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有冊刁民,帝刀問世

萬安等人的頭皮瞬間炸裂,宛如看怪物般望向朱祐樘。

在他們都想着該如何實現吏治,如何教化百姓學習丈量法的時候,結果眼前這位帝王卻直接跳出了這種思維慣例。

帝之一棍,卻是沒在懲罰好人,而是結實地落在真正的壞人身上,不偏不倚正好打在七寸之處。

一旦這些“刁民”做了隱田之事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吞下一個三代無法考取功名的惡果,無疑是要比之前想着該如何預防好上太多了。

什麼是神醫,這種直擊病根纔是真正的良方。

朱祐樘卻是渾然不覺刁民冊多少精緻,畢竟這種失信人制度在後世十分的常見。

像富人拒絕納稅,國家自然就要被剝奪他們乘坐飛機、高鐵的權利。現在富戶想要隱匿鹽田,不僅可以剝奪入仕的權利,而且亦可以勒令不許乘轎、騎馬。

其實刁民冊最恐怖之處還不是剝奪他們入仕的權利,而是他們將會跟普通百姓那般承擔徭役的義務。

北宋的政治家司馬光總結得很好:有因役而亡者,無因賦而亡者。

這裡的役自然是指徭役,“遣千人入山,五百出山”的重要參與和死亡人員,正是大明的服徭役者。

這些富戶即便再有權有勢,既然被朝廷剝奪考取功名的權利,那麼就不能再以讀書人自居,自然就要乖乖服徭役了。

但,服徭役可是要死人的,他們細胳膊細腿的死亡可能性更高。

爲什麼從成化中後期開始,特別成化帝身心疲憊的最後幾年大明的人口呈下跌的趨勢呢?

正是這時期官紳階層大肆兼併土地,由於大量百姓無賦役者,普通百姓的徭役加重了,以致一些不堪重負的百姓只能逃籍到有功名的人家爲奴爲婢,從而陷入一個惡性循環中。

朱祐樘一直都知道這些問題的存在,但大明朝廷日常運轉需要財政支持,而朝廷兩千六百石的糧稅還得依仗官紳階層。

若自己不從鹽政先搞到一些本錢,不將自己的京軍練好,草率放狗下去必定只有兩種結果:那隻狗吃飽搖着尾巴昂首而歸和被人亂棍打死。

之所以現在拋出刁民冊,一則是竈戶的富戶是軟柿子;二則是鹽政的事情處理完畢,是時候着眼於糧稅;三則現在拋出的時機剛剛好。

真正能夠隱匿鹽田的刁民從來都不是普通百姓,既然這幫富裕的竈戶享受帝國帶給他們福澤的同時,卻還想挖空心思竊取帝國的鹽利,朝廷又有什麼理由不懲治呢?

敢於站出來替他們說話的官員,他哪怕直接讓人拖出午門杖斃,其他官員亦不敢指責自己的不是。

朱祐樘感覺到衆臣子的氣氛不對勁,頓時懷疑是自己的步子邁大了,不由得微微蹙起眉頭道:“此法不可行?”

“此法大善!”

“陛下英明,百姓之福也!”

“臣等茅塞頓開,醍醐灌頂!”

……

吏部尚書李裕等官員紛紛回過神來,在驚歎這位帝王的無雙執政智慧的同時,亦是急忙進行表態道。

這哪裡是什麼刁民冊,分明是一個索命薄。

若是此冊頒佈,以後哪個官紳之家敢再行隱田之事?

一旦他們被查出來的話,足足三代都不可能再有出頭之日,更是直接消失於士紳階層之中,這個後果單是想一想都讓人毛骨悚然。

徐瓊很想狠狠地拍馬屁,但突然發現自己竟然詞窮了,腦海只有“陛下,牛逼”,但這話偏偏不能說出口。

堂堂的禮部尚書詞臣了,刁民冊的衝擊力可見一斑。

朱祐樘看到大家的反應良好,當即便一錘定音地道:“既然衆卿沒有異議,那麼事情便敲定下來!各個衙門相互協調,禮部刊印《初級幾何》發放給各地的竈戶,吏部於每個分司衙門增設幾何教諭一名,刑部重造公尺行於地方衙門,各級衙門設工部公尺石供百姓借鑑,戶部……造竈戶刁民冊頒佈於全國,凡入冊者免除功名,三代不得參加科舉,不得乘轎、乘馬出行,徭役不得僱人代替!”

