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李白離開人間,故地重遊

詩人一直有記錄自己詩歌的習慣。

對世人來說,有一個遺憾,那就是李白的許多詩篇爲醉酒時所唱,也不去記錄。

一覺醒來,再也無法想起。

有時候粗心大意,會把一些手稿弄丟。

甚至有的詩,李白已經不記得,由各地的友人、文人進行收集,傳頌。

即便如此,也能從所剩篇幅中,證明其傳奇色採的一生。

當李瑄再次看望李白的時候,李白吩咐李伯禽將其自己的手稿交給李瑄。

“我現在如汪洋大海上的一葉孤舟,要走到人看不見的地方了。這是李白留在人世上的證據,交由至尊了。只可惜李白的詩篇並未得完全,人生在世,又哪能十全十美呢?”

李白在病榻上,指着李伯禽手中的幾卷書籍說道。

他感覺自己的靈魂,如風中之燭一樣搖曳,若隱若現,隨時都會熄滅。

能在臨死之前,和他最神往的李瑄相見相飲,並用他最愛的劍,縱聲起舞,他死而無憾。

李白和李瑄的感覺很奇妙,明明只見一面,卻一直關注李瑄的消息。

或許是李瑄帶來太多的驚奇。

生活在盛唐時期的李白,具有“欲濟蒼生應未晚”、“談笑安黎元”的進步理想,畢生爲實現這一理想而奮鬥。

他沒有完成,而李瑄卻完成了。

這個時光,給予李白太多憧憬。

早在去年的時候,李白就已經重病一場。

挺過來以後,他最想見到的,就是李瑄。

可他最終未能前往長安這個令他傷心的地方。

“太白不必多想,你的病情好好調理,會痊癒的。”

李瑄握住李白骨瘦如柴的手,向他安撫道。

不僅僅是現在李白重新整理的詩集,以後李瑄會在天下蒐集其他關於李白的詩集。

儘可能完全地修訂《李白詩集》,這是華夏民族的文化瑰寶。

只要華夏民族主導世界,李白之名,將如後世“莎士比亞”一樣,人盡皆知。

“我不怕死……”

李白強笑一聲,有氣無力地說道,自己的身體自己清楚。

人遲早會有這一天,他接受這種宿命。

“如果有一日,太白重歸太白星。你的妻子、伯禽,我會幫你照顧的。”

李瑄見李白放得開,也不再爲其顧慮。

現在的李白生活貧苦,全靠縣衙接濟。

一代大文豪,不該是如此的結局。

當樹立起版權意識,《李白詩集》可以短時間內使李白擁有大量的財富。

李伯禽還年輕,身爲李白的兒子,頗有文識。

李瑄會讓他門蔭入仕,從尉丞開始。

能走到哪一步,全靠李伯禽的能力了。

“甚…好!”

李白含笑,再無牽掛。

旁邊的宗氏,也已淚眼婆娑。

李白在五十歲之前,有過遺憾的愛情。有過失敗的婚姻。

在知天命之年,遇見宗氏,給予李白人生中最後的安慰。

在很早很早之前,宗氏就聽說過李白。

那縱情浪漫,直擊少女的內心。

雖然相差三十歲,但宗氏對李白極爲癡迷。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他們一起暢遊梁園,看梁園之中的深紅碧綠,奼紫嫣紅。

他們一起到廬山,向李騰空尋仙問道。

他們一起泛舟,看長江滾滾奔流,一去不復返。

他們在宣城,在宣紙上一起執筆,吟詩作對。

又一起攜手來到金陵,追求六朝歷史的古蹟,看南朝的曾經。

相約不足十年,李白與宗氏的生活異常充實。

李白也短暫煥發人生第二春。

現在宗氏看到滿臉痛苦的李白,也心如刀絞。

只恨自己不能幫助李白承受。

儘管李白很樂觀,坦然面對死亡,但宗氏卻不忍這種訣別。

李白也覺得自己辜負了宗氏。

宗氏的大好年華,將青春浪費在他的身上。

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這是後人依附於李白的僞作,但卻能代表李白的心境。

早知是這種結局,他情願當初沒遇見宗氏。

在這個時代,風花雪月,也算小雅。

李白在漫遊中,多次留戀在青樓酒肆,也算是多情之人。

可李白在這一刻,有着無盡的情緒。

這種情緒,也伴隨着李白多年的壯志未酬。

他想再站起來,真正地爲國效力。

哪怕是如王昌齡一樣,當七八年縣丞。

想着想着,李白躺在牀上一字一句地吟唱《臨終歌》: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左袂。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爲出涕?

