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以儒之法制儒!(求訂閱)

扶蘇讓人給諸位大臣送上一杯茶水。

他淺嘗了一口,同時在腦海想了一番,暗中將目光掃了眼李斯,他並沒有急着把自己心中的真實想法直接道出,而是問起了另外一件事。

扶蘇道:“諸位對儒家是何看法?”

聞言。

衆人目光微挑,有些不解其意。

李斯冷聲道:“蟲蟻蛇鼠,敗葉殘枝。”

“過往天下紛紜混亂,凡此等根源,皆在儒生亂政,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民當效力農工商旅,士當學些法令闢禁。”

說着。

李斯目光深邃的看了扶蘇一眼。

眼中流露出一抹擔憂。

李斯停頓了一下,繼續道:“士人該明白自己當行之事,避開自己不當行之事,做奉公守法之國人,然則過去諸儒生不師今兒學古,以非議當世爲能事,以蠱惑民衆爲才具,此皆不知國家法度也。”

“古時天下散亂,無法一治天下,方有諸侯林立,議論之人皆崇古害今,大張虛言以亂事實;士人修學皆從私門,國家之學不能立足。”

“今我大秦,業已別黑白而定一尊,然過去私學之士依然傳授非法之學,但有官府政令頒行,則人各以其學非議。”

“入則心非,出則巷議,宣傳自家學派以博取名聲,秉持異端之說爲特立獨行,鼓譟羣下,張揚誹謗,此等惡風過往風行,國家威權彌散於上,去年開始陛下禁民人私相議政,去廟堂下議之制,這才使得國家事權一統。”

“儒家.”

“天下蠹蟲,一羣害羣之馬!”

寬闊敞亮的大殿靜如幽谷,唯有李斯的聲音在殿內迴盪。

扶蘇苦笑一聲。

他知道李斯會錯意了。

李斯恐是認爲自己對儒家還念有舊情,想讓儒家重新回到朝堂,所以特意將過去被朝廷認定的事實重申了一遍,這未嘗也不是對自己的提醒。

扶蘇恭敬的作揖道:“多謝丞相提醒,只是扶蘇並非念及儒家昔日的恩情,只是想借儒家之名,問諸位大臣一個問題。”

“大秦當真能將儒家從帝國掃除嗎?”

舉座一時寂然。

能嗎?

恐怕是不能。

李斯蹙了蹙眉,搖頭道:“儒家在天下根基深厚,想要徹底拔起,需耗費極長時間,而如今隨着儒生被驅逐出朝堂,以及焚書法令的頒行,儒家在天下已如喪家之犬,臣相信用不了多久,儒家就將在大秦再無立足之地。”

扶蘇搖頭,繼續道:“我問的是能將儒家從帝國根除嗎?”

李斯遲疑片刻,搖頭道:“就目前而言,難。”

“儒家對底層民衆蠱惑性極強,也極具煽動性,這些年又跟六國餘孽串聯在一起,沆瀣一氣,想將儒家從帝國根除,非短時能做到。”

“眼下朝廷只能遏制,並不能真做到杜絕。”

聽着李斯的回答,扶蘇卻不置可否。

他淡淡道:“我對儒家的情況有一些瞭解,因而跟丞相所言,或有一些不同之處,在我看來,儒家之所以難纏,除了丞相所說,便在於儒家對底層的時刻侵蝕,自周王室衰弱,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後,原本爲各國王室諸侯掌握的知識外泄,流落到了地方,繼而造就了前面一兩百年的百家盛世。”

“然在這大爭之世的幾百年裡,太多學派新起,也有太多學派沒落,甚至是直接消亡,天下唯有少數幾家是真正一直在不斷髮展的。”

“其中便有儒法道。”

“我對道家瞭解不多,因而不多做評價。”

“秦以法立國。”

“法家能茁壯成長是因紮根於秦。”

“而儒家呢?”

“昔日六國可有一家以儒爲學?”

“沒有。”

“那爲何儒家卻能不斷髮展壯大呢?原因又在何處?”