啊?

對前面的事項,在場的官員都能夠接受。

只是提到徭役之時,很多人不由得瞪起眼睛,怎麼突然扯到徭役了。

不過很快他們又想通了,既然入冊者都已經沒有了功名,又不能再參加科舉考試,自然已經不能再屬於讀書人了。

但……好狠啊,幸好自己是在朝廷的優免之列,不然小心肝恐怕都要跳出來了。

呼!

劉忠長吐一口濁氣,明明眼前只是一位十八歲的年輕帝王,卻是突然生起一種“自己太年輕”的感慨。

“臣等領旨!”吏部尚書李裕等人知道天是真的變了,顯得恭恭敬敬地拱手道。

可想而知,這個刁民冊一經頒佈,受驚的恐怕不僅僅只是那幫不法竈戶,還有全國隱匿田產的官紳們。

畢竟一旦刁民冊從鹽田到耕田,他們有能耐不被朝廷清查出來還好,但查出來真的徹底就要涼涼了。

恐怕刁民冊頒佈之日,便已經有官紳主動到衙門報備了。畢竟爲了逃避一點點稅賦和一些徭役,結果要葬送自己的仕途,甚至還有可能因服役而死,着實是划不來。

朱祐樘剛剛將事情敲定下來,卻是發現劉忠一副蠢蠢欲動的模樣,便是鄭重地敲打道:“劉卿,朕送你一句話吧!”

刑部尚書杜銘等官員都注意到劉忠一副不死心的模樣,隱隱間覺得劉忠仍舊不放棄清丈田畝,便是紛紛扭頭望向朱祐樘。

“臣洗耳恭聽!”劉忠對面前的帝王是由衷的敬佩,當即便是拱手道。

朱祐樘的內心對劉忠還是寄以厚望的,但還是認真地告誡道:“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你回去好好參悟吧!”

鹽稅只是大明的第二大稅種,而維持整個大明王朝運轉的最大動力其實是糧稅。

糧稅的下滑是肉眼可見,特別是景泰之後,文官集團一步步做大,以致地方收上來的糧稅變得越來越少,這跟日益增加的耕地面積明顯相悖。

雖然他很想即刻着手於全國清丈,將那些隱田的官紳豪強通通揪出來嚴懲,但這個事情卻不能操之過急。

且不說這個舉動很容易遭到整個官紳階層的反撲,而且自己這邊拍板容易,但想要落實到地方還需要有人去貫徹。

此次整頓鹽政之所以能夠收穫奇效,他從來都不認爲是自己的功勞,真正有功的那個人是負責具體操作的王越。

只是王越只有一個,但大明有一千四百多少縣,這裡還不包括州衙,根本不是一個王越便能夠辦妥的事情。

何況,王越還得在地方繼續整頓鹽政和清理積引,加上自己對王越還有其他安排,現在亦是分身乏術。

正是如此,清丈田畝不宜操之過急,更不可能一下子便推行於全國。

在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之前,他並不打算胡亂推行下去,到時所託非人只會浪費現在好不容易營造的大好局面。

