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四階戰術爵士版

與此同時還有對英佔區的恢復,德國的英佔區可是有德國工業的核心魯爾區。魯爾區到底有多重要,如果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完全體德國來說,魯爾區佔據了德國百分之五十九的工業產能,一旦魯爾區遭到破壞,德國就完蛋了。

當時其他包括西里西亞工業區的德國三大工業區,只佔了百分之四十一。

更不要提現在,薩爾區被法國佔領,法國還要把薩爾區併入法國,西里西亞工業區已經歸波蘭所有。

對於一九四五年的德國來說,魯爾區幾乎已經是德國的一切。只要英佔區能夠獲得繁榮,迅速就會影響整個德國。

一般的恢復性發展沒有這麼快的速度,想要快速的扭轉局勢,除了財大氣粗的美國之外,就只有學習蘇聯的戰時計劃發展。

如果歷史不變的話,現在大英帝國有三年的時間來獨立對英佔區進行恢復性生產。

如果考慮到英屬印度的獨立時間,就只剩下兩年,不過艾倫威爾遜如果能夠回到英屬印度的話,一定會盡力將英屬印度獨立的時間延後,當然這需要十萬英屬印度公務員的配合。

英佔區恢復能不能有效率,只能依靠英國佔領軍了,早在波茨坦會議還沒有開始的時候,到處接受授勳,領取榮譽市民稱號的英軍總司令蒙哥馬利,就發佈了《告英佔區德國人民書》中指出:“收割農作物,必須積極進行,交通設施必須重建,郵電服務必須恢復。”

“若干工業必須繼續開工。……德國人民應遵守本司令長官之命令,從事生產整個地區的生活必需品,恢復國家的經濟生活。”

可見這個從雅爾塔會議就歸屬英國的英佔區,在倫敦政府眼中也是極爲重要的。現在各國佔領區都處在軍政府狀態,從效率上來講,軍政府應該是最能發揮這種優勢的模式。

西方盟國佔領區之間均可自由來往,但仍然不得進入蘇佔區。只有在柏林,盟國各管區之間名義上纔可自由進出。

既然英美法三國佔領區之間可以自由來往,那麼就看誰能首先將佔領區恢復了,先恢復的一定會形成虹吸效應,這一點英佔區不論是人口、位置和工業各類指標,都是四國佔領區首屈一指的存在。

艾倫威爾遜還列出了一個二戰期間著名的德國企業名單,克虜伯、亨舍爾、毛瑟、奔馳、萊茵金屬、西門子,拜耳、卡爾蔡司、蒂森、梅塞施密特、大衆、歐寶等等如雷貫耳的名字。

而現在這些享譽世界的德國企業,都躺在魯爾區的廢墟當中,等着有人來拯救他們。

這些在戰爭當中的支撐德國戰爭機器的著名公司,在德國戰敗這個時間,價值也跌到了谷底,在艾倫威爾遜眼中,就算是糞裡淘金,英佔區也是最有價值的那個。

事實上回到倫敦的內閣秘書愛德華·布里奇斯,也在謀劃着如何做好一箇中間商。

本身愛德華·布里奇斯對價格雙軌制,其實並不太感興趣。

但是在艾德禮首相上臺之後,透漏了對英屬印度未來地位問題的看法後,愛德華·布里奇斯開始真真正正的對這個計劃上心了。

他之所以最終在德國的時候,同意把南斯拉夫難民送到羅德西亞去,是因爲想要震懾一下南非,讓蠢蠢欲動的布爾人老實一些。

現在名義上南非還是大英帝國的殖民地,但是經過二戰,南非對倫敦的態度似乎起了微妙的變化。

在這個時間段,世界強國的排名如何?其實是這樣的,美國、蘇聯、英國、加拿大、法國和南非,這是一九四五年世界上的國力排名。

看起來大英帝國還是非常厲害的,前六名當中佔據了三席,可加拿大還會念及一點香火情,一直桀驁不馴的布爾人會怎麼樣,誰都不知道。

在制定計劃的同時,愛德華·布里奇斯面見艾德禮首相,拿着蒙哥馬利的電報,“尊敬的首相,蒙哥馬利的電報提及了對英佔區恢復的一些建議。”

“哦,我們的元帥有什麼好建議?”艾德禮首相撓了一下光潔的額頭問道。

愛德華·布里奇斯推了一下眼鏡,不慌不忙的道,“目前英佔區是通過英國佔領軍以及釋放的德國軍人維持秩序,這樣做維持秩序的效果是很顯著,但是我們必須要承認,在恢復經濟上面,軍人其實辦法不多。所以蒙哥馬利元帥的意思是,想要建立一個文職政府,可這件事也不能操之過急,因爲如果從現在德國尋找這樣的文職人員,幾乎所有人都曾經爲希特勒工作過,我們不能保證這些人可信。”