扶蘇不斷髮問。

李斯等人蹙眉,但也並未開口。

好奇扶蘇對此的理解。

扶蘇緩緩道:“原因其實丞相已經說了。”

“國家之學不能立足也。”

“國家之學不能立足,但底層對識文斷字的渴求卻並不會減弱,而儒家又一直推崇有教無類,相較於法家、道家的無形門檻,儒家入學的門檻其實很低,因而備受地方豪強、一些沒落貴族的歡迎,他們也願意給出幾塊肉脯,讓自家子弟去學習知識,掌握文字。”

“在學習文字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儒家的思想也是潛移默化的傳播出去。”

“百餘年來,儒家藉着紮根底層的習慣,雖沒有被各國正式列爲顯學,但實則早已成爲了顯學,而天下各地也一直在受到儒家影響。”

“地方纔是根本。”

“法家推出的以吏爲師、以法爲教。”

“諸位大臣認爲,能進入學室的人能有多少?民人慾學法令,又有多少途徑門路可以學到?李丞相給朝廷提供了一個方法,但這個方法卻束之高閣,讓人難以企及。”

“秦人想學習法令太難了。”

“我不知這是爲何?”

“法令難道不應當是每個秦人都要了解的嗎?爲何朝廷卻在無形間形成了這麼高的門檻?諸位難道是擔心底層民衆知曉了律法後,會影響到諸位處理政事時的公平公正嗎?”

“不然何以如此?”

衆人沉默。

扶蘇並未就此多說,繼續道:“我相信諸位都是秉公辦事的,也都是遵紀守法的,或許其中有一些我不知曉的隱情,因而扶蘇也不就此多言。”

“大秦的學室太少了。”

“而能進入學室學習的士人更少。”

“而且學室學的東西很多,除了最基本的識文斷字,還要學軍事,學算數等等,因而大秦學室培養出來的官吏大多都能文能武,也是都能獨當一面的大才。”

“然就扶蘇所知,大秦眼下真正欠缺的是這般大才之人嗎?”

“不是。”

“是微末小吏。”

“準確說是那些斗食小吏。”

“但大秦的底層官吏,過去又有多少有機會接觸到法令?又有多少機會能學到律令?”

“放眼大秦數十萬官吏,真正對秦律有了解的,恐是屈指可數。”

“而且他們自幼接觸到的不是法。”

“是儒!!!”

“秦儒相輕,秦儒相離。”

“關東跟秦地之所以格格不入,未嘗沒有儒家的潛移默化的宣傳。”

“去年,陛下將儒家驅逐出朝堂,李丞相更是直接上書,對儒家的一些典籍進行焚燬,甚至還頒發了焚書令,未嘗不是想削弱儒家對底層的影響力,但關中或許能夠做到,但關東呢?”

“而且此法真能起到效果嗎?”

“這些年,關中跟關東進行了數次人口互遷,眼下關中老秦人數量,其實相較於關東來的新秦人數量並未多出多少,而且家中留下的多是老弱婦孺,在這種情況下,只怕不少老秦人也漸漸受到了儒家影響。”

“儒以文亂法。”

“自從關中跟關東進行了人口互遷後,關中的治理難度是越來越大,關中的法制體系也日漸崩壞,甚至越來越多人對法律淡漠,然朝廷又何曾真的做錯了什麼?”

“根由就在人心浮動了。”

“儒家思想作祟!”

“這些關東人飽受儒學影響,潛移默化也影響了關中的老秦人,讓他們對秦律漸漸生出了幾分不信任,甚至是感到了一些嚴苛冷酷,因而這種局面若是不盡快扭轉,老秦人跟大秦離心離德,恐就只是時間早晚。”

“所以扶蘇對軍中士卒的解決之法便出於此。”

“這也是從李丞相的建議中得到的靈感。”

“從根本處出發,從底層着手。”

“簡明扼要。”

“入學!”

“放低秦人入學資格,降低秦人接受法令的門檻。”

“過去唯有進入學室的青年,纔有機會接觸到大秦律令,才能學習到律令法條。”

“這種情況當做出改變。”

“過去唯有大夫級爵位的家庭才能供得起一個學室子弟,今後這個條件將會大幅降低,不過學室要分爲初高兩等,高等依舊保持原狀,而初等的條件,將降低到上造、簪嫋,不過達到上造爵位的人大秦至少有幾十萬,因而真正的准入標準是上造跟簪嫋的臨界。”

“上造只是有資格,但想讓自家子弟入學,還需滿足額外的條件。”

“如此不僅能解決軍中部分功賞問題,還能讓法制深入人心,加深秦法在關中的影響力,同時藉助此法也能爲大秦培養不少底層官吏,可謂一舉多得。”

“這些秦人子弟今後學的是法、是律,行的是律文,法令。”

“如此也能不斷蠶食被儒家影響的底層,奪回朝廷本該獨有的對底層的控制,繼而將儒家對天下的荼毒一步步的清掃出去。”

“從而徹底鞏固秦之法制!”