“臣受教!”劉忠只覺得這話甚有智慧,當即恭恭敬敬地施禮道。

萬安和劉吉交換了一個眼色,單是朱祐樘能說出這種富含智慧的話,便已經證明眼前的帝王確實是擁有遠超常人的智慧。

結合剛剛拋出來的刁民冊,或許眼前這位帝王在武功方面不及太祖和太宗,但論治國智慧已經算是有明以來第一帝。

新任禮部右侍郎丘濬是第一次前來養心殿參加這種高級的會議,更是如此近距離地接觸到這位新帝,不由得驚訝地張開了嘴巴。

他亦是意識到自己所編寫的《大學洐義補》爲什麼沒有得到陛下的回覆,敢情自己所推崇的理論壓根入不了皇帝的法眼。

禮部左侍郎劉健眼神複雜地望着這位主導全場的帝王,曾經那個老實又天真的乖學生形象越來越模糊,而眼前英明神武形象的帝王越來越清晰。

畢竟他還是錯過了,而今的帝王跟他是漸行漸遠。

其他幾位初次前來的六部侍郎看着眼前帝王的執政智慧,亦是陷入了沉思之中。

武勳集團已經被陛下收拾了,若是他們還一直跟着徐溥眉來眼去的話,絕對是要落得沒有好果子吃的下場。

朱祐樘並不理會這些臣子的所思所想,便繼續談論正事地道:“李卿,兩淮的積引清理得如何了?”

工部尚書賈俊等人便紛紛扭頭望向戶部尚書李嗣,亦是好奇清理積引事情的進展,其實主要還是關心接下來鹽稅的收成。

戶部左侍郎陳坤和戶部右侍郎劉忠都是知道實情的話,嘴角不由得揚起一個弧度。

“回稟陛下,現在清除積引的成效非常!王越收繳的贓銀將近三百萬兩,而今遵照陛下的指令,已經開始着手整理積引,陳年舊引有望在今年便全部清理完畢!另外,兩淮清丈的鹽田完畢,地方的庫鹽日足,今九邊鹽商中鹽價已經是太祖之時的兩倍。因兩淮產鹽量有增,預計今年朝廷的鹽利是太祖之時的四倍!”李嗣的嘴巴笑得合不攏嘴,顯得如實彙報道。

這一次交由王越總理鹽政,朝廷可以說是贏麻了。

朝廷不僅從鹽政系統掀出一大幫蛆蟲,而且通過丈量找回四分之一的隱匿鹽田,另外還從李之清等官員和那幫鹽商得到了三百萬兩。

正是因爲有着如此多的銀兩,清除歷年積引這件事情變得簡單起來。

那些由兩淮都轉運使司所發行的折色鹽引一律全部按原價退還,通過九邊中鹽所得的鹽引可以享受半價購新引或折色退還,而王府和勳戚的積引通通作廢。

雖然清除鹽引可能要將三百萬兩贓銀耗光,但現在鹽稅的實際收入達到太祖時期的四倍,簡直給大明財政開拓了一個水流不息的水龍頭。

從長遠來看,這無疑是一筆十分划算的買賣。

話音剛落,禮部尚書徐瓊當即感慨地道:“鹽稅竟然已經是太祖之時的四倍,這也太恐怖了吧?”

“若是如此的話,那麼今年的財政豈不是美哉?”今天一直不怎麼說話的兵部左侍郎何琮眼睛頓時一亮,顯得十分欣喜地道。

刑部尚書杜銘是一個較真的性子,便是好奇地詢問道:“李尚書,爲何能比太祖時期多上三倍?”

“今天下食鹽者多,鹽易於售出,自然就會讓鹽商出更高的價了!”兵部尚書張鎣是生於富庶之地的松江人,顯得理所當然地搶答道。

朱祐樘前世便是研究行業發展趨勢的,自然知道這並不是全部的實情。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一則是現在日益增多的鹽商競爭加劇,二則經過這麼多年的壟斷等原因讓百姓接受更高的鹽價,所以鹽業的蛋糕已經被做大了。

不過有些事情是不可能避免的,雖然朝廷可以行政干擾來打壓鹽價,但這樣做只是讓鹽商從中得到巨利。

現在朝廷只需要尊重市場,維持一個合理的鹽價且保證百姓有鹽可食即可。

其實較高的鹽價纔是有益的,只有較高鹽價才能產生足夠的溢價,從而刺激各地鹽商售鹽的積極性。

只有持續足夠的利潤,這樣才能讓大明的食鹽主動下鄉,送到散佈在全國各地的村落之中。

朱祐樘自然沒有理由拒絕這到嘴的肥肉,畢竟自己手裡有足夠的銀子才能更好地發展自己的軍隊,亦有底氣接下來整治糧稅。

吏部尚書李裕等人是聽信了張鎣的解釋,顯得若有所思地輕輕點了點頭。

李嗣看到朱祐樘榮辱不驚的模樣,心裡亦是暗暗佩服,亦是不再多說什麼了。

朱祐樘對戶部尚書李嗣的辦事能力很是認可,便輕輕地點頭道:“大明鹽法今後還是要以開中法爲主,九邊的軍馬還是少了些,可以適當增加中馬的數量!”頓了頓,又是扭頭望向工部尚書賈俊道:“賈卿,若是王恭廠的精鐵不夠,你亦可以申請中鐵!”

