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二章 官制

李重九於幽州建立趙國之後,趙國官制亦是定下。

事先幽州官吏早就對議論得沸沸揚揚,有門路的走走關係,看看自己的官位是否因此而有所升遷。

而溫彥博中書令首先確認之後,來道賀的幽州士族官吏,幾乎踏破了溫彥博的家門口。

溫彥博一直都在幽州刺史府中沒有回家,溫彥博兩個兒子溫振,溫挺只能替父出面,衆人恭喜有之,更多則是想問各自的官職下來沒有。

溫振,溫挺聞言只能苦笑,溫彥博雖任中書令,但中書省的官員都沒確定,如何能議定官職,就算是議定官職,除了五品以上,多也只是尚書省的吏部主導的。

按照李重九定下的體制,以後五品官員以上任免平調升遷,需中書省,尚書省,御史臺一併議定後,交李重九御批後,才能生效。

但眼下尚書省,中書省官員都未任命下來,實際上也是李重九一人說得算。

首先是中書省,中書省設中書令一人,中書令之職,掌軍國之政令,總領百揆,蓋佐趙王而執大政,定爲正二品。

中書令由原幽州刺史府長史,太原祁縣的溫彥博擔任。

中書令之下,設中書侍郎二人,爲中書省佐貳官,輔佐中書令,處理政令議事,定爲正三品。

中書侍郎分別由原幽州刺史府從事郎中,關隴人姬川,刺史府軍諮祭酒,河東汾陰薛萬述擔任。

中書侍郎下,設中書舍人六人,凡詔旨敕制皆由其所出,定爲正五品。

凡中書舍人要麼是文采斐然,要麼就是智謀過人,河東郡蒲阪人張玄素,趙何然之子趙欣等六人擔任。

中書省就等於李重九的小內閣,票擬公文之事,由中書令,中書侍郎三人議定。

中書省之下,還有主書,主事,令史,書令史,傳制等近百官吏,不一一累述。

中書省拔上後,原第一的尚書省退爲次。

尚書省不設尚書令,而設尚書左右僕射二人,總判省事,督其下各司行事。尚書左僕射,轄吏部,兵部,禮部,尚書右僕射,管轄戶部,刑部,工部。定爲從二品。

尚書左僕射,爲原幽州刺史府司馬,河東郡河東人陳孝意。

尚書右僕射,爲太原郡祁縣人王珪。

政令一出,中書省,尚書省,三位長官,堪稱趙國的三位宰輔,皆已是定下。

溫彥博,陳孝意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並不奇怪,但王珪從刺史府的記室參軍,火速提拔爲尚書省右僕射,卻是點令官場之人出乎意料了。

但明眼人卻早有預料,兩個月前齊王楊暕娶太原王氏之女爲齊王妃。

自此中山李氏,弘農楊氏,太原王氏,三家姻親已成,李楊王三家已爲一體,而王珪在此時升任尚書省右僕射,絲毫也不奇怪。

另外還有一個有趣之事,就是這一次三位宰輔,都是山西人,溫彥博,王珪更是李重九的太原老鄉。衆人私下揣測,這或許也是李重九將國號定位趙的原因之一。

尚書省兩位僕射定下之後,各自屬下各配丞,郎中,主事,令史,獨立一署,以管轄各自麾下的三部十二司。

在大隋時,尚書省六部尚書與尚書左右僕射合稱八座,可謂位高權重。

六部尚書雖定爲從三品,但所司之事,皆是事關重大,特別是六部之首吏部,雅稱大冢宰,司官吏的任免、升降、調動,實際上權力之重,令人側目,按道理上就是文官僅次於,三位宰輔第四號人物。

不過李重九爲了權制吏部尚書的權力,由尚書左僕射陳孝意,親自監督吏部,正五品以上官吏由中書省,尚書省一併議定,由李重九同意方可,而從五品至正七品,由陳孝意與吏部尚書,吏部四司郎中議定,而從七品與從七品以下才由吏部自己議定。

