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七國論!(上)

“更法。”嵇恆輕語一聲,臉上露出一抹笑意。

“先生爲何發笑?”扶蘇好奇道。

嵇恆搖搖頭,淡淡道:“我笑的是始皇終究還是反應過來了,或者說終於再度下定了決心,大秦立國之後,始皇曾一度陷入到自我遲疑,態度反覆,繼而大政方面多有偏失,眼下重新定下神來,卻是殊爲不易。”

“對於更法你其實當有所理解。”

“也的確是你猜測中的更法,便是《商鞅書》中的《更法篇》。”

“至於《商鞅書·更法》裡面的內容,你其實比我看的更多,我也就不多贅述了。”

“更法更法,重點在更!”

“何以更法?”

“便在於天下需要做出改變,所以纔要順天應時進行變更。”

“如此回覆,你恐不甚理解。”

“也罷。”

“我便將此事拆開細說一番,簡單的引經據典,你其實並不太容易理解,我便以七國爲例,爲你拆解一二更法的重要及更法的意義,還有便是更法的必要性。”

“對於六國滅亡,天下大體有這幾種說法。”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還有說六國是亡於戰略失誤,認爲六國爲爭小利互相殘殺,致使秦國多去韓魏佔據中原腹心,使得六國沒有抗秦基礎而滅亡。”

“還有歸結於是六國沒有堅持蘇秦開創的合縱抗秦之道。”

“諸多說法,實則都是表層。”

“在我看來。”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而日後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內因纔是各自覆滅的根本。”

“而‘變法’則是貫穿整個戰國時期。”

“也是六國滅亡之根本。”

扶蘇心神一凜。

他正襟危坐,目不斜視,安靜等着嵇恆講解。

他知道。

嵇恆今日的這番見解,恐纔是始皇傳回‘更法’二字的真正意圖。

他又豈敢生出半點疏忽怠慢?

嵇恆負手而立,淡淡道:“韓國盛於變法,同樣亡於變法。”

“韓國以忠直族羣而聞名天下,卻又以術治亡國,實乃天下異數也。”

“在此之前,你需明白一件事,戰國大爭之世,一國主體族羣之風習,對國人國風有着決定性的影響,而韓國在戰國之初,卻是與後期韓國有着截然不同的風貌,戰國之初,韓國有着強勁的擴張活力。”

“潁川、南陽,夏人之居也,政尚忠樸,猶又先王治遺風。潁川敦厚。。。。。。南陽任俠。故,至今謂之夏人。”

“戰國初的韓國是以三代中的夏人自居的。”

“也是一個忠直族羣。”

“然大政之世,魏國率先完成變法,隨着李悝變法後,魏國的迅速強大,而三晉相鄰,當此之時,魏國多次攻打趙韓,三晉衝突驟然加劇,再此之時,韓國主動求變,因而有了世人皆知的申不害變法。”

“申不害是法家術派名士,也是術治派的開創者。”

說到這。

嵇恆有意停頓了一下,隨後才繼續道:“術治之所以能歸於法家,原因在申不害的術治以承認國法爲前提,以力行變法爲己任,然術治派真的是法家嗎?”

“當是非也。”

“當時術治只是爲天下士人看做法家而已。”

“究其實,術治派與當時真正的法家主流商鞅,兩者有着尖銳衝突與重大分歧。”

“分歧之根本。”

“法家主流主張唯法是從,術治派主張以實現術治爲變法核心。”

“術治者何?”

“督察臣下之法也。”

“即是整肅吏治並保持吏治清明而方法手段也。”

“所以名之以‘術’。”

“就實而言,術治的理念根基發自吏治的腐敗與難以查究,且認定吏治清明是國家富強民衆安定的根本,如此理念並無不當。”

“然此間要害便是術治變法後出現了扭曲變形。”

聞言。

扶蘇臉色微微一變。

他過去也對術治嗤之以鼻,認爲術治不過是陰謀算計。

而今聽到嵇恆如此評價,也是當即明白過來,自己憎惡的非是術治,而是術治下的扭曲變形。

嵇恆淡淡道:“申不害在韓國主張近二十年,在這二十年間,韓國術治大大膨脹,依靠種種秘密手段,查覈官吏的權術,在這二十年間迅速擴張爲瀰漫整個韓國朝野的惡風。”

“由是日久。”

“君臣爾虞我詐,官場勾心鬥角,上下互相窺視,朝野上下人人自危個個不寧,在如此情況下,豈能有心務實正幹?”

