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三代無定法,國難當變通!(求訂閱

丞相府。

內史、大田令、太倉令、大內令、少內令、邦司空、廷尉、官市丞等一班大臣舉首,在丞相府爭辯着李斯提出的防災減災之法。

他們不少人對李斯提出的防災減災之法有意見。

因爲李斯主張治災不賑災。

李斯坐在主席。

馮去疾坐在此席,其餘大臣分列其坐。

李斯看着手中竹簡,目光在衆人臉上掃過,緩緩道:“我已看過你們呈上的文書,其中大田太倉大內少內四位大臣,對我提出的建議認同,也認爲官倉錢糧物,按秦法約定不進行賑災,因而不會開倉放糧物。”

“而邦司空與官市認爲此舉不妥,若是天下真按星象指示,在古豫州之地發生了災禍,朝廷的政令下發下去需要不短時間,且遠水不解近渴,因而建議大秦修改秦法,特許地方進行賑災。”

“這也是這次的分歧所在。”

“既有分歧,便進行商議,以拿出應對之策。”

“因那份奏疏是我呈上的,我便不主動開口,就先聽聽諸位意見。”

長史桓礫鐵青着臉,憤激慷慨道:“連月來,天下流言橫行,亂象叢生,我桓礫深以爲憂。”

“自商鞅變法以來,大秦便始終踐行治災不減災,然今天下一統,秦並海內,除卻老秦地,關東任何一地,過去都未嘗聞不許賑災之國法,目下地方人心惶惶,大有擾亂乾坤綱常之象,一旦地方真的生出災禍,定會致使更大禍殃,因而我認爲朝廷當謹慎從事。”

“我爲長史勉強算是精研邦濟世之學,然對大災之數,亦不能做無米之炊。”

“目下國人板蕩,依我之見,唯以亙古辦法解之。”

“便是行賑災!”

“一來,這次天象顯示災禍之地與豫州,即古九州之腹地,非在老秦地,而那邊一直奉行王道,也一直謹遵着王道之法,若是朝廷行賑災,不僅能儘快解決災禍,更能貼近關東實際,也可安撫民心,以安民心。”

“民心定,則國安。”

“二來,所謂賑災,便是朝廷開倉放糧,受災之地,民衆見官府放糧,定心生感激,也能幫助朝廷招攬民心。”

“如此關東之惶惶不安便可平息。”

“天下安定。”

李斯目光微動。

卻是並未有任何表態。

見狀。

官市丞計然繼續道:“這次既然丞相決意要議,那便要議個清楚,民亂始因,倒是無需深究,朝廷所謂也是未雨綢繆,但朝廷也不能因此懈怠,若是久久難以定下,等到事實已耽延變化,陷於不賑災便不能治災之兩難,恐會殃及大秦國本。”

“至於長史所言,我認爲有幾分道理。”

“大秦已非是當初。”

“現在大秦擁有海內,不當再固守過去觀念,當與時俱進,跟天下趨同,而這次可能出現災禍的地方在關東,關東本就跟朝廷有些背離,民衆也未完全歸附,一旦爲六國餘孽,或者一些好事者挑起是非,恐會引起關東動盪,到時朝廷再想平息,恐就沒有那麼容易了。”

“李丞相的擔憂,我計然也清楚。”

“秦法穩定百餘年,秦人過去對治災不賑災並無怨言。”

“只是這是老秦人的看法。”

“放眼天下,其他地方卻不是這般認識,若是貿然將秦法推廣到關東,恐讓本就人心惶惶的關東黔首,更加惶恐不安,因而爲了天下安寧,也爲了安撫關東民衆,我認爲朝廷當做出一些改變。”

“正所謂三代無定法,國難當變通,若墨守成法而不開賑災之例,大秦恐危矣。”

聽到計然的話,太倉令洪柱譏笑道:“兩位之論大謬也!”

“大秦治災不賑災的做法由來已久,豈能輕易變動,而且這一番變動,諸位可知影響有多大?”

“法之不法,國之不國。”

“另外。”

“桓礫,你說你精研邦濟世之學,那我問你,你可知國倉糧貨多少?關東地方的糧貨能夠支撐賑災?二來爾等此舉公然賑災違背百年秦法,若無妥善處置,只怕是飲鴆止渴,後患只會更大。”

“爲一時,而損千秋,實爲不智。”

洪柱絲毫沒有給桓礫、計然兩人面子,將他們的話全數駁斥。

被洪柱這麼嗆聲,桓礫臉色也有些難看。

只是並沒有反駁。

他不掌相權,又哪能知曉國倉情況?

