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此乃務實陰陽之爭也!(求訂閱)

十二月初。

事涉華夏根本的一場思想大論證正式拉開了帷幕。

除了遠在南海的趙佗、北疆的王離等將領,凡在朝中任職的大臣,都已盡數到了宮中。

這次的規模同樣空前。

大殿內皇帝階下專設有皇子趨於,十幾名皇子全部與朝,肅常寬闊的正殿,黑壓壓一片共計六百餘人,殿外飄着雪花,衆人也彷彿如天氣一般,神色十分的嚴肅,不苟言笑。

隨着卯時鐘鼓聲響起。

帝輦在迭次長呼中徐徐推出。

高冠帶劍的始皇穩步登上帝座,今日的大朝會正式宣告開始。

“諸位,今大秦安定,然天地間卻突降天象,國人惶恐不安,日前,首議業已發下,各官署也大體清晰商議何事,歸總論之,主掌依然兩分,今日大朝,朕降親爲決斷,朝會議政,不避歧見,諸位但言無妨。”

話音剛落。

舉殿大見肅靜。

正值隆冬時節,天氣清寒,所有的殿門與窗戶全都關閉,沉沉大殿中,燃放着炭火,相較外面的清冷,殿內卻是異常溫暖。

安靜些許。

“臣,良相公有奏。”西邊文職大臣區的巫師良相公,昂然出列道:“凡存心養性之理,窮神知化之方,天人感應之機,治忽存亡之候,莫不畢書之。”

“天人之際,合而爲一!”

“臣認爲天和人同類相通,相互感應,天能干預人事,人亦能感應上天。”

“臣以爲天人感應。”

“天人感應之說,源於《尚書·洪範》。”

“《洪範》曰:曰肅、時雨若;曰乂,時暘若;曰晰,時燠若;曰謀,時寒若;曰聖,時風若。曰咎徵:曰狂,恆雨若;曰僭,恆暘若;曰豫,恆燠若;曰急,恆寒若;曰蒙,恆風若。”

“其意簡單明瞭。”

“君主施政態度能影響天氣變化。”

“正刑與德,以事上天。”

“天人之間是有感應關係的,人類的行爲會上感於天,天會根據人類行爲的善惡邪正下應於人,天下應人的方式即是用災異來譴告人,使人反省改過。”

“這次的熒惑守心便是上天降下譴告。”

“請陛下明鑑。”

說完。

良相公施施然的坐回原位。

他已過年七旬,這幾年已從朝堂淡出,然驚聞這次朝會,也是難得上朝,將心中所想盡數吐露,而良相公的話,也是引得在場大臣爲之側目。

良相公非比尋常。

其是巫師。

過去對讖語的拆解十分靈驗,因而在朝中地位超然,像是扶蘇、胡亥等公子降生取名時,始皇都有曾詢問過良相公意見。

眼下良相公率先開口,也是讓不少人心生浮動。

他這番言論雖沒直說天象是對大秦不滿,但言下之意已十分明晰,這已將這次天象的降臨歸咎於始皇的施政不當。

有了身份特殊的良相公開口,其他日者星官紛紛進言。

“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上天有好生之德。”

“.”

一時間。

殿內充斥着各種附議聲。

張蒼位於殿中,他看了看四周,見無人開口反駁,眉頭一皺,沉思了一下,選擇站了出來,他躬身作揖道:“臣對《洪範》有不同見解。”

“臣認爲《洪範》非是認爲天下存在天人感應。”

“而是反對有此想法。”

“《洪範》是《尚書·周書》中的一篇,其主要用五行說來解釋自然和社會的變化及運動,然我通讀此篇,並未感覺其文提出的是‘天人感應’,反倒更像是‘天人相分’。”

“五行,天所以命萬物者也。”

“天地之用五行也,水施之、火化之、木生之、金成之、土和之……萬物所以成也。”

“五行之爲物,其時、其位、其材、其氣、其性、其形、其事、其情、其色、其聲、其臭、其味,皆各有耦,推而散之,無所不通。一柔一剛,一晦一明,有正有邪,有美有惡,有醜有好,有兇有吉,性命之理,道德之性皆在是矣。”

“也就是說‘有耦’‘有對’是帶有普遍性的,是貫穿於天下人事和一切事物的,決定着事物的無窮變化。”

“對於這種普遍性,我認爲它更符合道家的‘道’!”