李白用出最大力氣,吐出最後一句詩。

他還是想當大鵬啊!

在精力最不振的時候,寫出這首帶有李白特色的《臨終詩》。

一如他年輕的時候的詩,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李白自比大鵬。

杜甫自比鳳凰。

寓意截然不同的人生。身雖老,心如大鵬。

李瑄的心中咯噔一跳,這首詩還是出現了。

這個像是李白墓誌銘一樣的臨終詩。

大鵬展翅奮飛而半空摧折。

不加任何修飾。

浩嘆一生壯志未酬的悲愴,流露出對人生的無比眷念和未能才盡其用的深沉惋惜之情。

即便不願意承認,李瑄也明白李白已經風燭殘年,隨時會熄滅。

侍從將李白的《臨終詩》記錄下來,李瑄俯身在李白耳邊耳語一句以後,拍了拍李伯禽的肩膀,暫時離去。

臨走前,李瑄吩咐御醫盡全力調理李白的身體。

現在李白多說一句話,胸口就劇烈起伏,像是用了最大的力氣。

他不再打擾李白,攜帶着李白的手稿離開庭院。

當天,李瑄就將李白手稿交給隨行南巡的秘書省官吏,讓他們開始編撰《李白詩集》,同時在《大唐月報》上發消息,蒐集李白遺留在民間的詩集。

儘可能全的將《李白全集》保留下來。

乾元七載,二月十九日。

李瑄前往句容縣巡視的時候,錦衣衛快馬加鞭,從金陵城中傳來消息。

李白疾病之中,偷偷飲酒一口,溘然長逝……

山川肅穆,天地同悲,草木搖晃。

春日不再明媚,冰冷的小雨降臨……

每一寸空氣中,彷彿都醞釀着悲愴,無盡的哀傷,將李瑄籠罩。

在這個時代,李白之死,只是一個大詩人去世。

在李瑄心中,李白卻是華夏文化的一部分。

有李瑄幫助李白收集詩篇,他的詩歌將更加受人傳頌。

李瑄結束對句容縣的巡視後,立刻趕回金陵縣。

金陵令王源心已經決定用縣中財政,厚葬李白。

畢竟李白在金陵留下數以百計的詩篇。

在鼓勵工商的時代,李白是金陵文人中最頂流的存在。

特別是在這兩年,不少人因爲李白到達金陵,使金陵更繁榮。

相比於李瑄的可望而不可即,李白距離一些文人雅士更近。

“節哀順變!”

李瑄一身素服到達李白庭院中,向李白的妻子宗氏安慰道。

“太白榮幸,能得至尊祭奠。民婦拜謝至尊。”

宗氏含淚向李瑄拜謝。

即便是宰相,也不能讓皇帝親自祭奠。

但李瑄只是在祭奠一個友人。

宗氏是武周宰相宗楚客的孫女。但宗楚客在唐隆政變的時候,被李隆基宰了。

這注定了宗氏不可能富貴。

“令尊離世的時候,我在外,不能回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令尊有什麼遺言嗎?”

李瑄又向李白的唯一子嗣李伯禽詢問。

“回至尊,家父並沒有未了的心願。只希望簡葬在鐘山之下,頭枕青山而眠。”

李伯禽拱手向李瑄回答。

“那是鍾靈毓秀之地,適合長眠。”

