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先謀波斯,波斯大都護府

在李瑄心目中,繼承人最重要的品質,就是仁政愛民。

他南征北戰,開創基業,準備將大唐在大食百年爭霸上畫上句號,爲萬世開太平,希望在將來的改革中,體恤民力。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李瑄在教導李奕上,從來沒有說過保住李氏千秋萬代。

而是斷定李氏和大唐,有屬於自己的宿命。

他比任何一代人強調“華夏帝國”、“中國”。

將華夏帝國置於大唐王朝之前。

將華夏曆置於年號之前。

因爲這是歷史的必然之路。

受國之垢,是爲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爲天下王。

李瑄希望從他開始,君王不要想着享樂。

而是承受責任。

他的子孫,從李奕開始,只要有兩代能承受責任,就能完成工業革命。

屆時,大勢會告訴當權者和百姓,如何去做。

即便大唐轟然倒塌,後人們也不會忘記這個轟轟烈烈的時代。

李瑄的次子李淞,聽到兄長李奕的回答,眼神一震。

雖然李淞還未成年,但他身在皇家,明白事理。

父親對他們嚴而慈,又寬順。

“仁”,可不是說說而已,而是要落實。

李淞與李奕性格截然不同,他有武勇,崇拜父皇揚威邊塞的故事。

雪滿弓刀,千里奔襲,一戰擒雙可汗。

積年累戰,共殲俘吐蕃士卒共五十多萬,擒吐蕃雄主尺帶珠丹。

西征大食,收復河中,逼死威名赫赫的呼羅珊總督。直接導致黑衣大食的開國君主被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篡位。

李瑄的故事,最得李淞崇拜。

是以,此次跟隨父親西征,他充滿期待。

在李淞心中,父親對兄長更嚴厲。

江山之重,縱然心中遺憾,李淞也不去埋怨。

他的母親姜月瑤也一直勸導他不爭。

因爲父親一定不喜歡。

以前的故事,歷歷在目。

姜月瑤是柔和的女子,她只想自己的兒子平平安安。

經過此事後,李淞的思維有些轉變,如果父皇問他同樣的話,他絕對不會如李奕這般回答。

他只會覺得鋼鐵是國家重器,是鎧甲,是兵器,最多聯想到農具。

知子莫若父,李瑄大概知道兩個兒子的性格,所以沒有問李淞。

十日時間,轉瞬過去。

李瑄率領大軍離開龜茲,他準備到達碎葉城,從千泉古道進入河中的西原、柘枝地區,再到達薩末鞬城。

曾經高山絕澗一樣的千泉古道,經過數萬戰俘,七年的修建,天塹變通途。

在千泉古道的中間,原本西突厥可汗的避暑之地,還修建一座城池,爲千泉城。

這裡大部分都是從遠方遷徙的漢人,藉助絲綢之路,發展迅速。

李瑄在天氣最熱的時候,到達羣山之間的千泉城。

大軍休整十天,李瑄慰問從中原萬里迢迢遷徙而來的漢民,明確要求千泉令,儘可能地滿足千泉城百姓的需求。

西域,有非常多因除賤爲良被流放至此方豪強大族、官吏親屬、奴僕、後代。

對於他們的處理,李瑄的意見是從緊到鬆。

只是將他們限制在某個區域,分發耕地、牲畜勞作。

現在他們對朝廷必然有怨言,但時間會磨滅一切,三代以後,他們會忘記仇恨。

八月,李瑄到達薩末鞬城。

此時,河中地區,昭武九姓故地,遍地大唐玄龍旗幟。

臨時的牧場、馬圈,星羅棋佈。

一個個倉庫拔地而起,堆積如山。

大唐禁軍四萬五千餘,諸都督府遠征軍七萬餘。

西域三十六國、葛邏祿諸部、回紇諸部、突騎施諸部等共騎兵五萬。

吐蕃騎兵五千。

以及諸多西域後勤士兵,壯夫。

這是西域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兵力匯聚。

只待天可汗一聲令下,開赴波斯王國。

李瑄到達薩末鞬城的第一天,方圓數百里的軍隊,高呼“萬歲”。

整個薩末鞬城,籠罩在李瑄的威嚴之中。

當天,李瑄下令宰殺牲畜,犒賞三軍。

大軍隨時準備分批次進入波斯王國。

而李瑄也在到達薩末鞬城兩天後,召漢、胡將領,隨行官吏,召開軍事會議,商討進軍計劃。

“臣等拜見至尊……”