大明開中法的妙法是萬物皆可“中”,其實這樣還能減少採購的環節,從而有利於朝廷防貪防腐。

“臣領旨!”李嗣和賈俊知道朱祐樘還是想要通過開中法加強九邊的軍事力量,當即便鄭重地表態道。

禮部左侍郎劉健等官員已經慢慢接受朱祐樘的強軍思路,雖然他們心裡是希望共享太平之福,但遇上這麼一個文治武功的皇帝亦是隻能認命了。

其實他們亦沒有阻止的理由,畢竟現在蒙古那邊的小王子達廷汗勢力越來越強,而南邊的安南黎朝亦有狼子野心,甚至贛州府還出現了大股流寇,確定需要加強軍事實力。

何況,現在的軍費並不是通過派餉而來,而是大明自身稅賦的支開,對百姓實質上並沒有加重負擔。

正是如此,他們心裡可以不贊同,但卻沒有任何理由反對。

朱祐樘看到鹽事已經處理妥當,便着眼於海外,當即侃侃而談地道:“今天下跟明初其實已經有所不同,成化十三年倭寇在浙江沿海劫倉瘐、燔室廬,積骸流血如陵谷,一鄉之地受災過半;廣東沿海地區,粵商跟外番往來甚密,外番來華者日益增多,今大明跟四海實爲一體。前任首輔之子高恆舉家乘船外逃出海,此又是何故,東南商賈跟海外亦是十分密切也!太祖當年勒令片板不得下海,彼時剛剛驅逐北元,國內百姓需要休養生息,故而不得不爲之。太宗即位,令鄭和七下西洋,便是爲探四海各國虛實。今四海船隻往來漸多,先帝亦是憂心於倭寇,亦擔心南洋有強敵遠來。朕今於耽羅島開市,一則是跟朝鮮互通有無,二則是要以耽羅島爲屏障,防的其實是倭寇擾我東南百姓!成化十三年之事不可重演,大明亦要居安思危,朕剛贈於劉忠之言,今亦贈予諸位: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雖然他的真正本意是要用耽羅島爲大明討伐日本的跳板,但這樣拋出來必會受到阻撓,而自己亦會被編排成爲好戰喜功的皇帝。

儘管名聲臭了,亦不是什麼多要緊的事,但從長遠出發,還是不能給人輕易扣帽子,所以穩妥起見便打出防守大旗。

什麼是執政智慧,大抵便是宛如兵法那般:虛中有實,實中帶虛。

劉瑾一直相伴在側,原本正要添上新的檀香,但一時忍不住失神地望向充滿智慧的帝王。

張虎和趙虎等四位掌軍太監來到這裡值守,在聽到自己的主子這番言論後,亦是暗暗記下這個富有智慧的話。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

整個養心殿只有朱祐樘一個人的聲音,而這一番言論讓在場的重臣都聽進去了,亦是隱隱明白這位帝王的苦心。

原本以爲大明跟朝廷在耽羅島開市,還要求大明重設市舶司開海,這是自己皇帝的一個胡鬧之舉。

只是聽到自己皇帝的真正謀略,心裡除了佩服還是佩服。

若是從全局和萬世的角度出發,他們在耽羅島建立大明的駐軍是十分有必要的,這樣更容易阻擊倭寇,甚至是直接切斷倭寇的退路。

至於在耽羅島建造據點所花的費用雖然不小,但跟東南沿海的損失和百姓遭到屠戮相比,這一點投入簡直是不值一提。

何況,他們還有市舶司的收入可以彌補這一筆開支。

“陛下聖明,臣等謹記!”吏部尚書李裕等人心悅誠服地道。

朱祐樘看到大家已經接受自己有關耽羅島的戰略,當即扭頭望向禮部尚書徐瓊道:“徐卿,朝鮮方面是不是已經回覆了?”

