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武興元年

這是張軒第二次參加開國大典。

這樣的經歷,不敢說獨一分也差不多了。

在張軒看來,錢謙益的安排,與李自成登基時的安排,大同小異。不過,是告廟,先是在祖宗祠堂之中,稟報列祖列宗。他羅汝纔要當皇帝了。

然後再南郊祭天。

祭天回來之後,大賞羣臣。似乎還有大宴。

不過,兩次開國大典之中,張軒唯一感覺不一樣的事情,就是在李自成登基的時候,他不過是一個旁觀者,一個來觀禮之人,而這一次,他卻成爲了組織着。

從安排武昌城街道戒嚴,到組織文武百官的隊列,還有各式各樣的旗幟,什麼白虎,青龍,玄武,朱雀旗,甚至還有山海經之中有,現在是之中沒有的珍奇異獸。

這些不常用的旗幟,都要事先準備好。

而且錢謙益一副想要大辦的樣子,對各種準備好的東西,挑三揀四的。讓張軒感到很是不爽。

但是時間緊,任務重,畢竟清廷那邊已經處置了李際遇事情。

李際遇投奔闖營也好,投奔明朝也好,有一點一直沒有變,那就是保留自主權。

也就是數,屬於李際遇的數萬人馬,一直都沒有動過。

李際遇是真有異心,還是想與清廷討價還價,已經弄不清楚了,反正對阿濟格來說,剿滅李際遇,比弄清楚李際遇的心思容易。似乎李際遇也沒有想到清廷所翻臉就翻臉,立即派人向曹營求救。

這求救使者,從汝寧到了武昌。但是曹營正忙着登基之事。根本沒有心思管李際遇。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李際遇太過反覆無常了。

他已經不是第一次左右搖擺了。

闖營與秦軍兩次兩次在汝州交戰,李際遇一直都是腳踏兩條船。糊弄兩邊人,搖擺不定。故此羅汝才也沒有救援的意思,即便是救援了李際遇也未必會臣服曹營。

但也不會,生硬的拒絕。

就是好生言語安撫,說登基之後,大軍北上,救援李際遇。

而今只能等了。

不過,李際遇還是沒有等到。

最新的消息,李際遇已經被擒了,隨即被送到北京。想來少不了菜市口的一刀。

故此即便加上清軍的修整時間,也未必有一個月了。所以三月初一登基,時間卡得非常緊。

其他東西趕工都還來得及,但是有一個東西,讓張軒傷透了腦筋,那就是玉輅。

玉輅就是皇帝出行用的馬車,玉輅規格什麼的,很是麻煩,還要以玉爲飾,還好緊趕慢趕,總算是趕出來了。沒有誤了大事。

就在三月初一這一日,天朗氣清,春風徐徐。

羅汝才先是在楚王宮中,祭拜了羅氏列祖列宗,隨即又在張軒護送之下,去南郊祭天。這些事情與李自成登基那一次,沒有什麼兩樣的,也就不一一說了。

等羅汝纔再次回到楚王宮之後,一揮手,李國輔站了出來,說道:“朕奉天應命,以治百姓。----”最後宣佈:“於今年三月初一日,告祭天地於武昌南郊,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號曰大夏,以是年爲武興元年,冊王后方氏爲皇后,世子羅玉龍爲皇太子。羅玉嬌爲秦國公主。”

這一封詔書,可以稱之爲登基詔。裡面大多都是廢話,乃是錢謙益的手筆。最重要的其實也就一句,確定國號夏,年號武興。

當然其中也能看出羅汝纔對羅玉嬌的痛愛,冊封皇太子是大事,但是冊封一個公主,就不是什麼大事了,但是羅汝才還是將兩件事情,一起寫在登基詔之中,他的心思可見一斑。

羅汝才後宮之中,佳麗從來不少,但是卻被一略而過了,連一個尋常名分都沒有。可見羅汝才心中只有一個方繡娘。羅汝才暗道:“玉嬌知道,大抵會很欣慰吧。”

就在張軒想這個的時候,眼睛的餘光掃過在場的所有人,他們一個個都精神抖擻。頓時知道,這些人想今日這一日,可是想了不知道多長時間了。

畢竟跟着羅汝才拼命,爲的不就是今日嗎

終於到了論功行賞的時候了。

“鎮海將軍鄭芝龍,從朕于波濤之間,數有大功於朝,特封鄭芝龍爲閩王。進水軍大都督,樞密院副使。天下水師受其節制。”李國輔的聲音不急不徐,但是這聲音傳了出來,所有的人都大驚失色。

