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1 幽州都督,東夷都護

聽到皇帝如此怨念十足的評價狄仁傑,在場兩人儘管都是親密無間的心腹之人,但也都沒有開口做出迴應。

狄仁傑如今於朝中無論地位還是影響作用都舉足輕重,皇帝對其人其事有什麼想法、姑且言之,然而他們各自看法如何,卻不好輕易流露。

畢竟說實話,哪怕就連皇帝對於狄仁傑或有什麼不滿,但也止於一些私下場合的聲言流露,但在公開的場合裡,對狄相公仍是恭敬有加。

皇帝見兩人都不發聲,心中也自覺無趣,只是嘆息並自嘲一笑:“狄某狀似恭謹,目中無人,說到底,還是我失於控御之道。換了太后舊年,哪怕委身陝西,其人敢於如此矜傲?”

講到皇帝內心裡對於狄仁傑的觀感,也實在一言難盡。不僅僅只是狄仁傑,包括李昭德在內的一干唐家老臣們,皇帝對他們的感受也都十分複雜。

往年的他幽居深宮,幸在這些老臣們竭力維護,他纔沒有被武氏諸王迫害至深,乃至於最後守得雲開見月明,重新成爲大唐的皇帝。從內心而言,李旦對這些老臣們的確是心存一份感激。

但是隨着逐漸接觸世道時流、特別是在權力中產生摩擦後,李旦對這些人的感受就變得複雜起來。或者說裂痕早已經存在,只是隨着時間的發展越來越凸顯出來。

舊年幽居深宮大內,那重重宮闕對李旦而言自是枷鎖,但也像是一種保護。他幻想自由,幻想能無拘無束的生活,也幻想某一日大權在享,幻想君臣上下齊心合力、通過努力革除武週一朝種種妖氛,讓大唐社稷在自己的領導下重新走向強大。

當時羣臣於內宮大業門外迎接聖駕入朝,當時的李旦可以說是惶惶如驚弓之鳥。

特別在聽到豆盧欽望這樣一位宗家近戚竟然悍阻大勢,乃至於恃其權柄隱有招廬陵歸朝取代自己的想法,這讓李旦意識到那些所謂老臣們對自己的擁戴未必就是純粹的忠唐,他們歷經武週一朝的動盪,爲人處事乃至於自身秉性心念,都是極爲複雜的。

隨着局勢的發展,這種認知也變得越來越強烈。對於李昭德,李旦感覺最爲不滿的還不是其人那強勢做派,而是在那眼神注視之下,李旦總覺得在李昭德眼中ꓹ 自己似乎永遠只是那個舊年幽居大內、度日如年的皇嗣。

說的更準確一些,在這些老臣們面前ꓹ 李旦似乎永遠也感受不到那種身爲帝王至尊的無上榮耀。這些老臣舊年曾經給他以庇護,而自己在他們面前總是底氣不足。

所以他架空了李昭德,乃至於將之遠貶嶺南ꓹ 似乎這些老臣們的落魄,能讓他挽回一些尊嚴。

李旦不是不想善待這些老臣ꓹ 無論他們各自心思是否純粹,但起碼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自己都曾受惠於他們。甚至在李昭德離都之前ꓹ 他專程接見李昭德一次ꓹ 只要李昭德肯於在他面前流露出一絲軟弱與不捨,他都願意讓李昭德繼續榮養於都畿。

說的更透一點,你們這些老臣曾經見證我在太后面前體面全無、匍匐求活,我只是想看一看你們的軟弱與無助,尋求一點心理上的平衡感而已。

但就連心裡這一點微小的期待,李昭德都沒有滿足他,只是不卑不亢受命作別。所以在李昭德離都後ꓹ 李旦直接撕毀了他親手擬寫、將發中書省,給李昭德一子加蔭的敕書。

相對於李昭德的作風強硬ꓹ 狄仁傑無疑要圓滑一些ꓹ 也比較能關照到君王內心感受。所以從李昭德身上奪回的那些殊榮ꓹ 李旦都再次加給狄仁傑ꓹ 務求營造一個君臣和睦的氛圍。

而他真正對狄仁傑失望,則就是在今年的銓選中ꓹ 李旦不止一次暗示狄仁傑可以稍作徇私ꓹ 給自家子弟加授美職。但狄仁傑卻狀似公正無私ꓹ 直將自己兩個兒子遣送回幷州老家。

這件事如果正面來看,狄仁傑身爲宰執卻能不作徇私ꓹ 甚至對兒子都不作關照。

但對皇帝而言,我如此權位尊榮給你,難道還會在意你給自家兒子謀求一個六品差使?身爲宰相,嫡子尚且不奉於國,反而放置在幷州那樣一個皇命不及之境,實在心機叵測!