“回稟陛下,朝鮮國王已經同意將耽羅島更名爲參治島,大明和朝鮮分島而治,軍政互不干涉!”禮部尚書徐瓊看到是談及正事,當即一本正經地道。

朱祐樘輕輕地點了點頭,知道朝鮮方向是罷不了大明入駐那座流放之島,便扭頭望向工部尚書賈俊。

“陛下,工部此次派遣工部郎中劉柊禹前去耽……參治島督造,必定會趕在開市之期前修建港口和新市城,必不負陛下所望!”工部尚書賈俊知道朱祐樘是要詢問工部的情況,當即便主動彙報道。

朱祐樘輕輕地點了點頭,便扭頭望向吏部尚書李裕道:“李卿,新市城的總督務必選一個能文能武之人,務必讓咱們大明懸於海外之城不容有失!”

“陛下請放心,吏部定會選出最合適的人選,定要替大明守住海外的一片天!”李裕感覺自己做着關係大明興盛的事情,亦是鄭重地表態道。

兵部尚書張鎣看到朱祐樘望向自己,心裡不由得暗自一喜。

朱祐樘望向兵部那邊,卻是淡淡地說道:“何卿,新市衛的兵員務必要多加用心,要以未成家的年輕人爲主,不管是衛所的兵還是京畿之地招募的兵員全由你做主,但務必要保障這幫兵員夠狠敢戰!”

在說到“未成家的年輕人”的時候,他特意是加重了語氣,這事其實關係到他的另一項大計劃,只是現在還不能說出來。

“臣領旨!”何琮注意到蠢蠢欲動的張鎣,當即鄭重地接下這一份差事道。

雖然因爲早前犯了一些過錯,特別是在籌建神盾營時的扯後腿,從而失去被提拔爲兵部尚書的機會。

只是現在聖眷猶在,只要自己老老實實替陛下辦差,失去的終將會回來,眼前這個老貨遲早被自己所取代。

朱祐樘輕輕地點了點頭,便將目光落到了戶部尚書李嗣身上。

“陛下,現在戶部已經在上海擇地,松江市舶司定能如期開設!”戶部尚書李嗣猜到朱祐樘的意圖,當即便表明態度地道。

大明先後設立五個市舶司,其中一個便是在松江府的太倉州,只是被朱祐樘嫌離海口過遠,故而選擇了上海縣。

相對於遠離海邊的太倉州,選擇在上海縣無疑更有利於海上貿易,畢竟上海縣位於長江入海口,完全可以發揮他水路所具體的優勢地位。

在場的官員發現殿儀確實要高效得多,而今不需要各個衙門相互扯皮,只需要在這裡分工便能將事情做好。

就在大家都以爲事情結束的時候,朱祐樘望向李嗣道:“李卿,你着令寶泉局大明金幣和大明銅幣,此幣行於海外。另規定跟棉布的兌換綁定價格,而上海市舶司亦將會收取這種貨幣,成爲官方的納稅貨幣!”頓了頓,便是望向兵部左侍郎何琮道:“何侍郎,你招募的駐軍亦會發行此幣,若是他們歸國可選擇兌換成銀兩或等價的棉布!”