如此安排後,吏部權力大減,最後由原遼西郡郡守楊林甫赴任。

禮部主禮儀,祭享,郡試,縣試等政令,設禮部尚書一人,由原涿郡郡長史,涿郡薊縣高徐道擔任。

戶部總管各郡田戶、錢穀之政令,設戶部尚書一人,由山西絳郡林當鋒任戶部尚書。

工部尚書,主各郡工匠,建築之政令,設工部尚書一人,由原幽州刺史府主薄,涿郡薊縣趙何然擔任。

刑部尚書,主各郡刑法及徒隸、勾覆、關禁之政令,設刑部尚書一人,由原幽州刺史府記室薛萬淑擔任。

門下省,廢除侍中,給事黃門侍郎,只設六名諫議大夫,負責審覈中書省六部的公文,定爲正五品,由涿郡薊縣人盧齊卿等六人擔當。

御史臺,設御史臺大夫一人,凡百官有不合之處,皆可以彈劾,定爲從三品,由原涿郡縣丞,幽州范陽的盧承慶擔當。

御史臺下設中丞二人,侍御史四人,徐世績之父徐蓋任侍御史,正六品。

國子監,設國子監祭酒一名,由周旭擔任,從四品。

涿郡,因爲李重九定王都於涿郡薊縣,故而涿郡就相當於王畿之地。

李重九將涿郡改稱爲涿郡府,薊縣改稱幽京,魏徵任涿郡府牧守,從二品。

涿郡府除了涿郡外,還節制安樂郡,漁陽,上谷三郡。

而將太原郡亦升格爲府,割據河北高歡高洋父子建立的東魏北齊,一支實行是涿郡,太原兩都制。高歡在晉陽開設霸府,遙制朝政,太原郡雖是陪都,但實際上爲了主持對北周的戰事,高歡在太原的時間,遠遠比在幽州的時間多。

李重九將來對李唐用兵,必然攻略河東,太原是河東要害東進可抵黃河,威脅關中,南下可取上黨河內,兵臨洛陽,而北面則通草原,可直達陰山之下。

況且太原又乃是兵糧軍馬週轉的要地,錢糧大郡,李重九的鄉籍所在,重要性實不亞於涿郡。

故而李重九亦升格太原郡爲府,蘇素爲太原府牧守,從二品,節制太原郡,雁門二郡。

河東道都督徐世績,節制恆山,博陵二郡,加兵部侍郎,正三品。

遼西郡郡守,兼郡都尉,郭孝恪,正四品,郭孝恪取代楊林甫爲遼西郡太守。

上谷郡郡守,趙萬三,正四品。

雁門郡郡守,兼郡都尉,高楚,正四品。

弱水州都護府,設大都護一名,總領塞外之事,授予臨機專斷之權,由王君廓擔任,正三品。

原安樂郡郡守劉易任都護府長史,正四品。

定下官制後,又定典章制度。

這一夜幽京城中,正是華燈初上之時。

趙國建國,定鼎於幽京城,這座城在方士眼中亦有了王氣。

李重九即位前,當地不少方士,以及普通百姓,紛紛稟告說發現祥瑞。

方士說幽京紫氣充盈,狀若嫣龍,上有華蓋,下呈方鼎。

有人撿到了一個‘天命在幽州’的石頭,有人則說西山上發現了麒麟現世,還有人說親眼看見了鳳鳴於東海。

一個個說得煞有其事,深情並茂,都彷彿第一眼初見的一般。

對此這種事,中書省還是不敢怠慢一一列入公文之中,一一向李重九請示。

李重九隻是將之當作山海經看了一番,甚覺得好笑。

不知不覺過了多少時候,李重九從案頭前擱下筆來,原來硯臺上已是凍住了,原本在火盆邊看守的炭火的僕人,早就打起了瞌睡。

李重九搖了搖頭,拿起火鉗將快要熄滅的炭火,重新撥了一番,炭火重燃,屋內才暖和了一些。

李重九打起精神,好容易批改完中書省送上的幾十份公文,這案頭上又送來一批各郡郡守直承的奏摺。

李重九看了一眼,心道以往擔任總裁時也沒有如此忙過。恐怕也只有朱重八這等工作狂,才能在公文山中找到樂趣。

腹誹了一番,李重九重新提起筆,繼續在公文中征戰時,突然外人稟報言道:“啓稟王上,老大人來了。”

李重九一愣,立即將公文推在一邊,披上衣服大步衝出房門。

屋外天寒地凍,大雪紛飛,走廊上侍衛正挑燈巡邏,李重九遠遠望去,在中門處一個熟悉的背影正披着厚裘,望着庭院中落下的雪花。

見到對方,李重九連忙急奔上去,待到了十幾步處,才放緩腳步。

“爹!”

