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武昌城中

這個說的武昌城,其實是江夏縣,而武昌縣在武昌城之東,已經被張軒納入麾下。

武昌就是後世有名的武漢三鎮。

武昌,漢口,漢陽,爲長江漢水所分割。張軒大軍逼近,從不從陸地上逼近武昌城下。張軒派人簇擁着弘光帝在城下招搖,以招降武昌城衆人,武昌城留守的士卒,號稱十萬,但實際上不過一兩萬而已,大多都是敗兵,少數是城中徵召的民夫。

唐王一身戎裝,站在城頭,用千里鏡看着分明,正是弘光本人,但是他嘴角微微咬牙,手按在千里鏡上,按得指節發白,深吸一口氣,立即恢復過來,他哈哈一笑。看上去胸有成竹,說道:“賊人計窮也,賊人六月興師,連續征戰數月,師老兵疲,而今無計可施,用一區區戲子來詐城,也太小看本王了?”

“賊人再來,射死勿論。”

“是。”守城的衆將士紛紛聽令。

還好,弘光在武昌這一段時間,深居簡出,很少與下面的人接觸,故而城頭上認識弘光帝的人並不多,唐王這個命令,還能執行下去。

但是,唐王知道,紙是包不住火的。這個消息一定會泄露的,到時候武昌城根本守不住了,而更讓唐王擔心的是,弘光被俘虜了,朝廷羣龍無首,該如何是好。

他雖然憂心忡忡,但面色不該,不管他心中多麼擔心,都要先做好眼前的事情。

“咻咻。”的長箭破空之聲,這些長箭就是設向弘光的。

不過張軒派在弘光身邊的士卒,一個個都機警的很,一聽聲音,立即反應過來,一面面盾牌豎起來,將弘光遮擋在裡面,弘光只聽見,長箭釘在盾牌的奪奪之聲。

後背猛地出了一聲冷汗。

見城頭如此應對,一行人將弘光拉了回來。

張軒見狀輕輕一笑,說道:“陛下,城內的人,可是要至陛下於死地而後快,陛下沒有報復之心。”

弘光說道:“亡國之君,本就該死。”

說了這一句之後,閉目不言,一副閉目待死狀。

張軒心中暗歎:“我記得這弘光無能的很,卻不想還有幾分硬骨頭。”

這一路上,張軒想讓弘光出面勸降,但是費盡了口舌,用刀劍相逼,弘光就是不發一言,逼急了,只求一死而已。從沒有向張軒求饒的意思。

張軒也不在意,說道:“這兩日,有時間就讓他去城下逛逛,記住保護好他的安全。”

“是。”樓磊說道。

大軍初來乍到,還沒有站穩腳跟,張軒身邊的不過三萬之衆,因爲一路過來,佔據了不少府縣,都要留兵力駐守,等大軍到來之後,纔會一一歸隊。而且張軒也決定,不急攻武昌。

要將武昌城留給羅汝才。

張軒麾下奪了弘光已經大出風頭了。如果再將武昌城給拿下了,風頭太盛,卻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武昌即便搓手可得,張軒還是想等上一等。更不要說左良玉還在城中,雖然張軒覺得左良玉多半病重,不能理事了。

但是左良玉一日沒有嚥氣,就不能小窺。

只是他並不知道,城中形式發展之快。

唐王回到自己的府邸,關上了門,一下子坐在太師椅之上,渾身鐵甲撞在木頭之上,發出“砰”的一聲。

“殿下,可是心情不好?”唐王后曾氏說道。一邊說,一邊將旁邊的僕役趕走,親手爲唐王倒了一杯茶說道:“殿下身居要位,隨時謹言慎行,雖然在府中,但並非沒有外人的眼線的。”

唐王說道:“有你在,我放心。”

唐王與王后,也是患難夫妻。

唐王一系列坎坷,曾後都配他經歷了,特別是在鳳陽高牆之中,唐王被關在高牆之中,是曾後奔波勞苦,爲唐王走動,賄賂太監等等,可以說將自己的嫁妝全部砸進去了。

如果不曾後,唐王恐怕撐不到走出高牆的那一天了。

所以唐王待曾後與別人不同,可謂一心一意,他來到武昌之後,弘光因爲唐王擁立從龍之功,賞賜十二名美女,但是唐王從來不碰,只是當做侍女來用,而曾後也是書香門第出身。見識廣博,是唐王的良師益友,很多事情唐王都與曾後商議,以曾後的手腕,區區後院之事,根本不在話下。

唐王有時候也說,曾後如果是男兒,金榜題名不過等閒而已。

“到底怎麼了?”王后說道:“難道不能給我說嗎?”