大明王朝想要成爲真正的宗主國,僅僅讓周邊的國家派一個使臣過來跪一跪,這自然是遠遠不夠的。

真正的天朝上國除了軍事威懾外,還要有強勢的經濟實力,更需要取得金融上的遙遙領先。

像朱棣爲何能夠實現南征北伐,更是憑一己之力營造了一座都城,其中最大的原因是他當年有着大明寶鈔做後盾。

正是得益於大明初期強勢的金融支持,在輕輕打開大明寶鈔這個閥門後,便有源源不斷的鈔票任由他揮霍。

朱祐樘將大明打造成世界的紡織業中心只是第一步,而當年英國之所以強大,正是他依仗紡織業成爲世界的金融中心。

既然周邊的國家這麼弱,那麼他自然還得要推行屬於大明的貨幣。

不僅要讓大明貨幣成爲各國的官方貨幣,而且還要成爲世界金融中心,從而能夠取得源源不斷的鑄幣稅。

其實這並非是無稽之談,像朝鮮通寶沒有足夠強大的財政支持後,現在朝廷國內最受歡迎的一般等價物是五升布。

而戰亂的日本和呂宋等島嶼國家壓根沒有自己的貨幣,黎朝雖然鑄幣但數量較少且工藝粗糙,整個亞州地區都沒有太強的貨幣。

正是如此,大明王朝現在的條件十分優渥,完全可以憑藉接下來棉布等商品的貿易統治地位打造成爲世界金融中心,從而爲本國的居民謀取更多的福利。

“臣領旨!”戶部尚書李嗣和兵部左侍郎何琮一時領悟不到朱祐樘的意圖,但還是恭恭敬敬地拱手道。

事情商議完畢,大家便各自散去。

今天需要消化的要點有些多,但可以肯定的是,大明的巨航在一位優秀舵手的掌握下,正在揚帆出航。

三天後,戶部右侍郎劉忠攜疏而來,在御書房中覲見。

“陛下,臣思慮三日,終有所悟:謀者,君也。今臣來請旨下地方清丈田畝,上爲朝廷增加稅糧,下爲百姓減徭役之重!”

“因天下官紳豪強兼併田地日劇,破產百姓流離失所只能爲富者佃戶奴僕,有田百姓負徭役日重又得持田投獻於官紳之家。臣查閱近五年人口賬冊,逃籍者已達百萬巨!”

“今天下官紳豪強隱田逃役者甚巨,其上不納朝廷稅賦,下不負擔地方徭役,此乃大明真正第一大害,當挫骨揚灰!”

……

劉忠此次是帶着決心而來,亦是更深刻地認識到隱田的另一重含義,對閣樓上的朱祐樘說出自己的見解道。

過了好一會,劉瑾這纔出現在護欄前,對下面的劉忠詢問道:“陛下問話:可知此中艱險?又可知事敗不利遠謀?”

“臣知陛下有遠謀,然今天下百姓苦官紳豪強隱田久矣,拖延一日百姓便苦之一分!陛下有言:空談誤國,實幹興邦!臣願爲陛下刀,效王越替陛下揮斬糧弊第一結!刀者,無畏無懼,無視艱險;刀者,逢阻必斬,事可成!”劉忠知道這是自己的機會,當即便視死如歸般表態道。

他是本朝不多的農戶出身的進士,入仕以來更是受到諸多排擠,所幸他遇到了明君天子弘治。不論是爲了天子,還是爲了處於艱苦中的百姓,他都有理由成爲下一個王越。

朱祐樘來到護欄前看着下面真情流逝的劉忠,隱隱看到了屬於弘治朝的一把刀,便淡淡地開口道:“回去候旨吧!”

“臣遵旨,臣告退,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劉忠以“忠”字爲名,而此刻感覺自己是由裡到外的那份忠誠,便是重重地叩了頭道。

朱祐樘看着退下去的劉忠,卻是輕吐了一口濁氣。

他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操之過急,只是有一點可以確實,自己等待的人選出現了,這位戶部右侍郎確實有做事的強烈意願。

其實劉忠恐怕並不清楚,他父親當年因服徭役而死的事情,自己這位帝王其實是知道的。

朱祐樘既是希望劉忠能成爲王越,畢竟王越是真正能成事的人,只是又不希望劉忠學王越,畢竟那樣又要人頭滾滾啊!

弘治元年四月底,戶部右侍郎劉忠調往湖廣任職,出任大明第一任湖廣總督。

本卷完!