一個兩個,這些老臣們桀驁難馴。可是偏偏在對雍王的問題上,他們一再姑息,言裡言外都流露出對雍王的欣賞。這種態度更加刺痛李旦,也讓他對行臺更失包容。

我本無意大位,是你們這些老臣將我迎出深宮。如果你們覺得雍王可以託國,當年何必多此一舉!難道僅僅只是因爲我仁懦可欺?

神都革命發生至今尚且不足兩年光景,但李旦這段時間以來的經歷感受卻數倍於此前三十多年。他甚至有些理解當年他母親爲什麼要滅絕人性、挑戰人倫的向至尊之位發起衝擊。人若不自強,將會永遠身在囹圄之中,過往的善意與庇護,無非奇貨可居而已!

正因如此,他心中對這些唐家老臣們的感受,從最初的感激逐漸轉變爲怨望,乃至於如今的敵視。

但無論內心感受如何,李旦自知眼下仍然遠遠稱不上掌控朝政,特別是在有陝西道大行臺這樣一個毒瘤的存在下,他更不能憑着一時的意氣將這一干所謂老臣們完全掃出朝堂。將狄仁傑留在朝中,也是一個榜樣。

“陝西道因於邊務,軍事勤操。但朝中卻不乏老臣固執作梗,只以休養爲務,頻阻修備武事。放眼古今,豈有兵戈不興之強國?長此以往,外愈強而我愈弱。”

李旦雖然久在深宮,但也明白權勢有何而來,行臺所以壯大,又豈止雍王巧媚之能。

只可惜他此前所選中的王孝傑實在難堪大用,而且整頓南衙軍務也遠比他想象中要更加的困難。且南衙與外朝關聯密切,即便有所成果,也難盡爲君王私有。

“今次慎之小子所獻資貨,既入宮庫,也決不可鋪張於用度。此前幾番修整北衙之議,俱因物用所困不能實施。如今既得這樣一筆外財,正合投用於此!”

李旦生在天下,對於南衙北衙的區別自然也有着親身感受,此前神都革命中,雍王驟大於都畿之內,正在於控制住了北衙。更往前,他母親所以能行廢立、他父親所以能逐長孫,乃至於他祖父所以能登大位,無不定勢於北衙。

此前之所以朝中軍務調整還要專重於南衙,對於北衙少有提及,並不是因爲李旦不清楚這當中利害,純粹是被沒錢逼的。

南衙十六衛提領天下府兵,雖然眼下府兵已經近乎崩潰,但終究還是制度上的國之公器,所以整頓南衙軍務也是朝廷大事,哪怕府庫空虛、財政艱難,這件事也必須要做。

但北衙則就有幾分天子私軍的味道,軍事結構要更加獨立,本身就是皇帝用來制衡南衙乃至於整個外朝的工具。所以想要通過國庫財政度支對北衙進行大規模的擴建整改,朝士們的支持熱情自然就不會太高。

李旦所接收這樣一個局面,外朝如何暫且不論,內宮則簡直就是一個爛攤子。

他母親的敗家能力本來就是歷代帝王中都屈指可數的,再加上還有一個家賊碩鼠雍王李慎之,趁着早前把持大內的便利,將宮庫打掃的乾乾淨淨,耗子進去都得餓死其中,更不要說給李旦留下什麼整頓北衙的起步資金。

無錢則寸步難行,哪怕帝王也是如此。李旦一家初歸大內時,宮中一應用度都要從諸司公廨食料並諸勳爵門第籌給,又哪裡來的錢去組建北衙所謂的天子親軍?

