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9 皇孫李寶雨

對這個能夠在如此關鍵時刻進獻佛說的孫子,武則天也是大感滿意。

她本就對少王印象頗佳,如今更是滿滿的喜愛,因此在等待魏國寺僧徒入宮這段時間裡,也並沒有冷落這個孫子,而是很罕見的並席而坐,與李潼聊起一些閒話家常。

話題雖然輕鬆,但李潼應答得卻很謹慎。老實說他不太樂意跟他奶奶做這種交流,本來就不是正常的祖孫關係,武則天又是敏感多疑,哪怕極爲輕鬆的問話,李潼在回答的時候都要深思熟慮一番,只覺得要維持這種人情和睦實在太累人。

按照李潼的想法,這一次我給你幫了一個大忙,你快點的給我加官進爵、然後趕緊忙自己的去吧,也不用想給孤兒送關懷、溫暖這種人情面子的虛頭巴腦,我自己就能開解自己。

但是他也明白他的想法如何並不重要,所謂雷霆雨露、俱是君恩,他奶奶以前對他不聞不問是應該,現在的熱情關心,他也只有老實受着的份。

其實拋開尷尬的時局背景與各自身份,李潼倒覺得武則天也是一個挺有魅力的人,聊起天來有着很廣闊的話題範圍兼細膩的人情世故,跟這樣的人聊天,根本不必擔心話題匱乏而冷場,哪怕是一樁尋常小事,講來也能讓人感覺妙趣橫生。

比如剛纔聊起的一個話題,從他早前擴編的《萬象》大麴所採用的梵唄和聲,延伸到陳思王曹植、以至於六朝人物故事,思維敏捷,條理清晰,有時候李潼甚至都感覺跟不上他奶奶的話題思路。

對此李潼也不得不感慨,他的這個奶奶個人素質真的是挺強悍,家門之中有這樣一位出衆的親長,如果能夠在權欲方面稍作收斂,而是選擇對兒孫敦敦教誨,絕對是家門幸事,子孫凡有中人之質,都能人才輩出。

最起碼李潼在跟他奶奶聊這一段時間,覺得自己眼界都開闊許多,對於一些問題有了更加透徹的認知,也是言出由衷的感慨而不是拍馬屁:“神皇陛下高見博識,臣有幸能在席聆聽聖訓,更加深見自身淺薄,神思不能追於一二,更覺往年學識荒蕪……”

武則天聞言後哈哈一笑:“能益人者,未必博學。你這個年紀,本就欠於歲月的積累,與長者較於淵博,那不是自取其辱?人之材質高低,並不在於學識多寡,而在於大義識否。萬卷腐言,不如真知一點。鶴髮老儒,也要張口乞食。幼鹿成形,即需嗷嗷喚乳。可知萬物雖然化形不同,各自矯飾之外,也有法從一宗……”

對於這種形而上、涉及到意識形態的話題,李潼不敢輕易作答,只是一臉恭謹的傾聽。

他再怎麼沒底線,也不好意思直接張嘴說舔好奶奶就是我的真知宗法,除此之外,怎麼回答都有點不合適。哪怕點頭附和說我跟奶奶價值觀高度一致,萬物形態都是矯飾,抓住命門就能將他們用作玩物。武則天真要問一句你也這麼想?當時就傻眼。

所以這種聊天是真的累,李潼也只是少說多聽,趁着武則天心情愉快、並不設防的時候,窺探一下他奶奶真實心境,未來纔好更加準確的應對。

雖是神皇急令,但往來魏國寺要橫穿整座神都城,當魏國寺僧徒們抵達的時候,仍然過去了一個多時辰。

魏國寺僧徒入殿,並帶來了寺中典藏的梵本寶雨經。武則天將拓片示下,並責令即刻翻閱佛經,果然在第一卷經文中便發現多處字形字義的吻合。僧徒當殿便將有關篇章的梵文翻譯過來,內容果然與拓片上大同小異。

這也是理所當然,李潼就算再怎麼不通佛理,可要搞這種事情當然不會在這種小節上出錯,他杜撰出的經幢內容本來就是比照這一部佛經在操作。

至於梵本的寶雨經相關經卷內容翻譯過來究竟是什麼意思,這不重要,如果不能翻譯出來符合心意的內容,國家養你們這羣和尚何用?

