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55 大河漕幫

敢戰士們這半年曆練,誠是收穫頗豐,但也並非無損。相反的,損失可謂慘重。

首先損失最大便是初登隴之際,本身就不服氣候使得狀態大減,雖然有馬興、李光這些老卒跟隨護引,但他們的經驗其實也都不乏陳舊。

特別垂拱年間四鎮告失之後,吐蕃向隴邊滲透的力度要更大。那些羈縻之下的蕃胡們,本身也並不可信,許多原本安全的道路與地域也都變得危機重重。

所以在登隴最初那一個月時間裡,敢戰士們各種傷損病痛便有近百人喪失了戰鬥力。雖然其中一部分在蘭州休養一番後有所恢復,重新回到了隊伍裡,但還是有幾十人永遠埋骨彼鄉。

經過一段時間的緩衝調整期,敢戰士們才逐漸進入到以戰養戰的節奏中。但就在安西戰事將近尾聲的時候,論家突然組織了一次針對河源軍的突襲,儘管在黑齒常之處變不驚的指揮下得保河源不失,但是許多外圍的城傍力量損失卻很慘重,這其中自然也包括敢戰士們。

講到這裡,李葛也是虎目含淚,而從其悲愴語調,李潼也大感心痛。

“郎主既是、既是……屬下不是貪求虛榮,但凡登隴敢戰士,沒有一人是爲虛榮爲戰,但見袍澤骨肉腐爛遠邊,不想讓他們全無名聲……”

李葛又深跪在地,叩頭說道。

李潼見狀後便從席中立起,並鄭重說道:“他們不會寂寂無名,也不會就此魂斷他鄉。假以時日,碑石路引,我要親自召回英魂,讓他們魂歸故土,觀此世道,絕不負此壯義熱血!”

李葛聽到這話,悲容漸漸收斂,又重重叩首,然後擡起頭來凝望着李潼說道:“若是別個貴人立作此諾,屬下不敢輕信。但府戶悲苦百年,能施恩入下、救濟羣困的,只郎主一人!草野之衆,雖然昧於大識,但只要郎主一眼,捐身用命者、遍在草野!”

接下來,李葛又收拾情緒,講起了一些後續的安排。

眼下敢戰士們算是已經在隴上立住了足,但第一批登隴的敢戰士們也已經傷殘近半,除了其他各種客觀原因之外,也在於準備的不足,像是各類弓甲器械便是一個不小的短板。

不過,他們也在隴邊或招募、或劫掠到爲數不少的匠人,都按照原本的計劃,陸續運往秦嶺南麓的漢中,藉助那裡尚算安全的環境進行生產。

同時,竇家藏匿在隴山周邊的那些前隋匠戶們,也都陸陸續續整合起來,可以直接在隴上就構建起一個集生產與後補爲一體的基地。

趁着寒冬到來之前,李葛將一部分傷員病號送回關中,而秦嶺又有一批新的敢戰士同樣五百人繼續登隴,以舊帶新。

當然,這新的一批敢戰士無論素質還是經驗,肯定是不如第一批那麼強,但他們所面對的環境也不如一開始那麼艱苦。

本身已經有了前人打下的基礎,而且隨着四鎮收復,西域與隴西之間秩序也在逐漸恢復,吐蕃也不敢再如往年那樣猖獗,這纔算是正常的練兵地,而不是完全的拿命來搏。

未來隴西這一處基地,李潼是打算維持兩到三千人、一軍的規模。規模太小,不足體現出其意義。如果太多了,也不好完全的掩人耳目。

而且故衣社也並不只是一個純粹的兵源地,其內部凝聚力在於對那些府兵亡戶們的普濟救助,如果不能滿足這一前提,只是一味的搜刮青壯、組建私軍,只是竭澤而漁,就算短時間內能快速壯大,未來很有可能自我崩潰。

