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趕上了好時候

將金銀銅的純度提高到一定的程度,對於冶煉廠來說,並不是什麼難事,而且,只要刻制好了鋼模,以冶煉廠的手段,製作重量相等,模樣一致的金銀銅幣,並非難事,一條生產線,一天就可以製作出幾萬個,冶煉廠隨便一個閒置的大車間,都可以上很多條生產線。

孫享福將自己用素描畫法畫出來的李世民頭像交給工匠之後,就等着他們出樣板了,銅錢今後將會分爲三種,最輕量的,一文錢,比之五倍重的五文錢,和比之十倍重的十文錢。

銀幣和金幣,都是隻有一兩重的錢幣,一銀幣當一貫錢,一金幣,當十貫錢。也未必是要將所有的金銀銅全部冶煉成錢,因爲,孫享福去過冶煉廠之後,他還會去印刷廠。

類似錢莊現金存票的紙幣,也開始研究印刷,這方面的工藝,比冶煉錢幣要複雜一些,需要一些摸索,紙幣將來會有十文錢,二十文錢,五十文錢,一百文錢,一貫錢,五貫錢和最高額度的十貫錢的七種設定,再要用更大額度的支付,那就得錢莊的現金支票了,也就是之前的現金存票,以後基本都是走大額,一百貫起步。

這種存票可以是記名的,可以是不記名的,記名的意思,是隻有指定的人,憑戶籍可以兌付,不記名的,就是任何人都可以兌付,只是,不記名的存票,一張最高一萬貫封頂。

這種紙幣和現金存票,主要是爲了方便百姓攜帶和大額交易,等整個貨幣制度建立好之後,百姓可以到錢莊,任意的用紙幣兌換金銀銅幣,也可以用金銀銅幣,兌換紙幣,只是額度高的話,需要提前幾天預約。

在新的貨幣全面推行之後,朝廷官方的稅收,和進出錢款,將全部使用新的貨幣結算,也就是說,百姓手中現有的銅錢,都要去錢莊兌換新錢才能用,至於金銀,也要送到官方開設的鑄錢廠鑄城錢幣,才能使用。

朝廷不直接向市場發行紙幣,只有收到相應的金銀銅幣的兌換,纔會給出相應等值的紙幣,這就讓百姓們比較容易相信,朝廷推出紙幣只是爲了方便大家交易和攜帶而已。

三天之後,孫享福帶設計製作出來的新貨幣的所有樣板回了長安,反正有後世的大致樣子做抄襲,他不需要費多少腦子,朝堂之上,所有朝臣們,也第一次看到了大唐即將全面推行的錢幣。

“陛下,此等成色的金銀銅錢幣,比之以往所使用的,高出了許多,而且,將金銀納入貨幣體系之後,能夠大大的增加市場的流通量,臣建議立即施行。”

財部尚書高士廉在大臣們傳閱過錢幣的樣板之後,上奏道。

“臣附議,不僅是如此,紙幣能夠大大的緩解錢財過多,百姓攜帶不便的問題,臣建議,一體推行。”長孫無忌也是出班道。

市場上的交易更方便了,那麼大家的交易流通量自然也就大了,交易量大了,那麼他戶部收的稅收自然也就多了。

“臣等附議······”

錢幣上可都印着李世民的頭像呢!就衝裡面的政治意義,誰敢反對?

而且,用金銀銅做本位,發行新貨幣,其實是朝廷上下一早就有預期的,要說這些貴金屬誰家最多,當然是這些朝廷上這些大臣們所代表的權貴了,這次正好藉着朝廷推行貨幣政策,將他們家裡的金銀全部都拿到官方的鑄錢作坊,重新鑄造一遍,他們瞧着這些新錢的成色就喜歡的緊。

“如此,朕便在財部之下,設鑄錢司,在渭南專門開闢一個大冶煉車間,做鑄錢車間,從錢莊庫房,國庫,和內府庫的錢財開始鑄造,明年開始,在全國發行新的貨幣,新的貨幣政策,也同步施行。”