簡單埋葬,也符合李白的性格。

李瑄遵從李白的遺願,將李白墓選擇在鐘山下。

李伯禽會爲李白守孝三年。

今後的宗氏,也會選擇留在金陵,在這座李白最喜歡的城市中,思念李白。

李瑄親自爲李白撰寫墓誌銘,並將李白的《臨終詩》刻在墓誌銘尾。

於鐘山溝谷中,選擇埋葬之地。

有李瑄參加李白的葬禮,不少官吏都隨應,整個金陵的文人,都向李白拜祭。

李白逝去,李瑄雖走出悲傷,但他遲遲未離開金陵城。

於三月十五日,李瑄正式下令,改丹揚郡爲金陵郡。

改江寧縣,爲金陵郡的郡治。

江寧城,依舊稱爲金陵城。

改鐘山腳下的一個鄉爲太白鎮,以緬懷長眠於鐘山的李白。

三月二十日,李瑄召集金陵郡的文人士子,與文人們討論當今時政,讓他們儘管直言當今政令的弊端。

朝廷會正視他們的建議。

這些文人起初還不敢直說,只是誇讚李瑄的英明神武。

直到看李瑄的寬厚,才大膽直言。

一些小問題,李瑄記在心中。

最大的一個問題,是文人們覺得自己前途渺茫,寒窗苦讀,科舉選士百裡挑一,大多都沒有出路。

在皓首窮經之中,無盡悲苦。

李瑄則建議這些對前途無法琢磨的文人,去學校、去當記者、去學醫、從軍當文書、去鄉學教導孩童,現在鄉學的待遇還不錯,足以養家餬口。

另外就是參加其他一些如銀行、印刷坊之類的工作;有條件的文人,還可以嘗試經商。

不過李瑄也知道官位永遠也不可能滿足每一位文人。

當官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李瑄已經決定繼續擴大開科取士,讓“舉人”擁有成爲官吏的資格。

使科舉出現更多人才,以壓縮門蔭入仕的空間。

一個欣欣向榮的國家,一個科舉制度的國家,門蔭入仕當越少越好,直至消亡。

因爲官宦子弟,在父輩耳濡目染下,本就更容易考上進士。

李瑄像是朋友間聊天一樣,與文人們交談。

最終,李瑄還寫了一首詩。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富貴榮華難以常保,那些曾經煊赫一時的達官貴族,如過眼煙雲,成爲歷史的陳跡。

同時,只要奮發進取,勇於攀登,即可成爲新的貴族。

飛在梧桐樹上的鳳凰是尊貴。

但停在枯柴上的麻雀,就一定卑賤嗎?