“這個道是客觀的規律,無論是自然還是社會,實則都爲‘道’所支配。”

“天地萬物不得其常,則恐懼修省,固亦其宜也。”

“今或以爲天有是變,必由我有是罪以致之,或以爲災異自天事耳,何豫於我,我知修人事而已。蓋由前之說,則蔽而葸,由後之說,則固而怠,不蔽不葸,不固不怠者,亦以天變爲己懼,不曰天之有某變,必以我爲某事而至者,亦以天下之正理,考吾之失而已矣。”

“所以我認爲良相公說的不對,《洪範》一篇文章,分明是說人應當順應客觀規律,‘繼天道而成性’。”

“更要‘修人事以勝天’!”

“天人不相合。”

這時。

文臣區突兀一句冷笑傳來。

“張御史此言差矣,正所謂天心即民心,天意即民意。”

“天人相感,陰陽相和。”

周青臣離開座案,站到了空闊處,雖面色有些蒼老,精神卻依舊矍鑠。

他朝始皇恭敬一禮,高聲道:“臣這些年謹案書卷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

“……及至後世,淫佚衰微,不能統理羣生,諸侯背畔,殘賊良民以爭壤土,廢德教而任刑罰。刑罰不中,則生邪氣;邪氣積於下,怨惡畜於上。上下不和,則陰陽繆盭而妖孽生矣。此災異所緣而起也。”

“墨子曰:愛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惡人賊人者,天必禍之。”

“由此可見,以此見天之不可不畏敬,猶主上之不可不謹事。不謹事主,其禍來至顯,不畏敬天,其殃來至暗。暗者不見其端,若自然也。故曰:堂堂如天,殃言不必立校,默而無聲,潛而無形也。由是觀之,天殃與主罰所以別者,暗與顯耳。”

說着。

周青臣面露一抹倨傲。

他爲博士僕射。

在前兩年,博士學宮大量博士外逃,博士學宮更是名存實亡,他這個博士僕射,最終也變成了一個光桿司令,只是周青臣並不甘心就此消亡,一直在研讀各類史書,而這次的天象之爭,無疑讓周青臣再度看到了希望。

他寄希望藉此重新贏得始皇信任。

因而這幾日一直埋頭書海,最終將儒家的言災異述天道,跟墨家的天罰理論結合,啓發性的將天人感應學說更進一步。

天爲至上的人格神,一旦君主違背了天意,不仁不義,天就會出現災異進行譴責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會降下祥瑞以鼓勵。

他相信。

自己這番言語定能博得始皇矚目。而且他還別出心裁的將天跟君主合而爲一,給皇帝的尊位及統治找到了理論根據,眼下天人感應理念已十分完善,始皇對天下如此重視,又豈會不對他委以重任?

想到這。

周青臣心中也頗爲振奮。

周青臣的言語一出,大殿再度安靜下來。

原本面色有些難看的良相公此刻面露出了笑意。

他知道。

自己一方已勝券在握。

天人感應一說由來已久,隨着這些年讖緯之學日漸氾濫,這個學說已越發爲天下接受,這也是這次的熒惑守心能引得舉國恐慌的原因。

對於這次的大爭,良相公其實早就料到了。

這是天下之必然。

大爭之世有一個奇特現象。

求實之風最烈之時,往往意味着陰陽學說最盛,兩相矛盾而並行不悖,眼下隨着天下一統,求實之風跟陰陽學說註定要分出一個高下,這也將是天下思想日後的分野。

只不過在良相公的預估中,這次大爭來的有些太急太快了。

甚至快的有些驚人。

因爲天下時勢遠沒到衝突最烈之時。

按理還沒到時候。

尤其秦國過往盛行求實,而關東風盛行陰陽,兩者雖相悖,然並沒有爆發實質衝突,因而在他過去的預料中,並沒有想過會如此早就引發,不過他也並不在意。

因爲勝負是註定的。

其時,隨着儒家、方士被朝廷驅逐,陰陽學說在朝中已成氣候,陰陽學說主流形式大體有陰陽五行、天文立法推演、星相(佔雲、佔氣、占候)、占卜(龜筮、蓍草筮、錢筮等)、堪輿、相人等六大流派。