這裡又不得不說,所謂的佛經編譯,本來就是一個增刪篡改的過程。佛法東傳,自魏晉以來不斷的發展壯大,特別是南北朝大亂世、無論南北都有帝王侫佛事蹟。

從另一個角度而言,這是因爲兩漢經學傳承到了這一階段,繼續發展的空間已經不大,而且對經義的解讀權基本已經形成壟斷,所謂的門閥在某種程度上而言就是學閥。

佛法作爲一種番說,先是被胡人政權君主發揚光大,積累了相當可觀的羣衆基礎。而在之後的王業興衰過程中,很多帝王就敏銳發現、對沙門的利用可以有效避開許多意識形態層面的限制,自然也就難免不同程度的加以利用。

這種取捨權衡,說的通俗一點就是開闢一個新的戰場,把傳統知識分子、精英階級引入進來然後打敗你。一羣苦練拳腳的老師傅拳打南山、腳踢北海,結果擡手一槍崩了你。

現在李潼既指出了經文出處,又提供了簡譯版本,這羣和尚肯編寫《大雲經義疏》這種政治投機的東西,可想而知都是節操乏乏的貨,就算經文原本沒有這樣的內容,他們也得給弄出來啊!這就是解釋權在自己手裡的好處。

“既然有此大乘佛言,爾等僧徒爲何不早早入獻?”

武則天看到這些攤陳開的證物,欣喜片刻後便又勃然大怒,拍案戟指那些魏國寺僧徒,神態已經充滿了不善。

須知《佛說寶雨經》指向要比《大雲經義疏》明確多了,大雲經還僅僅只是在註疏裡遮遮掩掩提上幾句武則天爲淨光天女,當王南閻浮提洲,但經文本身是沒有這種詳細記載的,可以說是於經無證,牽強附會。

但《佛說寶雨經》經文本身便記載明確,這位淨光天女將在佛涅槃數五百年後,將化身於南瞻部州東北摩訶國爲帝。

法明等和尚們聽完這話後也是大感欲哭無淚,因爲魏國寺本身所藏佛經便汗牛充棟,哪怕再博學的和尚也不敢說將所有經典都通讀一遍且熟記在心,而且寶雨經本身就不是什麼大部經典,在今天之前,他們之中甚至絕大多數都沒有聽說過這部經書。

見這些和尚們一個個急得無言以對,腦殼上噌噌往外沁汗,李潼也是暗樂在懷。他早看這羣和尚不順眼,要價實在太黑,往來一次起手就得幾萬錢。他單單爲了在那些佛經中翻出這一部寶雨經,來來回回好幾次,大十幾萬錢都送進去了。

不過眼下還不是藉機敲打這羣和尚的時候,畢竟他這作經手藝還是太糙,接下來還要讓這些和尚們繼續完善。而且更重要的是,他要借眼下這件事徹底弄死丘神勣。

於是他便上前說道:“此中疏忽,也並非各位法師責任。臣近日往返魏國寺,翻閱經籍,所見多有經籍只存名目而失於卷本。因此詢問寺中知客,才知寺事也多爲難,魏國寺乃海內名剎,沙門勝地,法藏豐厚更甚西京大慈恩寺,多有都邑權門借經而久不歸還,又不敢貿然登門求問,因積此弊。臣有感於此,日前還斗膽上書言事……”

聽到李潼這麼說,武則天頓時便將前事聯繫起來。畢竟這個孫子言議謹慎,上書言事次數本就不多,此前她又將最近這段時間有關奏章翻閱一遍,對此自然是有印象的。

“此部《寶雨經》,恰在歸還序列之內,臣索卷揀義,才能追出本經,否則即便偶得經幢,恐於孤跡難證,不敢冒昧進獻以疑跡取寵。”

武則天先贊河東王謹慎周全,然後又不免訓斥幾句這些和尚們做事馬虎粗心,如此載錄有益邦國社稷的佛言經典竟然被人久借不還,然後才又厲聲問道:“究竟都內哪一家借經不還?速速摘錄呈上!大德法藏,是爲普渡衆生,收藏私室,亂法誤事,不可輕饒!”

終於講到這裡,李潼也不再掩飾其目的,便又下拜說道:“諸法師忙於編譯大經,恐是不知寺中此類瑣事。臣久繫於此,常立經堂之外苦待歸經,逐日索查,略有印象。獲經之日,並有兩家還經,寺中寄子、善男丘嗣誠並信女某氏……”

“是這兩家?只這兩家?”