第364章 銘窺世道,靜妃多動。523.第521章 這還是我們的祖國嗎?第222章 棉事有困,幼英欲貴第215章 東海之城,紛爭在己第152章 宋澄交旨,帝賜倉使第38章 臣非良臣,君拒恩君第428章 商賈之門今非昔比你敢強闖?第210章 東海新督,有刑凌遲(求保底月票)第570章 草原的屠刀一路向西第176章 王砍頭持刀入洪都城第20章 晨起乾清,天心難測第275章 黑幕疊疊,帝望遼東(月票5)第83章 帝指懷恩,臣有異心第269章 能臣歸位,線生禍端第97章 神盾遇阻,葉淇獻計第92章 踐行共謀,宋澄負恩543.第541章 暹羅宵小,君謀四海第165章 武勳有隙,黎使論罪538.第536章 火起大明,棍落內外第272章 遠窺石見,近觀驥遁第229章 刀兵不止,斬破虛妄第446章 蛟龍出海,脣亡齒寒第158章 仁壽有月,王越奏官第312章 弘治新年消一國第41章 詩中帶桃,庭中半苔第255章 青天落刀,侯爺後盾(月票1)第231章 皇帝大婚第253章 懷璧其罪,帝曰奸臣第359章 天機紅顏,玄妙自解第559章 弘治十六年的漂亮一斬!第356章 帝嗣由天,張秦常新第382章 金礦之上的寶種第293章 大內索弓,漢城尚文第192章 斬盡魑魅魍魎第149章 春耕在即,武勳有謀第243章 論政的嚴重後果第302章 帝謀長遠,黑暗歸滿第335章 首輔已老,國債有阻第438章 江南反噬,軍動九州第96章 天命楚王,硬剛尚方?第567章 大明王朝遭到海上重創第146章 有殿養心,實幹興邦489.第487章 命中註定般的東西相撞第1章 我竟是文臣眼裡的明君第80章 光明有底,王越難斬第200章 風起西南第298章 君臣同心,以民爲貴550.第548章 聾瞎貴後,終現演技第47章 詩起詩終,臣子如棋第186章 十三豹趙虎初顯弓威第238章 忠君的三千將士第550章 南宮有禁,帝國有憂第353章 地產宰相,曾奪文運?第556章 弘治朝成長起來的總督第66章 陛下,臣沒教啊!第148章 百世之謀,起於硅步525.第523章 交通強國,十年首戰第194章 灰飛煙滅(求訂閱求月票)第321章 出來混總要還?第116章 人蠢無藥可治第109章 有聲金鈴,新元弘治第158章 仁壽有月,王越奏官第254章 帝問誰逆,忠民有言第78章 治水求禹,風起南湘第456章 瘋狂知府,帝使問罪第272章 遠窺石見,近觀驥遁第250章 抽絲剝繭(補更)第168章 有冊刁民,帝刀問世第556章 弘治朝成長起來的總督534.第532章 國之基石,謎開傳臚第150章 帝有王炸,廷和命貴第194章 灰飛煙滅(求訂閱求月票)第330章 帝欲取金,風浪有阻第1章 我竟是文臣眼裡的明君第357章 有道無道,福禍自解第420章 昏君,不要銀礦要女人第168章 有冊刁民,帝刀問世第392章 看到勝利曙光的襄城侯第201章 湖廣非明,狠人汪直第554章 深宅大院多齷齪事第20章 晨起乾清,天心難測第88章 惴惴不安,眼疾玄機第399章 反暴君聯盟有點強第185章 暴風雨中的賣國賊第148章 百世之謀,起於硅步第216章 內外兼治,帝喜爲上第219章 清丈有成,揚威大明第393章 妥協第111章 夜有巨銀,之清通天。第17章 外朝內廷,忠奸難辯第412章 乾清宮夜裡的一場火第37章 早朝奉天,君臣陌路第466章 寧要半璧,帝揭傷疤第556章 弘治朝成長起來的總督第177章 吏治大壞而清名在第49章 六宮粉黛多姿色496.第494章 出乎意料的印度洋總督人選第295章 雷擊逆臣,帝國遇劫497.第495章 另闢蹊徑的大明軍第292章 萬丈豪情,先建後朝?