薩末鞬城內的康國王宮中,李瑄入殿後,衆將向李瑄一拜。

“免禮!諸卿請坐。”

李瑄示意衆將平身,回到自己的坐位。

柘枝都督馬璘、北庭都督李晟、安西都督李嗣業,輜重使李光弼等等大將,皆在殿中。

“謝至尊……”

在座將領再禮後落座。

“朕有幸被推舉爲天可汗,主持天下秩序,拯溺救焚。奈何大食帝國割據西境,絕我商路,害人害己。是以,今聚兵在此,討伐不仁。”

“西征之時,必須令行禁止。任何部屬,不論蕃漢,皆聽軍令。有違者,斬!”

“若同心而勝,朕會對諸國諸部,進行獎賞……”

在軍事議會開始之前,李瑄先細數大食帝國的罪惡,又嚴厲軍紀。

帥旗所指,莫不前赴。

自打仗開始,李瑄最重要的一點要求,就是軍隊無條件聽從他的指揮。

貪功冒進,抗命不尊,必然會被他斬首。

“臣等遵旨!”

衆將領挺直腰桿,面容一肅。

至尊御駕親征,給予將領們莫大的信心。

至尊會看着他們戰鬥,每個人都想在至尊面前證明自己,以搏取上將之功。

在附屬胡部心中,天可汗是神一般的存在。

有幸聽從天可汗的召令,他們血液沸騰,不少胡人勇士都擁有“重兵死而恥病終”的勇氣。

“魯都護,與羅馬帝國約定的時機將至,波斯王國現情況如何?”

李瑄最先向蔥嶺大都護魯炅詢問道。

“回至尊,波斯王羅密旬和宰相哈立德·伊本·巴爾馬克已經爲我們規劃路線,從木鹿城到刺夷(今德黑蘭)的道路疏通,沿途皆設有糧倉、草料場,供我大軍補給休整。且宰相哈立德·伊本·巴爾馬克聲稱這些糧食最少可供二十萬大軍食用半年,而且隨着下一季糧食的成熟,波斯會爲我們準備更多糧食。”

魯炅起身向李瑄拱手道。

魯炅曾經是將領,柘枝都督府都督。

現在已經轉爲文官。

由於待在河中十幾年,對波斯極爲了解。

在波斯王國心目中,大唐將大食帝國覆滅後,會將大食帝國的疆域、人口,轉交給波斯。

屆時,波斯就會無限接近於巔峰時期。

所以,對大唐的這次遠征,波斯異常上心。

爲了給唐軍準備糧食,他們不惜再下重稅,剝削波斯的百姓。

等拿回兩河流域,波斯就會變得富庶。

“聽說波斯王國內,治理民生上有些許欠缺。這條糧道有無風險?”

李瑄又向魯炅說道,言語微中。

魯炅能明白李瑄的言外之意。

大唐在木鹿城東面一點,擁有數個大型糧倉。

這些糧倉不歸波斯王國管轄,大唐的糧食正源源不斷地運輸於木鹿城糧倉之中。

顯然,李瑄不可能在糧食方面,完全依賴於波斯。

“回至尊,波斯王國剛復國十載,國內民族矛盾,近些年來激增。而且不久前,波斯國內還發生叛亂,雖然平定,但造成不小的損失。臣認爲當先掌控波斯的糧倉,再行進軍……”

魯炅也明白,現在波斯國內風聲鶴唳,如果大唐聯軍貿然進入波斯,可能會遭到波斯王國本土百姓的敵視。

因爲大唐聯軍所消耗的,都是原本屬於他們的糧食。

大唐不怕真刀真槍,就怕糧道被截斷,引起軍中恐慌,徒增傷亡。

在木鹿城東方建立糧倉,代表大唐有防範於未然之心。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魯都護的話,諸位也聽到了。大食帝國依靠大食教,操控信徒。波斯王國雖脫離苦海,但至今有衆多大食教衆。還有一些心向大食帝國的波斯人。”

“大唐遠征,於羅馬帝國一起夾擊大食。大食麪對壓力,一定會利用波斯王國的亂象,打擊我軍。再不濟,也會拖延我軍西征的步伐。”

“假如波斯王國發生內亂,我們不依靠波斯王國的糧草,該如何在有限的糧食供應之內,快速取得勝利?”