聽完了愛德華·布里奇斯彷彿吟唱一般的敘述,艾德禮首相點頭問道,“愛德華爵士,你的意思是現在英佔區缺乏人員管理。”

“是這樣的,尊敬的首相。”愛德華·布里奇斯輕聲道,“現在德國的情況,每耽誤一點時間,佔領區的德國人就多一段時間處在痛苦當中,所以我有一個計劃,首相可以看看。”

在艾德禮首相看計劃的時候,愛德華·布里奇斯在一旁爲艾德禮解釋,“這是一項分階段計劃。第一階段,軍區司令長官通過其軍政府班子已負起了管理軍政府的各項責任。第二階段,應訓練一批地區行政委員來替代作爲軍政府首長的軍區司令長官。第三階段,軍區司令長官停止執行軍政府首長的職務。第四階段,軍政府派出的人員將逐步讓位於文職人員,其人數應大大削減。”

“當四個階段完成之後,相信鑑別在戰爭當中沒有犯罪的德國政府人員工作已經結束了,屆時大英帝國就可以把工作移交給德國人。”

內閣秘書版四階戰術,在愛德華·布里奇斯的解釋下,成功在艾德禮首相這裡通過。從首相辦公室出來的愛德華·布里奇斯,立刻命令道,“從各部門以及地方政府抽調兩千公務員前往德國。”