幾乎所有人都不敢相信。

冊封功臣的第一位,是鄭芝龍這個外系人馬。

即便是鄭芝龍本人,也萬萬沒有想到。

不過,張軒卻是知道的。鄭芝龍這樣的安置,是張軒與羅汝才商量過的。

鄭氏在福建的割據之態,不會太過長久的。不管是羅汝才,還是羅玉龍,乃至是張軒都不想有這樣一個國中之國。

但是,也不能生硬的削藩,畢竟鄭氏現在對大夏來說很重要,從與左良玉一戰上,就能看得出來,如果沒有鄭氏水師,想打敗左良玉,恐怕要更爲艱難了。

而且如今鄭芝龍對大夏來說,的確是有功之臣。

羅汝才這樣擡高鄭芝龍,一是拉攏,鄭芝龍如此封號,可以說是大夏武人第一人了,榮寵之極。

不過,鄭芝龍享受這樣的待遇的同時,他也不能在福建了,而是要在南京。履行樞密院的差事。

這樞密院也是張軒的提議,張軒想建立一個軍官體系。不得不借鑑前朝,樞密院是唐宋的機構,被張軒設定爲軍隊最高統率機關。甚至太子羅玉龍擔任樞密使。

當然了,很長一段時間,樞密院都是擺設,原因無他,軍隊大權都在羅氏父子手中,哪裡容得了樞密院分割啊。

羅汝才寧肯夏朝軍中多出一個軍頭,也不願意地方之上多出一個藩鎮。先調出鄭芝龍,用十幾年的時間,將鄭氏子弟一一調出福建,想來鄭芝龍夠聰明的話,就會主動歸還。

當然了,這是將來的事情。現在只是埋下一個伏兵而已。

“徵北將軍,淮東總兵官高傑,與朕有故,率軍來投,爲江淮長城,故封高傑爲淮安郡王。總領兵馬如故。”

任何事情都必須以實力爲基礎,所謂的封賞,更多時候不是上面對下面的賞賜,而是對現實狀況的確認,就如高傑。

高傑與曹營有什麼功勞。

但是高傑現在手握大軍,幾乎不假外求。本身就是一個軍閥。如果大夏不給高傑權位,恐怕清廷那邊不會吝嗇。清廷對封王可沒有那麼多的估計,羅汝才思來想去,還是要給高傑封一個王。

不過,高傑對大夏的重要性畢竟比不上鄭芝龍。所以只能是郡王了。

夏朝的爵位制度,是張軒與錢謙益定下來的。沒有太大的修改,就是王公侯伯子男六等。子男,爲低等爵位,幾乎是一樣的封號,最多因爲這個封號多得一分錢糧而已。

公侯伯爵位就要帶號了,一般都是地名,古國名。

而王爵,在錢謙益的意思是不常設,空而不用,而張軒心中卻有別樣的用意,就是將來海外封土時用。不過,這就是很多年後的事情,張軒也沒有多爭。就默認了這一點。

鄭芝龍封了秦王,高傑封了郡王。

不過剩下都是曹營自己人沒有那麼高的爵位了。

“鎮南將軍張軒。乃朕愛婿,從徵以來,決策江南,經營汝寧府,救夏邑,攻徐州,攻鳳陽,攻揚州,下金華,定寧波,克舟山,大勝左良玉於湖口,勞苦功高,乃朕亞子,封張軒爲鄭國公。”

