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將噴子進行到底

聽說沈樹人自己想出了一些對後續新式火銃的設計要求,宋應星和周鐵膽等人都還是有點詫異的,連忙表示願意仔細聆聽。

沈樹人之前雖然也表現出過火器技術方面的遠見,不過主要是零敲碎打,改個刺刀、子彈、零碎附件之類,還從沒展示過對槍械整體設計的天賦。

看到衆人表情和反應,沈樹人也能猜到他們在想什麼,他倒是不以爲意,直接拿出一張他最近隨便畫的草圖,還有幾條文字描述,一邊解說道:

“如今的魯密銃,就算反覆改良,終究還是裝填緩慢。原本分裝彈藥,至少三四十息開一次火,用火繩的老式火銃,六十息都有。

魯密銃改用紙彈殼定裝之後,已經快了不少,但至少還要近二十息。

相比之下,韃子那些騎射勇士,接敵爆發時射連珠箭,三四息就能放一箭,不瞄準隨手亂射那種。就算稍稍瞄準,五六息也能射出一箭了。

所以我就想,眼下如果有辦法改良出新的火銃,射程、火力、精準度,暫時都可以擱置,第一要解決的還是射速。

面對騎兵,弓弩不過臨陣三矢,鳥銃要是連這個密度都做不到,以後大規模野戰、陣戰,被敵軍衝到近前,火器之利起碼浪費大半。

本官帶兵兩年,但不得不說此前也是運氣好,沒有遇到過第一流的強敵,也沒跟擁有大規模騎兵的大軍作戰。將來遇到李自成、張獻忠,甚至韃子,就不是之前二賀和劉希堯那麼好對付的了,火器必須加強射速。”

宋應星等人對這個努力方向並沒有異議,他們也大致看了看沈樹人的草圖,畫得比較抽象,好在是用尺規畫的,倒不至於歪歪扭扭。

宋應星琢磨了幾秒,就看懂了,追問道:“所以,道臺希望的加快射速之法,竟是指望把槍管截斷、從底部裝填彈藥?這思路,倒是跟大炮上用的子母銃佛郎機,有點類似了。”

沈樹人原本對明朝的火炮發展史也不是太瞭解,他也沒用過佛郎機,聽了宋應星這評語,他也不由有些驚訝。

他當初剛到黃州半年,就收服了鄭成功當小弟,有鄭成功給他搞紅夷大炮。沈樹人這也算是由奢入儉難,一上來就用了質量更好更先進的存在,便懶得再去找上一個時代的佛郎機了。

他便忍不住反問:“什麼?佛郎機便有從後面裝彈的麼?具體是什麼樣的?那爲什麼紅夷大炮上反而沒見過?”

宋應星信手拈來,給他隨手畫了個草圖,一邊說道:“這圖老夫具體也記不太清了,應該是這麼畫的吧,老夫也是從畢侍郎的《軍器圖說》上看來的。”

沈樹人看得很認真,只見宋應星畫的是一個跟後世毛瑟步槍結構差不多的、彈倉頂部有開口,可以把預裝好火藥和炮彈的彈膛(子銃)、直接塞到炮管的炮尾處,與炮管連接起來。上面還有些用於固定的卡榫鎖止機構。

子銃後面,還有一塊跟前面炮管一體鑄就的實心鐵,就是阻擋子銃被後坐力彈飛用的,畢竟開火的時候,子銃受到的反衝力,跟炮彈受到的向前的力,是一樣大的,需要非常強的剛性鎖止機構來抵住(不多解釋了,見本段圖)。

沈樹人摸着鬍渣子沉吟思索,探討地問:“看起來,這從後裝填的法子倒也挺成熟的,無非是一個母銃要多配幾個子銃,換着用——那爲什麼後來的紅夷大炮反而沒用這個辦法呢?

就算是佛郎機,五月份的時候賀一龍敗退時,我軍也曾繳獲兩門因爲過於沉重、敵軍撤退時帶不走的千斤佛郎機,也沒見過這種子母銃的後裝填。本官倒是聽說過子母銃,但一直以爲子銃也是從炮管前面塞進去的。”

宋應星得意地搖搖頭,趁機賣弄道:“您有所不知了,這佛郎機用子母銃,也只在三百斤和更小的型號上用,千斤佛郎機就已經不行了,因爲這種漏氣漏火太嚴重,打不遠,還容易燒傷炮手。

至於紅夷大炮,動輒三五千斤、裝藥十幾斤,那麼大的威力,誰敢用裝彈子銃和炮管母銃分離的設計?一旦發射,子銃被往後推的力根本抵不住,無異於直接在炮位上炸開十斤火藥,怕不是炮手都得炸死!”