“在這幾十年間,韓國本有利於凝聚人心,激勵士氣奮發有爲的可貴品格,都在這幾十年間的權術之風下惡化爲老實無能而終遭唾棄,所有的卑鄙齷齪的手段技巧,都被權術之風推崇爲精明能事,所有大義節操赴險救難的大智大勇,都被權術之風矮化爲迂腐迂闊。”

“一言以蔽之。”

“在術治之下,從政者只將全身自保視爲最高目標,將一己結局視爲最高利益,以國家興亡爲己任而敢於犧牲的高貴品格蕩然無存。”

“然申不害變法後,的確使韓國吏治整肅,一時強盛而獲勁韓之名,各大戰國不敢侵犯。”

“與此同時。”

“這次變法也徹底摧毀了韓國族羣賴以立國的道德基礎,打開了人性醜惡的閘門,使一個以忠直品性著稱於天下的族羣,墮入到最爲黑暗的內耗深淵,由廟堂而官場而民間,節烈勁直之風不復見矣。”

“韓國在申不害變法後,急速衰落,真的能全部歸咎於變法?”

“同樣非也。”

“而是韓國受術治派影響太深,朝野上下都信奉權術,但實施權術又很笨拙,最終連權術賴以存身的強勢根基也不再追求。”

“韓國君臣忘記了一件事。”

“韓國變法是爲謀自身強大,最終反倒落入到不謀自身強大,而篤信權謀存身的怪象。”

“也不由韓國淪爲戰國時期的政治笑話。”

“然這其實也無可厚非。”

“因爲只要會玩弄權術,學會鑽營,便能輕鬆的晉升高位,又有多少臣子能按耐住性子,再去圖謀變法強國之法?”

“正因爲此,韓國中後期再也沒有了錚錚的變法強國之意,廟堂君臣的所有身心,全都集中在了避禍謀人的算計之中,如此滑稽荒誕的術治之邦,又豈能再度興盛?”

“世上無論多麼高明的權術,只要脫離實力,只能是風中飄舞的柳絮;一隻雞子無論以多麼炫目的花式碰向石頭,結果都只能是雞子破碎。”“術只是統治的工具。”

“韓國的變法,只有個開端,便草草結束。”

“最終落得個國滅身消。”

“不亦悲哉。”

“韓國的變法本身並沒有問題,但並沒有後續,淺嘗輒止,流於表面,也忘卻了變法之初衷。”

“這次變法實則是失敗的。”

“更法是在變法的基礎上,對變法做出相應改變,使其不背離變法之初衷,推動變法能更進一步,甚至是走出原本的舒適區。”

聞言。

扶蘇若有所思。

更法不僅是爲了延續變法成果,更是爲的更進一步,讓變法更深刻。

嵇恆面色如常,緩緩道:“接下來是趙。”

“趙人之族性傳統,勇而氣躁,烈而尚亂。”

“尚亂其實是秦趙兩族的共性。”

“何謂亂?”

“妄誅謂之亂。”

“也即是說,妄殺便是亂。”

“何謂妄殺?”

“其一不報國君而擅自殺戮政敵。”

“其二不依法度而以私刑復仇。”

“妄殺之風氾濫,在國家廟堂,便幻化爲不可阻擋的兵變政變之風,動輒以密謀舉事殺戮政敵,以求解脫政治困境,或爲實現某種政治主張清除阻力。”

“在民間方面,則是私鬥成風,不經律法而快意恩仇的社會風習。”

聽到嵇恆說趙,扶蘇面色微顯尷尬。

因爲秦也是如此。

這或許便是同根同源的共性吧。

嵇恆繼續道:“秦趙同源同根,所以在春秋及戰國前期,兩個邦國實則是同一處境。”

“廟堂多亂政殺戮,庶民則私鬥成風。”

“而秦趙之所以出現錯離,原因你其實也清楚。”

“便在於商鞅變法。”

“而趙國實則是沒有商鞅這般鐵腕人物的。”

“更沒有這般人物進行深徹的強力變法,因而趙氏部族的烈亂秉性是一直存在着。”

“趙國爲諸侯開始,爲國十二代,而有十一次兵變政變內亂。”

“這也是戰國絕無僅有的。”

“戰國大爭之世,每個諸侯國內都曾發生過內政,然如趙國這般這麼頻繁,這麼連綿不斷且每每發生在強盛時期而導致國家直接跌入低谷的,縱觀戰國諸侯,也僅此一家了。”

