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諫降災書》!(求訂閱)

嵇恆似猜到了胡亥的疑惑,不緊不慢道:“政治纔是一切改革的動力,一切改革都是源於政治目的。”

“有的時候對和錯無法定義,善惡好壞也同樣如此,或者說,它只能在一個時代定義,一旦超出了時代,就註定會發生一定的偏移,這次的熒惑守心,最終的解決之法也會落到政治上。”

“我未曾跟始皇談及過政治。”

“然以始皇的城府心性,又豈會察覺不出?”

“這次熒惑守心分野之地在關東,關東過去跟朝廷若即若離,通過這次熒惑守心,能極大削弱神權思想對民間的控制,從很多角度而言,其實這次始皇要做的都是基於政治目的,其他的只會是附帶的。”

聞言。

胡亥若有所思。

他其實並沒有聽的太懂。

但他也聽明白了一件事,就是大秦似真有了應付之策。

他心中稍安。

前面宮中朝中傳的沸沸揚揚,即便是他都感到了恐慌,眼下聽到有解決之策,雖不知具體是什麼辦法,但只要能將這次的事平息,對他而言,無疑都是一件好事。

胡亥摸了摸鼻子,笑着道:“能解決就好。”

“你或許都不知道,最近朝中不少人上書,想讓陛下舉行祭祀,還有就是祈神,就連宗正都有些動搖,這幾日一直在給陛下勸諫,眼下有了解決之法,想必天下這股恐慌思潮也能消停了。”

說着。

胡亥也輕蔑道:“朝中的那些大臣,一個個自詡學富五車,才智卓絕,結果遇到這些事,還不是什麼辦法都沒有拿出,依我看,滿朝大臣還不如你一人,也不知陛下爲何要這麼器重這些人。”

聽到胡亥的話,嵇恆也是莞爾。

他淡淡道:“那些大臣未必想不到解決之法,只是身居高位,更注重利弊權衡,因而會變得十分的謹慎,尤其是始皇身體過去表露過不佳,這更是讓朝臣生出猜疑,他們現在寧願什麼都不錯,或者說甘願隨波逐流,也不會去輕易冒頭。”

“帝王暮年,臣子難當!”

嵇恆倒是能理解這些臣子的心思。

他過去也曾經歷過。

非是無能無才,而是君主遲暮時,性情往往會大變,也更喜怒無常,而且因爲身體的緣故,對於皇子、大臣都生出了強烈的猜忌,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爲了自保,也爲了不引起君主猜忌,大多朝臣只能選擇明哲保身。

越是如此。

君臣間的隔閡就越大。

到最後君臣間的矛盾甚至是不可調和的。

往往到了這時。

這些臣子就更熱衷向儲君靠攏。

同時。

他們也更希望帝王身亡。

情非憎君也。

利在君之死也。

這種情況,君主同樣清楚,因而他們會對儲君變得十分警惕,而一旦聽到一些風吹草動,加上心神敏感,廢立太子的事,也就自然發生了。

這就是人性!!!

人性本利。

而始皇更是熟讀《韓非子》,對這些事看的更是分明。

在《韓非子·備內》便提到,‘人主之患在於信人,信人,則制於人。人臣之於其君,非有骨肉之親也,縛於勢而不得不事也,故爲人臣者,窺覘(chan)其君心也,無須臾之體,而人主怠傲處上,此世所以有劫君殺主也。’

臣子效忠的從來不是君主。

而是君主手中的權力。

聞言。

胡亥眉頭一皺。

嵇恆並沒有詳細解釋。

也不好解釋。

君臣之間本就是互相制衡、互相博弈,大秦帝國的問題就出在始皇的身體出現了問題,而且還爲外界知曉,爲了保住自己的利益,也爲了不引起君主的猜忌,臣子只能趨於謹慎,而君主爲了維持威嚴,只能繼續強撐着身體,最終帝國在短短几年內,情況每況愈下。

嵇恆將胡亥送來的酒肉放到庖房。

另一邊。

李斯已回到了李府。

相較於過往,李斯面帶喜色。

見狀。

李斯的第三子李儕面露異色,他可是清楚,這兩三年,自己父親可是變了不少,哪怕是在家中,也不苟言笑,尤其是經歷了上次梁山宮之變後,更是謹小慎微,唯恐爲人抓住把柄,爲何今日去了朝中一趟,回來就變了性情?

他好奇的問道:“父親,可是有什麼喜事?”