不過,武力是有不同的組織形式,軍隊只是其中最完整強大的一種。既要維持基本的營生,還要聚集相當數量的青壯,也並不是沒有別的選擇,比如漕運。

講到漕運,就不得不提隋煬帝這個敗家子。大運河的開鑿,使得南北之間的物資交流,無論在空間上,還是在數量上,都有了一個質的提升。

唐代承此餘澤,特別在中唐之後,來自江南的漕米更是成爲大唐續命的口糧。但是有唐一代,對於漕運其實都缺乏一個系統且有效的管理。

中唐劉晏雖然改革漕運,但側重點還在於財政方面,沒有繼續挖掘、基於運河漕運體系而進行的統治模式升級。

唐帝國崩潰之後,五代十國割據遍地,甚至此前的藩鎮割據,與此都有莫大的關係。

當然,眼下李潼的籌劃還沒有宏大到要打通整個漕運航線,甚至敢打漕運的主意,都是近來纔有的想法。

原因也很簡單,手裡權柄不夠。

這種事很難私密進行,單單朝內與漕運相關的便有工部下屬的水部、戶部下屬的倉部、司農寺、太府寺、都水監等諸多部門,而在地方上,還有各州縣官衙的就近管理。想要不借助官方力量而介入,基本是不可能的。

李潼此前向他奶奶提議本錢繳公,以各地常平倉作爲基礎,本身就埋下了統籌漕運的一個由頭。當然這麼大一個攤子,憑眼下的他是很難操作得過來,也沒想過要藉此掌握主持權。但哪怕只是擦邊球的沾上一點,就足夠他消化良久了。

目下朝廷漕運模式主要是由在京各司向地方下達調令,然後由各地抽調力役輸送都城。但這當中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各地自有寬鄉、窄鄉之別,戶籍分佈並不平均,朝廷物調的頻率與數量也並不能完全的因地制宜。

而且如今朝廷財政狀況實在不好,交錢代役的課錢在歲收中所佔的比例也越來越高,各地無役可用的情況也越來越嚴重。在這樣的情況下,非官方的組織與力量逐漸加入到漕運體系中來便已經成爲趨勢。

除了上述幾點,官方所組織的漕運虛耗巨大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隋唐兩朝皇帝有一項重要的活動,那就是逐食東都。

而在高宗朝,就食東都後,從長安到洛陽這一段漕運所省下的腳直運費,便足夠支付京官月給俸料。

畢竟官府召集力役,再分派差事,再前往用役地,這路途之間的虛耗包括時間,在農時如火的農耕社會,時間同樣也是錢糧。這還沒有算其他各式各類的行政冗令。

運河漕運的剛需就擺在那裡,幾乎一年四季都需要有足夠的人力差使。所以,李潼覺得他組織一個相對專業的漕幫,也是利國利民的大計。

故衣社在兩京之間已經頗成規模,人力並不缺少,而且許多人都無田可耕。將這些人納入到漕運體系中,就算做不到物流天下,搞搞兩京之間的漕運包工,既能維持一份生機,也能培養出一定的組織性。

至於說這麼多壯勞力聚集在一起,會不會引起官方警惕?

首先,誰也不會傻到成千上萬的壯勞力全都堆在大河兩岸供人檢閱,一定程度的分散那是必須的。只要小隊規模控制在一定範圍內,官府才懶得過問。

別的不說,河東那些鹽池,哪一處不是成百上千的勞工在晝夜勞碌,你去查聚衆謀反罷。

其次,李潼也是等到他在官方的影響力已經具備一定火候,即便發生什麼意外,能夠作出補救掩飾,纔會打這個主意。

而且,這個漕幫的大本營,李潼也不打算放在兩京和他目下仍然鞭長莫及、且利益糾葛更復雜的大運河沿線,而是兩京之間的河東蒲州。

一方面自然是地理位置優越,位於大河漕運的一個重要節點,另一方面自然就是有鹽池之類的掩飾,可以更得方便。

講到這裡還得提上一句,那就是到目前爲止,鹽仍然沒有被收爲官營,那是開元之後的事情了。

早在西京的時候,李潼便讓他二兄李守禮聚集那些關隴勳貴子弟們要在河東販鹽。

但計劃沒有變化快,他也沒想到自己回到神都一折騰,把自己封國折騰沒了。至於那些勳貴子弟們,湊熱鬧是可以,白手起家的搞事業則就爲難他們了。所以這件事一直到現在爲止,都還處於擱淺狀態。

