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二章 新的開始

“好了,今年的帝國會議還是老規矩,我們軍政法三家各自彙報自己上一年度的工作總結,並且將各自的缺失上報皇上,請皇上做出點評,然後各部制定後續處理方案。然後討論商議下一年度的工作計劃。”岑天時今年負責主持年度會議,所以見到李玄清點頭頓時清了清嗓子開口道。

“先從內閣開始吧,內閣各項事務涉及到方方面面,政務是天啓四年的重頭戲。”李玄清看了看岑天時笑道:“既然首相大人主持會議那就讓內閣這邊先來吧。”

“既然皇上這麼說,那我內閣就當仁不讓了。我來說個大概吧,然後由民政部長代替內閣彙報各項計劃和總結。”岑天時點點頭道:“天啓三年按照財政部制定的最新統計辦法,帝國總的經濟增長情況是比起天啓二年多了近兩成收益,達到了一成八左右,這還不算我們的海外貿易收入。”岑天時的臉上明顯的帶着喜悅笑道:“換算成皇上提出來的那個國民總收入計算的話我們也有將近一成二的增長。”

岑天時的話說完與會的所有人都站起身來鼓掌,內閣這一年來的努力和各地官員對於各地區經濟的發展的確是有着不可磨滅的功績,而且因爲是第一代開國之臣,所以基本上大部分的官員都沒有太多的心思。

“內閣能夠帶領全國各地的官員取得這麼大的成績除了本部的官員的努力,剩下的都是律法院和天策府的功勞,沒有帝國的將士在前線的奮鬥犧牲和律法院時時刻刻的監督,否則的話我們的政權說起來還很脆弱。”說到這裡岑天時的話匣子也算是一下子打開了,侃侃而談道:“我們政務部門的官員雖然總體上很努力,但是很多官員在處理政務的時候仍然是以前的那種思維,甚至是更加惡劣。所以我認爲內閣在下一年度的計劃之一就是加強對於各部官員的能力培養,務必讓大多數官員能夠跟上我們如今全新的政治思想,另外要嚴格執行官員定期再教育,過期仍然不能夠達標的,堅決予以退出體系。”

“下面由楊秋負責分說去年的工作總結。”岑天時的話讓大家都一陣思索。李玄清建立的大唐帝國帶來的是全新的政治體系,也是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雖然行政學院竭盡全力培養新生代官員,但是面對諾大的帝國版圖每年的幾百名學生數量依舊是遠遠不夠,所以這些年地方官員仍然是大部分依靠着以前的那種舉薦的前代舊官員。

“這件事需要行政學院的人多加努力,但是我想說的是帝國的政治氛圍不允許這些人帶歪,所以律法院和警衛部需要擔負起責任,要儘早擔負起律法院監督的責任,剔除那些不合格的官員。”李玄清的表態算是給予內閣和岑天時的一種支持。

楊秋接着李玄清的話站起來敘說去年一年帝國的經濟發展狀況,而伴隨着楊秋的話語聲,在座的各部官員也開始有了清楚明晰的概念,帝國去年一年的工業化程度依舊達到了整個社會生產總值的兩成多,這對於幾乎是從零開始甚至連零都沒有在工業化還沒有概念的千年之前已經足夠讓李玄清欣慰了。而且楊秋的報告中也明確顯示出,帝國北方的三個經濟中心在工業化的道路上明顯高於南方的經濟中心。以豐州爲例,工業化在全國都是排名第一,豐州的工業比例已經達到了佔社會生產總值的六成以上,農業生產總值所佔據的比例在持續下降,雖然總體而言,農業總量的上升趨勢也很明顯,但是對於工業發展的速度而言,傳統農業的發展速度還是很慢。尤其是在化學工業的發展沒有取得突破緊張,化學肥料沒有問世加上李玄清在良種方面沒有多大記憶導致了農業發展依然只能夠依靠傳統的辦法在緩慢提升。但是好處倒也並不是沒有,北方整個黃河河套平原爲代表的北方農業也在走上集約化和大規模的道路,商品糧基地在東北的廣大平原逐步劃入了國營農場的時候,糧食產量就開始大幅度的上升,截止到去年年底農業部和後勤部的統計,全國國家糧庫的糧食創歷史新高,光是粗略計算,去年一年北方的糧食產量已經帝國三千萬百姓的日常所需。如果加上南方更加龐大的糧食產量,困擾這片土地所有百姓幾千年的糧食問題在這一世得到全部解決。帝國的糧價在秋糧上市之後就開始大幅度下跌,逼得內閣不得不啓動李玄清之前無意當中提到的糧食保護價收購的辦法,投入大量資金進行補貼,與此同時開始讓農業部加大對於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扶持力度,並且爲了儘快的對於多出來的糧食進行處理,釀酒業這個就算是在以前盛世都被嚴格控制的行業都被放開了限制。