李重九喚了一聲,畢恭畢敬的行禮。

李虎轉過身來,看見李重九目光乍暖,呵呵笑道:“吾兒長進了,眼下都稱王了,爹見到你要行禮纔是。”

李重九連忙言道:“就算做了皇帝又如何,爹還是爹,我們父子之間不鬧那麼多虛禮。”

李虎言道:“不,我聽說高祖之父劉太公的事,當時他們父子二人也是如我們這般見禮,但有人對劉太公說,無二日,太公雖貴爲皇帝之父,實爲人臣,不能讓皇帝對他拜見。之後劉太公見高祖,就拿著掃帚在門口恭敬相迎。這纔是禮制啊。”

李重九聞言言道:“爹你一貫不看書的,必然哪個官吏與你說的,我定要重重的辦他。”

李虎聞言言道:“不過恰好聽來的,不需追究。”

李重九笑了笑,言道:“爹,既然這麼說,就算了,不過那說故事,恐怕沒有說完,之後高祖封了劉太公爲太上皇,爹你是不是也想進位爲太上王啊。”

李虎聽了罵道:“胡說八道,爹我都一把年紀了。”

李重九聞言哈哈大笑。(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本站)訂閱,打賞,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第四百九十二章 詐城第五百三十七章 蕭皇后的賢婿第七百零四章 河陽攻防戰中第四百一十四章 河北爭雄第三百四十二章 選拔精銳第六百九十八章 長槍陣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六章 黎陽之雨第九十二章 走私乃暴利第四百零五章 取士(第二更)第四百三十三章雪中之戰第四百六十二章 六纛雙旌萬鐵衣第七百三十七章 嶺南之主第兩百零三章 將略第兩百七十六章夜襲第六章 左右開弓第六百五十七章 新羅援軍(第一更)第三百四十章 再臨七千寨第四百九十一章 背信棄義又如何第一百四十五章 繳獲第七百四十七章 一同前行(第一更)第四百二十一章 羅成之死第一百一十六章 幕僚班子第三百二十四章 梟雄之死第六百五十七章 新羅援軍(第一更)第八百五十六章 奇襲子午谷第一百零七章 千軍辟易第五百八十五章 生怕情多累美人第兩百零五章 暗流第四十九章 陽謀陰謀第六百七十二章 胸懷萬里第七百七十七章 草原天變第兩百七十二章 涿郡劇變第四百二十二章 破局之機第三百五十九章 信函第五十五章 詩中翹楚第七百六十八章 隨我來(第一更)第一百六十八章 私會第兩百七十四章 幽州鐵騎第四百二十三章忍了你很久了第六百七十二章 胸懷萬里第三百八十六章 瓦崗歸心第十二章 折服以言辭第四百七十九章攻心爲上(第一更)第九十章 內附第四十八章 久利商會第六百一十八章 官位重於爵位第四百四十九章 戒嚴第八百四十五章 掃清障礙第七百一十二章 黎陽的細作(第一更)第六百一十七章 賞與罰第八百一十章 草原分封第三十一章 白馬寺前一布衣第五百四十三章 兄妹反目第兩百一十二章 反間計第六百四十五章 李唐議和(第三更)第七百六十八章 隨我來(第一更)第七百六十一章 生亂第八百三十三章 大局(第二更)第七百三十八章 蕭銑歸趙第七百二十章 攻陷丹陽第七百一十章 震驚(第二更)第四百四十六章同盟第三百二十七章以夷制夷第六百四十七章 血戰烏骨嶺(第二更)第兩百二十三章 說客第六百八十章 要投降的是你第一百八十六章 追擊第七百一十一章 李靖判斷第四百四十五章 兄弟不睦第六百四十章 宮闈(第一更)第五百八十六章 清河碼頭第兩百四十章 遼東之事第六百二十三章 李家有子初長成第六百零五章 賜爵封賞(第二更)第七百五十一章 以本傷人第八百六十一章 一統天下(大結局上)第六百八十二章 王道霸道第三百一十八章 不堪一擊第九十九章 英雄與美人第五百二十九章 入塞第九十一章 立足懷荒鎮第一百四十四章 絞車弩第八百三十四章 伐交爲上第五百八十二章 復仇(第一更)第八百三十七章 當世虎將第三百四十九章 太原郡攻略(三)第三白三十二章 薛家出仕第四百五十四章 預謀第三百六十七章 魏徵之怒第九十五章 汾陽宮之圍第七百四十二章 執子之手第四百八十八章 水陸並進第四十四章 一頭麋鹿的血案第四百三十八章三代之治第七十四章 太行第一陘第三百一十八章 不堪一擊第一百三十一章 養女第七百三十三章 輔公佑的末路第兩百六十三章戰雲第四百七十一章 杜如晦之斷
