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更替之思,人民萬歲
齊政看着眼前的老人,鬚髮皆白,笑意吟吟,身後一輪已經不扎眼的紅日剛好墜在腦後,如同仙佛的背光一般,平添了幾分神聖。
他當即恭敬一禮,“一時情動,胡言亂語,倒讓老先生見笑了。”
孟夫子笑着搖頭,輕輕吟道:“煙水茫茫,千里斜陽暮。山無數,亂紅如雨。不記來時路。多好的句子啊,只不過,少年郎的肩頭應該是草長鶯飛,乘風破浪,小友心頭,爲何卻是這山重水複、風起花落、春歸酒醒、日暮途遠,小友欲歸向何處啊?”
齊政心頭微驚,沒想到這個老者只是聽自己隨便唸了兩句詩,便能從中聽出自己的心境,心中靈機一動,解釋道:“老先生誤會了,晚輩乃是鎮海衛人士,父母親友皆在當初鎮海衛的一場倭寇之亂中離世,此番前去祭拜,如今離開,心緒複雜。所謂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路,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故有此感。”
孟夫子微微一怔,沒想到眼前少年的身世竟如此坎坷,更生惜才之心,“你有此心,便是極好。只要潛心向學,將來未嘗不能建功立業,流芳百世,開枝散葉,家族也會重新壯大的。”
齊政點了點頭,“多謝老先生寬慰。”
孟夫子笑着道:“老夫並不能真切理解你的悲歡,但凡老夫的寬慰有用,還是因爲你自己能夠想通。”
說完他望着眼前的甲板,輕嘆道:“這江南之地雖然富庶,但卻倭患不絕,百姓屢遭劫掠屠戮,他們本就要受沉重賦稅的壓榨,如今卻連安穩都做不到,於社稷而言,恐非吉兆啊!”
齊政笑了笑,並未接話。
他又不傻,咋可能什麼人什麼話都往外禿嚕。
孟夫子顯然也意識到了這點,眼見套話套不出來,他乾脆直接開口打起了直球,“小友無需擔心,此間並無六耳,老頭子只是坐船無聊,想尋個能交談之人罷了。相逢是緣,小友若不嫌棄就陪老頭子說說話?”
齊政看着老頭兒這雖不華貴,但卻一身從容坦蕩的氣度,又掃見四下左近的確無人,便笑着道:“長者吩咐,不敢推卻。但老先生博文廣識,晚輩只恐才疏學淺,徒增笑爾。”
“都是閒談,學問之道,達者爲先,但願你我能各有所獲。”
孟夫子招了招手,徑直在甲板上坐下,“站着多累啊,來來來,我們坐下說。”
齊政覺得老頭兒的性格還挺討喜,跟那些腐儒不太一樣,也不扭捏,跟着坐下。
“不知小友可懂歷史?”
齊政想了想,吐出兩個字,“略懂。”
“那小友如何看待這天下,隔上兩三百年,便得換一個皇族?爲何就沒有萬世一系,延綿不絕之皇朝?”
他方纔雖然沒再聽齊政後面的講述,但已經知道齊政對歷史涉獵頗深,便有意考較。
一個人如何看歷史,實際上很能體現一個人如何看這個天下的。
齊政一愣,沒想到老頭兒一上來的問題就這麼大,當即多了幾分遲疑。
孟夫子笑着道:“這個問題老夫一直在思考,我觀小友才學不凡,故有此問,小友若覺得冒昧,也可不答。”
齊政看了看甲板四周,離得最近的人都在數十步開外,想了想,壓低了聲音道:“不知老先生的思考可有所得?”