武則天垂眼看了看跪在座前的孫子,李潼感受到其目光,便也擡起頭來,努力作態坦然同時視線稍顯遊移。

默然片刻,武則天開口笑了起來:“好得很,朕的佳孫,能拾遺補漏,不遜在朝英流,能幸揀法真,可知福緣深厚。庭門有此一二,誰人不稱美滿?守義一名,不足標質,今日賜你真名,憑此顯爲世道雅知。”

李潼公然跟他奶奶討價還價,心中也覺忐忑,但在聽到奶奶要給他改名,先是鬆了一口氣,然後又揪了起來,如此他的新名字是叫李門一、還是李二美?

好在武則天沒有讓孫子忐忑太久,揮筆立就“寶雨”二字,然後又書一手令甩給李潼:“速持此敕入鸞臺,即刻用令!”

剛被改名李寶雨的李潼還來不及吐槽他這新名字,垂眼一看敕書內容,臉色也是陡然一變,重重叩首在地哽咽道:“臣、臣謝陛下顧此孤幼厲念,皇祖恩我,臣、臣兄弟剖肝瀝膽,難、難……”

“哈,入奏言久,肯恩稱祖親了?朕的孫子,該有這樣的風格。故事幽久,諸多難言。皇孫親親於祖,祖母怎會不愛我寶雨乖孫?去罷,不留你人情遺憾。”

武則天擺擺手,一臉的和藹可親,饒是李潼明知這個奶奶是怎樣本色,這會兒竟然忍不住心生一點感激。

敕書的內容很簡單,是着令太子右率府左郎將李光順即刻出捕私匿佛典的罪徒丘嗣誠,敢有拒捕,當場格殺!

人最難面對,是自己的難堪。李潼設想諸多,但卻仍然沒想到他奶奶竟能做到這一步,讓他們兄弟能夠有機會親手了結這一樁恩怨。

當然,這也是李潼自己換來的。他進獻寶雨經,無論怎樣跟他奶奶之後革命都是撇不清的,可以說是用性命下注,武則天不成功,他就要成仁了。

如此一份敕令,應該也是武則天給自己一個臺階。他們兄弟如果接了,那就掃掉心頭那一份陳久陰霾,如果不接……傻子纔不接!