第一百章 俠義第四十五章 再見張獻忠第一百一十三章 名將之姿第三十四章 失敗的渡河第三十八章 授田儀式第八十四章 佈局第二十三章 炮戰二第二章 釜底游魚第五十四章 臨門一腳第五十二章 闖賊魅影第三十二章 大戰帷幕二第五十三章 假癡不癲第六十八章 入城第三十四章 圖賴第十五章 八旗不能敗第二十七章 黃河一水第五十八章 樞密院第五十二章 不見長安見浮雲第十三章 臘八宴邀請第三十一章 鐵第四十八章 郾城會盟第六十八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二第四十二章 夜二第七十三章 張軒立陣第五十二章 覆軍殺將九第三十一章 驅虎第三十三章 湘陰之戰第一百三十章 千金章欽臣第三十三章 慈不掌兵第五十五章 巡城第五章 大軍開拔第六十一章 時疫第四十五章 寒霜第十四章 房村之役第六十章 闖營的崩潰第一百三十四章 世祖遺訓二第八十六章 夜談第五十六章 鳳陽城三第七十七章 右營統領張軒第七十五章 鳳陽地動五第一百一十九章 李自成低頭第六十三章 羅氏父子第一百二十三章 劉宗敏之死第三十三章 人在城在第九十八章 猶鬥二第五章 峽石城第一百一十七章 羅汝才之心第八十一章 慶功宴第二十四章 餌第四十一章 袁時中的困境第三十一章 鐵第一百一十五章 金華之變第六十四章 勸進二第八十九章 高一功vs張軒第一百零九章 斷手第十四章 二十多年前的舊恨二第九十章 夷陵之戰第六十三章 得訊第七十章 夏邑孤城第八十五章 名繮利索第四十六章 攻防轉換第九十章 南京城中第七十五章 火銃初啼第四十九章 正氣歌第二十四章 沙河之畔四第一百零六章 李信之策第五章 高鬥樞第一百二十七章 論袁時中第十一章 陳洪範第五十章 兵壓鳳陽第一百三十六章 結義第四十一章 奪門二第三十八章 水戰二第十七章 洞庭湖之戰第五十五章 羅汝才西進之心第一百二十一章 可憐無人送荊卿第五十九章 君子之約第六十二章 軍令狀第一百一十六章 許都的悔悟第九十一章 侯方域的信第六十六章 信陽城二第十六章 李過的手段第一百三十六章 刺殺第八十九章 臨潁城南敵一百零一章 攻第十六章 而今天下誰之過也第三十章 王良謨二第一百三十章 大夏第九十六章 困獸四第九十八章 大雨未至風先至二第六十九章 永城之變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南現狀第六十章 張軒的大禮第六十九章 闖王大破牛成虎第六章 明軍的應對第一百二十九章 松山餘波第六十八章 入城第七十六章 官軍大敗第一百二十九章 松山餘波第八十五章 五里鋪
第一百章 俠義第四十五章 再見張獻忠第一百一十三章 名將之姿第三十四章 失敗的渡河第三十八章 授田儀式第八十四章 佈局第二十三章 炮戰二第二章 釜底游魚第五十四章 臨門一腳第五十二章 闖賊魅影第三十二章 大戰帷幕二第五十三章 假癡不癲第六十八章 入城第三十四章 圖賴第十五章 八旗不能敗第二十七章 黃河一水第五十八章 樞密院第五十二章 不見長安見浮雲第十三章 臘八宴邀請第三十一章 鐵第四十八章 郾城會盟第六十八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二第四十二章 夜二第七十三章 張軒立陣第五十二章 覆軍殺將九第三十一章 驅虎第三十三章 湘陰之戰第一百三十章 千金章欽臣第三十三章 慈不掌兵第五十五章 巡城第五章 大軍開拔第六十一章 時疫第四十五章 寒霜第十四章 房村之役第六十章 闖營的崩潰第一百三十四章 世祖遺訓二第八十六章 夜談第五十六章 鳳陽城三第七十七章 右營統領張軒第七十五章 鳳陽地動五第一百一十九章 李自成低頭第六十三章 羅氏父子第一百二十三章 劉宗敏之死第三十三章 人在城在第九十八章 猶鬥二第五章 峽石城第一百一十七章 羅汝才之心第八十一章 慶功宴第二十四章 餌第四十一章 袁時中的困境第三十一章 鐵第一百一十五章 金華之變第六十四章 勸進二第八十九章 高一功vs張軒第一百零九章 斷手第十四章 二十多年前的舊恨二第九十章 夷陵之戰第六十三章 得訊第七十章 夏邑孤城第八十五章 名繮利索第四十六章 攻防轉換第九十章 南京城中第七十五章 火銃初啼第四十九章 正氣歌第二十四章 沙河之畔四第一百零六章 李信之策第五章 高鬥樞第一百二十七章 論袁時中第十一章 陳洪範第五十章 兵壓鳳陽第一百三十六章 結義第四十一章 奪門二第三十八章 水戰二第十七章 洞庭湖之戰第五十五章 羅汝才西進之心第一百二十一章 可憐無人送荊卿第五十九章 君子之約第六十二章 軍令狀第一百一十六章 許都的悔悟第九十一章 侯方域的信第六十六章 信陽城二第十六章 李過的手段第一百三十六章 刺殺第八十九章 臨潁城南敵一百零一章 攻第十六章 而今天下誰之過也第三十章 王良謨二第一百三十章 大夏第九十六章 困獸四第九十八章 大雨未至風先至二第六十九章 永城之變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南現狀第六十章 張軒的大禮第六十九章 闖王大破牛成虎第六章 明軍的應對第一百二十九章 松山餘波第六十八章 入城第七十六章 官軍大敗第一百二十九章 松山餘波第八十五章 五里鋪