扶蘇說的很是振奮。

他深知‘入學’對天下的影響。

不僅對關中有影響,對關東同樣有影響,隨着關中的穩固,這一套體系註定會傳至關東,到時關東也有機會了解到秦律的真實情況,甚至關東的秦人也有資格學習掌握到秦律,在此等情況下,關東秦人又豈會那麼輕易受到儒家蠱惑?尤其會被儒家輕易說動?

底層的陣地,若朝廷不去佔領,就會被其他人佔領。

過去朝廷忽視了。

但現在朝廷豈能再忽視?

聽着扶蘇的慷慨陳詞,衆朝臣卻是齊齊沉默。

降低識文斷字的標準。

將學習法令律條的門檻進一步降低。

只是這麼多人入學,朝廷會多出很多支出,不過相較於杜赫擔心錢財,其他人倒是對扶蘇的建議有些耳目一新的感覺。

扶蘇着眼的不是功賞本身,而是放在了其他地方。

例如這些黔首民戶的子弟上。

這其實是他們過去沒有考慮到的。

而且扶蘇已說的很明白了,此舉一來是減少軍功爵需田宅的情況,二來也是爲了加強及深化關中地方律法的推廣跟宣傳,三來也是極力的打壓了儒家對底層的滲透。

而且初等學室跟正常學室是不一樣的。

這些從初等學室出來的人,也僅僅是知曉一些律令,識得了一些文字,但也僅僅如此,若是爲吏,依舊只能從最微末做起。

反倒給朝廷提供了不少的底層官吏。

大秦本就官吏欠缺,雖然這些官吏,正常而言是不符合官吏的任選標準的,但相較於關東對秦律的一竅不通,這些從初等學室出來的官吏,至少了解秦律,知道一些秦律。

這顯然比過往的官吏更合適。

不少官員思索了一番,最終將目光看向了李斯。

方纔扶蘇已說的很清楚,他之所以能想到這個解決之法,其實是從李斯提到的主意中想到的,因而對於扶蘇的建議,李斯更有話語權。

所有人都在等着李斯開口。

李斯淡淡掃了眼四周,自是清楚這些人的想法。

扶蘇的建議,屬實令他有些驚訝。

甚至有些出乎意料。

他過去的確提及過‘國家之學不能立足’,但並未就此深究,只是想借此打壓儒家,然扶蘇卻舉一反三,就自己的想法更進一步,還提出了更爲切實可行的辦法。

這讓李斯心中深感欣慰。

而且扶蘇說的不無道理,儒家之所以能這麼猖獗,就是因爲他們對底層影響力一直在,所以纔敢這麼有恃無恐,若是朝廷加強了對底層的控制,儒家也將徹底一蹶不振,朝廷也能借此不斷鞏固秦法在天下的影響力。

最終實現天下一治。

不過李斯並未輕易開口,而是在腦海不斷權衡着。

他身爲大秦丞相,對朝廷的影響很大,也很容易影響到其他朝臣的判斷,因而自己的言行舉止必須考慮萬全,在一陣沉思後,李斯還是點了點頭。

他認可這個解決之法。

也的確認爲這是一個可行之法。

然而就在李斯準備開口時,一旁卻有人提前開口了。

“臣對殿下之法不敢苟同。”

此話猶如一道驚雷,瞬間引得衆人側目,衆人齊刷刷看向發聲處,驚愕萬分的盯着這位枯瘦冷峻的少府。

杜赫對四周的異樣似目光渾然無覺。

他徑直站起身,面色恭敬的作揖道:“臣作爲少府,執掌天下錢糧,對殿下之法,有不同意見,也實在不敢輕易贊同。”

“臣斗膽!”