孫享福在上朝前早就跟李世民交流過鑄錢的事情,如果在冶煉廠開闢一個大車間專門用來鑄錢的話,壓牀壓一下就能成形的銅幣,一天時間就可以鑄造二十萬貫以上,金銀錢幣,那就更加無法計算,兩三個月時間,足夠製作出價值幾千萬貫的錢財,供市面上使用。

而且,不光只是渭南會鑄錢,煤炭價格和工價比較低的善陽,以及金銀礦儲量比較大的嶺南,也會派鑄錢司的人過去組織鑄錢,以大唐現在用於貨幣的金銀銅來算,一年左右的時間,足夠將所有錢都替換成新錢,而且,會將市場上可流通的貨幣,擴大幾倍以上,因爲,大唐現在的金銀,其實已經不少了,光是嶺南,都至少有價值過億貫的金銀,西域那邊每年也在大量流入,沒辦法,誰叫那東西值錢,一兩銀就是一貫,嶺南從倭國回拉來的銀子,可都是按船算的,一船就是幾千石,甚至過萬石,西域那邊運過來支付貨款的金子,那都是用駝隊背的,一匹駱駝,就能帶四百斤黃金,這得多少錢?

宣佈了這項決定之後,李世民顯得很興奮,因爲,孫享福告訴他,一旦這個貨幣政策實行,負責鑄錢的鑄錢司,至少可以賺到修建一萬里水泥路的錢。

以王家修建兩千裡水泥路就花費五百萬貫的價格來算,也就是說,光是一個鑄幣改革,就能賺到兩千五百萬貫錢。

要問爲什麼會賺到這麼多錢?

那就得說說,爲什麼孫享福帶回來的錢幣樣板,成色那麼好看了,幸福村專門研究冶煉的馬賽那組人,可是兩三年前,就開始玩合金了。

而且,這種新的錢幣制度實行之後,等於是對倭國這種盛產白銀,和西域很多盛產黃金的國家的一種制裁。

因爲,他們的白銀,黃金,在大唐不能當錢用了,想要將其鑄造成在大唐能用的錢幣,你得找官方的鑄錢司,那麼,他們就該被鑄錢司的人拿捏了,大唐的鑄錢廠可以免費的給自己的百姓鑄錢,可不會給外邦鑄錢,他們沒有唐錢,就買不到大唐的任何貨物,在舉世貨物皆出唐的這個時代,基本就等於貿易被凍結了。

當然,他們也可以找一些地方勢力,給他們一定的利益,讓他們把自己的黃金和白銀拿到鑄錢司去鑄錢,這樣,肯定是要被大唐的地方勢力割一層肉的,量大了,還容易被發現。

鑄錢廠,在鑄錢的時候,也還是會賺他們一點,就像孫享福此前預計的一樣,回爐鑄造三億貫錢幣,鑄錢司差不多就要賺兩千五百萬貫以上,接近一成的盈利。

錢的事情十分敏感,鑄錢司這樣的衙門,註定了是由李世民心腹大臣主理,內侍和密衛把持的項目,別的朝臣都插不上嘴。

不過現在大唐處於上升期,大家能說的上話的項目,簡直太多了,很快,一整套陣亡將士的撫卹,甚至安葬的新規,被最終敲定,昭告天下了。

李世民不僅同意了孫享福他們提出來的超高撫卹方案,在決定在玉山修建烈士陵園,用較高的禮遇下葬陣亡將士骸骨,並且規定,自己,以及自己的後代子孫,每年必須往烈士陵園,親自祭拜這些爲國捐軀的將士。

這一舉動,頓時將關中各家有戰死府兵的家屬再次感動的大哭,他們的家人的名字,將永遠留在烈士陵園的墓碑上,還受世代皇帝祭拜,還有什麼比這更高的榮耀?