不過陰陽家跟其他學派不同,各大流派互相之間很團結。

在互相協助之下,陰陽家在朝中地位不低。

無論是官府還是民衆,無不以陰陽家諸流派提出的種種預兆,以爲國事家事的重要參證,一有預言便能迅速流傳開來。

然則。

秦終歸有務實之風。

參證歸參證,卻又不盡然全信。

因而陰陽家在朝中有一定地位,然地位卻相較有些不上不下。

然正因爲此,秦就形成了一種很怪異的風貌,即有求實之風爲本,而又不排斥神秘啓示。

例如大秦立國時,公然以典章形式宣佈水德國運,焚書不焚卜筮之書,也將卜筮之書視爲醫藥種樹等同等的使用知識。

不過良相公卻是清楚。

務實跟陰陽之風,畢竟是相悖的,也註定會爆發衝突。

因而陰陽家一直在暗中使勁。

這也是爲何六國貴族和方士儒生炮製出的‘亡秦者胡也’、‘明年祖龍死’、‘始皇帝死而地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等種種預言,能很快就傳遍天下。

其中同樣有陰陽家在推波助瀾。

他們需要借這些神秘啓示式的預言而擾亂天下,繼而進一步擴大自己在朝堂的地位,同時讓朝廷對他們產生一定的依賴,甚至是到必須倚重的程度。

想到這。

良相公目光微不可察的看了幾眼張蒼,而後又移到了李斯蒙恬等少數幾人身上,滿朝文武大臣,最爲棘手的就是這幾個法家、兵家人物。

法最爲務實。

而秦法更是講究有理有據。

所以這幾個法家、兵家人物,纔是這次朝堂爭議的焦點,至於其他大臣,他其實並不在意,其他人首鼠兩端,誰贏他們幫誰,唯有他們跟法家是必須要紛爭到底的。

隨即。

良相公似想到了什麼。

目光緩緩移到了殿下的皇子區。

他雙眼緊緊的盯着扶蘇,扶蘇作爲大秦儲君,在朝中有着不小的影響力,若是扶蘇開口,或許會對朝臣的決斷有所影響。

不過

大秦從一開始就沒有禁陰陽一脈,這其實已表明了一些態度。

所以良相公心中還是很安定的。

大勢在我!

良相公心念一定。

沒有再四處張望,老神叨叨的端坐。

這時。

眼見殿內局勢一邊倒。

扶蘇卻是有些坐不住了,他卻是不能任由局勢傾倒。

他起身道:“啓稟父皇,兒臣認爲博士僕射所言差矣。”

“子不語怪力亂神。”

“《尚書》爲儒家經典,有何會贊成怪力亂神一說?”

“再則。”

“我扶蘇過去也曾癡迷儒學,對儒家書籍也有過一些瞭解,我若是沒有記錯,孔子分明強調過‘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如果真的是上天降下災難,又豈是常人能阻止的?更何況憑藉所謂的祈神祭祀就能贏得神靈寬恕。”

“此言何其謬也!”

“至於爾等言語中的天地意志,這更是荒謬中的荒謬。”

“何以天之自然也,以天物口目也。”

“何以知天物口目也?”

“以地知之!”

“然天地安得千千萬萬手,併爲千千萬萬物乎?”

“在扶蘇看來,天覆於上,地偃於下,下氣蒸上,上氣將下,萬物自生其中間矣。”

“天道自然也,無爲。”

“如能譴告是有爲,非自然也。”

“如果正如博士僕射所言,什麼都是受命於天,爲什麼過去上天不代代降生堯舜那樣的領袖,而偏偏生出‘失道廢德’的‘庸庸之君’?然後再譴告之?”

“這豈非不多此一舉?”