第82章 君之下,皆爲民!(求收藏)第247章 一切要有度!(求訂閱)第457章 沒錢,就是空談誤國!(求訂閱)第158章 攻心!(求訂閱)第476章 決裂?!(第一更)第36章 阿房,阿房,亡始皇!(求收藏)第123章 立賢?立長?立成人!(求訂閱)第326章 當秦吏有什麼不好?!(33)第277章 風雨欲來!!!(求訂閱)第376章 用空間換取時間!(求訂閱)第162章 大難臨頭各自飛!(求訂閱)第380章 年少不知愁滋味,待到成人萬事催!第120章 板蕩識忠臣,國危思良將!(求訂閱第115章 官吏難做!(求訂閱)第452章 天下烽火!(求訂閱)第451章 秦廷不滅,天下不寧!(求訂閱)第75章 入仕經緯非我意!(求收藏)第110章 莫要自誤!(求訂閱)第435章 朕不信任何人!(求訂閱)第272章 再苦一苦黔首!(明天三更)第308章 謀長遠之勢你,行長久之策!(感冒第134章 宦及知於王!(求訂閱)第365章 請辭?!(求訂閱)第505章 時不我待,殺伐開路!(求訂閱)第293章 望祀虞舜於九嶷山!(求訂閱)第90章 權貴?!(求訂閱)第419章 以暴利爲引,陽謀天下!(求訂閱)第178章 從重從嚴從快!(求訂閱)第297章 你又真比我們高貴多少?!(第一更第55章 民!(求收藏)第113章 重走開國路!(求訂閱)第135章 在劫難逃!(偷懶四千)第124章 智者不入棋局!(求訂閱)第166章 民最可欺,也最不可欺!(求訂閱)第350章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第26章 秦王掃六合!(求收藏)第477章 赦張良?!(第二更)第113章 重走開國路!(求訂閱)第129章 大秦皇室太貪了!(求訂閱)第417章 掌御天下兵馬!(求訂閱)第177章 官山海只是幌子!(求訂閱)第418章 搶錢也是有方法的!(求訂閱)第123章 立賢?立長?立成人!(求訂閱)第89章 血汗商人!(求訂閱)第276章 三代無定法,國難當變通!(求訂閱第14章 示強!(求收藏)第389章 離間匈奴,恩賜商賈!(求訂閱)第5章 嵇恆真因我而死?(求收藏)第88章 專賣的誘惑!(求訂閱)第274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二更)第412章 查案?不用,治罪就行!(求訂閱)第225章 以儒之法制儒!(求訂閱)第359章 遇事不決先搞錢!(求訂閱)第224章 五花八門的建議!(求訂閱)第39章 熊啓!(求收藏)第145章 沒有信息差,就製造信息差!(求訂第9章 天下無大道不立,朝堂無權謀不成!(第245章 周禮?那是什麼?(求訂閱)第364章 張蒼的錢糧之見!(求訂閱)第338章 貴賤無序,何以爲國?!(求訂閱)第440章 洗塵宴!(求訂閱)第92章 治大國如烹小鮮!(求訂閱)第353章 日後恐得交好陳平了!(求訂閱)第235章 李斯的害怕!(求訂閱月票)第454章 關東亂,局勢明!(求訂閱)第30章 信人奮士?!(求收藏)第41章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求收藏)第59章 解鈴還須繫鈴人!(求收藏)第394章 於萬斯年,受天之祜!(求訂閱)第243章 爲治天下,未雨綢繆!(第二更)第45章 世間無對錯,只在利害權衡!(求追讀第25章 矯枉必須過正!(求收藏)第266章 此乃務實陰陽之爭也!(求訂閱)第298章 天下震恐!(第二更)第78章 集大成者!(求收藏)第100章 爭鋒!(一)第151章 低頭?讓你低了嗎?!(求訂閱)第294章 大政不修,天下難平!(求訂閱)第83章 懷璧而不自知!(求收藏)第204章 寧爲雞頭,不做鳳尾!(求訂閱)第315章 攻守易型了!(34)第413章 因爲他是蒙毅!(求訂閱)第478章 諸位大臣敢嗎?(第三更)第309章 遙望會稽山!(明天恢復更新)第298章 天下震恐!(第二更)第419章 以暴利爲引,陽謀天下!(求訂閱)第113章 重走開國路!(求訂閱)第242章 世代相秦!(第一更)第11章 儒家必須死!(求收藏)第302章 儲君求賢令?!(求訂閱)第12章 君儒臣法!(求收藏)第128章 公開的秘密不等於秘密的公開!(求第365章 請辭?!(求訂閱)第373章 咸陽外有文書來!(求訂閱)第393章 扁鵲之死!(求訂閱)第246章 難以維持的政策!(求訂閱)第296章 穩操勝券,還是中計?(求訂閱)第197章 將士的釋懷!(求訂閱)