麻雀飛躍千山萬水,終有停靠在梧桐樹上的時候。

李瑄希望寒門出貴子的情況,蔚然成風。

文人士子被李瑄的詩句感染,他們立志要讓曾經王公貴族的“堂前燕”,飛到自己的家中。

三月底,李瑄再次祭奠李白,讓王源心多照顧李白的遺孀和兒子。

待李伯禽守孝期滿,李瑄會召他入長安。

於次日,李瑄告別裴靈溪、姜月瑤等妻女,李瑄讓她們乘龍舟,從大運河系統,返回長安。

因爲李瑄接下來要轉爲陸路,繼續南下。條件艱苦,跋涉勞累,不方便再帶着裴靈溪等。

裴靈溪理解,叮囑李瑄小心,她們在長安等待李瑄回來。

待裴靈溪、姜月瑤的船隊離開後,李瑄在上千名天策衛和一衆官吏的擁護下,騎馬乘車,進入晉陵郡。

晉陵也是個超級大郡,繁榮程度甚至更勝金陵郡。

因爲晉陵南部,緊鄰太湖,是真正的魚米之鄉。

四月中旬,李瑄離開晉陵郡,到達吳郡。

李瑄在吳郡的郡治蘇州城,觀看吳繡的展覽,那精美絕倫的刺繡,惟妙惟肖,歎爲觀止。

又到吳郡以北,檢閱太湖軍,並犒賞軍隊。

他特意沿着松江,到達盡頭的海邊。

這裡是一個小漁村。

當前的大唐,內陸河運比海運強百倍。

這小漁村還需要一段時間纔可能發展。

李瑄又到吳郡南部(今嘉興),這裡一馬平川,土壤肥沃。他向吳郡太守說出一句誇張的諺語:蘇湖熟,天下足。

他對環太湖的晉陵、吳郡、吳興郡寄予厚望。

三郡人口加起來二百萬人口,加上沃野千里的土地。

當水稻再進行改進後,絕對是糧倉之地。

五月下旬,李瑄離開吳郡。

從杭州灣旁進入錢塘省。

錢塘巡撫爲韋陟,他作陪李瑄進行巡視。

到達錢塘,李瑄算故地重遊。

平定海賊吳令光,就是在錢塘省。

李瑄先在餘杭郡巡視,沒發現大問題。

然後南下會稽郡。

於六月下旬,天氣最悶熱的時候,李瑄到達臨海郡。

這裡的父老鄉親,盼望李瑄二十年。

李瑄再次到達臨海,感慨萬千。

二十年前,受過李瑄恩惠的百姓,還有許多在世間。

得知李瑄到來後,他們熱淚盈眶,攜着家中最好的物品出來迎接……

第50章 獲得寶馬第308章 李瑄罷相,李林甫死,宿命第323章 無路可逃,時隔多年的衝鋒陷陣第163章 李世民的真假元帥戰術,陌刀軍完成第124章 決戰第366章 活捉穎王,收隴右兵,再至京兆第16章 皇帝召見第351章 天將軍迴天街圖,與李隆基的對話第292章 對吐蕃的懲罰,上貢第217章 梨樹爭奪戰,楊氏家奴第216章 李林甫爲李瑄抄錄《出師表》第21章 爲高力士“獻寶”第317章 拜火教,大食進攻碎葉城第383章 安祿山窮途末路,一戰定乾坤第129章 封候,河西隴右討擊大使第110章 李適之罷相第173章 全軍覆沒,豐厚的戰利品第403章 請聖人封我爲太子第435章 雲南都護府,葉護太子,百國盛會開啓第272章 否定李林甫,朝堂之上的辯論第332章 定河中之戰,圍殲大食近衛軍第117章 擒拿監軍第403章 請聖人封我爲太子第479章 使者回京,定鼎大勢的一戰第106章 積石軍第437章 智慧宮,至尊親送崔漢衡第5章 興慶宮第320章 唐軍就位,四面包圍第3章 李適之第264章 與杜甫相遇,李隆基挑明第196章 大將軍無所不能,來此只爲殺人第57章 甲騎衝陣第137章 被監察御史彈劾第92章 蹊蹺的海賊第338章 總督之死,大唐的河中,李瑄西征第210章 四鎮節度,控地萬里,勁兵重鎮,皆番外 乾元三十載第93章 海賊王吳令光第105章 角力,吐蕃麥莊第155章 杖殺羅希奭,驅逐王鉷,裴寬拜相第152章 徒手搏虎,李林甫算計韋堅第110章 李適之罷相第42章 把柄第25章 渭水離別第231章 最關鍵的一戰,十八大猛將出擊第166章 女奴,大唐的恥辱第392章 全軍覆沒,秦趙會盟臺,驍將安守忠之死第486章 對天可汗的崇拜第293章 天將軍第392章 全軍覆沒,秦趙會盟臺,驍將安守忠之死第17章 楊玉環第335章 天將軍的戰場之威,敗局已定第128章 你說的是人嗎第134章 化爲鬼魂,陣前結草第276章 天水王府,百年梨樹第122章 虛虛實實,不堪其擾第423章 河北河南光復,中原大地的耕種實力第33章 戰馬體力控制第249章 吐蕃成爲附屬,回到長安第83章 靈翠樓宰相之子再鬥毆第87章 攻擊李林甫第430章 吐蕃的絕唱第191章 回到湟水城,李白寄來詩歌第177章 牀弩的威力,雞心谷的血戰第53章 備戰第440章 薩彥嶺上的不甘,回紇大可汗死第173章 全軍覆沒,豐厚的戰利品第31章 飛馬射纓第336章 大食元帥陣亡,河中之戰大勝第247章 正式成爲天水王,一掌擊碎天靈蓋第368章 九層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第459章 回長安,李隆基駕崩第428章 政變,渤海國滅亡第320章 唐軍就位,四面包圍第484章 先謀波斯,波斯大都護府第83章 靈翠樓宰相之子再鬥毆第390章 對豪強大族的處置,陌刀軍渡過黃河,澠池之戰第257章 李隆基爲李瑄拜相造勢,舞馬第405章 蜀地求援,吐蕃進攻柏海郡第161章 楊玉環的舞蹈,朕親自迎接第322章 