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8章 探親(下)

“新莽末年,宗祖(沈戎)自壽春渡江南下。”

“隨後幾代人,屢有刺史、別駕、太守、主簿、國相之任。然漢末離亂,沈氏守道不移,尊崇漢室,不妄交納孫氏,累徵不就。”

“建安年間,孫權召沈友沈子正論當時之務。論罷,權斂容敬焉。然沈子正謂‘主上在許(昌)’,終不爲權所用,故害之,時年二十九。”

“終吳一世,沈家只有一支族人出仕,故未能躋身士族。”

說話的是吳興沈氏的沈楨,與沈充算是一輩人,但不同支。

在座的還有一人,名沈延,乃中書侍郎沈陵之子,現爲江陵幕府記室督。

沈陵與他們也不是一支,祖父沈憲乃東吳新都都尉,就是方纔沈楨所說出仕的那一支,算是以自家部曲爲東吳打仗,換取不被清算。

父親沈矯同樣是武將,爲東吳建威將軍、新都太守。晉平吳後,詔徵沈矯鬱林、長沙太守,不就。

而就是這個“不就”,真是坑慘了沈家。

東吳也搞了九品中正制,本來沈氏就這一支出仕,連續兩代人當官了,這可都是沈氏子弟上陣與曹魏反覆搏殺,流了不知道多少血得來的官位啊,結果東吳滅亡後你不要了?外人聽起來還以爲沈氏是孫家的大忠臣呢。

歷史機遇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本來在東吳時就不怎麼受待見,沒混到士族,入晉後有太守不當,同樣沒能混成士族。所以,吳興沈氏這麼一個世代爲將的武力強宗就處在了這麼一個不尷不尬的境地中,要多憋屈有多憋屈。

沈陵出任司馬越幕僚,沈充當王敦的幕僚,算是沈家意識到了再不振作可能真的要不行了。

沒有官面上的庇護,你在地方上越是盤根錯節,越是部曲衆多,就越危險,早晚被人收拾。

只可惜沈充運氣不好,王敦死後沒了靠山。

沈陵運氣還不錯,司馬越死後遇到了一個喜歡主母的家將,跟着改換門庭,居然混成了樑國新貴。

沈家急成這個樣子,是時候考慮向沈陵這一支靠攏了——當官不是隻有立功一條路,也有一些“野路子”,比如適當展現自己的統戰價值,適當造造反,但沈充顯然失敗了。

趙王邵勖聽完沈楨的話後,道:“沈氏乃孤妻族,焉能受此屈辱?若舉義歸正,不但能保得家業,再進一步又有何難?”

沈楨聽了眼皮子一跳。

他知道,這是公開許諾,應該是作數的,因爲趙王妃就是沈氏女,就是樑帝給出的保證。如此,該怎麼選擇就不難了。

“殿下,此事……”沈楨說道。

“不急。”邵勖立刻擺手道。

他是第一次幹這種招撫的事情,因此有點激動,也有點不夠沉穩,說話語速、語氣都有點急促了。

不過他的條件實在太硬了。大梁趙王,王妃又出身沈氏,因此說出來的極有說服力:“稍安勿躁、蟄伏待機,一俟王師大舉南下,即在巴陵舉事,接應王師渡江,如此便是頭功。”

“王師何日渡江?”沈楨問道。

“總得先滅了李成再說。”邵勖說道:“沈氏子弟在巴陵屯駐,墾地幾何?”

“千餘頃。”

“少了點。”邵勖說道。

“殿下,江南不比北地。”沈楨解釋道:“千頃稻田極其費工,除去戰守之人,一丁耕田二十餘畝,已然忙不過來。早年僕至洛陽,見得北地一丁種七十畝粟,大爲駭然。詳問之下,方纔知曉種粟不似種稻那般費人力。七十畝粟,廣種薄收即可,但稻不行。”

“原來還有這般說道。”邵勖感嘆道。

不怪他不懂這些。北地種稻的地方不多,只河內、河南郡這些地方有,他也沒見過。

“巴陵可有存糧?”他又問道。

“不多。”沈楨說道:“去歲結餘陳糧大部被送去了武昌,今歲秋收後卻不知能留存幾何。諸葛道明應會遣人來討要,官七民三尋常事也,沈氏部曲僅得餬口耳。”

“儘量想辦法私藏一些,報個歉收即可。”邵勖說道:“巴陵其他豪族呢?”