第82章 君之下,皆爲民!(求收藏)第247章 一切要有度!(求訂閱)第457章 沒錢,就是空談誤國!(求訂閱)第158章 攻心!(求訂閱)第476章 決裂?!(第一更)第36章 阿房,阿房,亡始皇!(求收藏)第123章 立賢?立長?立成人!(求訂閱)第326章 當秦吏有什麼不好?!(33)第277章 風雨欲來!!!(求訂閱)第376章 用空間換取時間!(求訂閱)第162章 大難臨頭各自飛!(求訂閱)第380章 年少不知愁滋味,待到成人萬事催!第120章 板蕩識忠臣,國危思良將!(求訂閱第115章 官吏難做!(求訂閱)第452章 天下烽火!(求訂閱)第451章 秦廷不滅,天下不寧!(求訂閱)第75章 入仕經緯非我意!(求收藏)第110章 莫要自誤!(求訂閱)第435章 朕不信任何人!(求訂閱)第272章 再苦一苦黔首!(明天三更)第308章 謀長遠之勢你,行長久之策!(感冒第134章 宦及知於王!(求訂閱)第365章 請辭?!(求訂閱)第505章 時不我待,殺伐開路!(求訂閱)第293章 望祀虞舜於九嶷山!(求訂閱)第90章 權貴?!(求訂閱)第419章 以暴利爲引,陽謀天下!(求訂閱)第178章 從重從嚴從快!(求訂閱)第297章 你又真比我們高貴多少?!(第一更第55章 民!(求收藏)第113章 重走開國路!(求訂閱)第135章 在劫難逃!(偷懶四千)第124章 智者不入棋局!(求訂閱)第166章 民最可欺,也最不可欺!(求訂閱)第350章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第26章 秦王掃六合!(求收藏)第477章 赦張良?!(第二更)第113章 重走開國路!(求訂閱)第129章 大秦皇室太貪了!(求訂閱)第417章 掌御天下兵馬!(求訂閱)第177章 官山海只是幌子!(求訂閱)第418章 搶錢也是有方法的!(求訂閱)第123章 立賢?立長?立成人!(求訂閱)第89章 血汗商人!(求訂閱)第276章 三代無定法,國難當變通!(求訂閱第14章 示強!(求收藏)第389章 離間匈奴,恩賜商賈!(求訂閱)第5章 嵇恆真因我而死?(求收藏)第88章 專賣的誘惑!(求訂閱)第274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二更)第412章 查案?不用,治罪就行!(求訂閱)第225章 以儒之法制儒!(求訂閱)第359章 遇事不決先搞錢!(求訂閱)第224章 五花八門的建議!(求訂閱)第39章 熊啓!(求收藏)第145章 沒有信息差,就製造信息差!(求訂第9章 天下無大道不立,朝堂無權謀不成!(第245章 周禮?那是什麼?(求訂閱)第364章 張蒼的錢糧之見!(求訂閱)第338章 貴賤無序,何以爲國?!(求訂閱)第440章 洗塵宴!(求訂閱)第92章 治大國如烹小鮮!(求訂閱)第353章 日後恐得交好陳平了!(求訂閱)第235章 李斯的害怕!(求訂閱月票)第454章 關東亂,局勢明!(求訂閱)第30章 信人奮士?!(求收藏)第41章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求收藏)第59章 解鈴還須繫鈴人!(求收藏)第394章 於萬斯年,受天之祜!(求訂閱)第243章 爲治天下,未雨綢繆!(第二更)第45章 世間無對錯,只在利害權衡!(求追讀第25章 矯枉必須過正!(求收藏)第266章 此乃務實陰陽之爭也!(求訂閱)第298章 天下震恐!(第二更)第78章 集大成者!(求收藏)第100章 爭鋒!(一)第151章 低頭?讓你低了嗎?!(求訂閱)第294章 大政不修,天下難平!(求訂閱)第83章 懷璧而不自知!(求收藏)第204章 寧爲雞頭,不做鳳尾!(求訂閱)第315章 攻守易型了!(34)第413章 因爲他是蒙毅!(求訂閱)第478章 諸位大臣敢嗎?(第三更)第309章 遙望會稽山!(明天恢復更新)第298章 天下震恐!(第二更)第419章 以暴利爲引,陽謀天下!(求訂閱)第113章 重走開國路!(求訂閱)第242章 世代相秦!(第一更)第11章 儒家必須死!(求收藏)第302章 儲君求賢令?!(求訂閱)第12章 君儒臣法!(求收藏)第128章 公開的秘密不等於秘密的公開!(求第365章 請辭?!(求訂閱)第373章 咸陽外有文書來!(求訂閱)第393章 扁鵲之死!(求訂閱)第246章 難以維持的政策!(求訂閱)第296章 穩操勝券,還是中計?(求訂閱)第197章 將士的釋懷!(求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