若是當真說出國倉情況,那恐纔是要真出事了。

一時間。

桓礫直接沉默了。

這時。

旁聽了一陣的姚賈輕咳一聲,緩緩道:“諸位都是爲國着想,無須這般大動干戈,在我看來,幾位只是考慮的方向不同,太倉令掌國倉,自更在意國倉糧貨,而長史、官市丞相對面向實際,因而更在乎地方的實際情況。”

“諸位都無問題。”

“只是此事也的確當拿出解決之法。”

“賑災、治災,兩者未必不能兼容,賑災不影響治災,治災也不一定影響賑災,甚至兩者若是同時施行,或許能事半功倍,不僅能安撫煌煌不安的地方民衆,也能讓民心歸附。”

“只是賑災、治災需有一定側重。”

姚賈長身而立,侃侃而談道:“秦自商君變法以來,關中庶民尚耕尚戰勤奮辛勞,縱是小戶,存糧亦過三年,秦人之非常處,是經年備戰之下生出的囤糧之法,這是秦人久戰隴西,未進中原便形成的老規矩。”

“因而秦地秦人行治災不賑災可行。”

“然關東庶民可有此傳統?”

“未嘗有也。”

“關東庶民家中所囤者,半年糧也。”

“一旦遭遇大旱雨澇等大災,便難以維持,這個難以維持不同於秦地,而是無法維持生計,甚至連活命都會是一種奢望,而官府治災滯後,關東無糧可食,定導致人心惶惶,盜賊叢生,唯將根由分清,才能做出正確處置。”

“依我之見,因地制宜。”

“非常之時也,行非常之法也。”

“一切以賑災治災爲要。”

“秦地依舊行治災不賑災,而在關東則行先賑災再治災。”

“等災禍平息,一切恢復如常。”

姚賈的話語落下,也是博得了不少人贊成。

說完。

姚賈雙手懷揣坐了回去。

李斯淡淡的看了姚賈幾眼,又看了計然、桓礫等人,眼中露出一抹冷色。隨即。

他目光微不可察的看了看室外。

他其實根本就沒想過跟這些大臣商議,只是前一天有人特意叮囑,李斯這才鬆口,將這些大臣召集過來,眼下這些大臣的觀點都已表露,基本分成了涇渭分明的兩派,一派嚴格遵從既有秦法,一派則主張做出變通。

一時間。

衆說紛紜,各執一詞。

就在衆人爭執不下時,室外突然響起一道腳步聲。

只見一名三十出頭男子,身穿一襲黑衣,頭戴遠遊冠,手持長劍走了進來。

見到來人,衆人面色微變。

隨即。

衆人連忙躬身相迎。

“臣李斯(姚賈).參見殿下。”

扶蘇霍然大步進入到了室內,他平靜的掃過在場衆人,笑着道:“扶蘇今日不告而來,還請諸位大臣見諒,昨日聽聞丞相府將在今日召集大臣商議地方賑災治災之事,扶蘇懵懂,又不諳政事,便想前來旁聽一二,只是在路上有事耽擱了,似已錯過了關鍵。”

扶蘇苦笑着搖頭。

李斯拱手道:“殿下言重了。”

“這次商議其實就兩個觀點,便是部分官員認爲當在關東行因地制宜,因關東跟關中在各方面都有差別,而關東過去施行的王道統治,所以爲了避免進一步激化矛盾衝突,也爲了招徠民心,想繼續關東過去的習慣,行賑災以安民。”

“洪柱等官員一直堅持秦法不變。”

“不予置變。”

“臣已讓人將各方觀點記下,殿下若是想進一步瞭解,等這次商議結束,臣便差人送到殿下手中。”

扶蘇頷首。

他自不是姍姍來遲。

而是很早便到了,只是一直在外旁聽。

順便也想看看有多少人動了改動‘秦法’的主意。

在外旁聽的時候,他已大致明白了場中情況,洪柱等人掌管國倉,自然不願意糧貨被這麼隨意調出,而計然、桓礫等人則不同,他們是跟貨物打交道的官員,一旦國倉裡面的糧貨離了國倉,自然會進入到市場,那也就有了流通的機會。

所謂的爭執。

最終爭的只有一個。

利!!!