李斯看了李儕一眼,笑着撫須道:“算不得喜色,只是心有所感。”

“陛下終究是回過神來了。”

聞言。

李儕眼中更顯驚異。

李斯去到書房,取出一份空白竹簡,讓李儕在一旁研磨,同時沉聲道:“我大秦自立國以來,便接連創出三大創制,件件都是震古爍今的創新之舉,當時天下臣民目不暇接,無不爲朝廷震驚,當此之時,陛下是何等氣魄,超邁古今,欲打造一千古之國,因而纔有了後續宏闊無比的新政。”

“然這幾年陛下卻失了過往的雄峻傲岸。”

“變得耽於陳舊。”

“這豈是天下之幸?”

“大秦若繼續這樣下去,當年選擇呂不韋的道路,恐更爲合適,然陛下當年自己主動放棄,意欲打造一個嶄新的千古之國,因而大秦便只能在革新的道路上一往無前,奈何隨着陛下身體抱恙,陛下越發趨於保守,也越發趨於求穩,天下日漸陷入到困步不前。”

“大秦實則危矣。”

“而這次進宮,陛下似重新燃起了鬥志,重新拾起了革新天下之雄心,我李斯何以不感到振奮?”

“哈哈。”

李斯大笑數聲。

心情是無比的開懷舒暢。

他這幾年過得並不舒心,甚至是戰戰兢兢,誠惶誠恐。 因爲始皇變了。

變得保守,變得喜怒無常。

如果只是這些,他尚且還能接受,但最令李斯有些驚恐的是,始皇似開始思索新政得失了,甚至在有意做一些改正,若只是就事論事,他自會盡力輔佐皇帝補正缺失,然從這兩三年的情況來看,始皇更多的是對朝臣生出了猜忌。

他又何以不恐慌?

他李斯既是大秦新政的總體制定者之一,又是總攬實施的實際推行者,帝國君臣對大秦新政的任何總體性評判,最重要的涉及者之一,而自古以來的鑑戒卻是,君主是從來不會實際承擔缺失責任的。

擔責的只能是丞相!

但言政道缺失,首要被指責的就是丞相。

也即是說,若是陛下真認爲大政有缺失,那問題有且只能落到自己頭上。

也註定要他李斯來承擔。

擔責尚且無礙,他最不願見到的是,始皇意志的搖擺,尤其是這一年來,始皇對扶蘇越發親近,若是大秦真的向寬緩方面靠攏,那大秦新政從某種程度而言,已經退回到了呂不韋當年提出的以王道御法上了。

那不是法制!

當年他第一次跟始皇見面時,便跟始皇提過自己的立場。

他所學爲荀子之學。

荀子之學,表儒而裡法,既尊仁政,又崇法制,就治國而言,與老派的法家有別,無疑是屬於當世新法家,而當時秦國是呂不韋當政,呂不韋所著的《呂氏春秋》同樣是一本大作,然《呂氏春秋》跟荀學不同。

荀學之中法治尚爲主幹,爲本體。

《呂氏春秋》王道爲主幹,爲主體,法治只是王道治器之一而已。

只不過當年他的這個答覆,並不爲始皇接受,始皇答道:“荀學法治之說,仍滲有三分王道,一分儒政,有以王道仁政御法之意味,而大秦推崇的是李悝、商君等正統法家,唯法是從,法制至上。”

當時他聽到始皇的話,心中同樣也是一驚。

不過在聽到始皇后續的話,他也是瞬間明白了始皇之意。

始皇說道:“他聽聞過一個說法,荀學不是真法家,甚至連李悝、商君也不是真法家,唯有韓非之學說,纔是千古以來真正法家。”

聞言。

李斯當即就醒悟過來。

始皇要的是絕對的法制至上,而非是將法作爲治器。

也是從這時起,他選擇了跟呂不韋決裂,徹底倒向了‘唯法是從’的正法。

君臣契合,李斯由此扶搖直上。

仕秦二三十年,他早已成爲法家領袖,也早已沒了退路,一旦始皇觀念改變,爲了天下一時安穩,做出政道轉向,而他李斯則將陷入無盡深淵,到時對秦政不滿者,都會對他鳴鼓而攻之,其時,他所有功業都會化爲飛灰。

當年商君功高如泰山,尚且難逃車裂之刑,他李斯的威望權力當真能打得過當年的商君?

若將‘苛政’之罪加於他一人之身,他恐會因此揹負罵名萬世。

他又豈能不戰戰兢兢?

而且他也實在不願見到自己一手謀劃實施的帝國新政,最終走向人亡政息,甚至在有時,他還在暗中埋怨過始皇,天降英才濟濟一堂才創出了此等驚天動地的煌煌偉業,豈能因一時觀念動搖而教它突然熄滅?