“皇上,各位領導,內閣去年的工作總結就到這裡。”楊秋洋洋灑灑數萬言的發言雖然到此結束但是卻久久的迴響在所有人的耳邊。帝國經過四年的發展是到了勃發的時候了。

“請宣佈內閣的發展計劃吧。”李玄清站起身來一邊鼓掌一邊道:“大唐開國四年了,我們這一代人竭盡全力已經讓帝國的實力更勝從前,我希望我們能夠始終秉承爲國爲民之初衷,爲帝國所有百姓謀一份萬世基業,也爲帝國奠定萬世之基石。”

“請皇上放心,我等時刻不會忘記。”岑天時拱手道。

“帝國今年的工作計劃有點特殊,按照皇上的旨意,今年內閣的計劃是針對今後五年內帝國的發展總綱,那就是集中整個帝國的力量發展工業,讓我們的工業化通過五年的時間達到一半以上。”岑天時朝李玄清一拱手道:“五年計劃是皇上這段時間以來的心血,所以我希望在座的所有人都拿出十二分的精神讓帝國實現皇上描述的那種機械轟鳴,人人如龍的時代。”

“五年計劃分爲五個方面,其以是通過五年的時間在北方完善工業化,建立北方工業帶,以豐州爲中心輻射關中和天津,讓整個大唐北方成爲工業的搖籃。爲此帝國將花五年的時間每年投資十億以上唐幣扶助北方工業的發展,爲此工商部聯合裝備處建立了一整套涉及到十三大類一百二十七個行業總計七千家大小工業企業,投資興建五條以上的鐵路,助力北方工業的發展。”楊秋接着岑天時的話繼續往下說。這個五年計劃的核心就是在北方先行發展工業,並且這一次李玄清指導工商部慕容瀚海制定了詳細的工業發展計劃,並且還以帝國的名義用國營的方式在鋼鐵冶煉和化工工業進行大規模投資,建立鋼鐵從開採道冶煉到最後加工製造的一整套流程,打造一個完整的鋼鐵產業鏈。與此同時工業集團實驗室也首次向整個社會公開了幾十種化學工業的模式原理,並且承諾五年內資助化工學院一百名以上教授級的人才來幫助帝國的華工水平達到產業化要求並且爲此培訓三千名以上的基礎工人和技師。並且工業集團也正是分家,將化工類所有的人才和產業分割建立化工集團,承擔帝國化工工業的開端和發展。而圍繞着三酸兩鹼的實驗和投產也將在豐州等地落地生根。李玄清夫婦竭盡全力幫助解決三酸兩鹼的生產和加工,幫助建立一整套的流程。而讓李玄清意外的是工商部原本制定的計劃中居然將煤化工提到了重要位置,這一點得到了李玄清的認同並支持,當前煤化工實際上只是一個剛剛開始,工商部藉助裝備處將在幷州和河中等地建立大型的硫化工基地,將煤炭的利用往前推進一步。

