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狼筅

第200章 狼筅

蒙武的問題就由楊端和去操心,沈兵是沒什麼興趣去爭論。

畢竟戰略這東西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不打一仗就結果往往是爭不出個所以然來的。

更重要的還是沈兵和楊端和定下的那方略還只是“暫定”。

事實上都不能算是暫定,因爲所有一切都是以安陵城爲基礎,沒有安陵城就又得重新規劃一番。

既是如此,彼此又何必一定要爭個對錯呢?

至於嬴政爲什麼會在這時派蒙武來領一軍,沈兵以爲這是嬴政分功的策略:

此時的秦軍由王翦一家獨大,蒙氏至蒙驁死後便一厥不振。

即便是之後蒙武的兒子蒙恬,與王翦的兒子王賁相比也是相去甚遠。

從嬴政的角度來說,最忌諱的就是“一家獨大”。

所以史上他之所以起用李信加蒙武的組合去滅楚也是有此打算,只可惜李信兵敗,嬴政倒頭來還是不得不用王翦。

如今只是把李信換成了楊端和。

但楊端和畢竟是王翦的舊部,爲了分功自然再捧一捧蒙氏。

這些倒不需要沈兵關心,他的重點始終是訓練。

訓練情況讓沈兵有些意外,在好吃好練的情況下,一個多月下來兵士的身材已出現明顯的變化。

雖說沒有一塊塊肌肉那麼誇張,但整個精氣神都不一樣了。

臥推從開始的80秦斤漲到了140秦斤(約現代35公斤)。

這就是之前所說的“新手福利期”,一開始的進步幾乎就是翻倍增長。

雖然這35公斤對現代人來說算不了什麼,現代健身愛好人羣平均推臥推重量都能達到45公斤。

問題是這要跟這時代的人比。

這時代的兵士的伙食差營養不均衡,甚至餓死人的事都屢見不鮮。

此時卻在沈兵這針對性訓練下由80秦斤的力量漲到了140……這還不是一個兩個,而是普遍漲到了140秦斤。

Wωω⊙ т tκa n⊙ c○

這就有像唐朝組建的陌刀隊:給他們特別好的伙食,再加上訓練及最好的裝備,於是就是一支能對抗騎兵的精銳。

也就是說,古時精銳往往就是以伙食好、力量大爲基礎。

大梁軍的區別,就是沈兵用了現代科學的健身方法短時間內將其力量提升了一個層次。

這些都是正常的。

有沈兵那一套科學訓練,且大梁軍兵士大多是20出頭的年輕人,福利期力量有如此快速增長並不奇怪。

沈兵沒想到的是訓練這麼久大梁軍還能有七萬餘人……沈兵原以爲這時能剩六萬就不錯了,再練一段時間就剩個五萬。

結果在七萬兩千人左右就幾乎沒人被淘汰了。

沈兵認爲這或許就是人的潛力,尤其在生死存亡的關頭,其激發出來的潛力總是會讓人意外。

但魏呴卻一直在爲這支部隊擔心。

他在訓練期間向沈兵提過好幾次意見:

“副將,慢跑訓練行軍速度,力量訓練作戰能力。”

“微臣知道這些都是兵之要點。”

“然大梁軍整軍無盔無甲,若是兩軍對壘只怕……”

這擔心的確有道理,就像之前沈兵也一直擔心黑甲軍沒有盔甲一樣,冷兵器作戰有盔甲與沒盔甲的差別還是相當大的。

問題是這大梁軍有七萬人之多,普遍裝備藤甲幾乎不可能,能做到的就只有每個裝備一面圓盾……圓盾製作起來要比方盾快得多,只需要做好骨架然後將藤條一圈圈的往外編。

這樣編出來的藤盾防護弓箭和輕裝備攻擊不是問題,但對上全副武裝的楚兵只怕還是力有未逮。

沈兵回答:

“不急,明日便開始練習陣法。”

魏呴嘴上應聲,但心下卻一陣疑惑……

練習陣法?

大梁什麼陣法可都練過了。

而且……陣法難道就能解決盔甲問題不成?

不過魏呴雖是疑惑卻沒敢多問。

結果沒想到這陣法還真能解決盔甲問題。

因爲沈兵的陣法可不是秦時有的陣法,而是明朝戚繼光用來抗倭的鴛鴦陣。

當年……不,應該說未來。

倭寇在明朝之所以猖狂主要是因爲倭刀鋒利利於砍劈。

戚繼光針對這特點獨創了鴛鴦陣使倭冠無法近身,於是大破倭寇使其聞風喪膽。

這陣法的精髓就在於運用了被稱爲“狼筅”的東西防禦。

“狼筅”並不複雜,它其實就是南方到處都是的毛竹,而且還是連枝帶葉的。

楚國正好是南方,所以不缺毛竹。

楚步軍大多使用青銅劍,所以正好防禦。

當然,這“狼筅”也不只是毛竹。

它是在毛竹中加上一些鐵製倒鉤,這些倒鉤夾雜在毛竹的枝葉裡使敵人無法分辯。

於是,當不知就裡的敵人排着隊猛衝上來的時候,就會被這枝葉中的倒鉤所傷。

如果敵人發現了它的危險,那麼衝鋒速度也會被阻擋……它既可以遮擋敵人視線,又有類似現代“鐵絲網”一般有阻滯敵人的作用。

接着,後排的長槍手就會以困於“狼筅”中的敵人爲目標出槍。

如果有些敵人幸運的從這“狼筅”中闖過,最後要面對的纔是劍盾手。

所以這陣法就是分左右兩列各一伍兵士,從前往後分別是劍盾手、狼筅手、三名長槍手,後方再有一伍弓箭手增援。

沈兵找到了欠,現場畫了一張圖……這圖很簡單,就是一個細長的倒鉤,比竹枝粗一些又與竹枝神似,混在裡頭很難被發現。

欠看看圖,就很有信心的說道:

“副將放心,屬下稍傾就將其制好送到府上。”

沈兵補了句:

“我需有五萬個。”

欠立時就愣了:

“五……五萬個,這……”

這數目就超出欠的能力之外了,沈兵當然也知道這一點,所以他就解釋道:

“我已在上將軍那打過招呼,此物由大梁工匠趕製。”

“你只需監製便可。”

欠這才鬆了一口氣。

之所以要五萬個,是因爲大梁軍有七萬人。

如果每十五人需要兩個“狼筅”的話,那就差不多要一萬之數。

而一個“狼筅”若是需要裝上五個倒鉤,那就要五萬個。

這個數字的確有些嚇人,但往大軍裡一分……

(本章完)

第16章 變局第35章 馬頭山第396章 陷馬坑第44章 通敵第305章 反包圍第57章 我也想低調,但……第155章 水軍第202章 棄城第420章 城牆第360章 西域第230章 汝陰第429章 榜樣第3章 小不忍則亂大謀第298章 戰法第161章 車輪戰船第255章 智擒楚王第436章 進退兩難第82章 許應第86章 樣式第470章 孤注一擲第222章 追敵第534章 馬店第282章 不降反升第254章 突圍第392章 獨輪車第351章 五原第191章 點兵第371章 控制第390章 奇軍第387章 山地部隊第207章 王賁第303章 獵鷹第359章 通道第41章 福禍相倚第418章 援兵第138章 兵行險着第435章 機關算盡第427章 矛盾第4章 工丞第99章 使節第536章 龜茲王第177章 黑甲軍第190章 降兵第1章 誰扔的炮仗第493章 補給第404章 教育權第315章 定價第4章 工丞第67章 術數第234章 以攻代守第84章 桔槔第265章 買漲不買跌第182章 拍竿第146章 配給制第140章 楚軍第134章 困難第415章 引信第193章 密信第38章 調虎離山第371章 控制第310章 遷民第409章 火炮第38章 調虎離山第347章 馳道第68章 督陣第436章 進退兩難第369章 進退兩難第92章 家書第92章 家書第107章 合縱第64章 選擇第111章 暗渡陳倉第334章 披着羊皮的狼第243章 壽春第521章 投石機第418章 援兵第444章 沙塵暴第33章 王柏第313章 紡織第193章 密信第270章 道德規範第170章 收購第241章 援軍第414章 炮彈第69章 一己私慾第75章 樂趣第288章 請降第208章 虎父無犬子第388章 月氏王第511章 火繩槍第146章 配給制第543章 楊婷第466章 出兵第493章 補給第162章 鋸子第18章 主動防禦第4章 工丞第507章 出逃第88章 論農第532章 西域
第16章 變局第35章 馬頭山第396章 陷馬坑第44章 通敵第305章 反包圍第57章 我也想低調,但……第155章 水軍第202章 棄城第420章 城牆第360章 西域第230章 汝陰第429章 榜樣第3章 小不忍則亂大謀第298章 戰法第161章 車輪戰船第255章 智擒楚王第436章 進退兩難第82章 許應第86章 樣式第470章 孤注一擲第222章 追敵第534章 馬店第282章 不降反升第254章 突圍第392章 獨輪車第351章 五原第191章 點兵第371章 控制第390章 奇軍第387章 山地部隊第207章 王賁第303章 獵鷹第359章 通道第41章 福禍相倚第418章 援兵第138章 兵行險着第435章 機關算盡第427章 矛盾第4章 工丞第99章 使節第536章 龜茲王第177章 黑甲軍第190章 降兵第1章 誰扔的炮仗第493章 補給第404章 教育權第315章 定價第4章 工丞第67章 術數第234章 以攻代守第84章 桔槔第265章 買漲不買跌第182章 拍竿第146章 配給制第140章 楚軍第134章 困難第415章 引信第193章 密信第38章 調虎離山第371章 控制第310章 遷民第409章 火炮第38章 調虎離山第347章 馳道第68章 督陣第436章 進退兩難第369章 進退兩難第92章 家書第92章 家書第107章 合縱第64章 選擇第111章 暗渡陳倉第334章 披着羊皮的狼第243章 壽春第521章 投石機第418章 援兵第444章 沙塵暴第33章 王柏第313章 紡織第193章 密信第270章 道德規範第170章 收購第241章 援軍第414章 炮彈第69章 一己私慾第75章 樂趣第288章 請降第208章 虎父無犬子第388章 月氏王第511章 火繩槍第146章 配給制第543章 楊婷第466章 出兵第493章 補給第162章 鋸子第18章 主動防禦第4章 工丞第507章 出逃第88章 論農第532章 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