0617 龍鳳之種,貴不可言0162 板蕩識誠臣,入死不自知0480 與虎謀皮,智小用大0132 老馬不行,非是良驥0027 南衙北衙0158 親席乏人,王能補此0015 仁智院掌直0072 天賦異稟0791 唐業存亡,河北相關0288 大廈將傾,人皆待食0996 君恩浩蕩,延濟諸親0118 從子昌嗣0242 蜀女有才0347 明禮定序,五王降爵0623 賊王狡猾,反覆無常0308 吾皇萬萬歲0685 廬陵器小,不能守國0469 喋血宮道,遁地無門0898 率土所出,俱可貨殖0471 先謁聖皇,再論後事0139 蒲草雜蔓亦葳蕤0157 女主居陽,山變爲災0001 大唐宗王0436 佛緣加身,未可裂目0667 川西王屬,豈爲蕃土0037 春官武承嗣0780 君心如鐵,烈火難融0738 行臺甲壯,南衙無兵0226 瘋狂的武周0038 水漲船高0060 唯望生,不望死0617 龍鳳之種,貴不可言0911 蕃使橫死,贊婆歸鄉0969 香閣趣致,閒人勿擾0758 池魚入江,廬陵歸國0047 向陽而行0366 鷹犬之用,飽腹則怠0679 太平陰謀,宰相忍怒0970 商賈多金,先割爲敬0373 君恩浩大,九死難報0295 無妄之災0246 細憐閒庭1048 飛禽傷谷,囤積必刑0606 恩仇分明,不毀道義0480 與虎謀皮,智小用大0962 祖宗功偉,萬世不祧0295 無妄之災0328 野狐宰相0902 贊普成年,幾分肖我0302 百家爭婿,俊臣奉禮0355 大河漕幫0494 纔不配位,必受其殃0958 寡人有疾,大幄能容0516 胸懷天下,留情不多0079 神宮巍峨0890 人情長久,取捨恰當0479 雷霆手段,慈悲心腸0833 有情自癡,不貪不怨0086 曲樂動人0135 舔友的惡意交流0253 勿謂新王不死0194 報還顏色,李氏有人0109 仗義屠狗輩說幾句話0160 血洗丘宅0687 九曲爲聘,吐蕃略土0532 雍王宏大,宋璟敬服0438 代王驕盛,忍讓爲上0396 何患無勢,轉瞬即來0788 諸子授首,兵出河北1036 漠北天寒,人心渙散0729 妖才邪逞,不足敬重0958 寡人有疾,大幄能容0639 王法煊赫,宇內無敵0698 唐家故澤,歸於雍王0069 大麴《萬象》0835 當司憲臺,爲國察奸0268 薰蕕不同器0740 北衙軍壯,聖人不朝0868 老婦害我,不容善終0297 不爲驥用,則爲馬骨0847 仁願立朝,不容孝傑0401 恭喜狄公,後繼有人0387 門傲難託,上官聽樂0437 新授殿中監0423 千騎入衛,諸事待張0660 東域赤尊,和親唐王0600 謀婚貴女,先靈安息0040 內教坊伶人0364 魏公點撥,鄭姝齊聚0985 四十蔭授,科舉早達0465 大事將興,和氣無存0288 大廈將傾,人皆待食0340 選月大圖,宰相托女0388 口是心非,有情無膽0806 拆門少卿,威震京畿0325 獨枝孤標,聖皇加恩0934 德祐農本,社稷之福0172 薛師人間英豪0456 誰沐代王恩威
0617 龍鳳之種,貴不可言0162 板蕩識誠臣,入死不自知0480 與虎謀皮,智小用大0132 老馬不行,非是良驥0027 南衙北衙0158 親席乏人,王能補此0015 仁智院掌直0072 天賦異稟0791 唐業存亡,河北相關0288 大廈將傾,人皆待食0996 君恩浩蕩,延濟諸親0118 從子昌嗣0242 蜀女有才0347 明禮定序,五王降爵0623 賊王狡猾,反覆無常0308 吾皇萬萬歲0685 廬陵器小,不能守國0469 喋血宮道,遁地無門0898 率土所出,俱可貨殖0471 先謁聖皇,再論後事0139 蒲草雜蔓亦葳蕤0157 女主居陽,山變爲災0001 大唐宗王0436 佛緣加身,未可裂目0667 川西王屬,豈爲蕃土0037 春官武承嗣0780 君心如鐵,烈火難融0738 行臺甲壯,南衙無兵0226 瘋狂的武周0038 水漲船高0060 唯望生,不望死0617 龍鳳之種,貴不可言0911 蕃使橫死,贊婆歸鄉0969 香閣趣致,閒人勿擾0758 池魚入江,廬陵歸國0047 向陽而行0366 鷹犬之用,飽腹則怠0679 太平陰謀,宰相忍怒0970 商賈多金,先割爲敬0373 君恩浩大,九死難報0295 無妄之災0246 細憐閒庭1048 飛禽傷谷,囤積必刑0606 恩仇分明,不毀道義0480 與虎謀皮,智小用大0962 祖宗功偉,萬世不祧0295 無妄之災0328 野狐宰相0902 贊普成年,幾分肖我0302 百家爭婿,俊臣奉禮0355 大河漕幫0494 纔不配位,必受其殃0958 寡人有疾,大幄能容0516 胸懷天下,留情不多0079 神宮巍峨0890 人情長久,取捨恰當0479 雷霆手段,慈悲心腸0833 有情自癡,不貪不怨0086 曲樂動人0135 舔友的惡意交流0253 勿謂新王不死0194 報還顏色,李氏有人0109 仗義屠狗輩說幾句話0160 血洗丘宅0687 九曲爲聘,吐蕃略土0532 雍王宏大,宋璟敬服0438 代王驕盛,忍讓爲上0396 何患無勢,轉瞬即來0788 諸子授首,兵出河北1036 漠北天寒,人心渙散0729 妖才邪逞,不足敬重0958 寡人有疾,大幄能容0639 王法煊赫,宇內無敵0698 唐家故澤,歸於雍王0069 大麴《萬象》0835 當司憲臺,爲國察奸0268 薰蕕不同器0740 北衙軍壯,聖人不朝0868 老婦害我,不容善終0297 不爲驥用,則爲馬骨0847 仁願立朝,不容孝傑0401 恭喜狄公,後繼有人0387 門傲難託,上官聽樂0437 新授殿中監0423 千騎入衛,諸事待張0660 東域赤尊,和親唐王0600 謀婚貴女,先靈安息0040 內教坊伶人0364 魏公點撥,鄭姝齊聚0985 四十蔭授,科舉早達0465 大事將興,和氣無存0288 大廈將傾,人皆待食0340 選月大圖,宰相托女0388 口是心非,有情無膽0806 拆門少卿,威震京畿0325 獨枝孤標,聖皇加恩0934 德祐農本,社稷之福0172 薛師人間英豪0456 誰沐代王恩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