“正因爲此。”

“趙國在趙武靈王的改革下,國力大增,但亂政習風又再度發作,且始終不能抑制,到後期更是愈加酷烈化密謀化,最終導致趙國轟然崩塌。”

“趙國亂政痼疾纔是趙國滅亡的真正內因。”

“呂不韋所著《呂氏春秋·介立篇》有一則評判雲:‘韓、荊(楚)、趙,此三國之將帥貴人皆多驕矣,其士卒衆庶皆多壯矣!因相暴以相殺。脆弱者拜請以避死,其卒遞而相食,不辨其義,冀幸以得活今此相爲謀,豈不遠災!’”

“呂不韋當年久居趙國,對戰國風土人情瞭解頗多,卻是對趙國將帥貴人與士卒衆庶做出如此評判,油然可知此三地之短視。”

“在此三地想同心謀事,根本就是異想天開。”

“不過秦趙同源,兩者很容易做出比較,因而我也就不多言。”

“但我對趙地其實並無偏見。”

“就我而言。”

“唯有如此社會土壤,纔有如此政治土壤。”

“唯有如此政治土壤,纔有如此亂政頻仍。”

“而也就是在這般亂政頻仍的地界賞,卻是出現了兩位經世之才。”

“其一是慎到。”

“其二是荀子。”

“慎到.”扶蘇心神一緊,他之前選的便是慎到之法。

嵇恆腳步輕移,沉聲道:“我提到這兩位,實是驚訝於兩人之驚人論斷。”

“慎到提出了忠臣害國論。”

“而荀子首創人性本惡論。”

“或許唯有趙地這塊社會土壤,纔會孕養出這般獨到之思想。”

“空前絕後!!!”

見嵇恆給出這麼高的評價,扶蘇也微微一驚。

嵇恆過往一向雲淡風輕,很少對其他人做出太高稱讚,就算是有,也頂多是簡單誇讚,這次卻說出‘空前絕後’四字,其實完全出乎了扶蘇的想象,也讓扶蘇不禁更加好奇。

嵇恆何以對這兩位先賢評價這般高?

嵇恆自言自語道:“慎道者,趙國邯鄲人也。”

“其在《知忠》篇雲:亂世之中,亡國之臣,非獨無忠臣也!治國之中,顯君之臣,非獨能盡忠也!治國之人,忠不偏於其君。亂世之人,道不偏於其臣。然而治亂之世,同世有忠道之人,臣之慾忠者不絕世。比干子胥之忠,毀瘁君主於閣墨之中,遂染弱減名而死。”

“由是觀之,忠未足以救亂世,而適足以重非.忠不得過職,而職不得過官。”

“桀有忠臣而罪盈天下.將治亂,在於賢使任職,而不在於忠也。”

“故,智盈天下,澤及其國;忠盈天下,害及其國!”

“荀況,荀子也。”

“其《性惡》篇雲:人之性惡。其善者,僞也。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

“縱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

“兩人出自趙地,深受趙人不崇尚忠君、尚亂一面,因而才能在這般亂政之風下,論證出法治產生的必要性。”

“其意義自不待言。”

“這些言論深刻冰冷,卻又振聾發聵。”

“讓人歎服。”

聽到嵇恆的話,扶蘇只得苦笑。

趙地豪俠衆多,不尚善而尚惡,但也僅限於趙地,秦擁天下,豈能一概而論?