第364章 銘窺世道,靜妃多動。523.第521章 這還是我們的祖國嗎?第222章 棉事有困,幼英欲貴第215章 東海之城,紛爭在己第152章 宋澄交旨,帝賜倉使第38章 臣非良臣,君拒恩君第428章 商賈之門今非昔比你敢強闖?第210章 東海新督,有刑凌遲(求保底月票)第570章 草原的屠刀一路向西第176章 王砍頭持刀入洪都城第20章 晨起乾清,天心難測第275章 黑幕疊疊,帝望遼東(月票5)第83章 帝指懷恩,臣有異心第269章 能臣歸位,線生禍端第97章 神盾遇阻,葉淇獻計第92章 踐行共謀,宋澄負恩543.第541章 暹羅宵小,君謀四海第165章 武勳有隙,黎使論罪538.第536章 火起大明,棍落內外第272章 遠窺石見,近觀驥遁第229章 刀兵不止,斬破虛妄第446章 蛟龍出海,脣亡齒寒第158章 仁壽有月,王越奏官第312章 弘治新年消一國第41章 詩中帶桃,庭中半苔第255章 青天落刀,侯爺後盾(月票1)第231章 皇帝大婚第253章 懷璧其罪,帝曰奸臣第359章 天機紅顏,玄妙自解第559章 弘治十六年的漂亮一斬!第356章 帝嗣由天,張秦常新第382章 金礦之上的寶種第293章 大內索弓,漢城尚文第192章 斬盡魑魅魍魎第149章 春耕在即,武勳有謀第243章 論政的嚴重後果第302章 帝謀長遠,黑暗歸滿第335章 首輔已老,國債有阻第438章 江南反噬,軍動九州第96章 天命楚王,硬剛尚方?第567章 大明王朝遭到海上重創第146章 有殿養心,實幹興邦489.第487章 命中註定般的東西相撞第1章 我竟是文臣眼裡的明君第80章 光明有底,王越難斬第200章 風起西南第298章 君臣同心,以民爲貴550.第548章 聾瞎貴後,終現演技第47章 詩起詩終,臣子如棋第186章 十三豹趙虎初顯弓威第238章 忠君的三千將士第550章 南宮有禁,帝國有憂第353章 地產宰相,曾奪文運?第556章 弘治朝成長起來的總督第66章 陛下,臣沒教啊!第148章 百世之謀,起於硅步525.第523章 交通強國,十年首戰第194章 灰飛煙滅(求訂閱求月票)第321章 出來混總要還?第116章 人蠢無藥可治第109章 有聲金鈴,新元弘治第158章 仁壽有月,王越奏官第254章 帝問誰逆,忠民有言第78章 治水求禹,風起南湘第456章 瘋狂知府,帝使問罪第272章 遠窺石見,近觀驥遁第250章 抽絲剝繭(補更)第168章 有冊刁民,帝刀問世第556章 弘治朝成長起來的總督534.第532章 國之基石,謎開傳臚第150章 帝有王炸,廷和命貴第194章 灰飛煙滅(求訂閱求月票)第330章 帝欲取金,風浪有阻第1章 我竟是文臣眼裡的明君第357章 有道無道,福禍自解第420章 昏君,不要銀礦要女人第168章 有冊刁民,帝刀問世第392章 看到勝利曙光的襄城侯第201章 湖廣非明,狠人汪直第554章 深宅大院多齷齪事第20章 晨起乾清,天心難測第88章 惴惴不安,眼疾玄機第399章 反暴君聯盟有點強第185章 暴風雨中的賣國賊第148章 百世之謀,起於硅步第216章 內外兼治,帝喜爲上第219章 清丈有成,揚威大明第393章 妥協第111章 夜有巨銀,之清通天。第17章 外朝內廷,忠奸難辯第412章 乾清宮夜裡的一場火第37章 早朝奉天,君臣陌路第466章 寧要半璧,帝揭傷疤第556章 弘治朝成長起來的總督第177章 吏治大壞而清名在第49章 六宮粉黛多姿色496.第494章 出乎意料的印度洋總督人選第295章 雷擊逆臣,帝國遇劫497.第495章 另闢蹊徑的大明軍第292章 萬丈豪情,先建後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