楊秋說完之後慕容瀚海緊接着站起身開始注重將工商部規劃的在北方各省建立的工業產業名錄彙報出來,關中依照目前的基礎開始發展大規模的工業研發,以工業集團的各大實驗室爲基礎,連帶着六大家族在長安各地的總部組建大型實驗室,負責領導並引領整個帝國工業發展的新潮。而已豐州爲中心則承載着帝國整個北方工業帶發展的中堅,豐州爲首的基礎工業和各項材料冶煉生產意味着整個帝國機械加工製造的基礎。原本李玄清打算開發東北的,但是一想到那裡的人口李玄清還是壓下了自己心裡的開發東北的計劃。當前階段在北方工業帶發展起來之後工業發展才能夠依照慣性向周邊輻射。而真正讓李玄清感到滿意的還是以深州和天津爲代表的機械加工製造以及最終的產成品製造業。天津的船舶製造業和深州的大型機械製造業承載着帝國騰飛的夢想。這個時代引擎的發展準確的說動力發展還剛剛起步,蒸汽機尚且處於開端的時候普及工業不能夠發展汽車工業,所以李玄清選擇的最終端點就是紡織工業和船舶製造業。前者代表着輕工業的發展和普及,後者則代表着重工業發展的極致。所以五年計劃當中深州及其周邊的幾大城市將集中發展製造業,使深州成爲工業製造的中心,爲此工業集團將深州的製造廠進行擴大,建立一個門類齊全的製造業中心,並且將慕容家和宇文家的製造業也全部集中起來重點發展和扶持。這樣一來深州就真正的成爲一座工業城市了。而離深州不遠的天津則建立起了以造船業爲中心的大型製造業終端,造船業涉及到的上下游產業大大小小上百項,僅此一個產業就能夠帶動一整個產業鏈的發展和完善。這也是李玄清選定的以造船業爲中心的原因所在。這個時代甚至可以說蒸汽時代的工業造船業絕對比起後世的汽車業對於工業製造業的帶動還要大。

“我們將輕工業的發展交給全國的工商階層,我已經六大家族打好招呼了,在未來的五年內聯合提供五億唐幣資助輕工業,並且承諾起到行業的帶頭人作用,爭取將帝國的輕工業發展起來,畢竟輕工業相對於重工業而言,投資少見效快而且週期短,發展起來很容易,依靠民間的力量就能夠很快發展起來。”慕容瀚海對於工業發展的造詣現在已經達到了極高的境界了,所以對於工業發展的理解讓李玄清都嘖嘖稱奇。

“在這五年時間內,工業集團將會聯合徐家和慕容家還有張家全力發展境外貿易,除去西北貿易線以外,帝國的海洋貿易將是未來帝國工業化的出路所在。我們生產出來的海量工商業品需要通過帝國的船隊送到遠方去販賣,因此我要求帝國軍方和商隊打通更多的海洋航線。”李玄清聽慕容瀚海說完之後拍了拍手道:“未來的海洋航線需要帝國海軍貢獻更多的力量,因此提前說一句海軍壯大勢在必行,要用我們的鋼鐵戰艦幫助帝國的商隊打開銷路,爲帝國工業發展打出一個未來。”李玄清插了一句之後看了看慕容瀚海,後者點點頭繼續道:“下面我們繼續,從今年起帝國財政部和錢莊將實行最新的貨幣結算辦法,未來任何和帝國進行貿易,都必須用唐幣進行結算,而且要通告全國告訴所有人唐幣將作爲未來通行的帝國商業圈的唯一合法貨幣,不論是境內還是境外。”慕容瀚海的話雖然讓大家有點不解,但是緊接着慕容瀚海站起身來的財政部長和錢莊總辦,大家都在等着這兩人的解釋。