唐王臉上抽動兩下,說道:“又有什麼不能說的。陛下----,陛下-----,陛下在賊人手中。”

“什麼?”曾後大吃一驚,說道:“殿下可曾看錯。”、

唐王聲音之中,有一絲惱怒之意,說道:“如此大事,我怎麼敢看錯。”

這一絲惱怒,卻不只是向誰而去的。

曾後臉色沉吟下來,曾後而今三十出頭,一身風采退卻稚氣,明豔之餘,更有莊重的氣質,她在房間之中踱步說道:“殿下,這武昌城守不住了,還是速走爲上。”

唐王搖搖頭說道:“我是不會走的。這武昌城本來就是死地而已,外爲可援之兵,內爲可守之城,而今半年之內,武昌是一個援兵都沒有,城中情況,是萬萬撐不到半年之後。”

“本就不可守。孤接下這個差事,就沒有想過活着走出武昌城。”

“殿下之心,”曾後說道:“妾身又怎麼不知道,妾身留下來,不就是與殿下同死。只是時勢不同,而今陛下落入賊人手中,那麼一起跟着陛下離開的文武百官就安全嗎?”

“賊人攻勢如此兇猛,如果再羣龍無首,如何能抵擋賊人的攻勢。”

“殿下以爲誰能擔當大任,是潞王?”

唐王一聽潞王,就皺起了眉頭。

他首先想起來的就是潞王手上長長的帶着竹筒的指甲。他知道外界對弘光的評價並不好,但是他卻覺得潞王估計還比上弘光。

“潞王恐怕不肯擔任大任。”唐王說道。

曾後說道:“如果潞王不行,那麼殿下豈不是有機會了?”

唐王一聽眼睛頓時一亮。

因爲聚集在武昌城中的宗室之中,只有潞王乃是萬曆皇帝之後,與崇禎一脈血脈最近,最有資格,而潞王不行的話,那麼就要從其他諸王中選,倒是血脈就不是最重要的了。

唐王就有機會了。曾後最明白他的枕邊人,知道唐王心中長有建功立業的想法,是他特殊的幼年所造成的,否則也不會因爲勤王之事,投入鳳陽高牆之中。說道:“何大人應該已經逃了,否則今日城下不僅僅是陛下,還有何大人,殿下與何大人有舊,憑藉何大人之力,未必沒有一爭。天下局勢如此,正是當仁不讓的時候。”

“殿下萬萬不可錯過。”

唐王只覺得這一句話,說到他心坎之中了。

對,就是當仁不讓。

並非他貪圖權勢,而是如今藩王之中,除卻他沒有一個成器的。爲了力挽狂瀾,爲了重振江山,即便是列祖列宗在天有靈,也會保佑他登上帝位。

唐王忽然想到了什麼,說道:“只是,孤如此棄城而逃。如何面對天下人?”

唐王其實已經心動了,只是面子上過不去。曾後一時間也想不出什麼兩全其美的好辦法。

卻在此時,聽到了外面有人闖進來,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面之上,說道:“殿下不好了。”