不過現在,倒是可以兩事並作一事,把這項事業搞起來。此前李潼謀劃此計的時候,還是貪求一點他封國於彼的便利,但現在步子可以邁的大一點,可以直接把他的人安插在河東。

現在,王仁皎等人都已經回到神都,且已經通過了銓選,但卻還沒有授官。

李潼就是在等河東出缺,蒲州八縣一州城,能管事的上百個官員,他就不信年前年後這段時間,就沒有一個有點五癆七傷,只要騰出位置,老子就插人進去!

之前李潼還在考慮該派誰去主持這件事,田大生等人忠誠是足夠,但要放在河東那個四通八達的地方,所需要處理的事情必然更多,李潼有點不放心。

恰好現在李葛入都,李潼與他交談一段時間,覺得這年輕人不錯,可以先派過去試用磨練一番。

李葛聽說不讓他再回隴右,神情不乏失落,但沉吟片刻後還是悶聲道:“郎主覺得我能做,屬下一定盡力而爲!”

0415 慎之慎之,勿負乃祖0611 金城聚貨,飛錢入胡0029 李氏爲上0606 恩仇分明,不毀道義0123 兵事再興0493 羣臣攻訐,打殺邪風0454 朕能選你,亦能逐你0455 羣臣唯望政事堂0635 諸情不協,國事維艱0386 昇仙太子,羽衣控鶴0341 遊戲鞠場,羣衆趨望0856兵強馬壯,殺氣外露0921 御駕親征,收復青海0504 勤王難行,懷義伏屍0085 滿堂諸衆,只當無物0253 勿謂新王不死1052 曲終人散,火樹銀花0764 皇命驅使,殺賊有功0332 安西告捷,臺省振奮0844 紅顏一笑,豪擲千金0595 名將之姿,恭在行伍0891 仁皎落魄,見笑人間0847 仁願立朝,不容孝傑0713 韋卿雅正,堪爲宰輔0873 蕃土不容,長安勢熱0022 萬古愁難銷0384 二王同坊,長短必爭0957 六尺之勇,何懼踏營0523 助吾事者,賜之以帛0062 禁中亡命徒0578 伏屍遍野,賊酋膽寒0305 門牆生隙0087 蓮生獻經0160 血洗丘宅0448 魏王歸世,闊坊造邸0794 胡狗必死,寸麻不資0431 千卒入都,只待召用0999 胡酋授首,渤海飛灰0122 枯禾逢甘霖0053 誤我少王0309 無人如我待你好1006 南士北行,道途寂寞0192 太平公主登門0942 生死事小,血債血償0131 與衆不同的大王0581 諸胡羣聚,京觀駭人0855 天不棄我,君不棄我0850 昭哉嗣服,繩其祖武0391 朕有佳孫,與卿論好0982 才流入京,羣士待選0810 日拱一卒,改制興世0354 西園選士,勇卒歸都0860勢有強弱,絕不待斃0039 羅網常設0483 兄弟益封,煊赫無雙0097 壯力當賞0273 男兒有淚不輕彈0135 舔友的惡意交流0101 出閣河東王1036 漠北天寒,人心渙散0146 好狗戀舊槽0511 宗室入朝,西京驚變0300 用事從心,不拘小節0211 不宜輕沾俠名0222 吐谷渾王族0489 造化倏忽,飲食盡興0556 雍王坐衙,羣衆爭見0551 鎮國雍王,隴右軍使0951 積魚城危,軍神命殞0182 不堪回首的情事0850 昭哉嗣服,繩其祖武0949 有此勇卒,何患不威0504 勤王難行,懷義伏屍0103 府佐諸衆0057 命途何艱難0313 慈愛如春風溫暖0557 百萬巨資,不抵德音0463 誅除諸武,歸政李氏0774 定亂須勇,國賴英主0276 欺人勢弱,彰其兇惡0869 能傾情者,唯有聖人0475 帶甲之士,俱仰代王0649 殺伐痛快,直擒土王0936 寶圖投獻,富貴可期0853 武運昌隆,威臨天下0546 參軍氣壯,宰相自辱0906 彼之存亡,我之疥癬0253 勿謂新王不死0317 尚方少監0306 魏王不壽0084 具位庸臣0692 行臺無選,才力告急0085 滿堂諸衆,只當無物0101 出閣河東王0528 人發殺機,血洗長安0790 孝傑一生,唯恐負義0952 圖窮匕見,歸義奪城0449 代王出都,妖氛彌盛0197 先王回遷,陪葬乾陵0397 中使登邸,移取譜牒