“我們要建立一個唐幣結算圈。”李玄清看着兩人微微一笑,算是爲兩人的發言起了個頭,但是也一瞬間讓大家明白這裡面到底意味着什麼。

第九十一章 城郊之戰(一)第三百四十一章 軍心大亂第十二章 三年學藝(上)第二百三十六章 登基開元(下)第四十三章 豐州新政(下)第四百二十九章 坎兒井和井渠第五百六十五章 硬碰硬第三百六十二章 清水河之戰(五)第三百六十七章 收拾民心(上)第二百三十九章 長洛鐵路第二百二十八章 汴州政變第四百七十五章 勃達嶺大捷(下)第一百三十六章 收復河西(六)第一百三十一章 收復河西(二)第二百零三章 神策軍的最後(中)第三百一十五章 整合國力(下)第三百三十八章 玉門關之戰第二百六十四章 澎湖海戰第四百三十三章 部族清洗第六十三章 同室操戈(中)第四百七十六章 遍地楚歌聲第五百三十四章 掃蕩鹹海第一百七十一章 南守北攻(下)第六百一十六章 偷樑換柱第五百四十八章 中南半島統一進程第五百五十四章 思召城之戰(上)第一百五十三章 滄州之戰(二)第五十章 打出來的帶路黨第二百九十八章 逼降曲承美(上)第四百七十六章 遍地楚歌聲第二百五十八章 斷其退路第二百七十七章 戰象騎兵的盛衰第二百八十六章 牂牁消亡(下)第一百四十九章 河中底定第三百五十一章 歸義軍遣使第四百一十五章 歸義軍的落幕第五百六十六章 觀戰團回國第五百七十六章 世紀公審第六百零九章 中央突破第五百零四章 碎葉大戰第二百零九章 釣餌戰術(上)第二十二章 突擊強化(四)第六百二十九章 功敗垂成第四百七十四章 勃達嶺大捷(上)第一百三十七章 幽並亂局第四百四十章 三路出擊第四百八十二章 兩部合一(中)第二百七十三章 半渡而擊第三百章 遠航船隊起航第四百二十八章 水源地之戰第五百七十一章 新舊交替第四百四十一章 瀚海難幹(一)第二百零一章 神策軍的最後(上)第四百零七章 請君入甕(下)第四百零七章 請君入甕(下)第四百六十七章 大漠黃沙浪滔滔第四百九十二章 忙忙碌碌又一年第二百零八章 首發之戰第三百一十九章 達韃大戰第三百二十五章 新年計劃第四十八章 河套大戰(下)第三百零二章 西征準備第三百二十三章 海外殖民地第三百八十二章 工業革命與五年計劃第一百零五章 兩世緣定第一百七十九章 京杭大運河(二)第二百六十四章 澎湖海戰第四百七十六章 遍地楚歌聲第二百零七章 天策大義第四百三十章 反戈一擊第六百零八章 東西對進和中央突破第四百三十七章 兵出焉耆第一百五十五章 滄州之戰(五)第三百九十二章 新的開始第五百三十一章 鹹海攻略第四百八十四章 回鶻會盟第五百六十一章 提前了一百年的占城稻第五百八十六章 風起耶路撒冷第一百零二章 關中發展(三)第一百七十八章 京杭大運河(一)第二百四十一章 帝國會議第六百零三章 東和西打第一百六十七章 鐵路動脈(中)第三百三十三章 安西舊部第四百四十四章 瀚海難幹(四)第八十五章 李茂貞的算計第三百零二章 西征準備第一百五十三章 滄州之戰(二)第二百一十四章 契丹東遷第四百九十六章 換得胡酋慰國人第四百二十四章 海外行省第五百五十四章 思召城之戰(上)第一百二十五章 連環佈局(下)第一百五十九章 李克用落幕第二百八十七章 大祭司的心思第四百五十六章 半島諜影第一百一十八章 新時代的工業發展(一)第二百四十六章 青岡坡伏擊戰第四百七十章 俱毗羅之戰(下)第三百八十六章 千里不留行