第143章 壞!!!(求訂閱)第227章 人人有學上,人人可爲吏!(求訂閱第121章 將星隕落,紫微星動!(求訂閱)第464章 杯酒釋世官!(求訂閱)第406章 背黑鍋還是讓張耳來!(求訂閱)第72章 本一布衣!(求月票)第34章 厚顏無恥!(求收藏)第440章 洗塵宴!(求訂閱)第11章 儒家必須死!(求收藏)第7章 三人成虎,事多有!(求收藏)第72章 本一布衣!(求月票)第477章 赦張良?!(第二更)第80章 渴而穿井!(求收藏)第136章 被忽視的手工業!(求訂閱)第450章 羅網已成,請君入甕!(求訂閱)第218章 忠君之事,擔君之憂!(求訂閱)第431章 廢長立幼!(求訂閱)第134章 宦及知於王!(求訂閱)第59章 解鈴還須繫鈴人!(求收藏)第501章 這不是改制,這是變法!(求訂閱)第335章 我心神往之!(33)第494章 爲的是安民樂業!(求訂閱)第185章 千金買骨,摸石過河!(六千字第二第203章 大秦需要文治!(求訂閱)第86章 官山海!(求收藏)第195章 雲中等君來!(求訂閱)第201章 天下真正的英雄!(求訂閱)第24章 周禮,秦法!(求收藏)第81章 見事貴見缺!(求收藏)第312章 這就是大秦的官吏?!(求訂閱)第112章 斷姓絕祀!(求訂閱)第248章 只是一場大換人罷了?(求訂閱)第82章 君之下,皆爲民!(求收藏)第447章 皇帝着眼的當是天下事!(求訂閱)第169章 軍功爵制要變?(求訂閱)第31章 隔牆有耳!(求收藏,求追讀)第191章 人人有氏,等於人人無氏!(求訂閱第198章 趙佗的不悅!(求訂閱)第176章 亂秦之策!(求)第505章 時不我待,殺伐開路!(求訂閱)第386章 以死人之身算天下!(求訂閱)第262章 始皇,你讓我失望了!(求訂閱)第323章 那個奴隸?!(44)第306章 大秦沒有第二個商鞅了!(求訂閱)第376章 用空間換取時間!(求訂閱)第487章 勿謂言之不預!(求訂閱)第492章 嚴且公,苛且正!(求訂閱)第345章 性情至真的胡亥!(求訂閱)第275章 寧不與上天一爭乎?!(第三更)第448章 有傷人和!(求訂閱)第144章 你做初一我做十五!(求訂閱)第133章 案問莫服!(求訂閱)第157章 不急,讓商賈歇一會!(求訂閱)第473章 陛下想換棋了!(求訂閱)第475章 再無言先生!(求訂閱)第269章 我,閻樂,試探嵇恆?!(求訂閱)第218章 忠君之事,擔君之憂!(求訂閱)第416章 韓信:我能帶你們斬獲軍功!(求訂第215章 冠劍加冕!(求月票)第215章 冠劍加冕!(求月票)第158章 攻心!(求訂閱)第360章 再苦一苦底層好了!(求訂閱)第379章 回不去的北原!(求訂閱)第181章 風起進退,誰知風口?!(六千字,第129章 大秦皇室太貪了!(求訂閱)第212章 大丈夫不可一日無權!(求訂閱)第496章 權利的形式已經變了!(求訂閱)第154章 大秦工商管理法!(求訂閱)第126章 落水沉船!(求訂閱)第218章 忠君之事,擔君之憂!(求訂閱)第337章 你我不過都自詡正義罷了!(求訂閱第232章 張蒼:爲何總有人想害我?!(六千第340章 朝聞道,夕可死矣!(求訂閱)第156章 開展安全大檢查!(求訂閱)第212章 大丈夫不可一日無權!(求訂閱)第125章 升官我來,送死你去!(求訂閱)第351章 清者自清?!(求訂閱)第172章 我並不比扶蘇差!(求訂閱)第162章 大難臨頭各自飛!(求訂閱)第59章 解鈴還須繫鈴人!(求收藏)第29章 洞悉真相!(求收藏)第490章 變革前夕!(求訂閱)第73章 相見!(求追讀)第324章 隻身赴咸陽!(13)第461章 兵敗垓下!(求訂閱)第71章 蝴蝶不見莊周醒!(求月票)第45章 世間無對錯,只在利害權衡!(求追讀第198章 趙佗的不悅!(求訂閱)第43章 法即是儒!(求收藏)第340章 朝聞道,夕可死矣!(求訂閱)第113章 重走開國路!(求訂閱)第64章 徐福!(求收藏)第372章 爲何跟朕聽到的不同?!(求訂閱)第237章 天下水太深,你握不住的!(第一更第339章 順之則昌,逆之者亡!第121章 將星隕落,紫微星動!(求訂閱)第298章 天下震恐!(第二更)第350章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第152章 落英飄搖!(求訂閱)第101章 爭鋒!(二)