李瑄就魯炅的話,向在座的將領們詢問道。

波斯王國是一個新國家,因制度的腐敗、君主的無能,顯得暮氣沉沉。

不要小看大食教的信徒。

崇拜火焰的教徒,根本不是大食教的對手,傳達的價值觀也有巨大區別。

曾經,呼羅珊總督作爲一個地地道道的波斯人,卻爲大食帝國奮戰到底,直至死亡。

呼羅珊總督可是聰明人。

那些沒有學識的普通大食教徒,會更加狂熱。

實際上,波斯王國是有機會趁着大食帝國衰落,而凝聚國家各族力量的。

因種種原因,崇拜火焰,並沒有帶來光明。

窮途末路的平民百姓,只能熄滅火焰,披上黑衣。

波斯人?

沒有人會認爲自己是波斯人。

像呼羅珊總督宣傳的那樣,他們是“MSL人”。

“啓稟至尊,臣認爲我們當派遣大量輕騎,以突襲的方式,速戰速決。儘量不給大食帝國操控的空間。”

安西軍副都督彭任向李瑄稟告道。

他曾經跟隨李瑄戎馬半生,對李瑄輕騎突襲的手段異常信賴。

波斯王國的反賊若看到大食帝國的主力被擊潰,定不敢再冒頭。

“波斯王國西部多山地,不適合輕騎進擊。而且我軍是優勢的一方,沒必要冒巨大風險,去收穫不成正比的回報。”

李瑄覺得彭任的意見不成熟。

這樣不會改變他們被拖入泥潭中的風險。

“啓奏至尊,我們在木鹿城雖有大量糧食,但也需要依靠波斯的民夫運送。這是無法防備的。”

李光弼向李瑄說道。

他認爲應該果決,如果一直有顧慮,瞻前顧後,就會顧此失彼。

以大唐的軍力,即便波斯王國內亂,也可以輕易踏平。

許多將領和李光弼的意見不謀而合。

他們紛紛向李瑄請諫,早日進入波斯王國。

在保持擊滅大食帝國的同時,做好平定波斯內亂的準備。

李瑄沒有回覆,只是看了太子李奕和燕王李淞一眼。

李淞年紀尚小,也想戰鬥,但他不好如大將們一樣,摩拳擦掌。

但李奕似有感知,覺得父皇有用意。

他絞盡腦汁,也想不通父親的想法。

遂端正坐姿,準備傾聽父親的高見。

“朕身爲天可汗,爲天下之共主。不論是大唐,還是附屬,都是朕的子民。”

“波斯王國才建立十幾年,就失去鬥志,以至於生民飢寒,食不果腹。國內百姓重新穿上黑衣,波斯王難辭其咎。”

“如今的波斯王國危患叢生,大食帝國想點燃怒火輕而易舉。特別是我們進入波斯,食用他們的糧食,讓他們無糧可食的情況下。”

“我們的糧食足夠一年食用,如果加上從西域趕來的牲畜、物資,和應季的糧草,僵持兩年不成問題。我們已經向波斯買了許多糧食,何須再用他們的貢獻?”

“傳我詔令,令波斯王羅密旬和波斯宰相哈立德·伊本·巴爾馬克,將爲大唐聯軍準備的糧食,分給波斯的平民百姓,讓他們免受飢寒……”

李瑄一番解釋後,下達軍事會議的第一個詔令。

自古以來,除了軍事政變,大多數揭竿而起的百姓,都是活不下去了。

但凡有一口飽飯,誰會冒着夷滅三族的危險去造反?

“啓奏至尊,波斯無大唐的規制,您的仁厚,不一定會化爲實際。請至尊三思……”

李光弼向李瑄勸諫道。

如果這些糧食能如數到達波斯百姓手中。

那波斯人一定會對天可汗感恩戴德,任勞任怨幫助大唐聯軍運輸糧草輜重。

問題是以當今波斯的局勢,這種情況不太可能執行。

波斯的貴族,和大唐的豪強一樣黑,都是吃人不吐骨頭。

“戰爭在即,如果違抗天可汗的旨意,任何人都罪無可赦!”

李瑄正言正色地回答道,不怒自威。

波斯必須成爲大都護府,他一直在尋找機會。

此令一出,將爲李瑄整合波斯,創造時機。

其實將領們說的不錯,大唐聯軍要進入兩河流域,作爲新的前沿基地,波斯怎能不牢牢掌控呢?