第四百九十二章 詐城第五百三十七章 蕭皇后的賢婿第七百零四章 河陽攻防戰中第四百一十四章 河北爭雄第三百四十二章 選拔精銳第六百九十八章 長槍陣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六章 黎陽之雨第九十二章 走私乃暴利第四百零五章 取士(第二更)第四百三十三章雪中之戰第四百六十二章 六纛雙旌萬鐵衣第七百三十七章 嶺南之主第兩百零三章 將略第兩百七十六章夜襲第六章 左右開弓第六百五十七章 新羅援軍(第一更)第三百四十章 再臨七千寨第四百九十一章 背信棄義又如何第一百四十五章 繳獲第七百四十七章 一同前行(第一更)第四百二十一章 羅成之死第一百一十六章 幕僚班子第三百二十四章 梟雄之死第六百五十七章 新羅援軍(第一更)第八百五十六章 奇襲子午谷第一百零七章 千軍辟易第五百八十五章 生怕情多累美人第兩百零五章 暗流第四十九章 陽謀陰謀第六百七十二章 胸懷萬里第七百七十七章 草原天變第兩百七十二章 涿郡劇變第四百二十二章 破局之機第三百五十九章 信函第五十五章 詩中翹楚第七百六十八章 隨我來(第一更)第一百六十八章 私會第兩百七十四章 幽州鐵騎第四百二十三章忍了你很久了第六百七十二章 胸懷萬里第三百八十六章 瓦崗歸心第十二章 折服以言辭第四百七十九章攻心爲上(第一更)第九十章 內附第四十八章 久利商會第六百一十八章 官位重於爵位第四百四十九章 戒嚴第八百四十五章 掃清障礙第七百一十二章 黎陽的細作(第一更)第六百一十七章 賞與罰第八百一十章 草原分封第三十一章 白馬寺前一布衣第五百四十三章 兄妹反目第兩百一十二章 反間計第六百四十五章 李唐議和(第三更)第七百六十八章 隨我來(第一更)第七百六十一章 生亂第八百三十三章 大局(第二更)第七百三十八章 蕭銑歸趙第七百二十章 攻陷丹陽第七百一十章 震驚(第二更)第四百四十六章同盟第三百二十七章以夷制夷第六百四十七章 血戰烏骨嶺(第二更)第兩百二十三章 說客第六百八十章 要投降的是你第一百八十六章 追擊第七百一十一章 李靖判斷第四百四十五章 兄弟不睦第六百四十章 宮闈(第一更)第五百八十六章 清河碼頭第兩百四十章 遼東之事第六百二十三章 李家有子初長成第六百零五章 賜爵封賞(第二更)第七百五十一章 以本傷人第八百六十一章 一統天下(大結局上)第六百八十二章 王道霸道第三百一十八章 不堪一擊第九十九章 英雄與美人第五百二十九章 入塞第九十一章 立足懷荒鎮第一百四十四章 絞車弩第八百三十四章 伐交爲上第五百八十二章 復仇(第一更)第八百三十七章 當世虎將第三百四十九章 太原郡攻略(三)第三白三十二章 薛家出仕第四百五十四章 預謀第三百六十七章 魏徵之怒第九十五章 汾陽宮之圍第七百四十二章 執子之手第四百八十八章 水陸並進第四十四章 一頭麋鹿的血案第四百三十八章三代之治第七十四章 太行第一陘第三百一十八章 不堪一擊第一百三十一章 養女第七百三十三章 輔公佑的末路第兩百六十三章戰雲第四百七十一章 杜如晦之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