所以這一筆六十七萬餘緡的巨資,李旦是真的看在眼裡,眼下錢財還未入都,已經決定要將之投入北衙,用以組建一支真正忠於自己這個皇帝的禁軍力量。

聽到皇帝這麼說,竇孝諶多多少少是有幾分失落。他此前重點提及雍王家財半是侵奪他們竇氏家產,也並非完全的無私,此時聽到皇帝對這一筆錢款已有使用的計劃而無虞他們一家,難免是有些遺憾。

不過竇孝諶也算是鬼門關上走過一遭的人,錢財身外物,得之自然喜,失之也不足以爲此苦念不休。於是他很快便將心中一點失落壓下,接着便開口道:“北衙得此資財注入,必也能生機煥發,復爲大用,典軍者非親信之徒不足授給。”

李旦聞言後點點頭:“此事誠需慎重計議,只可惜豫王等少不堪事,宗家能領銜機密之選,也實在不多。”

講到這裡,他看了一眼隱有期待的竇孝諶並說道:“北衙軍務整改,都還只是宮防謀身的小計,邊疆安危與否,纔是真正的家國大計。陝西道所以自誇其事,無非邊事幾功。朝廷此前困於養息之論,於此未有遠計。但如今,邊計已經頻爲輿情焦點,不可忽略。

我打算使丈人爲幽州都督,督領河北軍務,並領東夷都護、撫控東北諸夷州,選將練武,待時以討漠南叛亂之賊胡!”