孟夫子呵呵一笑,謙虛地擺了擺手,“老夫長於文墨,對這歷史只是略有涉獵。依老夫淺見,原因有二。”
“第一,立國之初,朝廷裡上到皇帝,下到官吏,都曾經歷過亂世,知曉天下真正的樣子,能有敬畏之心,能齊心竭力將朝政往愛民利民的方向維持。但後續之君王,長於深宮婦人之手,權貴亦錦衣玉食,不識民間疾苦久矣,忘卻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終至於民不聊生,而後揭竿而起。”
“其二,原本王朝覆滅,舊的權貴也隨之被消滅,天下利益重定,大家在新的環境之中,能夠相對平和安穩地過日子,但隨着權貴日多,土地兼併一起,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活不下去自然要揭竿而起,重定天下。而後再重複這樣的過程,天下便在治亂之中反覆循環。”
見老頭兒這麼有誠意,應該不是來釣他話的人,齊政便也放心了些,開口道:“老先生所言,的確有道理,但是在下還有個角度的思考,也請老先生指點。”
“老先生既然說到改朝換代,那敢問老先生,爲何夏朝能有四百多年國祚,商朝能有近六百年國祚,而周朝更是有八百年國祚?爲何在此之後,從未有過超三百年國祚的皇朝呢?” 孟夫子聞言眉頭一皺,這還真是他沒想過的東西。
齊政輕聲道:“因爲,在夏商周之時,天下是宗教和貴族的天下,戰爭也好,變革也罷,都是宗教和貴族階層內部的遊戲,貴族之下的士,勉強算是能夠參與這個遊戲的棋子,百姓在那個時候,就是純粹的附庸。”
“一切的政治行爲都是由宗教和貴族來推動的,所影響的也都是宗教和貴族的利益,所以,除非鬧到宗教集團和貴族都活不下去,那纔有可能改朝換代,而單靠宗教和貴族,所能產生的推動力量也很弱小,所以這三個朝代的國祚才能如此綿長。”
“哪怕中途實在鬧得太過分,王位被斷了,大家也是從王族的血脈中,再尋他人,屬於統治階層的內部糾紛,就如同如今的王朝內鬥一般。”
“另外,宗教的不穩定性,也導致了夏商二朝遠比周朝要來得動盪,故而他們的國祚相對又較周朝爲短。當代表貴族和武士階層的周朝登上歷史舞臺之後,所施行的封建體制,讓周朝的國祚能夠綿長如斯。”
“那個時候,兩國交戰爲什麼要講那麼多的禮節,是因爲那時候戰爭的目的是將損害控制到最小的情況下,雙方做過一場,來決定一些利益的分配。在這個過程中,平民只是純粹的消耗品,贏了沒他們的好處,輸了還要被劫掠。”
孟夫子想到太康失國,少康中興等種種事情,不由點頭,對齊政的這個論點並不反對。
“這個情況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改變的呢?是從商鞅變法。”
齊政緩緩道:“商鞅變法,第一次在整個天下興亡的權力遊戲中,吸納了平民的力量,讓普通百姓也能夠通過軍功的方式,獲取爵位和土地,讓平民的力量介入了天下大勢,打破了依靠血脈維繫的貴族對整個天下的統治。於是,結果您也知道。赳赳老秦,虎狼東出,以一國之力,平滅六國,最終一統天下。”
“之後的陳勝吳廣,那一聲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便算是徹底奠定了我們整個華夏的社會底色,這個底色不是那血脈傳承不絕的貴族,而是人民。”
“因爲從這個時候起,最廣大的人民,開始真正掌握了最龐大的武裝力量了。而這股力量,是絕對可以毀天滅地的。”
齊政的話,讓孟夫子陷入了思索。
這一番話,是他從未聽過的角度,但偏偏他又說不上來這個觀點有什麼毛病。
齊政的話還在繼續,“從那時起,爭奪天下這個事情就變成了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哪一個人,能夠向天下百姓提供保證,保證百姓有地可種,有飯可吃,老百姓就能自發地從軍,向皇帝提供近乎無限的武力支持。”
“簡單來說,就是老百姓向皇帝讓渡了暴力的使用權,皇帝向老百姓提供並保障合理的分配。”
“所以,這也是爲什麼開國之君往往權威那麼高,因爲他掌握了近乎無限的武力,在人民的支持下,可以碾碎這世間的一切,任何的權貴和利益集團,都無法抗衡這股力量。”
“但偏偏問題在於,在人民和皇帝這二元結構之中,還有第三極,那就是貴族階層。”
“當開國日久,新生的貴族階層慢慢壯大,他們便會自然地在發展過程之中,侵佔百姓的利益,破壞原本的分配結構。有見識的皇帝,會努力去約束貴族,盡力去保障底層百姓的利益,這便能迎來短暫的中興,但往往漠視底層人民痛苦的皇帝纔是佔了大多數。”
“於是,當老百姓發現,皇帝已經不能保障他們的生活,不能繼續帶給他們利益的時候,他們自然會去擁護新的能夠代表他們利益的人,比如那些起義軍的領袖們。”
齊政輕聲道:“這纔是真正的,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他看着面前老頭兒,“這也纔是真正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孟夫子渾身一震,驚訝地看着眼前的少年。
即使他已經對眼前的少年有着很高的期許與興趣,但他沒想到,就這簡單的一個問題,對方竟然再一次,讓他不得不拔高心中的評價。
江南之地,何時有了這等見識的俊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