大食突圍,安西陌刀與河隴陌刀第182章 雪中高歌,吐谷渾和白蘭羌叛變第32章 突厥寇邊第194章 李瑄的威名,望而止戈番外 李瑄墓第475章 金陵,再見李白第439章 八大都護府,九品十八階第219章 獲得猛士,靈溪贈梨第119章 吐蕃大舉入侵第433章 佛祖 道祖的奴隸,迎接百國盛會第407章 恩蘭達札路恭死亡,天寶十六載第373章 太子李亨的窮途末路番外 乾元三十載第368章 九層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第324章 斬將拔旗,大食遠征軍覆沒第174章 授柱國,諸將的封賞第273章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第111章 李適之拜太子太師,封宋國公第339章 大食帝國與羅馬帝國的反應第391章 攻破陝郡,直逼洛陽
第50章 獲得寶馬第308章 李瑄罷相,李林甫死,宿命第323章 無路可逃,時隔多年的衝鋒陷陣第163章 李世民的真假元帥戰術,陌刀軍完成第124章 決戰第366章 活捉穎王,收隴右兵,再至京兆第16章 皇帝召見第351章 天將軍迴天街圖,與李隆基的對話第292章 對吐蕃的懲罰,上貢第217章 梨樹爭奪戰,楊氏家奴第216章 李林甫爲李瑄抄錄《出師表》第21章 爲高力士“獻寶”第317章 拜火教,大食進攻碎葉城第383章 安祿山窮途末路,一戰定乾坤第129章 封候,河西隴右討擊大使第110章 李適之罷相第173章 全軍覆沒,豐厚的戰利品第403章 請聖人封我爲太子第435章 雲南都護府,葉護太子,百國盛會開啓第272章 否定李林甫,朝堂之上的辯論第332章 定河中之戰,圍殲大食近衛軍第117章 擒拿監軍第403章 請聖人封我爲太子第479章 使者回京,定鼎大勢的一戰第106章 積石軍第437章 智慧宮,至尊親送崔漢衡第5章 興慶宮第320章 唐軍就位,四面包圍第3章 李適之第264章 與杜甫相遇,李隆基挑明第196章 大將軍無所不能,來此只爲殺人第57章 甲騎衝陣第137章 被監察御史彈劾第92章 蹊蹺的海賊第338章 總督之死,大唐的河中,李瑄西征第210章 四鎮節度,控地萬里,勁兵重鎮,皆番外 乾元三十載第93章 海賊王吳令光第105章 角力,吐蕃麥莊第155章 杖殺羅希奭,驅逐王鉷,裴寬拜相第152章 徒手搏虎,李林甫算計韋堅第110章 李適之罷相第42章 把柄第25章 渭水離別第231章 最關鍵的一戰,十八大猛將出擊第166章 女奴,大唐的恥辱第392章 全軍覆沒,秦趙會盟臺,驍將安守忠之死第486章 對天可汗的崇拜第293章 天將軍第392章 全軍覆沒,秦趙會盟臺,驍將安守忠之死第17章 楊玉環第335章 天將軍的戰場之威,敗局已定第128章 你說的是人嗎第134章 化爲鬼魂,陣前結草第276章 天水王府,百年梨樹第122章 虛虛實實,不堪其擾第423章 河北河南光復,中原大地的耕種實力第33章 戰馬體力控制第249章 吐蕃成爲附屬,回到長安第83章 靈翠樓宰相之子再鬥毆第87章 攻擊李林甫第430章 吐蕃的絕唱第191章 回到湟水城,李白寄來詩歌第177章 牀弩的威力,雞心谷的血戰第53章 備戰第440章 薩彥嶺上的不甘,回紇大可汗死第173章 全軍覆沒,豐厚的戰利品第31章 飛馬射纓第336章 大食元帥陣亡,河中之戰大勝第247章 正式成爲天水王,一掌擊碎天靈蓋第368章 九層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第459章 回長安,李隆基駕崩第428章 政變,渤海國滅亡第320章 唐軍就位,四面包圍第484章 先謀波斯,波斯大都護府第83章 靈翠樓宰相之子再鬥毆第390章 對豪強大族的處置,陌刀軍渡過黃河,澠池之戰第257章 李隆基爲李瑄拜相造勢,舞馬第405章 蜀地求援,吐蕃進攻柏海郡第161章 楊玉環的舞蹈,朕親自迎接第322章 大食突圍,安西陌刀與河隴陌刀第182章 雪中高歌,吐谷渾和白蘭羌叛變第32章 突厥寇邊第194章 李瑄的威名,望而止戈番外 李瑄墓第475章 金陵,再見李白第439章 八大都護府,九品十八階第219章 獲得猛士,靈溪贈梨第119章 吐蕃大舉入侵第433章 佛祖 道祖的奴隸,迎接百國盛會第407章 恩蘭達札路恭死亡,天寶十六載第373章 太子李亨的窮途末路番外 乾元三十載第368章 九層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第324章 斬將拔旗,大食遠征軍覆沒第174章 授柱國,諸將的封賞第273章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第111章 李適之拜太子太師,封宋國公第339章 大食帝國與羅馬帝國的反應第391章 攻破陝郡,直逼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