第一千一百八十八章 羅德西亞來客第1627章 初露崢嶸的寡頭第1683章 德國不會統一第一千一百八十三章 佔領盧本巴希第三百零五章 要親民第三百二十九章 新局面舊對手第1619章 美蘇首腦會晤第一千四百三十四章 母子團聚第四百零三章 我的朋友麥卡錫第五百六十八章 揚眉吐氣的美國第一千四百四十章 連爸爸都騙第七百七十二章 轉移財產我熟啊第七百六十四章 最後的好時光第一千三百七十四章 修羅場第七百二十五章 煩惱的日本人第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爸爸的背刺第一千五百四十三章 合縱長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懂得都懂第一千零三十七章 仲裁者印度第八百四十一章 CVA-01航母計劃第一千二百八十二章 多事之秋第1675章 昂納克的訪問第一百五十九章 學校沒教過第二百零六章 主動示好第六百零四章 絕代雙驕第八百七十八章 ****第一千四百二十八章 首相的海軍第一千二百三十章 肯尼迪的不滿第1574章 空中組合第一千四百三十一章 軍援以色列第一千二百三十三章 蘇黎世的地精第1575章 印度人造謠第二百章 錢誰不喜歡?第五百七十八章 離岸平衡之地第一千三百八十八章 掀桌子第三百四十章 印度人的知情權第九百零三章 天然的非洲霸主第1727章 赫塞爾廷的耐心第1727章 赫塞爾廷的耐心第一千二百一十五章 玉米運動的後果第二百一十九章 印命貴第三十八章 薩爾區問題第九百九十五章 保守黨上臺第七百九十九章 捆綁北非法軍第1583章 約翰·梅傑第1674章 人民的奧迪第三百五十八章 大人物第四百零九章 帕梅拉的效率第一千五百四十一章 脣槍舌戰第一千二百六十六章 馬來亞決不投降第一百三十四章 學長和學弟第四百五十四章 重任在肩第一千一百七十一章 印度的決心第1602章 兩國要團結第一千四百零二章 權力執念第三十五章 塵埃落定第五百章 印度治安戰第五百一十九章 開羅會議召開第六百六十九章 抵達波斯灣第一千零一十四章 英鎊危機第九百三十五章 編外首相威爾遜第1590章 罷工和質詢第一千四百二十八章 首相的海軍第一千三百五十五章 防備又合作第一千四百四十一章 小心皮諾切特第九百二十八章 專員聽我狡辯第一千二百零五章 英美首腦會議第一千零九十八章 反應停事件第一百八十四章 英印親如兄弟第三百七十一章 從電影市場開始第四百七十二章 海外資產委員會第1566章 收穫都很大第四百七十三章 說服首相第三百零五章 要親民第五百四十九章 帕梅拉的保證第一千三百六十二章 不捱揍不長記性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 埃及新國王第七百七十七章 美國南波灣第六百九十一章 福禍相依第五百三十五章 蘇丹聯名抗議第一千一百七十八章 互秀肌肉第一千一百零四章 優柔寡斷的巴列維第五百四十九章 帕梅拉的保證第一千零一十五章 英國決不投降第九百六十三章 父慈子孝第四百八十二章 工廠辯論第1310章 蘇聯商品展會第一千零八十六章 秋後算賬第五百五十三章 倫敦的召喚第二百五十四章 摩根士丹利第九百七十五章 慶典和陰謀第一千三百八十章 基辛格訪英第六百七十四章 英伊和解第三百八十九章 一代人的美元第一千四百二十八章 首相的海軍第一百九十六章 鋼絲上的印度第七百一十三章 伊麗莎白時代到來第五百一十六章 要有儀式感第1665章 首相第二百零六章 主動示好
第一千一百八十八章 羅德西亞來客第1627章 初露崢嶸的寡頭第1683章 德國不會統一第一千一百八十三章 佔領盧本巴希第三百零五章 要親民第三百二十九章 新局面舊對手第1619章 美蘇首腦會晤第一千四百三十四章 母子團聚第四百零三章 我的朋友麥卡錫第五百六十八章 揚眉吐氣的美國第一千四百四十章 連爸爸都騙第七百七十二章 轉移財產我熟啊第七百六十四章 最後的好時光第一千三百七十四章 修羅場第七百二十五章 煩惱的日本人第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爸爸的背刺第一千五百四十三章 合縱長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懂得都懂第一千零三十七章 仲裁者印度第八百四十一章 CVA-01航母計劃第一千二百八十二章 多事之秋第1675章 昂納克的訪問第一百五十九章 學校沒教過第二百零六章 主動示好第六百零四章 絕代雙驕第八百七十八章 ****第一千四百二十八章 首相的海軍第一千二百三十章 肯尼迪的不滿第1574章 空中組合第一千四百三十一章 軍援以色列第一千二百三十三章 蘇黎世的地精第1575章 印度人造謠第二百章 錢誰不喜歡?第五百七十八章 離岸平衡之地第一千三百八十八章 掀桌子第三百四十章 印度人的知情權第九百零三章 天然的非洲霸主第1727章 赫塞爾廷的耐心第1727章 赫塞爾廷的耐心第一千二百一十五章 玉米運動的後果第二百一十九章 印命貴第三十八章 薩爾區問題第九百九十五章 保守黨上臺第七百九十九章 捆綁北非法軍第1583章 約翰·梅傑第1674章 人民的奧迪第三百五十八章 大人物第四百零九章 帕梅拉的效率第一千五百四十一章 脣槍舌戰第一千二百六十六章 馬來亞決不投降第一百三十四章 學長和學弟第四百五十四章 重任在肩第一千一百七十一章 印度的決心第1602章 兩國要團結第一千四百零二章 權力執念第三十五章 塵埃落定第五百章 印度治安戰第五百一十九章 開羅會議召開第六百六十九章 抵達波斯灣第一千零一十四章 英鎊危機第九百三十五章 編外首相威爾遜第1590章 罷工和質詢第一千四百二十八章 首相的海軍第一千三百五十五章 防備又合作第一千四百四十一章 小心皮諾切特第九百二十八章 專員聽我狡辯第一千二百零五章 英美首腦會議第一千零九十八章 反應停事件第一百八十四章 英印親如兄弟第三百七十一章 從電影市場開始第四百七十二章 海外資產委員會第1566章 收穫都很大第四百七十三章 說服首相第三百零五章 要親民第五百四十九章 帕梅拉的保證第一千三百六十二章 不捱揍不長記性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 埃及新國王第七百七十七章 美國南波灣第六百九十一章 福禍相依第五百三十五章 蘇丹聯名抗議第一千一百七十八章 互秀肌肉第一千一百零四章 優柔寡斷的巴列維第五百四十九章 帕梅拉的保證第一千零一十五章 英國決不投降第九百六十三章 父慈子孝第四百八十二章 工廠辯論第1310章 蘇聯商品展會第一千零八十六章 秋後算賬第五百五十三章 倫敦的召喚第二百五十四章 摩根士丹利第九百七十五章 慶典和陰謀第一千三百八十章 基辛格訪英第六百七十四章 英伊和解第三百八十九章 一代人的美元第一千四百二十八章 首相的海軍第一百九十六章 鋼絲上的印度第七百一十三章 伊麗莎白時代到來第五百一十六章 要有儀式感第1665章 首相第二百零六章 主動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