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劉文秀東行記

劉文秀從四川到武昌,坐船順流而下,並不需要多長時間。

一日功夫就到了夷陵。看着夷陵劉文秀不勝唏噓,前年獻營就因爲長江水枯,滯留於此,等了數月,待到雨季之後,才逆流而上,但是這一段時間,被方國安日夜追擊,本部人馬損傷不大,但是百姓死傷不少,很多還因爲缺糧而死的。

一想到這裡,劉文秀就心中有些惻隱之心。

三峽水急,劉文秀不過出神的功夫,就過了數裡之地,立即有人說道:“三太子,前面就是夷陵,夏軍在這裡設卡,恐怕要在這裡停船。”

張獻忠四個義子,被下面人約定成俗的稱爲四太子。

劉文秀回過神來,說道:“將我的名帖投給夏朝的人。”

“是。”

一會功夫,劉文秀的船就緩緩的停了下來。

劉文秀的船是一個三層官船。在四川也算是大船了,因爲再大的船就走不了了。

但是與曹營水師的船隻相比也差了一截,劉文秀的名帖遞過來,不一會兒功夫,就有人過來。卻見幾十人簇擁着一名小將,登上劉文秀的船隻,說道:“大夏伏波將軍周輔臣拜見三太子。”

劉文秀不敢怠慢,說道:“周將軍客氣了。”

周輔臣因爲襄陽之戰中,維護糧道,擊破浮橋等功,也是因爲培養嫡系水師的緣故,畢竟大夏不能一直用鄭家水師,即便鄭家願意,大夏也不願意,故此周輔臣就步步高昇了。

劉文秀看想周輔臣,忽然覺得有些臉熟,說道:“我們見過嗎?”

周輔臣說道:“三太子大概是見過家兄。家兄周輔明,死於信陽城下。”

劉文秀心中一動,忽然想起當年在信陽城下的事情。劉文秀向來心細如髮,他見過的人,談不上過目不忘。但是重要人物,以及重要人物身邊的人物,卻也是用心記過的。

而周輔明就是劉文秀在張軒身邊見過。

劉文秀萬萬沒有想到,當年一個侍衛的弟弟,就已經有如此前程了。心中難免有些暗淡。

曹營與獻營並駕齊驅,但是還是弱了獻營一籌,否則統領兩營的,就不是張獻忠了,而是羅汝才了。

劉文秀說道:“鄭國公可好?”

這本是一句例行問候。但是周輔臣的表現,讓劉文秀上心了。

卻見周輔臣眼睛微微避開劉文秀的眼神,說道:“自然很好。”

但是給劉文秀的感覺,卻是張軒出事了?

不過,劉文秀不敢多問,僅僅是記在心中。暗暗揣測道:“難道是羅玉龍是一個不能容人的人?”但是想起來與羅玉龍打的交道,在崇禎十四年之前,劉文秀數次與羅玉龍並肩作戰。

只覺得羅玉龍不是那種人。

這個想法,被劉文秀按在心底。絲毫不露,說道:“卻不知道,大夏準備如何接待外臣?”

周輔臣說道:“三太子,如果覺得旅途勞累的話,就在夷陵休息一晚。”

劉文秀說道:“都是行軍打仗的人,這一點路有什麼累的。”

周輔臣說道:“既然如此,末將正好回西京述職,還請三太子跟我一起回京吧。”