第九十一章 城郊之戰(一)第三百四十一章 軍心大亂第十二章 三年學藝(上)第二百三十六章 登基開元(下)第四十三章 豐州新政(下)第四百二十九章 坎兒井和井渠第五百六十五章 硬碰硬第三百六十二章 清水河之戰(五)第三百六十七章 收拾民心(上)第二百三十九章 長洛鐵路第二百二十八章 汴州政變第四百七十五章 勃達嶺大捷(下)第一百三十六章 收復河西(六)第一百三十一章 收復河西(二)第二百零三章 神策軍的最後(中)第三百一十五章 整合國力(下)第三百三十八章 玉門關之戰第二百六十四章 澎湖海戰第四百三十三章 部族清洗第六十三章 同室操戈(中)第四百七十六章 遍地楚歌聲第五百三十四章 掃蕩鹹海第一百七十一章 南守北攻(下)第六百一十六章 偷樑換柱第五百四十八章 中南半島統一進程第五百五十四章 思召城之戰(上)第一百五十三章 滄州之戰(二)第五十章 打出來的帶路黨第二百九十八章 逼降曲承美(上)第四百七十六章 遍地楚歌聲第二百五十八章 斷其退路第二百七十七章 戰象騎兵的盛衰第二百八十六章 牂牁消亡(下)第一百四十九章 河中底定第三百五十一章 歸義軍遣使第四百一十五章 歸義軍的落幕第五百六十六章 觀戰團回國第五百七十六章 世紀公審第六百零九章 中央突破第五百零四章 碎葉大戰第二百零九章 釣餌戰術(上)第二十二章 突擊強化(四)第六百二十九章 功敗垂成第四百七十四章 勃達嶺大捷(上)第一百三十七章 幽並亂局第四百四十章 三路出擊第四百八十二章 兩部合一(中)第二百七十三章 半渡而擊第三百章 遠航船隊起航第四百二十八章 水源地之戰第五百七十一章 新舊交替第四百四十一章 瀚海難幹(一)第二百零一章 神策軍的最後(上)第四百零七章 請君入甕(下)第四百零七章 請君入甕(下)第四百六十七章 大漠黃沙浪滔滔第四百九十二章 忙忙碌碌又一年第二百零八章 首發之戰第三百一十九章 達韃大戰第三百二十五章 新年計劃第四十八章 河套大戰(下)第三百零二章 西征準備第三百二十三章 海外殖民地第三百八十二章 工業革命與五年計劃第一百零五章 兩世緣定第一百七十九章 京杭大運河(二)第二百六十四章 澎湖海戰第四百七十六章 遍地楚歌聲第二百零七章 天策大義第四百三十章 反戈一擊第六百零八章 東西對進和中央突破第四百三十七章 兵出焉耆第一百五十五章 滄州之戰(五)第三百九十二章 新的開始第五百三十一章 鹹海攻略第四百八十四章 回鶻會盟第五百六十一章 提前了一百年的占城稻第五百八十六章 風起耶路撒冷第一百零二章 關中發展(三)第一百七十八章 京杭大運河(一)第二百四十一章 帝國會議第六百零三章 東和西打第一百六十七章 鐵路動脈(中)第三百三十三章 安西舊部第四百四十四章 瀚海難幹(四)第八十五章 李茂貞的算計第三百零二章 西征準備第一百五十三章 滄州之戰(二)第二百一十四章 契丹東遷第四百九十六章 換得胡酋慰國人第四百二十四章 海外行省第五百五十四章 思召城之戰(上)第一百二十五章 連環佈局(下)第一百五十九章 李克用落幕第二百八十七章 大祭司的心思第四百五十六章 半島諜影第一百一十八章 新時代的工業發展(一)第二百四十六章 青岡坡伏擊戰第四百七十章 俱毗羅之戰(下)第三百八十六章 千里不留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