“有什麼事慢慢說。”唐王說道。

“左軍,左軍開城門從江上跑了。”此人說道。

第六十二章 淮安軍的崩潰第五十章 一厥名王四第五十章 左右搖擺羅副帥第一百二十七章 沿江之上第五章 峽石城第一百零八章 宋獻策之毒第三十三章 慈不掌兵第一百三十一章 袁時中之變第七十八章 收尾二第五十八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二第十二章 城陵磯之戰三第十六章 而今天下誰之過也第五十四章 羅汝才的手段第七十章 決戰之前二第一章 決河之意第二十六章 兒戲的造反第二卷 一朝英雄拔劍起,又是蒼生十年劫 地七十二章 小勝第十章 城陵磯之戰第一百三十六章 結義第二十二章 沙河之畔二第一百章 賜名推心第一百二十章 撤圍第一百零五章 後湖黃冊第八十八章 送別羅玉龍第二十一章 獻徐州第三十八章 不克第七十四章 戰長沙之交鋒二第九十二章 會師第二十三章 許都之謀第八十章 高一功第七十三章 張軒立陣第二十六章 沙河北岸夜戰第八十八章 不得不發第一百三十八章 福建震動第八十六章 夜談第七十二章 何英再至第十三章 二十多年前的舊恨第九章 搶收第四章 何騰蛟調任湖廣第四十三章 鏖戰第一百三十二章 張軒百騎追時中第十六章 廢衛所授田策第四十四章 渡河四第七十八章 收尾二第三十六章 紛紛勤王兵第十六章 李過的手段第七十八章 大夏軍制三第六章 死中求活第五十五章 大戰落幕第六十三章 鄭鴻逵的火器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南現狀第七十六章 官軍大敗第一百一十五章 陳州城下第二十二章 場外手段第一百三十一章 袁時中之變第二十七章 政爭第三十五章 千古之下誰墮淚第八十二章 臨危之際老臣心二第八十三章 何英之死第二十五章 轉戰千里第四十七章 接踵而來第九十章 羅汝才之心第七十一章 各方心思第一百零八章 宋獻策之毒第八十一章 臨危之際老臣心第八十一章 心病第五十七章 多爾袞第六十二章 高一功的處境第八十四章 斷小商橋第二十五章 兵敗如山倒第五十章 正氣歌二第九十四章 曹營至第六十一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一百二十九章 松山餘波第三十八章 不克第五十五章 華夷之辨第七十三章 各方雲動第八十四章 斷小商橋第六十五章 信陽城第五十六章 弘光朝廷第六十九章 闖王大破牛成虎第九十二章 送別第六十五章 孫傳庭潼關會將第一百三十八章 福建震動第一百零四章 生死第五十五章 行路難第八十八章 不得不發第十九章 孤注一擲黃推官第三十四章 失敗的渡河第四章 填壕第五十一章 賊營孤忠第九十三章 南陽曹幼瑾第三十章 以走制敵第七十五章 火銃初啼第十章 慶陽公之喪第二十八章 李神醫第一百一十章 東進第二章 授田第一百一十三章 下馬威
第六十二章 淮安軍的崩潰第五十章 一厥名王四第五十章 左右搖擺羅副帥第一百二十七章 沿江之上第五章 峽石城第一百零八章 宋獻策之毒第三十三章 慈不掌兵第一百三十一章 袁時中之變第七十八章 收尾二第五十八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二第十二章 城陵磯之戰三第十六章 而今天下誰之過也第五十四章 羅汝才的手段第七十章 決戰之前二第一章 決河之意第二十六章 兒戲的造反第二卷 一朝英雄拔劍起,又是蒼生十年劫 地七十二章 小勝第十章 城陵磯之戰第一百三十六章 結義第二十二章 沙河之畔二第一百章 賜名推心第一百二十章 撤圍第一百零五章 後湖黃冊第八十八章 送別羅玉龍第二十一章 獻徐州第三十八章 不克第七十四章 戰長沙之交鋒二第九十二章 會師第二十三章 許都之謀第八十章 高一功第七十三章 張軒立陣第二十六章 沙河北岸夜戰第八十八章 不得不發第一百三十八章 福建震動第八十六章 夜談第七十二章 何英再至第十三章 二十多年前的舊恨第九章 搶收第四章 何騰蛟調任湖廣第四十三章 鏖戰第一百三十二章 張軒百騎追時中第十六章 廢衛所授田策第四十四章 渡河四第七十八章 收尾二第三十六章 紛紛勤王兵第十六章 李過的手段第七十八章 大夏軍制三第六章 死中求活第五十五章 大戰落幕第六十三章 鄭鴻逵的火器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南現狀第七十六章 官軍大敗第一百一十五章 陳州城下第二十二章 場外手段第一百三十一章 袁時中之變第二十七章 政爭第三十五章 千古之下誰墮淚第八十二章 臨危之際老臣心二第八十三章 何英之死第二十五章 轉戰千里第四十七章 接踵而來第九十章 羅汝才之心第七十一章 各方心思第一百零八章 宋獻策之毒第八十一章 臨危之際老臣心第八十一章 心病第五十七章 多爾袞第六十二章 高一功的處境第八十四章 斷小商橋第二十五章 兵敗如山倒第五十章 正氣歌二第九十四章 曹營至第六十一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一百二十九章 松山餘波第三十八章 不克第五十五章 華夷之辨第七十三章 各方雲動第八十四章 斷小商橋第六十五章 信陽城第五十六章 弘光朝廷第六十九章 闖王大破牛成虎第九十二章 送別第六十五章 孫傳庭潼關會將第一百三十八章 福建震動第一百零四章 生死第五十五章 行路難第八十八章 不得不發第十九章 孤注一擲黃推官第三十四章 失敗的渡河第四章 填壕第五十一章 賊營孤忠第九十三章 南陽曹幼瑾第三十章 以走制敵第七十五章 火銃初啼第十章 慶陽公之喪第二十八章 李神醫第一百一十章 東進第二章 授田第一百一十三章 下馬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