“如此也好。”劉文秀立即答應下來。

其實劉文秀早來兩日,或者說遲來兩日,接待他的,就不是周輔臣了,而是地方官員了。周輔臣被升爲伏波將軍,總領湖廣水師。其實名頭提升了,但是手中的兵力並沒有提升多少。

鄭家的水師畢竟是鄭家的,在襄陽之戰後,鄭泰已經被調到崇明島,守長江出海口了。而這一次,是周輔臣升官之後,第一次巡視,而夷陵正是他巡視的最西端。

再往西就是三峽了。

而今夏軍的戰略計劃之中,還沒有西征之心。

劉文秀卻在估算着夏軍水師的實力。

周輔臣的水師之中,各式船隻都有,有劉文秀所熟悉的民船,張獻忠歷次徵召的船隻都是這樣的。但是還有一些海船,再有就是南京造船廠,與淮安造船廠新出的船隻。

南京造船廠就不提了,淮安造船廠,是羅玉龍與高傑交涉的結果。在羅汝才領兵西征的時候,羅玉龍也沒有閒着,在理清各地的賬目的同時,也做了軍械上的準備。

船隻就是其中之一。

以每年多撥款五萬兩,將淮安造船廠的管轄權納入工部之下。

畢竟淮安造船廠是整個大明最大的官造船廠,全盛的時候,每年生產幾千艘船,而今雖然衰落,但是吃漕運這一碗飯,可以說運河上的船隻都是出自這裡。工匠什麼保持的很好。

羅玉龍從淮安造船廠調了不少工匠,進入南京龍江造船廠。於是乎,南京龍江造船廠的產能也大增長。

不過,即便如此,造船也是有工期的。

而今服役的船隻並不多。大多在周輔臣,阮進,以及一些水師將領手中。

劉文秀看着戰船,心中很是豔羨的同時,上面明晃晃的刻着武興元年某月某日,某工,某人監製。也就是說,這船是夏朝自己產的。不僅僅是這船。劉文秀得了周輔臣的允許,在船上行走,特別看到了不少大大小小的大炮。

有佛郎機炮,有虎蹲炮,自然也有大炮,也就是紅夷炮。劉文秀之所以稱之爲紅夷炮,而不是紅夷大炮,就是這炮,是依着紅夷炮的樣式,卻在規格之上降低了一些,似乎是爲了安放在船上。

更讓劉文秀關注的,卻是大炮的銘文,有些大炮是明朝所產,上面自然寫大明崇禎多少年,何處產,這些銘文。劉文秀看過太多了,根本不敢興趣。不過樣的數量並不多。

更多的是刻着:“大夏武興元年,某工造,某人監製。”與造船同出一格。還有一些用的是永昌年號。是曹營沒有與闖營分裂之前所造。

劉文秀對夏朝的評價,又提高了一層。畢竟這東西代表的就是國力。但是劉文秀心中不由疑惑起來,暗道:“這僅僅是一艘船,不,一支水師,就有這麼多大炮。而曹營立足江南也不過二年左右,哪裡能造出這麼多大炮。聽說襄陽之戰,大洪山之戰,清夏雙方都用百炮轟擊。夏朝的炮是哪裡來的?難道,江南鎮的富饒如此。”

劉文秀作爲一個優秀的將領,雖然沒有主持過鑄炮。但也知道鑄炮的時間很長。根本無法想象,曹營在一兩年之間,鑄炮數以千計。

“這其中定然有問題。”劉文秀心中暗道。

很多事情根本就瞞不過人。劉文秀僅僅看了看一艘船,就感受到鐵模鑄炮法根結所在。當然而今天下如劉文秀這樣的人並不是太多,但是決計不少。有些秘密根本無法保密。

劉文秀忽然記起一件事情,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夏朝都要用武興年號了。

羅玉龍登基之後,尊羅汝才爲太祖高皇帝。自稱承太祖遺命,掃清天下,再改元。故而今後依舊稱武興年號。

劉文秀暗地揣測,羅玉龍之所以如此,不過是因爲夏朝根基淺薄。草草的更換年號,一個年號僅僅持續了三個月,反而有損大夏的威望。不僅僅是羅玉龍,連大夏的根基都很淺薄。

很多時候,一動不如一靜。

從夷陵到武昌,順流而下,用不了多長時間,不過周輔臣還有巡查之命,一路走走停停,用了三日,纔到了武昌城北碼頭上。劉文秀下了船,遠遠的看着清晨薄霧之中的武昌城。當初張獻忠在武昌停留的時間也不短。而此刻再見,卻已經成爲別人家的西京了,他不禁有一種恍若隔世之感。