“他們糧是有的,但多存於塢堡水寨之中,未易輕取。”沈楨說道。

這就是渡江作戰的難處了。

長江那麼長,爲何自古以來主要就只攻少數幾個關鍵點?南朝水師再強,總不能日日夜夜封鎖住所有江面吧?北朝只要想,肯定是能在南朝水師發現前送一批人去江南的。

但這沒用。

譬如巴東郡南半部分,全是崇山峻嶺,正經的路都沒有,即便成功渡江了又能如何呢?人家水師開過來,切斷你後路,已經渡江的人得不到補給,只有先期帶過去的一點糧食,吃完就沒有了。

而崇山峻嶺之中,騎兵沒法用,馬車、牛車也走不了,難道讓士兵穿着鎧甲行軍?

渡江到這些地方是註定要全軍覆沒的,所以人家幾乎不用防,派少許人監視即可。

大梁王師如果要渡江,最好的選擇還是武昌、巴陵一線,如果再考慮水文、氣候因素,那就是武昌了,其次是巴陵,而這也是荊州水師重點巡防區域。

想要在人家打盹的過程中派人渡江很難,但並非一點機會都沒有。只不過,人家會很快糾正錯誤,在漏過第一波人之後,會很快堵截住你第二批渡江船隊,然後第一波人就成孤軍了。

這個時候,如果第一波渡江的人作戰意志不夠頑強、士氣不夠高昂,野外又得不到補給,用不了幾天就完蛋了,不是投降就是餓得渾身無力。

如果防守一方再有拿得出手的部隊,還能以多打少,水陸夾攻,地方豪族知道江面已被封鎖,不會輕易投靠你,反而會幫助官府圍剿,總之主場作戰優勢極大。

歷史上蒙古人組建水師後,也曾渡江抵達過鄂州城下,但在南宋水陸援軍抵達後,因爲水師戰力問題,面臨着被封鎖江面、截斷退路的危險,加上水土不服,疫病甚多,作戰劣勢極大,最終以失敗告終。

而如今的社會情況又和南宋不同。南宋時相對原子化,村落較多,蒙古人甚至還能劫掠到一部分糧食補充軍需,但在這會劫掠難度非常高,因爲遍地塢堡。

所以邵勖要求沈氏私藏一部分糧食,就是爲了避免一旦水師戰敗,江面被封鎖,已經渡江的部隊陷入沒有糧食補給的窘境。他能說出這話,說明至少是懂一點軍事的,不是對着地圖瞎比劃,而看到了地圖之外的東西。

沈楨在聽到邵勖的話後,對他的評價上了一個新臺階,對樑帝邵勳的評價也上了一個新臺階。

看看人家教的孩子,四處任事,雖然談不上精通,但真的有所瞭解,不會說出貽笑大方的話。

因此,他此刻保證道:“僕回去後會與族人分說,私下裡建一些穀倉,存下部分糧食,以待王師。”

邵勖聽了立刻笑道:“孤定會爲沈氏請功。”

沈楨臉上也露出了笑容。

邵勖又道:“孤囊中人才匱乏,沈氏乃孤妻族,今後定有任用。上黨劉氏羯胡耳,劉閏中都能當侍中,劉家亦躋身胡姓士族,可察舉、徵辟。沈氏乃中夏苗裔,名列中正譜牒輕而易舉,勿憂也。”

這話沈楨相信。

趙王怎麼可能不用妻族呢?沈氏子弟機會多得是。

萬一僥天之倖,異日趙王登基爲帝,沈皇后的家族能不被重用嗎?說出去都沒人信啊。

到了這個時候,氣氛活絡了許多。

邵勖趁機吩咐上酒,一時間賓主盡歡。

******

蔡洲島上,符寶挽着沈氏的手,走在一片竹林邊。

兩人說說笑笑,十分親密——其實,主要是符寶在說。

“吳興產茶麼?”符寶小聲問道。

“妾從沒去過吳興,卻不知曉。”沈氏說完這句話,便低下了頭,臉也有些紅。

符寶仔細看了看這個弟婦,突然笑了,道:“你這樣子,我見猶憐,念柳真是有福。”