0415 慎之慎之,勿負乃祖0611 金城聚貨,飛錢入胡0029 李氏爲上0606 恩仇分明,不毀道義0123 兵事再興0493 羣臣攻訐,打殺邪風0454 朕能選你,亦能逐你0455 羣臣唯望政事堂0635 諸情不協,國事維艱0386 昇仙太子,羽衣控鶴0341 遊戲鞠場,羣衆趨望0856兵強馬壯,殺氣外露0921 御駕親征,收復青海0504 勤王難行,懷義伏屍0085 滿堂諸衆,只當無物0253 勿謂新王不死1052 曲終人散,火樹銀花0764 皇命驅使,殺賊有功0332 安西告捷,臺省振奮0844 紅顏一笑,豪擲千金0595 名將之姿,恭在行伍0891 仁皎落魄,見笑人間0847 仁願立朝,不容孝傑0713 韋卿雅正,堪爲宰輔0873 蕃土不容,長安勢熱0022 萬古愁難銷0384 二王同坊,長短必爭0957 六尺之勇,何懼踏營0523 助吾事者,賜之以帛0062 禁中亡命徒0578 伏屍遍野,賊酋膽寒0305 門牆生隙0087 蓮生獻經0160 血洗丘宅0448 魏王歸世,闊坊造邸0794 胡狗必死,寸麻不資0431 千卒入都,只待召用0999 胡酋授首,渤海飛灰0122 枯禾逢甘霖0053 誤我少王0309 無人如我待你好1006 南士北行,道途寂寞0192 太平公主登門0942 生死事小,血債血償0131 與衆不同的大王0581 諸胡羣聚,京觀駭人0855 天不棄我,君不棄我0850 昭哉嗣服,繩其祖武0391 朕有佳孫,與卿論好0982 才流入京,羣士待選0810 日拱一卒,改制興世0354 西園選士,勇卒歸都0860勢有強弱,絕不待斃0039 羅網常設0483 兄弟益封,煊赫無雙0097 壯力當賞0273 男兒有淚不輕彈0135 舔友的惡意交流0101 出閣河東王1036 漠北天寒,人心渙散0146 好狗戀舊槽0511 宗室入朝,西京驚變0300 用事從心,不拘小節0211 不宜輕沾俠名0222 吐谷渾王族0489 造化倏忽,飲食盡興0556 雍王坐衙,羣衆爭見0551 鎮國雍王,隴右軍使0951 積魚城危,軍神命殞0182 不堪回首的情事0850 昭哉嗣服,繩其祖武0949 有此勇卒,何患不威0504 勤王難行,懷義伏屍0103 府佐諸衆0057 命途何艱難0313 慈愛如春風溫暖0557 百萬巨資,不抵德音0463 誅除諸武,歸政李氏0774 定亂須勇,國賴英主0276 欺人勢弱,彰其兇惡0869 能傾情者,唯有聖人0475 帶甲之士,俱仰代王0649 殺伐痛快,直擒土王0936 寶圖投獻,富貴可期0853 武運昌隆,威臨天下0546 參軍氣壯,宰相自辱0906 彼之存亡,我之疥癬0253 勿謂新王不死0317 尚方少監0306 魏王不壽0084 具位庸臣0692 行臺無選,才力告急0085 滿堂諸衆,只當無物0101 出閣河東王0528 人發殺機,血洗長安0790 孝傑一生,唯恐負義0952 圖窮匕見,歸義奪城0449 代王出都,妖氛彌盛0197 先王回遷,陪葬乾陵0397 中使登邸,移取譜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