沈樹人點點頭,也很快反應過來:後膛裝填,說到底還是個氣密性不好、後坐力也不容易卸的問題。

不過,從宋應星這番話也可以逆推出:威力越大的槍炮,越需要炮膛底部嚴絲合縫、穩固一體。而威力越小的火器,這方面才能寬鬆一些。

想通了這一點後,沈樹人也意識到,這和他自己最初的構想,也算是殊途同歸了——後膛裝填槍不是不能造,而是高膛壓的不能造,低膛壓還是可以的。

正如20世紀初期,原本當時各國都是在跟步槍、機槍打交道,而步槍、機槍的槍管尾部槍機,在開火瞬間都是鎖死的、不會後退。

但到了一戰末期,衝鋒槍出現後,衝鋒槍的尾部槍機就是“慣性閉鎖”的,也就是不是徹底鎖死,被後坐力一推就會滑動。

衝鋒槍的好處就是可以低後坐力快速連發,壞處就是耐受的膛壓低,所以只能用發射藥裝藥量少得多的手槍彈,有效射程也近得多。

同理,近代在後膛槍械出現時,最早克服後膛缺陷的,也都是手槍、噴子。比如那種長得跟吃雞裡s686樣子差不多的老式雙管獵槍、還有後來改良的槓桿式步槍、左輪手槍,都是最早一批從槍管底部裝彈的品種。

這些槍,也都不需要什麼工業歌命之後的技術儲備,就靠着拿破崙戰爭前那點工業底子,便已經造得出來了。

相比之下,倒是很多穿越裡很喜歡搞的拉膛線搞線膛槍,看起來反而麻煩一些。米尼彈那種自攻膛線的子彈,歷史上也要大約19世紀中期、第二次工業歌命之後纔有,比沈樹人想要的這些東西反而難度高不少。

在討論中捋順了思路,沈樹人也就趁機正式提出自己的需求:“所以,本官也沒想造裝藥多、射程遠的新火器,只要能實現後裝,最好還能預裝多發彈丸、快速供彈。

比如搞個卡簧撥輪,再搞一個蜂巢狀的彈巢,中間一根軸,邊上一圈六個子銃空位,扳機扣一下就轉六分之一圈……”

沈樹人一邊說,一邊補充描描畫畫,把他心目中的後裝填噴子和左輪手槍畫了出來。

當然,他心裡也有數,他如今的工業精度和鋼鐵質量、加工出來的手槍,肯定比西方18世紀末的轉輪手槍精度更差。氣密性也就更差。

西方人最早的左輪槍,一開火彈巢就冒出滾滾黑白煙,到了他這兒,估計不光會往後冒濃煙,還會直接冒出火來呢。

估計到時候用左輪槍的槍手,都得戴個防火隔熱好一點的手套,防止手上的皮膚被開槍時往後冒的火燒傷。

宋應星顯然也是懂行的,聽完沈樹人描述,他也已經腦補出了一個“把三百斤佛郎機小型化到三斤重後、搞成轉輪彈巢供彈”的產品樣子。

所以他也不由皺着眉頭,跟沈樹人把上述擔心說了:“……大人,這事兒不得不慎吶,如今的鳥銃,有效射程好歹還能有一百五十步,用霰彈便只有七八十步了。

這還是對付無甲之人。要是用霰彈對重甲,殺傷不過三十步,這也是您之前和二賀交戰總結過的。

現在再改成後膛漏氣漏火,老夫以一體式佛郎機和子母銃佛郎機的威力對比類推,至少又要泄掉三分之一的火藥推力,甚至更多。

到時候用獨頭彈是完全沒用了,又沒準頭又沒射程,完全就是雞肋。只能是一條道走到黑用霰彈,而新槍配霰彈,射程進一步削弱,怕是隻能二十步破重甲、四十步傷輕甲。這連弓弩射程的三分之一都不到,要之何用?”

宋應星算是看出來了,這麼低膛壓,根本造不了“步槍”,造出來的只能是手槍和噴子。

但沈樹人聽完,卻完全不失望,反而沾沾自喜:看看,宋應星都預估了,這種武器至少還有40步的無甲目標強效殺傷距離、20步的重甲殺傷,這就說明造出來的希望很大!這就夠了!

後世的手槍,噴子,不也就50米有效殺傷?摺合到明朝可不也就40步?