這還是他期許的雄君?

不過最終始皇並沒有辜負自己。

始皇依舊是過去那個大氣磅礴的明君英主。

因爲

陛下這次對自古以來的‘天心即民心’產生了質疑,對天降災難警告大秦更是生出了不滿,而且還當衆詢問了自己大禹治水、顓頊帝絕地天通等古事,並讓他下去就預防關東可能出現的災難做出預防。

更重要的是。

始皇親口說出了人定勝天四字。

這是一種很強烈的表態。

直接告訴了自己,始皇並不在意‘君權神授’的神聖光環,也不會將問題都歸於他一人之身。

讓他放手去做。

當時,聽到始皇這幾句話,他心頭一陣酸熱,不禁老淚泉涌而出。

始皇依舊本色蕩蕩。

而他李斯又何懼所謂天意?

他過去缺乏的是皇帝的信任,這纔是他真正不敗的根基,只要皇帝信任自己,委自己以重任,他李斯何曾不是雷厲風行?何曾對天下事懼過?而且神鬼一說,他本就嗤之以鼻。

不過。

這些話並不能爲外人道也。

李儕將墨汁研磨好,也是識趣的出了書房。

李斯獨自坐在席上。

他垂首沉思了一陣,眼中露出一抹猶豫。

他雖然心中振奮,但還是有些拿捏不定,遲疑一會,纔在竹簡上緩緩落筆。

‘人死血脈竭,竭而精氣滅,滅而形體朽,朽而成灰土,何用爲鬼神?’望着這幾句話,李斯沉思良久,最終還是拿小刀將這幾句話抹去了。

眼下始皇雖表明了態度,但生死之事,鬼神之說,牽涉很多,若是始皇日後反悔,這幾句話恐會爲自己遭來禍事,他終究還是不敢賭,沉吟片刻,李斯重新組織了話語,他重新落筆。

‘天自然無爲。’

‘雨露凍凝者,皆由地發,不從天降也。’

‘.’

這篇駁斥神鬼的文書,李斯寫的很慢,也寫了很久,等這篇只有數百字的文章落成,李斯整個人也是長舒口氣,他鄭重的看了幾眼,將其中一些可能引起非議的話語做了一些修改,確定無誤,這纔將這份竹簡放於一旁。

而後他重新拿出一份空白竹簡,這次並未有任何停歇,洋洋灑灑的書寫起來。

《諫降災書》。

臣李斯上書:嘗聞人議天降災難,星官請令祭祀祈神,此舉治國之大謬也!

在一番慷慨陳詞之後,李斯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即在全國創建防災救災制度,其中主要提到‘官員責任制度’、‘信息報告制度’、‘財政支持制度’、‘稅收減免制度’、‘社會參與制度’等爲應對災難提供的有效保障跟支持。

等將這份諫書寫完,李斯擦了擦額頭汗水。

也是長舒了口氣。

他將這兩份奏疏放在案上。

目光卻緩緩望向了窗外,心中卻生出了一抹疑惑。

近來,他聽聞了一個傳聞,即西城有一奇人,深受儲君信任,扶蘇每每遇事,都要與之商議,而且這傳聞還稱,扶蘇很多決策都出於此人之手,甚至始皇也多次問計此人,他原本對此不以爲然,只是今日始皇的轉變,卻讓他生出了一抹異樣。

西城真有此等奇人?

只是此人真有如此才能,竟能說動陛下改變觀念?

