚李出兵第081章 內廷行走(下)第084章 務實回府(下)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五)第037章 你又是誰(4更破萬,大爆料)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第095章 破虜(下)第046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上)第031章 永寧公主(3更破萬)第007章 編制與第一任司令第104章 復寧夏(下)第087章 翰林清貴(下)第113章 京華銀行第123章 俺答封貢(一)第172章 安南捷報喜與憂第050章 擔當第240章 三個“未來首輔”第012章 誰有這樣的面子第005章 無關道理(上)第002章 王者歸來(下)第148章 謗君案(中)第110章 高夫人第123章 等你將來文官稱公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九)第056章 土司之會第067章 倒高風波(六)第085章 議定第027章 倒潘第004章 初見太子(下)第107章 國士香皂(下)第083章 三邊震動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一)第129章 基本就緒第182章 代天行刑第273章 倒臺第046章 冰底潛流(下)第124章 道統之爭(上)第064章 圖們的決斷第046章 商政相連(下)第012章 母子談商(下)第091章 遼東苑馬寺卿第082章 寧夏之變(下)第067章 倒高風波(六)第171章 大汗,臣確有一計第158章 庚辰春闈(三)第263章 密議第108章 所爲何事(上)第204章 陰謀進行時第149章 建設遼南(下)第074章 朱翊鈞的煩躁第062章 潭裡風光媚第013章 五伯高才(下)第046章 冰底潛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