他要求也不高,很隨和地說:“射程近一點也無所謂,射程近,無非就是將來沒法靠這種武器以步抗騎、沒法跟韃子的弓騎兵遊鬥。

但眼下我們要對付的,還是流賊爲主,能夠提供近戰接敵之前、最後時刻的幾輪兇猛火力,就足夠了。另外,既然膛壓低了、射程近、裝藥少,我看槍管也沒必要像原來那麼長了。

原本都是五尺長管,新的可以減到三尺,這樣騎兵在馬背上也能用。如果再短,甚至能單手用,就跟手銃差不多了。

將來造好之後,咱也不給輕騎、弓騎配備,就專給衝鋒近戰的騎兵配,可不比三眼銃好使得多?”

明朝的三眼銃,就是槍管非常短的,但柄很長。因爲管子短,那玩意兒的射程比手槍更可憐,所以就是給近戰騎兵配的,三下噴完後就要當長柄鐵錘掄了。

沈樹人要是能搞出中等長度槍管的卡賓槍噴子,或者乾脆就是發射霰彈鐵砂的左輪手槍,近戰突擊絕對好使。

第171章 勝負提前揭曉第363章 北方重建計劃第235章 不是國姓爺不給力第29章 簡在帝心第213章 入川做得好大事第133章 忽悠瘸了第188章 功高難賞第92章 功勞全部歸活人,罪責全部歸死人第67章 當初放出去的長線,終於有釣到大魚的時候第334章 多爾袞:你知道這兩年半我怎麼過的麼!第311章 賞罰分明第66章 無能狂怒第153章 李自成先憋不住了第384章 終戰條約第253章 炮退劉良佐第161章 諸葛難得不謹慎第90章 逛搖子也是官場鬥爭的一部分第260章 連環蝴蝶效應第80章 能把現有的知識充分用好就不錯了第62章 就憑你有什麼資格學戚少保第226章 白撿一個漢中也不錯第132章 打流賊就該瞭解流賊的心態第258章 完成備戰第127章 用流言擠兌流言第38章 穿越至今遇到的第一個大BOSS第359章 滅國之戰-下第319章 朱樹人和多爾袞都在做的事第134章 決戰爆發第7章 迫不得已只好利用一下工具人陳圓圓第18章 鄉試揭曉第65章 威懾就是隻嚇不用第132章 打流賊就該瞭解流賊的心態第45章 白漂的快樂你不懂第89章 朝天開槍,遇敵就投第80章 塔山血第86章 陸上攻不下南蠻子水寨,就讓我大清水師上第41章 拔出蘿蔔帶出泥第116章 不要在敵人選擇的戰場上跟敵人耗第298章 江陰圍城第290章 喘息之機第342章 光復中都(六千字大章)第190章 四川巡撫之位和令嬡的婚事之間,只能選一個第60章 親自迎接宋應星第48章 說了讓你們別離開同知大人的保護範圍,結果死了吧第348章 朝鮮投明敵84章 偉大的撤退第82章 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第15章 我可沒說我是楊閣老的心腹,你們別瞎想第104章 瘋狂備戰第76章 一堆人升官第260章 連環蝴蝶效應第168章 久旱逢甘霖第361章 打完仗了好清算第174章 給我往死裡激勵士氣第113章 巴陵圍城第163章 宋先生不愧謀過蔣幹,智勝郭圖第22章 朱大典也在下一盤很大的棋第93章 瘋狂升官第60章 親自迎接宋應星第55章 換彈不換槍第53章 心有猛虎第42章 塵埃落定第220章 招降李定國第200章 以文會友第312章 人不爲己第244章 兩頭吸血屬於基本操作第71章 我的事情我做主(五千字大章)第353章 以秒殺速度光復山西第352章 生死賽跑第66章 輿金輦璧,竊盜鼎司第153章 李自成先憋不住了第389章 工人的人頭稅,當然找老闆代扣了第86章 陸上攻不下南蠻子水寨,就讓我大清水師上第284章 樓船夜雪瓜洲渡第23章 左金王之死第336章 朱樹人:提兵十萬援合肥第347章 狐假虎威的衣錦還鄉第229章 以戰驅賊第78章 借點關寧鐵騎當死士第206章 輕取萬縣第106章 師夷長技以制夷第48章 說了讓你們別離開同知大人的保護範圍,結果死了吧第201章 親射虎,看孫郎第221章 張獻忠死於此山下第188章 功高難賞第389章 工人的人頭稅,當然找老闆代扣了第8章 土皇帝回巢第4章 大家都是老狐狸第83章 先炮斃一個甲喇第199章 接手爛尾貨,當然要先算清楚賬第28章 方離陳圓圓,又見吳三桂第26章 前有劉國能,後有沈樹人第297章 守敵之所必攻第137章 瘋狂逃亡第27章 困獸之鬥第340章 阿巴泰之死(七千字大章)第19章 站着把官買了第326章 諸位王爺感動麼?第203章 連自己人都看不透國姓爺第90章 逛搖子也是官場鬥爭的一部分