兩個人站在一起,真的對比鮮明。

沈氏身材嬌小玲瓏,膚色白皙,兩頰還帶着點淡淡的嫣紅。說話細聲細氣,十分害羞,往往說着說着就低下頭去,俏臉通紅。

符寶的膚色就沒那麼白了,可能與她喜歡外出騎馬有關。而且她眼眸清凌,看人落落大方,嘴角時常微翹,帶着三分矜貴笑意,彷彿這個天下就沒有令她害怕的東西。

她就是一個自小被父母寵愛,長大了又受人恭維,且經常發號施令的公主。

她們就不是一個世界的人。

“你這樣是不行的。”符寶笑道:“你是趙王正妃,總要管理府務的。縱有帶過來的媵臣,終究要你拿主意。性子這麼柔,會被下面人聯手欺瞞的。念柳事情多,你要主動幫他分擔,夫妻本就一體嘛。”

“就像今日來了沈氏族人,論起宗誼也不遠,畢竟沈侍郎弱冠之後才遊歷北地,吳興那邊親族甚多。”符寶繼續說道:“都是自家親戚,你該出來見一見的。說些體面話,堅定他們的歸正之志。”

“夫君出面不就夠了嗎?”沈氏突然擡起頭來,鼓足勇氣道:“反正都知道……都知道妾嫁了趙王。”

說完,又低下了頭去,臉更紅了。

符寶見了她那樣,樂不可支,然後才收斂笑容,語重心長道:“你出不出面,不一樣的。你與趙王一起會見親族,其他人不好說三道四。再對親族表示一點善意,讓他們不要生分,別胡思亂想,說不定能拉到更多的人過來投靠。”

沈氏聞言,輕嗯了一聲,細如蚊蚋。

符寶無奈道:“真不知道你與念柳成婚那日是怎樣的——哎,怎麼急了?”

沈氏聽到符寶的“虎狼之詞”,頓時有些受不住,下意識想要抽出手。

符寶連忙拉住她,哄道:“好了,不說這個了。吳興一定有茶吧?能賣錢的。”

沈氏抽不動手,便安靜了下來,片刻之後,輕聲說道:“聽我父說有漢時銅坑。對外都說沒銅了,其實還在採。”

說完,頓了頓,又補充道:“武康曾鑄沈郎錢,就是用山上銅坑所產之銅鑄的。”

符寶“哦”了一聲,半晌之後沮喪道:“這個沒法伸手,阿爺會打死我的。”

沈氏聽她說得好笑,便偷偷看了她一眼,眼睫毛忽閃忽閃的。

符寶見她那小模樣,又嘖嘖說道:“念柳真是好福氣,我都喜歡你了。”

沈氏連忙避開她的眼神。

“罷了。還是做點正經買賣吧。”符寶嘆道:“你家有會種茶、製茶的麼?昨日我那六弟發送了不少關西羌胡過來,很多是造反受貶的官奴,可花錢買的,我想建個茶園。”

沈氏本來不感興趣的,不過方纔被大姑一番教訓,覺得自己確實該改一改性子,便問道:“關中又有人造反了嗎?”

“仇池氐羌罷了。”符寶說道:“我那六弟性子可不軟,他去關中有段時日了,看來沒閒着……”