第143章 壞!!!(求訂閱)第227章 人人有學上,人人可爲吏!(求訂閱第121章 將星隕落,紫微星動!(求訂閱)第464章 杯酒釋世官!(求訂閱)第406章 背黑鍋還是讓張耳來!(求訂閱)第72章 本一布衣!(求月票)第34章 厚顏無恥!(求收藏)第440章 洗塵宴!(求訂閱)第11章 儒家必須死!(求收藏)第7章 三人成虎,事多有!(求收藏)第72章 本一布衣!(求月票)第477章 赦張良?!(第二更)第80章 渴而穿井!(求收藏)第136章 被忽視的手工業!(求訂閱)第450章 羅網已成,請君入甕!(求訂閱)第218章 忠君之事,擔君之憂!(求訂閱)第431章 廢長立幼!(求訂閱)第134章 宦及知於王!(求訂閱)第59章 解鈴還須繫鈴人!(求收藏)第501章 這不是改制,這是變法!(求訂閱)第335章 我心神往之!(33)第494章 爲的是安民樂業!(求訂閱)第185章 千金買骨,摸石過河!(六千字第二第203章 大秦需要文治!(求訂閱)第86章 官山海!(求收藏)第195章 雲中等君來!(求訂閱)第201章 天下真正的英雄!(求訂閱)第24章 周禮,秦法!(求收藏)第81章 見事貴見缺!(求收藏)第312章 這就是大秦的官吏?!(求訂閱)第112章 斷姓絕祀!(求訂閱)第248章 只是一場大換人罷了?(求訂閱)第82章 君之下,皆爲民!(求收藏)第447章 皇帝着眼的當是天下事!(求訂閱)第169章 軍功爵制要變?(求訂閱)第31章 隔牆有耳!(求收藏,求追讀)第191章 人人有氏,等於人人無氏!(求訂閱第198章 趙佗的不悅!(求訂閱)第176章 亂秦之策!(求)第505章 時不我待,殺伐開路!(求訂閱)第386章 以死人之身算天下!(求訂閱)第262章 始皇,你讓我失望了!(求訂閱)第323章 那個奴隸?!(44)第306章 大秦沒有第二個商鞅了!(求訂閱)第376章 用空間換取時間!(求訂閱)第487章 勿謂言之不預!(求訂閱)第492章 嚴且公,苛且正!(求訂閱)第345章 性情至真的胡亥!(求訂閱)第275章 寧不與上天一爭乎?!(第三更)第448章 有傷人和!(求訂閱)第144章 你做初一我做十五!(求訂閱)第133章 案問莫服!(求訂閱)第157章 不急,讓商賈歇一會!(求訂閱)第473章 陛下想換棋了!(求訂閱)第475章 再無言先生!(求訂閱)第269章 我,閻樂,試探嵇恆?!(求訂閱)第218章 忠君之事,擔君之憂!(求訂閱)第416章 韓信:我能帶你們斬獲軍功!(求訂第215章 冠劍加冕!(求月票)第215章 冠劍加冕!(求月票)第158章 攻心!(求訂閱)第360章 再苦一苦底層好了!(求訂閱)第379章 回不去的北原!(求訂閱)第181章 風起進退,誰知風口?!(六千字,第129章 大秦皇室太貪了!(求訂閱)第212章 大丈夫不可一日無權!(求訂閱)第496章 權利的形式已經變了!(求訂閱)第154章 大秦工商管理法!(求訂閱)第126章 落水沉船!(求訂閱)第218章 忠君之事,擔君之憂!(求訂閱)第337章 你我不過都自詡正義罷了!(求訂閱第232章 張蒼:爲何總有人想害我?!(六千第340章 朝聞道,夕可死矣!(求訂閱)第156章 開展安全大檢查!(求訂閱)第212章 大丈夫不可一日無權!(求訂閱)第125章 升官我來,送死你去!(求訂閱)第351章 清者自清?!(求訂閱)第172章 我並不比扶蘇差!(求訂閱)第162章 大難臨頭各自飛!(求訂閱)第59章 解鈴還須繫鈴人!(求收藏)第29章 洞悉真相!(求收藏)第490章 變革前夕!(求訂閱)第73章 相見!(求追讀)第324章 隻身赴咸陽!(13)第461章 兵敗垓下!(求訂閱)第71章 蝴蝶不見莊周醒!(求月票)第45章 世間無對錯,只在利害權衡!(求追讀第198章 趙佗的不悅!(求訂閱)第43章 法即是儒!(求收藏)第340章 朝聞道,夕可死矣!(求訂閱)第113章 重走開國路!(求訂閱)第64章 徐福!(求收藏)第372章 爲何跟朕聽到的不同?!(求訂閱)第237章 天下水太深,你握不住的!(第一更第339章 順之則昌,逆之者亡!第121章 將星隕落,紫微星動!(求訂閱)第298章 天下震恐!(第二更)第350章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第152章 落英飄搖!(求訂閱)第101章 爭鋒!(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