0320 高句麗遺民0211 不宜輕沾俠名0973 三郎行邪,親者心痛0449 代王出都,妖氛彌盛0686 伯玉消沉,愁懷醉骨0724 賀八入京,技驚四座0687 九曲爲聘,吐蕃略土0808 三原縣子,妻兒同榮0502 輕殺大將,軍心難定0704 惟德動天,無遠弗屆0963 妄論封禪,臨淄密謀0132 老馬不行,非是良驥0614 婁公治庖,人事盡歡0760 唐家有我,我有一劍0943 賊來受死,不留降口0959 勢利膏樑,有傷風化0658 蕃女東來,元振愁計0179 寄命人間,應信緣數0962 祖宗功偉,萬世不祧0758 池魚入江,廬陵歸國0695 幸從殿下,此生無悔0699 仁杰不死,天下不安0779 靖國格式,宮門立館0569 可汗暴虐,蘸血食餅0538 擇事何主,觀其氣魄0318 少王兇頑,奪人宅業0366 鷹犬之用,飽腹則怠1034 唯賭見性,必入彀中0215 優才如此,孰能不愛0651 我王權壯,誓殺欽陵0462 天子難挾,黃雀在後0025 不如降黃巢0650 節操仍有,往者非樂0050 太平公主0931 唐家恩義,俱在羈縻0416 此夜良宵,身心俱付0364 魏公點撥,鄭姝齊聚1008 齒胄敘禮,生徒歡聚0152 潛龍怒音0396 何患無勢,轉瞬即來0559 財助人勢,百業將興0423 千騎入衛,諸事待張0706 家賊國賊,插標之徒0357 皇嗣罪隱,刑徒出頭0203 奔跑的大王0609 洮水激戰,細封覆亡0287 靈前敲詐0093 被甲登殿1036 漠北天寒,人心渙散1011 中興雄主,難免舐犢0458 天南遙遠,君恩難覆0312 本錢自收,一本萬利0970 商賈多金,先割爲敬0630 擴地千里,兵指海西0486 合籍不改,踐踏名族0103 府佐諸衆0975 寶劍鋒芒,以血爲祭0431 千卒入都,只待召用0720 因田募甲,丹心爲國0323 欲保榮華,則必謀險0259 娼兒薄行,花期錯失1012 學士才高,羣衆爭訪1028 佳節令時,不誤教子0071 音聲細題0853 武運昌隆,威臨天下0524 關隴豐儲,取貨助軍0477 徐娘假子,披麻而行0982 才流入京,羣士待選0186 上錯花轎嫁對郎0617 龍鳳之種,貴不可言0734 知己幸遇,長託此生0820 傳法遠邦,教化外民0093 被甲登殿0087 蓮生獻經0064 薛師信義0527 故衣義舉,功存百姓0550 修身之巧,不遜名儒0846 萬衆雲集,驪山演武0293 大王英明,後事暢想0559 財助人勢,百業將興0831 李潼薄名,公主聞否0468 三思欽望,共赴黃泉楔子0842 聖躬永健,長享此國0817 聖人英明,不容邪祟0947 六尺之烈,灑血邊疆0367 代王至孝,感動人間0208 泥銷玉樹,人道所悲0236 蜀商楊麗0641 行臺事繁,諸計待功0296 通泉縣大街痞0017 兄弟殊異0373 君恩浩大,九死難報0831 李潼薄名,公主聞否0833 有情自癡,不貪不怨0072 天賦異稟0634 羣相亂議,昭德請辭0949 有此勇卒,何患不威0200 捐麻入社,義氣感召0308 吾皇萬萬歲
0320 高句麗遺民0211 不宜輕沾俠名0973 三郎行邪,親者心痛0449 代王出都,妖氛彌盛0686 伯玉消沉,愁懷醉骨0724 賀八入京,技驚四座0687 九曲爲聘,吐蕃略土0808 三原縣子,妻兒同榮0502 輕殺大將,軍心難定0704 惟德動天,無遠弗屆0963 妄論封禪,臨淄密謀0132 老馬不行,非是良驥0614 婁公治庖,人事盡歡0760 唐家有我,我有一劍0943 賊來受死,不留降口0959 勢利膏樑,有傷風化0658 蕃女東來,元振愁計0179 寄命人間,應信緣數0962 祖宗功偉,萬世不祧0758 池魚入江,廬陵歸國0695 幸從殿下,此生無悔0699 仁杰不死,天下不安0779 靖國格式,宮門立館0569 可汗暴虐,蘸血食餅0538 擇事何主,觀其氣魄0318 少王兇頑,奪人宅業0366 鷹犬之用,飽腹則怠1034 唯賭見性,必入彀中0215 優才如此,孰能不愛0651 我王權壯,誓殺欽陵0462 天子難挾,黃雀在後0025 不如降黃巢0650 節操仍有,往者非樂0050 太平公主0931 唐家恩義,俱在羈縻0416 此夜良宵,身心俱付0364 魏公點撥,鄭姝齊聚1008 齒胄敘禮,生徒歡聚0152 潛龍怒音0396 何患無勢,轉瞬即來0559 財助人勢,百業將興0423 千騎入衛,諸事待張0706 家賊國賊,插標之徒0357 皇嗣罪隱,刑徒出頭0203 奔跑的大王0609 洮水激戰,細封覆亡0287 靈前敲詐0093 被甲登殿1036 漠北天寒,人心渙散1011 中興雄主,難免舐犢0458 天南遙遠,君恩難覆0312 本錢自收,一本萬利0970 商賈多金,先割爲敬0630 擴地千里,兵指海西0486 合籍不改,踐踏名族0103 府佐諸衆0975 寶劍鋒芒,以血爲祭0431 千卒入都,只待召用0720 因田募甲,丹心爲國0323 欲保榮華,則必謀險0259 娼兒薄行,花期錯失1012 學士才高,羣衆爭訪1028 佳節令時,不誤教子0071 音聲細題0853 武運昌隆,威臨天下0524 關隴豐儲,取貨助軍0477 徐娘假子,披麻而行0982 才流入京,羣士待選0186 上錯花轎嫁對郎0617 龍鳳之種,貴不可言0734 知己幸遇,長託此生0820 傳法遠邦,教化外民0093 被甲登殿0087 蓮生獻經0064 薛師信義0527 故衣義舉,功存百姓0550 修身之巧,不遜名儒0846 萬衆雲集,驪山演武0293 大王英明,後事暢想0559 財助人勢,百業將興0831 李潼薄名,公主聞否0468 三思欽望,共赴黃泉楔子0842 聖躬永健,長享此國0817 聖人英明,不容邪祟0947 六尺之烈,灑血邊疆0367 代王至孝,感動人間0208 泥銷玉樹,人道所悲0236 蜀商楊麗0641 行臺事繁,諸計待功0296 通泉縣大街痞0017 兄弟殊異0373 君恩浩大,九死難報0831 李潼薄名,公主聞否0833 有情自癡,不貪不怨0072 天賦異稟0634 羣相亂議,昭德請辭0949 有此勇卒,何患不威0200 捐麻入社,義氣感召0308 吾皇萬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