在嵇恆跟《韓非子》的不斷薰陶下,扶蘇早已初入門徑,根本就不會爲那些遮掩之詞矇蔽,只是聽着這些官員一副振振有詞、爲國爲民的話,他心中又覺好笑又覺寒心。

只是他已不再如過去那樣容易激動。

眼下心緒平靜如湖。

扶蘇朝衆大臣微微拱手,笑着道:“李丞相因爲提出防災減災制度,所以不便下場商議,而我扶蘇對這個話題也有些好奇,加之心中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因而就說說我的一得之見。”

“不過我才疏學淺,在大家面前賣弄,實在有些唐突,還請諸位不要見笑。”

衆人笑着道:“殿下謙虛了。”

扶蘇略作沉思,緩緩道:“當年昭襄先王時,秦國發生了大饑荒,當時范雎向先王請命,希望先王可以開放五苑,容許災民進入其中摘取可食用的野菜、橡果等果腹,而先王的回答卻很堅定。”

“不救!!!”

“當初我讀到相關史料時,也是心生疑惑,因爲在我記憶中,先王分明是一位愛惜民力的君主,也很重視國民生息的君主,爲何會選擇不減災民任由國民死傷呢?”

“等我看到先王的解釋時,我才霍然醒悟。”

“吾秦發,使民有功而受賞,有罪而受誅。今發五苑之蔬草者,使民有功與無功俱賞也。”

“夫使民有功與無功俱賞者,此亂之道也。”

“先王非是執意讓國民死傷,只是國法爲重,更不能因小失大。”

聽到扶蘇的話,姚賈等人面色微變。

他們又豈會聽不出扶蘇話中的含義?

扶蘇面色如常。

他繼續道:“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國上至公卿,下至隸臣都在國法之下,因此秦國才能日漸富強,現在如果因爲減災而破壞秦國之法,那便動搖了國家基本,國法今日能破,明日能破,長久下去,定會法將不法,國將不國。”

“正是因爲此。”

“昭襄先王明知可爲,卻執意不爲,爲的便是保證國法穩固,而今天象異動,關東人心惶惶,然災禍並未真的降臨,諸位卻已然生出變更國法之心,實在讓扶蘇有些詫異,先王當初寧死傷無數,也不願變更國法,何以諸位便能這麼輕易就動了變更的念頭?”

扶蘇淡淡道:“諸位或有自己的見解,扶蘇卻是不明。”

“只是扶蘇看來,大秦治災不賑災纔是上策,不賑災並不意味着不聞不問,再則這次朝廷提出建立防災減災體系,便是旨在通過制度化的方式,將災害的危險降到最低。”

“另外。”

“諸位這些年有些太過安逸了。”

“卻是忘了一件事。”

“大秦不養閒人,更不養懶人。”

“朝廷如果直接賑災,那麼日後庶民遇到天災,便只會向國家伸手。”

“如果朝廷只救災,不直接賑災,那麼庶民就需自己思考如何將天災的危害降到最低,因而這纔有了,遇到洪災修建都江堰治理洪水,遇到旱災修建鄭國渠引水救旱。”

“這纔是真正的修人事以勝天。”

“至於諸位爭論的關東跟關中風習不同。”

“在我眼中並無異同。”

“秦法如此嚴厲無情,爲何秦人凜然遵守毫無怨言?”

“根基便在於兩點。”

“其一是秦法公平,法不阿貴,庶民樂見貴胄官吏與他們一體同法。”

“其二是官府敬事,政令快捷,對天災人禍之應對,歷來都是全力以赴。”

“如此才這般深得人心。”

“眼下諸位不想着盡人事,反倒只想用一些旁門左道糊弄,這豈非是本末倒置?”

“另贈諸位一句當年的諺語。”

“治災苦,食果腹。賑災諂,受活散!!!”

“治災纔是苦口良藥。”