一時之間,民間對於李世民的歌功頌德之聲再度大漲,這種聲勢會造就一種很直觀的現象,那就是民間更加的和諧了。

封建社會就是這樣,百姓們覺得皇帝好,就更加願意守皇帝定下的規矩,包括臣服的那些番邦國主。

所以,連李世民規定的,七歲以上的孩子,不分男女,必須送到縣學,開始接受基礎教育,百姓們也是從者如雲。

至於那些臣服的小國的國主,他們在長安,吃的好,住的好,有各種稀奇把戲看,比他們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要舒坦的多,李世民留他們在長安多住幾天,他們想都不想就答應了,李世民讓他們的子孫進國子監讀書,學習漢文化,他們更加是舉雙手贊同。

這可是大好事啊!學好了文化,就能夠在大唐做官,皇帝要給他們的後代做官,這就是沒有把他們當外人看的表現,所以,別說那些年幼的子孫,就是像麴智盛這樣的成年王子,也被新獲封了高昌郡公的麴文泰留在了長安學習。

並且,有好多隻是獲封了縣公,縣候級別的國主,直接請求定居在長安,他們已經捨不得長安的榮華富貴了,在這邊,不僅吃的好,穿的好,玩的好,生了病,還能得到及時的治療,很多小病,一刻藥丸下去,就能見好,這對他們來說,簡直是太神奇了。

有這樣的生活環境,沒有野心,也成不了氣候的他們,幹嘛還要回去?

對於這樣的奏請,李世民當然是同意了,並且給這些申請留下的人,都賜了宅子和一定數量的三等公民做僕役,讓他們直接成爲了長安城有房有僕有高薪的享樂階級。

當然,也不是說他們完全沒有用,有一些他們提供的當地的風土人情,和一些資料,以及身份上的壓制,對於官府管理當地,也是有很多好處的。

說完了這些,李世民又在房玄齡的建議下,對於官員俸祿這一塊的新規定,拍板決定了,簡單的來說,就是大唐的官員又要加薪了,這一次的幅度,達到了三成,而且,以後,還會像工人們一樣,有一個穩定增長的工齡工資,爲朝廷服務的越久的官員,薪酬會相應的高一點,而且,將實習官員的生活補貼提升了一倍,達到了每月兩貫錢,並且,將大量表現尚可的實習官員轉正了。

貞觀三年的科舉,一下子就取中了五千人,此前由於人手緊缺,房玄齡轉正了一批,差不多一千人,李世民這一次,更是直接轉正了三千多人,剩餘的幾百人,要麼是表太差,不適合當官,要麼是有了其它的想法,不願走仕途的。

還別說,工商科有些人,得到了各自實習的產業的東主的賞識,做到了中高層管理的,可未必願意去朝廷做個八九品的小官,他們輕鬆可以獲得一等公民的身份,而且,薪酬比朝廷官員還高的多,管的事情,也對自己的胃口,放棄被朝廷派往偏遠地方做官的也有人在。

這一動作,倒是讓社會上的實習官員頓時爲之一空,不過,有了這三千多人,大唐治理四周邊地的人手,倒是輕鬆的多了。

同時,也讓全天下的百姓,看到了仕途這條路,現在貌似也蠻好走的,只是兩年多的時間,就有這麼多原本是白身,甚至是寒門草根的人,成了正兒八經的官員,這對於這幾年進了縣學讀書的那些寒門子弟來說,簡直就是天大的好消息啊!

這也只能說他們趕上了大唐飛速發展的一個好時候,就像後世,好多人搭上了改革開放的快車一樣,很快就實現了富裕。

請記住本書域名:。手機版閱讀網址:

第454章 軍議第620章 九垸夜第五十四章 服務員到位第576章 中計了第640章 李承乾的想法第711章 誣告第130章 計策第632章 補短板理論第178章 達成協議第171章 李承乾探監第508章 鉅額集資第718章 不斷進步中第八十章 偏執的李淳風第363章 徵調工作開啓第175章 唐奉義第七十六章 盤賬第113章 溪村第568章 李世民要加尊號第319章 商業環境的重要性第四十一章 首戰建功第269章 私聊第565章 對於惡客的態度第一百零五章 孫享福的義第237章 商品推介會第二十三章 見王麟第十五章 好處不少第577章 追擊第729章 說服第302章 何人如此土豪?第666章 書畫第555章 再會夷男第184章 善陽縣候第711章 誣告第703章 送葡萄第303章 農忙伴隨着鬥爭開始第660章 反季節蔬菜第672章 西邊局勢第220章 馬邑防守戰第351章 上齊城也有着落了第508章 鉅額集資第672章 西邊局勢第337章 走進漠北第615章 九州島海戰第669章 生物資源的利用第423章 春耕調整第720章 三江平原開發計劃第580章 王浩留下的冊子第214章 雙華嶺血戰第401章 有夢想有未來第472章 急回關中第465章 陰謀進行時第728章 輕輕揭過第562章 利益第411章 解決問題的構思第584章 九垸縣第472章 急回關中第580章 王浩留下的冊子第725章 嚇尿了第565章 對於惡客的態度第459章 人生這場戲第253章 競爭開始第680章 新的國家方向第五十章 豆腐它有關政治第594章 江陵未來的核心產業第208章 簡在帝心第142章 封爵與否第625章 工人北返第332章 定下時間第617章 御駕到山南第七十二章 馬周來訪第334章 善陽勞教所第375章 官制大改第704章 久別勝新婚第479章 王麟隕第417章 各家打算第五十七章 視察膳監司第555章 再會夷男第561章 錯失第584章 九垸縣第375章 官制大改第二十六章 漁業司的發展第206章 牽馬墜蹬第544章 偷跑第603章 幸福村的產業也需要擴張第243章 王浩來訪第593章 來的都挺趕巧第380章 考場佈置第484章 定襄的核心產業第536章 荊湖熟,天下足第522章 又是一年春來到第460章 到處都是大生意第763章 亞歐一統第657章 父子談心第593章 來的都挺趕巧第十六章 幸福村的建設第694章 提點舍龍第618章 九垸行第330章 四部臣服第622章 九垸縣的吏治第175章 唐奉義
第454章 軍議第620章 九垸夜第五十四章 服務員到位第576章 中計了第640章 李承乾的想法第711章 誣告第130章 計策第632章 補短板理論第178章 達成協議第171章 李承乾探監第508章 鉅額集資第718章 不斷進步中第八十章 偏執的李淳風第363章 徵調工作開啓第175章 唐奉義第七十六章 盤賬第113章 溪村第568章 李世民要加尊號第319章 商業環境的重要性第四十一章 首戰建功第269章 私聊第565章 對於惡客的態度第一百零五章 孫享福的義第237章 商品推介會第二十三章 見王麟第十五章 好處不少第577章 追擊第729章 說服第302章 何人如此土豪?第666章 書畫第555章 再會夷男第184章 善陽縣候第711章 誣告第703章 送葡萄第303章 農忙伴隨着鬥爭開始第660章 反季節蔬菜第672章 西邊局勢第220章 馬邑防守戰第351章 上齊城也有着落了第508章 鉅額集資第672章 西邊局勢第337章 走進漠北第615章 九州島海戰第669章 生物資源的利用第423章 春耕調整第720章 三江平原開發計劃第580章 王浩留下的冊子第214章 雙華嶺血戰第401章 有夢想有未來第472章 急回關中第465章 陰謀進行時第728章 輕輕揭過第562章 利益第411章 解決問題的構思第584章 九垸縣第472章 急回關中第580章 王浩留下的冊子第725章 嚇尿了第565章 對於惡客的態度第459章 人生這場戲第253章 競爭開始第680章 新的國家方向第五十章 豆腐它有關政治第594章 江陵未來的核心產業第208章 簡在帝心第142章 封爵與否第625章 工人北返第332章 定下時間第617章 御駕到山南第七十二章 馬周來訪第334章 善陽勞教所第375章 官制大改第704章 久別勝新婚第479章 王麟隕第417章 各家打算第五十七章 視察膳監司第555章 再會夷男第561章 錯失第584章 九垸縣第375章 官制大改第二十六章 漁業司的發展第206章 牽馬墜蹬第544章 偷跑第603章 幸福村的產業也需要擴張第243章 王浩來訪第593章 來的都挺趕巧第380章 考場佈置第484章 定襄的核心產業第536章 荊湖熟,天下足第522章 又是一年春來到第460章 到處都是大生意第763章 亞歐一統第657章 父子談心第593章 來的都挺趕巧第十六章 幸福村的建設第694章 提點舍龍第618章 九垸行第330章 四部臣服第622章 九垸縣的吏治第175章 唐奉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