第八十八章 不得不發第二十一章 烽火崎山路之餘波第九十六章 三侯並封第九十二章 會師第五十三章 假癡不癲第一百一十二章 弘光元年無弘光第三十一章 鐵第五十八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二第一百一十五章 金華之變第五十五章 華夷之辨第五十一章 賊營孤忠第六十六章 左良玉的大撤退第七十八章 黃得功之死第十一章 我不信命第一百一十九章 潼關之戰落幕第五十七章 後勤第七十二章 南昌城中第六十章 闖營的崩潰第三十九章 故人內訌第七十章 大西皇帝第三十五章 千古之下誰墮淚第一百二十五章 鄭經的瘋狂第三十二章 峴山初戰第八十八章 向北第五十二章 火銃兵的契機第二十七章 殺襄王第二十章 黑夜第三十五章 此局已破第四章 貧賤夫妻百事哀第十三章 擦肩而過第二章 曹營建制第五十章 平城第七十三章 張可望失言第七十四章 長街相會第八十五章 史可法第一百二十一章 世態炎涼第一百零八章 易定難平第一百四十章 別雲間第一百三十三章 大勝之餘第九十五章 揚州大借款第九十二章 會師第五十一章 臨潁城下丁啓睿第七十章 大西皇帝第五十六章 大戰落幕二第一百四十章 別雲間第十五章 離京第一百一十章 出師第六十七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第九十章 羅汝才之心第五章 臨湘之戰第六十八章 救還是不救?第十八章 謀徐州第一百零一章 南京第十二章 南北不得兼顧第十八章 血濺臘八宴第十一章 大洪山之戰第七十二章 戰長沙之致師第一百三十六章 結義第十二張 汝寧大俠沈萬登第三十七章 威遠城下三第五十章 覆軍殺將七第五十一章 閒言第四十五章 官軍的反應第五十章 一厥名王四第六十一章 襄陽餘波第五十一章 多鐸撤軍第四十六章 周黨第二十章 前路何在?第一百零九章 斷手第六十章 叛第九十三章 兄弟相逢第五十一章 立營第八十二章 虎大威之死第三十三章 劉氏跌倒,張軒吃飽第九章 羅玉嬌第六十七章 袁時敏的焦慮第四十六章 攻防轉換第九十一章 侯方域的信第一百一十章 東進第六十八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二第九十二章 張獻忠方略第二十七章 西平營第六十三章 勸進第十三章 舟山之變第四十八章 李自成夜下洛陽第六十七章 袁時敏的焦慮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南現狀第四十八章 汴梁豪傑第一章 汝寧第八十三章 何英之死第二十三章 如何反制第三十一章 襄陽城下第一百三十章 千金章欽臣第二十三章 炮戰二第六十六章 何人堪敵黃得功二第一百二十章 撤圍第十八章 紮營第九十章 拼死第三十章 千帆入洞庭二第二章 家事二
第八十八章 不得不發第二十一章 烽火崎山路之餘波第九十六章 三侯並封第九十二章 會師第五十三章 假癡不癲第一百一十二章 弘光元年無弘光第三十一章 鐵第五十八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二第一百一十五章 金華之變第五十五章 華夷之辨第五十一章 賊營孤忠第六十六章 左良玉的大撤退第七十八章 黃得功之死第十一章 我不信命第一百一十九章 潼關之戰落幕第五十七章 後勤第七十二章 南昌城中第六十章 闖營的崩潰第三十九章 故人內訌第七十章 大西皇帝第三十五章 千古之下誰墮淚第一百二十五章 鄭經的瘋狂第三十二章 峴山初戰第八十八章 向北第五十二章 火銃兵的契機第二十七章 殺襄王第二十章 黑夜第三十五章 此局已破第四章 貧賤夫妻百事哀第十三章 擦肩而過第二章 曹營建制第五十章 平城第七十三章 張可望失言第七十四章 長街相會第八十五章 史可法第一百二十一章 世態炎涼第一百零八章 易定難平第一百四十章 別雲間第一百三十三章 大勝之餘第九十五章 揚州大借款第九十二章 會師第五十一章 臨潁城下丁啓睿第七十章 大西皇帝第五十六章 大戰落幕二第一百四十章 別雲間第十五章 離京第一百一十章 出師第六十七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第九十章 羅汝才之心第五章 臨湘之戰第六十八章 救還是不救?第十八章 謀徐州第一百零一章 南京第十二章 南北不得兼顧第十八章 血濺臘八宴第十一章 大洪山之戰第七十二章 戰長沙之致師第一百三十六章 結義第十二張 汝寧大俠沈萬登第三十七章 威遠城下三第五十章 覆軍殺將七第五十一章 閒言第四十五章 官軍的反應第五十章 一厥名王四第六十一章 襄陽餘波第五十一章 多鐸撤軍第四十六章 周黨第二十章 前路何在?第一百零九章 斷手第六十章 叛第九十三章 兄弟相逢第五十一章 立營第八十二章 虎大威之死第三十三章 劉氏跌倒,張軒吃飽第九章 羅玉嬌第六十七章 袁時敏的焦慮第四十六章 攻防轉換第九十一章 侯方域的信第一百一十章 東進第六十八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二第九十二章 張獻忠方略第二十七章 西平營第六十三章 勸進第十三章 舟山之變第四十八章 李自成夜下洛陽第六十七章 袁時敏的焦慮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南現狀第四十八章 汴梁豪傑第一章 汝寧第八十三章 何英之死第二十三章 如何反制第三十一章 襄陽城下第一百三十章 千金章欽臣第二十三章 炮戰二第六十六章 何人堪敵黃得功二第一百二十章 撤圍第十八章 紮營第九十章 拼死第三十章 千帆入洞庭二第二章 家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