第122章 家之不幸,國之大幸!(求訂閱)第309章 遙望會稽山!(明天恢復更新)第3章 殺我者,扶蘇也!(求收藏)第218章 忠君之事,擔君之憂!(求訂閱)第233章 我張蒼就是這個代價是吧!(求訂閱第279章 誰又甘心只當一個亭長呢?!(求訂第351章 清者自清?!(求訂閱)第127章 治國論之,當行雜(求訂閱)第240章 扶蘇背後有人,此人稱鍾先生!(求第349章 這句讀 數字?(求訂閱)第392章 世上只有一個扁鵲,也只有一個魯班第232章 張蒼:爲何總有人想害我?!(六千第83章 懷璧而不自知!(求收藏)第410章 壯士斷腕!(求訂閱)第193章 時來天地皆同力!(六千字第一更)第400章 仲春,無作大事!(求訂閱)第136章 被忽視的手工業!(求訂閱)第378章 蒙恬教弟!(求訂閱)第263章 正本清源!!!(求訂閱)第390章 冗募歸,辭曰日已備,致未來!(求第251章 公平?諸位不覺得好笑嗎?(求訂閱第279章 誰又甘心只當一個亭長呢?!(求訂第156章 開展安全大檢查!(求訂閱)第412章 查案?不用,治罪就行!(求訂閱)第496章 權利的形式已經變了!(求訂閱)第378章 蒙恬教弟!(求訂閱)第433章 朕在等扶蘇跟胡亥!(求訂閱)第408章 狡兔三窟!(求訂閱)第326章 當秦吏有什麼不好?!(33)第331章 取士於衆!(求訂閱)第191章 人人有氏,等於人人無氏!(求訂閱第315章 攻守易型了!(34)第52章 法之天下,儒之教化!(求收藏)第347章 人以羣分!(求訂閱)第363章 虎狼之秦,自當爲虎狼之君!(求訂第165章 定調!(求訂閱)第160章 表裡不一的狠人!(求訂閱)第10章 如此長子,人何以堪?!(求收藏)第41章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求收藏)第308章 謀長遠之勢你,行長久之策!(感冒第111章 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求訂閱)第246章 難以維持的政策!(求訂閱)第172章 我並不比扶蘇差!(求訂閱)第62章 你能改變皇帝?(求收藏)第193章 時來天地皆同力!(六千字第一更)第457章 沒錢,就是空談誤國!(求訂閱)第429章 丞相當真想輔佐扶蘇嗎?!(求訂閱第7章 三人成虎,事多有!(求收藏)第387章 劍走偏鋒!(求訂閱)第363章 虎狼之秦,自當爲虎狼之君!(求訂第256章 明年祖龍死!!!(求訂閱)第151章 低頭?讓你低了嗎?!(求訂閱)第5章 嵇恆真因我而死?(求收藏)第385章 人心算計,陽謀天下!(求訂閱)第153章 你們可知罪?!(求訂閱)第118章 千年的懸案!(求訂閱)第65章 航海世家!(求收藏)第393章 扁鵲之死!(求訂閱)第291章 燕人?不,是奴隸!!!(求訂閱)第107章 法教正,人心正!(求訂閱)第13章 大仁不仁,大善不惠!(求收藏)第325章 秦之變局,便在於吏!(23)第294章 大政不修,天下難平!(求訂閱)第398章 很多人都在等你死!(求訂閱)第362章 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求訂閱第53章 我還想多活幾年!(求收藏)第67章 謀之長遠,其勢明矣!(求收藏)第69章 有囑!(求收藏)第52章 法之天下,儒之教化!(求收藏)第224章 五花八門的建議!(求訂閱)第409章 暗流涌動,風聲鶴唳!(新年快樂)第282章 謀事在人,成事又豈能由天?(求訂第437章 朕是孤家寡人!(求訂閱)第313章 離間算計!(14)第76章 我的命也不長!(求收藏)第214章 天下是大秦的,這才重要!(求訂閱第480章 小心取仕!(求訂閱)第449章 裨將韓信!(求訂閱)第164章 官是官,商是商!(求訂閱)第5章 嵇恆真因我而死?(求收藏)第266章 此乃務實陰陽之爭也!(求訂閱)第323章 那個奴隸?!(44)第384章 廣闊天地,大有可爲!(求訂閱)第244章 敲打趙佗!(求訂閱)第71章 蝴蝶不見莊周醒!(求月票)第429章 丞相當真想輔佐扶蘇嗎?!(求訂閱第353章 日後恐得交好陳平了!(求訂閱)第464章 杯酒釋世官!(求訂閱)第499章 是風,是浪,是青萍,是微瀾!(求第215章 冠劍加冕!(求月票)第479章 嵇恆真正的野望!(求訂閱)第373章 咸陽外有文書來!(求訂閱)第307章 雖千萬人吾往矣!(求訂閱)第308章 謀長遠之勢你,行長久之策!(感冒第213章 今日還國,冠劍任事!(求訂閱)第415章 鐵面判官!(求訂閱)第261章 勝天半子?!(求訂閱)第255章 天下的戰爭結束了!(求訂閱)第415章 鐵面判官!(求訂閱)第494章 爲的是安民樂業!(求訂閱)