李瑄不但要掌控波斯的地域,還要控制波斯的民心。

他需要一個機會。

在與大食帝國戰爭前,將波斯王國變爲大都護府。

第146章 和親,與韋堅決裂第80章 滿城沸騰第243章 大唐的地圖,李林甫入道第257章 李隆基爲李瑄拜相造勢,舞馬第4章 華山金礦第73章 威震草原第133章 龍駒島第35章 斬將第101章 使我宰天下,亦如今日第64章 大舉進攻第265章 攜千牛衛巡查河東,廖崢嶸的疑問第169章 狂風沙漠,白亭海之戰第401章 李瑄的時代第61章 前鋒第484章 先謀波斯,波斯大都護府第446章 劃分行省,久違的征程第116章 違抗軍令的軍使第327章 大食傾國來援,怛羅斯之戰第433章 佛祖 道祖的奴隸,迎接百國盛會第342章 羅馬帝國進攻大食,最後的大戰第14章 權相李林甫第256章 千秋節上,李瑄的禮物第195章 諸葛亮劍,李林甫的把柄第182章 雪中高歌,吐谷渾和白蘭羌叛變第6章 王維番外 盛世華章,李瑄終第278章 結婚前的幻境第380章 請求爲李適之封王,佔領蒲津大橋第79章 回到長安第260章 與裴靈溪遊東市,定情信物第191章 回到湟水城,李白寄來詩歌第471章 天亮了,淮陰謝氏第397章 萬歲,范陽城破,安史之亂結束第138章 回到湟水城,百姓夾道相迎第211章 我僅次於霍光,楊玉環被送出宮第41章 豐安令第182章 雪中高歌,吐谷渾和白蘭羌叛變第496章 羅馬帝國的妥協,耶路撒冷第117章 擒拿監軍第198章 找到兇手,包圍與反包圍第307章 李瑄的危機,高仙芝回京獻俘第199章 城門前的重逢,萬民擁戴第74章 大雪滿弓刀第93章 海賊王吳令光第358章 我們殊途同歸,等待東北的鼓聲第187章 收復九曲,設立九曲郡 洮陽郡第475章 金陵,再見李白第241章 河源勒石,豐厚的戰利品第372章 貴妃不可留,獻長安城第420章 佈局天下,開始出擊番外 乾元三十載第19章 箭術與馬戰第92章 蹊蹺的海賊第117章 擒拿監軍第40章 羅興失蹤第142章 整飭涼州城,河西第一城第458章 北巡,祭天,瀚海都護府,草原都護府第294章 岳父大人的如坐鍼氈第443章 軍制改革,御駕親征第453章 銅牆鐵壁,人間地獄第168章 率臨洮軍 赤水軍突襲回紇“閱兵”第389章 收復范陽 漁陽,平盧歸唐,大決戰第157章 今後必爲良相,又兼兩使第201章 捉拿王忠嗣回長安,李隆基召李瑄入第141章 吐蕃向大唐上貢 求和第383章 安祿山窮途末路,一戰定乾坤第499章 裡海建立安業郡,五年後的長安第117章 擒拿監軍第416章 天子巡狩,大醫第339章 大食帝國與羅馬帝國的反應第351章 天將軍迴天街圖,與李隆基的對話第305章 李相的威嚴,逮捕五楊之一第104章 身兼五使,最高養馬官第3章 李適之番外 乾元三十載第146章 和親,與韋堅決裂第286章 彈劾李瑄,堂兄犯法第272章 否定李林甫,朝堂之上的辯論第47章 大戰將起第426章 征伐東北諸胡,渤海國第498章 西征結束,建立六大都護府,未來的女皇第379章 任命六部九寺五監官吏,斬楊國忠 五楊第71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157章 今後必爲良相,又兼兩使第153章 天水郡公,實封五百戶,韋堅罷相第473章 斬殺豪強,問罪縣令,捉拿太守第93章 海賊王吳令光第349章 安西軍的“清君側”思想,最後的長安第424章 王昌齡結算前世仇,江南地區的喪鐘第345章 新的格局,暴富,唐軍撤回安西第11章 押官薛錯第139章 節制河西,身兼十一使職第89章 王昌齡第441章 謀劃回紇,召移地健入長安第135章 萬騎圍堵,斬將拔旗第61章 前鋒第152章 徒手搏虎,李林甫算計韋堅第189章 吐蕃贊普請求爲大唐附屬國第341章 佔領呼羅珊地區,薩珊波斯復國