第182章 以奸民治善民,國治!(六千字第一第198章 趙佗的不悅!(求訂閱)第478章 諸位大臣敢嗎?(第三更)第400章 仲春,無作大事!(求訂閱)第145章 沒有信息差,就製造信息差!(求訂第388章 鳴鏑弒父!(求訂閱)第94章 只是些許風浪!(求訂閱)第226章 投其所好!(求訂閱)第263章 正本清源!!!(求訂閱)第89章 血汗商人!(求訂閱)第270章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求訂閱)第130章 犧牲皇權,成就大秦?!(求訂閱)第406章 背黑鍋還是讓張耳來!(求訂閱)第263章 正本清源!!!(求訂閱)第94章 只是些許風浪!(求訂閱)第208章 政治就是不講道理的!(求訂閱)第218章 忠君之事,擔君之憂!(求訂閱)第166章 民最可欺,也最不可欺!(求訂閱)第236章 孤臣!第13章 大仁不仁,大善不惠!(求收藏)第38章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求收藏)第108章 世間一切問題,都是人的問題!(求第507章 天下大治(本書完)第165章 定調!(求訂閱)第225章 以儒之法制儒!(求訂閱)第409章 暗流涌動,風聲鶴唳!(新年快樂)第207章 大秦需要考慮立儲了!(求訂閱)第91章 唯利是趨!驅狼吞虎!(求訂閱)第497章 繼承和發揚百家思想!(元宵快樂!第390章 冗募歸,辭曰日已備,致未來!(求第361章 凜冬將至!(求訂閱)第42章 唯一的變法者!(求收藏)第32章 胡亥的憤怒!(求收藏,求追讀)第187章 喪事喜辦!(六千字第二更)第89章 血汗商人!(求訂閱)第187章 喪事喜辦!(六千字第二更)第237章 天下水太深,你握不住的!(第一更第501章 這不是改制,這是變法!(求訂閱)第228章 秦之特異也!(求訂閱)第116章 救民先救吏!(求訂閱)第316章 彼可取而代之!(44)第8章 請罪又求情!(求收藏)第127章 治國論之,當行雜(求訂閱)第89章 血汗商人!(求訂閱)第476章 決裂?!(第一更)第370章 少府之位?(求訂閱)第153章 你們可知罪?!(求訂閱)第276章 三代無定法,國難當變通!(求訂閱第230章 真正的核心是軍隊轉職!(求訂閱)第392章 世上只有一個扁鵲,也只有一個魯班第432章 我要的是始皇的遺詔!(求訂閱)第42章 唯一的變法者!(求收藏)第414章 我劉季的仕途當在咸陽!(求訂閱)第316章 彼可取而代之!(44)第80章 渴而穿井!(求收藏)第465章 第四百六十五 地方小諸侯!(求訂閱第164章 官是官,商是商!(求訂閱)第211章 易治者嚴,難治者寬!(求訂閱)第160章 表裡不一的狠人!(求訂閱)第356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求訂閱)第302章 儲君求賢令?!(求訂閱)第17章 扶蘇,記住了嗎?(求收藏)第179章 小不忍則亂大謀!(求訂閱)第230章 真正的核心是軍隊轉職!(求訂閱)第172章 我並不比扶蘇差!(求訂閱)第96章 後手?!(求訂閱)第152章 落英飄搖!(求訂閱)第247章 一切要有度!(求訂閱)第315章 攻守易型了!(34)第226章 投其所好!(求訂閱)第252章 我劉季該發達一次了!(求訂閱)第125章 升官我來,送死你去!(求訂閱)第215章 冠劍加冕!(求月票)第154章 大秦工商管理法!(求訂閱)第368章 賬有兩本,一本經濟,一本政治!(第66章 安國之法!(求收藏)第482章第216章 帶大秦銳士回家!(求訂閱)第313章 離間算計!(14)第32章 胡亥的憤怒!(求收藏,求追讀)第31章 隔牆有耳!(求收藏,求追讀)第150章 決勝負者,長於佈局!(求訂閱)第338章 貴賤無序,何以爲國?!(求訂閱)第95章 大商人!小商人!(求訂閱)第123章 立賢?立長?立成人!(求訂閱)第275章 寧不與上天一爭乎?!(第三更)第329章 現在可以談了嗎?(34第四更放晚上第326章 當秦吏有什麼不好?!(33)第11章 儒家必須死!(求收藏)第67章 謀之長遠,其勢明矣!(求收藏)第293章 望祀虞舜於九嶷山!(求訂閱)第111章 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求訂閱)第375章 經濟上的開源節流!(明天兩更)第42章 唯一的變法者!(求收藏)第166章 民最可欺,也最不可欺!(求訂閱)第50章 自託於無爲,非士之情也!(求收藏)第331章 取士於衆!(求訂閱)第263章 正本清源!!!(求訂閱)第202章 趙將軍做事,我放心!(求訂閱)
