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已經過去的二零一四年, 我的最大一個收穫,就是喜歡上了京劇。
作爲八零年代出生的一代,京劇曾離我很遙遠, 那些終日咿呀呀的玩意兒, 如同地下室裡蒙了灰的舊傢俱, 櫃子上絞了帶的錄音機, 爺爺奶奶打鼾時搖搖欲墜的門牙一樣, 提不起我任何的興趣。小時候爲了看動畫片,跟老人家搶遙控器的場景,至今仍還歷歷在目:奶聲奶氣的動畫配音與高亮的京白, 在溫馨的空氣中相映成趣,如今想來, 依舊美妙異常!
小孩子們有時是不能完全理解戲曲的, 但京劇可以默默依存在我們的心裡, 靜靜的呵護着我們,耐心地等待我們的成長。期待着在我們經歷世事後的某一天裡, 突然地想起:在心靈最柔軟的一個地方,還有一個美麗的沉澱。
就像是去年春晚的《同光十三絕》和今年羽泉與於魁智唱的《三家店》、《奔跑》一樣,中國的戲曲,就有一種魔力。
可能正因了戲曲的這一魔力,我寫下了《梨園生活手冊》這篇小說。梨園文在網文界很冷, 開始寫的時候我就知道它很冷, 寫的過程中慘淡的數據也間接的證明了這一點, 在這期間我也想過放棄, 也想過乾脆就坑掉這篇文算了。但是, 我卻堅持了下來,天長日久地寫到今日, 回頭看看,挺值得的。
我所說的值得,並不是我寫得有多好,在寫小說方面,我還是個新手,在文章架構和文字組織等方面都還很薄弱,而且寫的很粗糙,很多地方應該可以再細緻一些,豐滿一些,這些能力還要在日後繼續努力練習不可。我在這裡所說的值得,是指我在文中較爲忠實地整理和記錄了一些伶人的人生經歷,以虛實交替的小說形式,爲他們做了一次人生記錄。
誠然,我要感謝這些伶人往事和梨園軼事,他們都成爲我小說中不可多得的、活生生的素材,我將他們從歷史的塵埃裡拾起,抖一抖塵土,精心碼放在一起,經過一番沉澱之後,它們就像是博物館裡的藝術品一樣,熠熠生光。站在旁邊認真的審視着它們,我驚奇的發現,這比以前我自己編造出的那些所謂的“故事”,要鮮活太多,動人非常!感謝老先生們,賜予我的靈感!
梨園行的這些老先生們從小坐科,經過一番寒徹骨,練就一身的絕技;他們大多是生前光鮮璀璨,身後衰草悽迷;他們用畢生的經歷創建出了一門叫做京劇的藝術,是那麼的美麗,散發着無窮的魅力,令世界各國人民稱奇。而到如今,當我們想起要尊重他們,保護好他們所帶來的藝術的時候,他們早已是化作縷縷青煙,空留一世絕唱了。
我喜歡老先生們生前的故事,也爲京劇這門藝術而着迷,於是就寫下這篇小冷文。嘗試着用我尚還很稚嫩的文筆,將他們生前的故事,講給讀者們聽。在這其中有真人真事,也有道聽途說,甚至也有一些是我無中生有的杜撰,生旦淨末醜,方寸天地間,只爲博君一笑。若因此能讓您對京劇,對中國的戲曲,產生一點好奇,一點興趣,繼而爲之喜歡,爲之着迷的話,就是對我最大的鼓勵,謝謝您!
老話有說,“說書唱戲勸人方”。戲曲故事從來不說大道理,它只是把“忠孝仁義禮智信”這些最爲普世的價值觀,掰開了揉碎了變成一出出好看動人的戲,演給我們看。看在我們的眼裡,也深深融進我們的心裡。
這就是中國的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