第927章 南下與接見(上)第二十三章 早有預謀第794章 新兵第一百八十六章 南北對進(下)第一百八十四章 脆弱第1255章 給我捲起來!第八十一章 今昔第五十四章 拜訪第十五章 幕府第1118章 溫與趙第一百三十六章 東燕第1447章 加班第1121章 西堂第一百三十八章 整合的意義第1163章 收尾第九十六章 指點第一百五十二章 談判第一百四十一章 能打就打第三十六章 客人第四十一章 拜訪第1430章 利益第一百五十九章 就是追,就是幹!第909章 擊破第1220章 各懷心思第1215章 各自調整第950章 過河拆橋第七十四章 影響第一百三十八章 整合的意義第928章 南下與接見(下)第一十四章 不快第1346章 狼狽劉裕滅南燕之戰第五十六章 祭、撫卹第一百十二章 誰能阻我?第1237章 喪第一百七十八章 第二階段西晉爵位制度第973章 勢力與西情第1273章 風氣第一百五十七章 居家與工作(下)第一百零四章 宜陽第911章 分而治之第1390章 七月第1347章 押解第1006章 居延第1080章 邊界線第1270章 輯文第1028章 樣板第一百二十五章 取法其上,得乎其中第一百六十一章 兩陘第一百四十四章 責任第三十五章 動員第1319章 遼海西南第1393章 一起走下去第973章 勢力與西情第1345章 雪崩第二百十一章 以後不要打電話給我了第991章 面見(下)第1006章 居延第866章 館驛第937章 戰後分配(下)第二十六章 但隨我行第1241章 去國第1135章 新衙門開張第1160章 終局(上)第1360章 戰利品第七十三章 底線思維第二十八章 敬重第一十二章 爭第一百四十九章 恐怖平衡第1066章 終極目標第1035章 賭神(下)第一百十三章 送糧第十六章 戰爭季(上)第1265章 心潮澎湃第五十六章 諸般手段第六十六章 大風第一百六十七章 靜觀其變第二十四章 遭遇戰第987章 第一次朝賀(下)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業?第1143章 面面俱到第十二章 又要賣命第1025章 不約而同第八十五章 分兵第四十五章 靳準在哪?第1071章 兩座城市第852章 分化(上)第988章 十五第三十二章 有那麼傻嗎?第十五章 授旗第一百十九章 威脅第1176章 行萬里路(下)第1442章 清點第一百四十六章 逃之何急也!第1055章 託孤第三十三章 鼓起餘勇第一百九十四章 人心第三十七章 新年(月票加更5)第六十九章 招徠
第927章 南下與接見(上)第二十三章 早有預謀第794章 新兵第一百八十六章 南北對進(下)第一百八十四章 脆弱第1255章 給我捲起來!第八十一章 今昔第五十四章 拜訪第十五章 幕府第1118章 溫與趙第一百三十六章 東燕第1447章 加班第1121章 西堂第一百三十八章 整合的意義第1163章 收尾第九十六章 指點第一百五十二章 談判第一百四十一章 能打就打第三十六章 客人第四十一章 拜訪第1430章 利益第一百五十九章 就是追,就是幹!第909章 擊破第1220章 各懷心思第1215章 各自調整第950章 過河拆橋第七十四章 影響第一百三十八章 整合的意義第928章 南下與接見(下)第一十四章 不快第1346章 狼狽劉裕滅南燕之戰第五十六章 祭、撫卹第一百十二章 誰能阻我?第1237章 喪第一百七十八章 第二階段西晉爵位制度第973章 勢力與西情第1273章 風氣第一百五十七章 居家與工作(下)第一百零四章 宜陽第911章 分而治之第1390章 七月第1347章 押解第1006章 居延第1080章 邊界線第1270章 輯文第1028章 樣板第一百二十五章 取法其上,得乎其中第一百六十一章 兩陘第一百四十四章 責任第三十五章 動員第1319章 遼海西南第1393章 一起走下去第973章 勢力與西情第1345章 雪崩第二百十一章 以後不要打電話給我了第991章 面見(下)第1006章 居延第866章 館驛第937章 戰後分配(下)第二十六章 但隨我行第1241章 去國第1135章 新衙門開張第1160章 終局(上)第1360章 戰利品第七十三章 底線思維第二十八章 敬重第一十二章 爭第一百四十九章 恐怖平衡第1066章 終極目標第1035章 賭神(下)第一百十三章 送糧第十六章 戰爭季(上)第1265章 心潮澎湃第五十六章 諸般手段第六十六章 大風第一百六十七章 靜觀其變第二十四章 遭遇戰第987章 第一次朝賀(下)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業?第1143章 面面俱到第十二章 又要賣命第1025章 不約而同第八十五章 分兵第四十五章 靳準在哪?第1071章 兩座城市第852章 分化(上)第988章 十五第三十二章 有那麼傻嗎?第十五章 授旗第一百十九章 威脅第1176章 行萬里路(下)第1442章 清點第一百四十六章 逃之何急也!第1055章 託孤第三十三章 鼓起餘勇第一百九十四章 人心第三十七章 新年(月票加更5)第六十九章 招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