第122章 家之不幸,國之大幸!(求訂閱)第309章 遙望會稽山!(明天恢復更新)第3章 殺我者,扶蘇也!(求收藏)第218章 忠君之事,擔君之憂!(求訂閱)第233章 我張蒼就是這個代價是吧!(求訂閱第279章 誰又甘心只當一個亭長呢?!(求訂第351章 清者自清?!(求訂閱)第127章 治國論之,當行雜(求訂閱)第240章 扶蘇背後有人,此人稱鍾先生!(求第349章 這句讀 數字?(求訂閱)第392章 世上只有一個扁鵲,也只有一個魯班第232章 張蒼:爲何總有人想害我?!(六千第83章 懷璧而不自知!(求收藏)第410章 壯士斷腕!(求訂閱)第193章 時來天地皆同力!(六千字第一更)第400章 仲春,無作大事!(求訂閱)第136章 被忽視的手工業!(求訂閱)第378章 蒙恬教弟!(求訂閱)第263章 正本清源!!!(求訂閱)第390章 冗募歸,辭曰日已備,致未來!(求第251章 公平?諸位不覺得好笑嗎?(求訂閱第279章 誰又甘心只當一個亭長呢?!(求訂第156章 開展安全大檢查!(求訂閱)第412章 查案?不用,治罪就行!(求訂閱)第496章 權利的形式已經變了!(求訂閱)第378章 蒙恬教弟!(求訂閱)第433章 朕在等扶蘇跟胡亥!(求訂閱)第408章 狡兔三窟!(求訂閱)第326章 當秦吏有什麼不好?!(33)第331章 取士於衆!(求訂閱)第191章 人人有氏,等於人人無氏!(求訂閱第315章 攻守易型了!(34)第52章 法之天下,儒之教化!(求收藏)第347章 人以羣分!(求訂閱)第363章 虎狼之秦,自當爲虎狼之君!(求訂第165章 定調!(求訂閱)第160章 表裡不一的狠人!(求訂閱)第10章 如此長子,人何以堪?!(求收藏)第41章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求收藏)第308章 謀長遠之勢你,行長久之策!(感冒第111章 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求訂閱)第246章 難以維持的政策!(求訂閱)第172章 我並不比扶蘇差!(求訂閱)第62章 你能改變皇帝?(求收藏)第193章 時來天地皆同力!(六千字第一更)第457章 沒錢,就是空談誤國!(求訂閱)第429章 丞相當真想輔佐扶蘇嗎?!(求訂閱第7章 三人成虎,事多有!(求收藏)第387章 劍走偏鋒!(求訂閱)第363章 虎狼之秦,自當爲虎狼之君!(求訂第256章 明年祖龍死!!!(求訂閱)第151章 低頭?讓你低了嗎?!(求訂閱)第5章 嵇恆真因我而死?(求收藏)第385章 人心算計,陽謀天下!(求訂閱)第153章 你們可知罪?!(求訂閱)第118章 千年的懸案!(求訂閱)第65章 航海世家!(求收藏)第393章 扁鵲之死!(求訂閱)第291章 燕人?不,是奴隸!!!(求訂閱)第107章 法教正,人心正!(求訂閱)第13章 大仁不仁,大善不惠!(求收藏)第325章 秦之變局,便在於吏!(23)第294章 大政不修,天下難平!(求訂閱)第398章 很多人都在等你死!(求訂閱)第362章 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求訂閱第53章 我還想多活幾年!(求收藏)第67章 謀之長遠,其勢明矣!(求收藏)第69章 有囑!(求收藏)第52章 法之天下,儒之教化!(求收藏)第224章 五花八門的建議!(求訂閱)第409章 暗流涌動,風聲鶴唳!(新年快樂)第282章 謀事在人,成事又豈能由天?(求訂第437章 朕是孤家寡人!(求訂閱)第313章 離間算計!(14)第76章 我的命也不長!(求收藏)第214章 天下是大秦的,這才重要!(求訂閱第480章 小心取仕!(求訂閱)第449章 裨將韓信!(求訂閱)第164章 官是官,商是商!(求訂閱)第5章 嵇恆真因我而死?(求收藏)第266章 此乃務實陰陽之爭也!(求訂閱)第323章 那個奴隸?!(44)第384章 廣闊天地,大有可爲!(求訂閱)第244章 敲打趙佗!(求訂閱)第71章 蝴蝶不見莊周醒!(求月票)第429章 丞相當真想輔佐扶蘇嗎?!(求訂閱第353章 日後恐得交好陳平了!(求訂閱)第464章 杯酒釋世官!(求訂閱)第499章 是風,是浪,是青萍,是微瀾!(求第215章 冠劍加冕!(求月票)第479章 嵇恆真正的野望!(求訂閱)第373章 咸陽外有文書來!(求訂閱)第307章 雖千萬人吾往矣!(求訂閱)第308章 謀長遠之勢你,行長久之策!(感冒第213章 今日還國,冠劍任事!(求訂閱)第415章 鐵面判官!(求訂閱)第261章 勝天半子?!(求訂閱)第255章 天下的戰爭結束了!(求訂閱)第415章 鐵面判官!(求訂閱)第494章 爲的是安民樂業!(求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