第171章 勝負提前揭曉第363章 北方重建計劃第235章 不是國姓爺不給力第29章 簡在帝心第213章 入川做得好大事第133章 忽悠瘸了第188章 功高難賞第92章 功勞全部歸活人,罪責全部歸死人第67章 當初放出去的長線,終於有釣到大魚的時候第334章 多爾袞:你知道這兩年半我怎麼過的麼!第311章 賞罰分明第66章 無能狂怒第153章 李自成先憋不住了第384章 終戰條約第253章 炮退劉良佐第161章 諸葛難得不謹慎第90章 逛搖子也是官場鬥爭的一部分第260章 連環蝴蝶效應第80章 能把現有的知識充分用好就不錯了第62章 就憑你有什麼資格學戚少保第226章 白撿一個漢中也不錯第132章 打流賊就該瞭解流賊的心態第258章 完成備戰第127章 用流言擠兌流言第38章 穿越至今遇到的第一個大BOSS第359章 滅國之戰-下第319章 朱樹人和多爾袞都在做的事第134章 決戰爆發第7章 迫不得已只好利用一下工具人陳圓圓第18章 鄉試揭曉第65章 威懾就是隻嚇不用第132章 打流賊就該瞭解流賊的心態第45章 白漂的快樂你不懂第89章 朝天開槍,遇敵就投第80章 塔山血第86章 陸上攻不下南蠻子水寨,就讓我大清水師上第41章 拔出蘿蔔帶出泥第116章 不要在敵人選擇的戰場上跟敵人耗第298章 江陰圍城第290章 喘息之機第342章 光復中都(六千字大章)第190章 四川巡撫之位和令嬡的婚事之間,只能選一個第60章 親自迎接宋應星第48章 說了讓你們別離開同知大人的保護範圍,結果死了吧第348章 朝鮮投明敵84章 偉大的撤退第82章 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第15章 我可沒說我是楊閣老的心腹,你們別瞎想第104章 瘋狂備戰第76章 一堆人升官第260章 連環蝴蝶效應第168章 久旱逢甘霖第361章 打完仗了好清算第174章 給我往死裡激勵士氣第113章 巴陵圍城第163章 宋先生不愧謀過蔣幹,智勝郭圖第22章 朱大典也在下一盤很大的棋第93章 瘋狂升官第60章 親自迎接宋應星第55章 換彈不換槍第53章 心有猛虎第42章 塵埃落定第220章 招降李定國第200章 以文會友第312章 人不爲己第244章 兩頭吸血屬於基本操作第71章 我的事情我做主(五千字大章)第353章 以秒殺速度光復山西第352章 生死賽跑第66章 輿金輦璧,竊盜鼎司第153章 李自成先憋不住了第389章 工人的人頭稅,當然找老闆代扣了第86章 陸上攻不下南蠻子水寨,就讓我大清水師上第284章 樓船夜雪瓜洲渡第23章 左金王之死第336章 朱樹人:提兵十萬援合肥第347章 狐假虎威的衣錦還鄉第229章 以戰驅賊第78章 借點關寧鐵騎當死士第206章 輕取萬縣第106章 師夷長技以制夷第48章 說了讓你們別離開同知大人的保護範圍,結果死了吧第201章 親射虎,看孫郎第221章 張獻忠死於此山下第188章 功高難賞第389章 工人的人頭稅,當然找老闆代扣了第8章 土皇帝回巢第4章 大家都是老狐狸第83章 先炮斃一個甲喇第199章 接手爛尾貨,當然要先算清楚賬第28章 方離陳圓圓,又見吳三桂第26章 前有劉國能,後有沈樹人第297章 守敵之所必攻第137章 瘋狂逃亡第27章 困獸之鬥第340章 阿巴泰之死(七千字大章)第19章 站着把官買了第326章 諸位王爺感動麼?第203章 連自己人都看不透國姓爺第90章 逛搖子也是官場鬥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