第146章 和親,與韋堅決裂第80章 滿城沸騰第243章 大唐的地圖,李林甫入道第257章 李隆基爲李瑄拜相造勢,舞馬第4章 華山金礦第73章 威震草原第133章 龍駒島第35章 斬將第101章 使我宰天下,亦如今日第64章 大舉進攻第265章 攜千牛衛巡查河東,廖崢嶸的疑問第169章 狂風沙漠,白亭海之戰第401章 李瑄的時代第61章 前鋒第484章 先謀波斯,波斯大都護府第446章 劃分行省,久違的征程第116章 違抗軍令的軍使第327章 大食傾國來援,怛羅斯之戰第433章 佛祖 道祖的奴隸,迎接百國盛會第342章 羅馬帝國進攻大食,最後的大戰第14章 權相李林甫第256章 千秋節上,李瑄的禮物第195章 諸葛亮劍,李林甫的把柄第182章 雪中高歌,吐谷渾和白蘭羌叛變第6章 王維番外 盛世華章,李瑄終第278章 結婚前的幻境第380章 請求爲李適之封王,佔領蒲津大橋第79章 回到長安第260章 與裴靈溪遊東市,定情信物第191章 回到湟水城,李白寄來詩歌第471章 天亮了,淮陰謝氏第397章 萬歲,范陽城破,安史之亂結束第138章 回到湟水城,百姓夾道相迎第211章 我僅次於霍光,楊玉環被送出宮第41章 豐安令第182章 雪中高歌,吐谷渾和白蘭羌叛變第496章 羅馬帝國的妥協,耶路撒冷第117章 擒拿監軍第198章 找到兇手,包圍與反包圍第307章 李瑄的危機,高仙芝回京獻俘第199章 城門前的重逢,萬民擁戴第74章 大雪滿弓刀第93章 海賊王吳令光第358章 我們殊途同歸,等待東北的鼓聲第187章 收復九曲,設立九曲郡 洮陽郡第475章 金陵,再見李白第241章 河源勒石,豐厚的戰利品第372章 貴妃不可留,獻長安城第420章 佈局天下,開始出擊番外 乾元三十載第19章 箭術與馬戰第92章 蹊蹺的海賊第117章 擒拿監軍第40章 羅興失蹤第142章 整飭涼州城,河西第一城第458章 北巡,祭天,瀚海都護府,草原都護府第294章 岳父大人的如坐鍼氈第443章 軍制改革,御駕親征第453章 銅牆鐵壁,人間地獄第168章 率臨洮軍 赤水軍突襲回紇“閱兵”第389章 收復范陽 漁陽,平盧歸唐,大決戰第157章 今後必爲良相,又兼兩使第201章 捉拿王忠嗣回長安,李隆基召李瑄入第141章 吐蕃向大唐上貢 求和第383章 安祿山窮途末路,一戰定乾坤第499章 裡海建立安業郡,五年後的長安第117章 擒拿監軍第416章 天子巡狩,大醫第339章 大食帝國與羅馬帝國的反應第351章 天將軍迴天街圖,與李隆基的對話第305章 李相的威嚴,逮捕五楊之一第104章 身兼五使,最高養馬官第3章 李適之番外 乾元三十載第146章 和親,與韋堅決裂第286章 彈劾李瑄,堂兄犯法第272章 否定李林甫,朝堂之上的辯論第47章 大戰將起第426章 征伐東北諸胡,渤海國第498章 西征結束,建立六大都護府,未來的女皇第379章 任命六部九寺五監官吏,斬楊國忠 五楊第71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157章 今後必爲良相,又兼兩使第153章 天水郡公,實封五百戶,韋堅罷相第473章 斬殺豪強,問罪縣令,捉拿太守第93章 海賊王吳令光第349章 安西軍的“清君側”思想,最後的長安第424章 王昌齡結算前世仇,江南地區的喪鐘第345章 新的格局,暴富,唐軍撤回安西第11章 押官薛錯第139章 節制河西,身兼十一使職第89章 王昌齡第441章 謀劃回紇,召移地健入長安第135章 萬騎圍堵,斬將拔旗第61章 前鋒第152章 徒手搏虎,李林甫算計韋堅第189章 吐蕃贊普請求爲大唐附屬國第341章 佔領呼羅珊地區,薩珊波斯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