李斯心中還是有些存疑。

他搖搖頭,不願多想,等兩份竹簡烘乾,將其放於袖間,大步出門而去。

第15章 秋月刑殺!(求收藏)第175章 子嬰!(求訂閱)第503章 野心之大,曠古未有!(求訂閱)第404章 栽贓彭越?!(求訂閱)第212章 大丈夫不可一日無權!(求訂閱)第363章 虎狼之秦,自當爲虎狼之君!(求訂第340章 朝聞道,夕可死矣!(求訂閱)第63章 疲秦之術!(求收藏)第347章 人以羣分!(求訂閱)第414章 我劉季的仕途當在咸陽!(求訂閱)第395章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求訂閱)第81章 見事貴見缺!(求收藏)第228章 秦之特異也!(求訂閱)第364章 張蒼的錢糧之見!(求訂閱)第454章 關東亂,局勢明!(求訂閱)第208章 政治就是不講道理的!(求訂閱)第53章 我還想多活幾年!(求收藏)第425章 要當就當‘皇商’!(求訂閱)第286章 請御史教我!!!(求訂閱)第193章 時來天地皆同力!(六千字第一更)第85章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求收藏)第23章 二次分封!(求收藏)第191章 人人有氏,等於人人無氏!(求訂閱第457章 沒錢,就是空談誤國!(求訂閱)第252章 我劉季該發達一次了!(求訂閱)第468章 咸陽移不動,那就移朝廷!(求訂閱第464章 杯酒釋世官!(求訂閱)第179章 小不忍則亂大謀!(求訂閱)第49章 沛縣蕭何當爲最!(求收藏)第433章 朕在等扶蘇跟胡亥!(求訂閱)第402章 大政:不懈怠,不折騰!(求訂閱)第213章 今日還國,冠劍任事!(求訂閱)第194章 趙佗,你還能保持初心嗎?(求訂閱第292章 隱宮!!!(求訂閱)第105章 氣數已盡,註定當亡!(求訂閱)第389章 離間匈奴,恩賜商賈!(求訂閱)第103章 恩威並施!(求訂閱)第438章 不忠不孝不悌!(求訂閱)第99章 貪得無厭!(求訂閱)第12章 君儒臣法!(求收藏)第4章 大舟已過巨波海,新帆卻覆江河前!(第355章 羅網網羅天下!(求訂閱)第21章 天子失官,學在四夷!(求收藏)第447章 皇帝着眼的當是天下事!(求訂閱)第55章 民!(求收藏)第268章 政治分野!(求訂閱)第63章 疲秦之術!(求收藏)第337章 你我不過都自詡正義罷了!(求訂閱第180章 三份告示振人心!(六千字,求訂閱第415章 鐵面判官!(求訂閱)第283章 我,閻樂,大秦丞相?(求訂閱)第39章 熊啓!(求收藏)第333章 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13)第280章 我有張良計!(求訂閱)第398章 很多人都在等你死!(求訂閱)第349章 這句讀 數字?(求訂閱)第308章 謀長遠之勢你,行長久之策!(感冒第60章 天下苦秦久矣!(求追讀)第367章 想知道原因?我扶蘇親自講給你們聽第507章 天下大治(本書完)第226章 投其所好!(求訂閱)第277章 風雨欲來!!!(求訂閱)第278章 秦廷真正的底氣!!!(求訂閱)第344章 絕望的趙高!(求訂閱)第327章 投之以李,報之以桃!(14)第394章 於萬斯年,受天之祜!(求訂閱)第333章 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13)第370章 少府之位?(求訂閱)第399章 大秦的兩根稻草!(求訂閱)第309章 遙望會稽山!(明天恢復更新)第420章 貨幣同樣是大一統戰爭的延續!(求第168章 你們想出仕?!(求訂閱)第173章 史祿!(求訂閱)第492章 嚴且公,苛且正!(求訂閱)第320章 同室操戈?(14)第384章 廣闊天地,大有可爲!(求訂閱)第506章 重百家而輕諸子!第147章 秦法昭昭!(求訂閱)第139章 流水無情關中動!(求訂閱)第167章 朝堂的漩渦!(求訂閱)第48章 首亂者,楚也!(求收藏)第386章 以死人之身算天下!(求訂閱)第7章 三人成虎,事多有!(求收藏)第206章 樹欲靜而風不止(求訂閱)第224章 五花八門的建議!(求訂閱)第399章 大秦的兩根稻草!(求訂閱)第19章 人生三大問!(求收藏)第125章 升官我來,送死你去!(求訂閱)第169章 軍功爵制要變?(求訂閱)第22章 從俗而治!(求收藏)第49章 沛縣蕭何當爲最!(求收藏)第244章 敲打趙佗!(求訂閱)第505章 時不我待,殺伐開路!(求訂閱)第466章 不患寡而患不均!(求訂閱)第225章 以儒之法制儒!(求訂閱)第345章 性情至真的胡亥!(求訂閱)第450章 羅網已成,請君入甕!(求訂閱)第90章 權貴?!(求訂閱)第488章 我笑你不懂經濟!(求訂閱)