第182章 以奸民治善民,國治!(六千字第一第198章 趙佗的不悅!(求訂閱)第478章 諸位大臣敢嗎?(第三更)第400章 仲春,無作大事!(求訂閱)第145章 沒有信息差,就製造信息差!(求訂第388章 鳴鏑弒父!(求訂閱)第94章 只是些許風浪!(求訂閱)第226章 投其所好!(求訂閱)第263章 正本清源!!!(求訂閱)第89章 血汗商人!(求訂閱)第270章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求訂閱)第130章 犧牲皇權,成就大秦?!(求訂閱)第406章 背黑鍋還是讓張耳來!(求訂閱)第263章 正本清源!!!(求訂閱)第94章 只是些許風浪!(求訂閱)第208章 政治就是不講道理的!(求訂閱)第218章 忠君之事,擔君之憂!(求訂閱)第166章 民最可欺,也最不可欺!(求訂閱)第236章 孤臣!第13章 大仁不仁,大善不惠!(求收藏)第38章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求收藏)第108章 世間一切問題,都是人的問題!(求第507章 天下大治(本書完)第165章 定調!(求訂閱)第225章 以儒之法制儒!(求訂閱)第409章 暗流涌動,風聲鶴唳!(新年快樂)第207章 大秦需要考慮立儲了!(求訂閱)第91章 唯利是趨!驅狼吞虎!(求訂閱)第497章 繼承和發揚百家思想!(元宵快樂!第390章 冗募歸,辭曰日已備,致未來!(求第361章 凜冬將至!(求訂閱)第42章 唯一的變法者!(求收藏)第32章 胡亥的憤怒!(求收藏,求追讀)第187章 喪事喜辦!(六千字第二更)第89章 血汗商人!(求訂閱)第187章 喪事喜辦!(六千字第二更)第237章 天下水太深,你握不住的!(第一更第501章 這不是改制,這是變法!(求訂閱)第228章 秦之特異也!(求訂閱)第116章 救民先救吏!(求訂閱)第316章 彼可取而代之!(44)第8章 請罪又求情!(求收藏)第127章 治國論之,當行雜(求訂閱)第89章 血汗商人!(求訂閱)第476章 決裂?!(第一更)第370章 少府之位?(求訂閱)第153章 你們可知罪?!(求訂閱)第276章 三代無定法,國難當變通!(求訂閱第230章 真正的核心是軍隊轉職!(求訂閱)第392章 世上只有一個扁鵲,也只有一個魯班第432章 我要的是始皇的遺詔!(求訂閱)第42章 唯一的變法者!(求收藏)第414章 我劉季的仕途當在咸陽!(求訂閱)第316章 彼可取而代之!(44)第80章 渴而穿井!(求收藏)第465章 第四百六十五 地方小諸侯!(求訂閱第164章 官是官,商是商!(求訂閱)第211章 易治者嚴,難治者寬!(求訂閱)第160章 表裡不一的狠人!(求訂閱)第356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求訂閱)第302章 儲君求賢令?!(求訂閱)第17章 扶蘇,記住了嗎?(求收藏)第179章 小不忍則亂大謀!(求訂閱)第230章 真正的核心是軍隊轉職!(求訂閱)第172章 我並不比扶蘇差!(求訂閱)第96章 後手?!(求訂閱)第152章 落英飄搖!(求訂閱)第247章 一切要有度!(求訂閱)第315章 攻守易型了!(34)第226章 投其所好!(求訂閱)第252章 我劉季該發達一次了!(求訂閱)第125章 升官我來,送死你去!(求訂閱)第215章 冠劍加冕!(求月票)第154章 大秦工商管理法!(求訂閱)第368章 賬有兩本,一本經濟,一本政治!(第66章 安國之法!(求收藏)第482章第216章 帶大秦銳士回家!(求訂閱)第313章 離間算計!(14)第32章 胡亥的憤怒!(求收藏,求追讀)第31章 隔牆有耳!(求收藏,求追讀)第150章 決勝負者,長於佈局!(求訂閱)第338章 貴賤無序,何以爲國?!(求訂閱)第95章 大商人!小商人!(求訂閱)第123章 立賢?立長?立成人!(求訂閱)第275章 寧不與上天一爭乎?!(第三更)第329章 現在可以談了嗎?(34第四更放晚上第326章 當秦吏有什麼不好?!(33)第11章 儒家必須死!(求收藏)第67章 謀之長遠,其勢明矣!(求收藏)第293章 望祀虞舜於九嶷山!(求訂閱)第111章 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求訂閱)第375章 經濟上的開源節流!(明天兩更)第42章 唯一的變法者!(求收藏)第166章 民最可欺,也最不可欺!(求訂閱)第50章 自託於無爲,非士之情也!(求收藏)第331章 取士於衆!(求訂閱)第263章 正本清源!!!(求訂閱)第202章 趙將軍做事,我放心!(求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