第15章 秋月刑殺!(求收藏)第175章 子嬰!(求訂閱)第503章 野心之大,曠古未有!(求訂閱)第404章 栽贓彭越?!(求訂閱)第212章 大丈夫不可一日無權!(求訂閱)第363章 虎狼之秦,自當爲虎狼之君!(求訂第340章 朝聞道,夕可死矣!(求訂閱)第63章 疲秦之術!(求收藏)第347章 人以羣分!(求訂閱)第414章 我劉季的仕途當在咸陽!(求訂閱)第395章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求訂閱)第81章 見事貴見缺!(求收藏)第228章 秦之特異也!(求訂閱)第364章 張蒼的錢糧之見!(求訂閱)第454章 關東亂,局勢明!(求訂閱)第208章 政治就是不講道理的!(求訂閱)第53章 我還想多活幾年!(求收藏)第425章 要當就當‘皇商’!(求訂閱)第286章 請御史教我!!!(求訂閱)第193章 時來天地皆同力!(六千字第一更)第85章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求收藏)第23章 二次分封!(求收藏)第191章 人人有氏,等於人人無氏!(求訂閱第457章 沒錢,就是空談誤國!(求訂閱)第252章 我劉季該發達一次了!(求訂閱)第468章 咸陽移不動,那就移朝廷!(求訂閱第464章 杯酒釋世官!(求訂閱)第179章 小不忍則亂大謀!(求訂閱)第49章 沛縣蕭何當爲最!(求收藏)第433章 朕在等扶蘇跟胡亥!(求訂閱)第402章 大政:不懈怠,不折騰!(求訂閱)第213章 今日還國,冠劍任事!(求訂閱)第194章 趙佗,你還能保持初心嗎?(求訂閱第292章 隱宮!!!(求訂閱)第105章 氣數已盡,註定當亡!(求訂閱)第389章 離間匈奴,恩賜商賈!(求訂閱)第103章 恩威並施!(求訂閱)第438章 不忠不孝不悌!(求訂閱)第99章 貪得無厭!(求訂閱)第12章 君儒臣法!(求收藏)第4章 大舟已過巨波海,新帆卻覆江河前!(第355章 羅網網羅天下!(求訂閱)第21章 天子失官,學在四夷!(求收藏)第447章 皇帝着眼的當是天下事!(求訂閱)第55章 民!(求收藏)第268章 政治分野!(求訂閱)第63章 疲秦之術!(求收藏)第337章 你我不過都自詡正義罷了!(求訂閱第180章 三份告示振人心!(六千字,求訂閱第415章 鐵面判官!(求訂閱)第283章 我,閻樂,大秦丞相?(求訂閱)第39章 熊啓!(求收藏)第333章 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13)第280章 我有張良計!(求訂閱)第398章 很多人都在等你死!(求訂閱)第349章 這句讀 數字?(求訂閱)第308章 謀長遠之勢你,行長久之策!(感冒第60章 天下苦秦久矣!(求追讀)第367章 想知道原因?我扶蘇親自講給你們聽第507章 天下大治(本書完)第226章 投其所好!(求訂閱)第277章 風雨欲來!!!(求訂閱)第278章 秦廷真正的底氣!!!(求訂閱)第344章 絕望的趙高!(求訂閱)第327章 投之以李,報之以桃!(14)第394章 於萬斯年,受天之祜!(求訂閱)第333章 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13)第370章 少府之位?(求訂閱)第399章 大秦的兩根稻草!(求訂閱)第309章 遙望會稽山!(明天恢復更新)第420章 貨幣同樣是大一統戰爭的延續!(求第168章 你們想出仕?!(求訂閱)第173章 史祿!(求訂閱)第492章 嚴且公,苛且正!(求訂閱)第320章 同室操戈?(14)第384章 廣闊天地,大有可爲!(求訂閱)第506章 重百家而輕諸子!第147章 秦法昭昭!(求訂閱)第139章 流水無情關中動!(求訂閱)第167章 朝堂的漩渦!(求訂閱)第48章 首亂者,楚也!(求收藏)第386章 以死人之身算天下!(求訂閱)第7章 三人成虎,事多有!(求收藏)第206章 樹欲靜而風不止(求訂閱)第224章 五花八門的建議!(求訂閱)第399章 大秦的兩根稻草!(求訂閱)第19章 人生三大問!(求收藏)第125章 升官我來,送死你去!(求訂閱)第169章 軍功爵制要變?(求訂閱)第22章 從俗而治!(求收藏)第49章 沛縣蕭何當爲最!(求收藏)第244章 敲打趙佗!(求訂閱)第505章 時不我待,殺伐開路!(求訂閱)第466章 不患寡而患不均!(求訂閱)第225章 以儒之法制儒!(求訂閱)第345章 性情至真的胡亥!(求訂閱)第450章 羅網已成,請君入甕!(求訂閱)第90章 權貴?!(求訂閱)第488章 我笑你不懂經濟!(求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